曾有個經典漫畫:晚上,媽媽在輔導兒子寫作業,爸爸則在一旁看電視、玩手機。一會兒,媽媽開始大聲呵斥兒子作業寫得不好,爸爸則在一旁勸慰媽媽,不就寫個作業嗎,用得著這麼大呼小叫的嗎?
媽媽顯然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繼續在兒子身邊咆哮。爸爸實在聽不下去了,過來跟媽媽說『你一邊去,讓我來。』
爸爸不來還好,一來看到兒子寫得亂七八糟的作業,狠狠地說『你媽脾氣真好』,說完掄起拳頭就給兒子一拳。正所謂「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這雖然只是一個漫畫,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孩子作業寫不好、上課不專心、跟同學打架、跟父母頂嘴、早戀、厭學。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研究表明,在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佔20%,社會教育佔到了30%,而家庭教育則佔到了50%。
如何當好父母?這就成為困擾很多父母的一個問題。
親子教育專家吳文君因此對症下藥,專門針對如何做好父母這個問題,結合了她多年的心理諮詢及培訓經驗,寫了一本書,名叫《好父母:常常給孩子善意的連接》。
本書主要講了做好父母的五個步驟:一、重建信念系統,學會自我成長和療愈;二、 拓寬你的世界觀,了解孩子的價值觀;三、巧用溝通、善用溝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四、激發孩子的潛能,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五、探索成長路徑,引導孩子自主成長。
在軒君看來,與其說這是一本育兒書,不如說是一本自我修行的書。它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作者認為,育兒不是居高臨下的教育,而是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父母做得好,孩子也通過模仿學習,做得好。
中國有句俗話叫「龍養龍,鳳生鳳,老鼠養兒會打洞」,說的就是這個理兒。
父母有很多種,比如教導型、控制型、教練型,但是這些類型都沒有把孩子放在和父母平等的地位上,而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控制地位,這樣的父母往往會產生一些諸如此類的想法,比如,我是你父母,你必須聽我的;我的人生經驗比你豐富,我說的都是對的,等等。
孩子也是和父母處於同等地位的獨立個體,所以他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從另一個平等的生命身上獲得指導或幫助。什麼樣的父母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導師型父母。
什麼是「導師型父母」呢?導師型父母重點只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在自己學習、嘗試、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慢慢長大,只在孩子需要時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小故事。
有一個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她每天都撐著一把傘蹲在房間的牆角裡,不吃也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一樣。
心理醫生跟他說什麼她都不搭理。有一天,心理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地問:你是誰呀?醫生回答:我也是一隻蘑菇呀。病人點點頭,繼續做她的蘑菇。
過了一會兒,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走來走去?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也可以走來走去啦!病人覺得有道理,就也站起來走走。
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一個漢堡包開始吃,病人又問:咦,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吃東西?醫生理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呀!病人覺得很對,於是也開始吃東西。
幾個星期以後,這個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她還覺得自己是一隻蘑菇。
這個心理學故事告訴我們,不論和誰交往,只要放低姿態,融入對方的世界,那麼相互之間就獲得了繼續交流的機會,精神病人如此,孩子也一樣。
育兒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把父母的姿態放低,和孩子處在平等的地位上,讓孩子成為成長的主體,通過自我學習和探索,以及父母的影響和適時的引導來成長,那麼也許會少很多「雞飛狗跳」。
前面說了育兒是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放低姿態、地位平等。而這只是育兒的開始,父母后面需要做的遠不止這個。
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脾氣溫和的人,父母首先就得做個情緒穩定的人。
要想做個溫和的人,不亂發脾氣,首先就要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自己認真地捋一捋,把那些正面積極的家風繼續傳給孩子,把那些在原生家庭所受的傷從內心深處療愈。而這一切的重點就是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很常見的例子。一個五六歲的女孩在很開心地跳舞,爸爸突然大吼一聲:「不許跳」。作為一個孩子,她可能會想:爸爸是不是不喜歡我,因為我是女孩;爸爸不希望我快樂,我沒有資格自由玩耍;我惹爸爸生氣了,我是個倒黴的傢伙。
這些想法和一開始的開心形成反差,她在以後的成長中,要麼壓抑自己的舞蹈興趣,要麼不斷找線索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我沒有資格開心,一開心就被吼。」
也許爸爸當時只是因為自己心煩,見到孩子在蹦躂會更煩,所以才呵斥孩子。但是,在孩子看來,她把原因都歸咎在自己身上,因此造成心理創傷。
所以,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的情緒很重要,學會控制和管理情緒,尤其重要。
如何管理情緒?作者給出了舒緩情緒五步法。
第一步,覺察。以第三者的身份來回看自己的情緒變化,讓自己變成一個旁邊者。在審視自己情緒變化的過程中,緊張的情緒也就自然慢慢舒緩了。
第二步,深呼吸,多喝水。讓身體運動起來,將注意力從情緒中轉移。
第三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聽音樂、閱讀、跑步等等。當你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去的時候,情緒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
第四步,抽離練習。將自己抽離到未來的某個點上,來反觀一下現在發飆的自己,也許你會覺得非常幼稚可笑,情緒自然得到緩解。
第五步,陪伴自己。找一個獨立的空間,自己跟自己的內心對話,感受情緒的變化,慢慢接受自己,情緒自然就發生了變化。
當想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妨試試做做這五步。也許在做完這五步之後,你忽然發現無理取鬧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因為孩子畢竟只是個孩子,而你卻把他當成了成人。
《得到》的主力幹將脫不花說,對孩子最有用的教育,就是讓他們看見你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養兒育女,不僅是一個教育過程,也是一場自我修行。
看完這本書,軒君覺得這不僅僅只是一本教你怎麼教育孩子,怎麼當好父母的書了,而是一本有關生命的教育。這是這本書與其他育兒類書籍特別不一樣的地方。
書中,作者沒有針對育兒過程中的日常問題,做大量的描述和探討,而是將育兒上升到人生應該怎麼過,人活著有什麼意義等高度。
說到這裡,也許有的父母會說,我看育兒書就是為了解決育兒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探討人生,對於孩子來說會不會有點太早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最典型的就是關於夢想的例子。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夢想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小時候和父親在田裡幹活,他看著遠處的山巒發呆。父親問他在想什麼?他回答說,他想將來不種田不上班,坐在家裡就有人把大把的錢匯來。
他是想像老師一樣寫寫文章就能收到稿費。父親不信地笑了笑。他還夢想去看看埃及的金字塔。
林清玄為了圓夢,努力學習,最後寫得一手好文章,最後成名,稿費一筆筆飛來。當他拿著稿費去了埃及,站在金字塔前給父親打電話時,他激動地跟父親說:「父親呀,如今我的夢想成真了!」
因夢想成真的名人例子不勝枚舉。作者吳文君也在書中例舉了自己的女兒。七八歲的女兒夢想是去美國當農場主。
對於這樣的夢想,作為親子教育專家的吳文君並沒有否定,而是滿心支持,甚至在女兒學校的演講中還把女兒的這個夢想公之於眾。
後來,她的女兒得到一個美國農場主的支持和讚許,最後申請到全額獎學金到加拿大留學。
其實,給孩子一些人生規劃或生命意義的啟發,不僅不會禁錮他,反而有可能成為他人生成長路上的那盞明燈,讓他一路都朝著那個目標去努力,而不會因茫然而逐漸喪失鬥志。
所以,要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又能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給予指引,需要了解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還需要審視自己的三觀是否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總的來說,育兒不只是一個局限於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自身的探索欲、求知慾,在成長的過程中引導他形成正能量的三觀,是一個有關生命教育的過程。
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這個禮物最終將變成什麼樣,這個決定因素很大程度上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父母作為孩子與世界溝通的強有力的橋梁,他們給孩子連接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孩子眼裡的世界就會是什麼樣的。
所以,盡力做好父母,是所有父母與生俱來的責任。
關於如何做好父母,吳文君還在書中做了大量的理論研究、案例以及很多實用技巧。有需要的父母可一讀。
歡迎關注,閱讀更多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