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佔50%,你的《好父母》做法,對了嗎?

2020-09-04 傑閱軒

曾有個經典漫畫:晚上,媽媽在輔導兒子寫作業,爸爸則在一旁看電視、玩手機。一會兒,媽媽開始大聲呵斥兒子作業寫得不好,爸爸則在一旁勸慰媽媽,不就寫個作業嗎,用得著這麼大呼小叫的嗎?

媽媽顯然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繼續在兒子身邊咆哮。爸爸實在聽不下去了,過來跟媽媽說『你一邊去,讓我來。』

爸爸不來還好,一來看到兒子寫得亂七八糟的作業,狠狠地說『你媽脾氣真好』,說完掄起拳頭就給兒子一拳。正所謂「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這雖然只是一個漫畫,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孩子作業寫不好、上課不專心、跟同學打架、跟父母頂嘴、早戀、厭學。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研究表明,在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佔20%,社會教育佔到了30%,而家庭教育則佔到了50%。

如何當好父母?這就成為困擾很多父母的一個問題。

親子教育專家吳文君因此對症下藥,專門針對如何做好父母這個問題,結合了她多年的心理諮詢及培訓經驗,寫了一本書,名叫《好父母:常常給孩子善意的連接》。

本書主要講了做好父母的五個步驟:一、重建信念系統,學會自我成長和療愈;二、 拓寬你的世界觀,了解孩子的價值觀;三、巧用溝通、善用溝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四、激發孩子的潛能,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五、探索成長路徑,引導孩子自主成長。



在軒君看來,與其說這是一本育兒書,不如說是一本自我修行的書。它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打破通常的育兒觀,重新定義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作者認為,育兒不是居高臨下的教育,而是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父母做得好,孩子也通過模仿學習,做得好。

中國有句俗話叫「龍養龍,鳳生鳳,老鼠養兒會打洞」,說的就是這個理兒。

父母有很多種,比如教導型、控制型、教練型,但是這些類型都沒有把孩子放在和父母平等的地位上,而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控制地位,這樣的父母往往會產生一些諸如此類的想法,比如,我是你父母,你必須聽我的;我的人生經驗比你豐富,我說的都是對的,等等。

孩子也是和父母處於同等地位的獨立個體,所以他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從另一個平等的生命身上獲得指導或幫助。什麼樣的父母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導師型父母。

什麼是「導師型父母」呢?導師型父母重點只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在自己學習、嘗試、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慢慢長大,只在孩子需要時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小故事。

有一個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她每天都撐著一把傘蹲在房間的牆角裡,不吃也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一樣。

心理醫生跟他說什麼她都不搭理。有一天,心理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地問:你是誰呀?醫生回答:我也是一隻蘑菇呀。病人點點頭,繼續做她的蘑菇。

過了一會兒,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走來走去?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也可以走來走去啦!病人覺得有道理,就也站起來走走。

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一個漢堡包開始吃,病人又問:咦,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吃東西?醫生理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呀!病人覺得很對,於是也開始吃東西。

幾個星期以後,這個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她還覺得自己是一隻蘑菇。

這個心理學故事告訴我們,不論和誰交往,只要放低姿態,融入對方的世界,那麼相互之間就獲得了繼續交流的機會,精神病人如此,孩子也一樣。

育兒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把父母的姿態放低,和孩子處在平等的地位上,讓孩子成為成長的主體,通過自我學習和探索,以及父母的影響和適時的引導來成長,那麼也許會少很多「雞飛狗跳」。


第二,育兒不僅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成人自我成長和不斷療愈的過程。

前面說了育兒是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放低姿態、地位平等。而這只是育兒的開始,父母后面需要做的遠不止這個。

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脾氣溫和的人,父母首先就得做個情緒穩定的人。

要想做個溫和的人,不亂發脾氣,首先就要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自己認真地捋一捋,把那些正面積極的家風繼續傳給孩子,把那些在原生家庭所受的傷從內心深處療愈。而這一切的重點就是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很常見的例子。一個五六歲的女孩在很開心地跳舞,爸爸突然大吼一聲:「不許跳」。作為一個孩子,她可能會想:爸爸是不是不喜歡我,因為我是女孩;爸爸不希望我快樂,我沒有資格自由玩耍;我惹爸爸生氣了,我是個倒黴的傢伙。

這些想法和一開始的開心形成反差,她在以後的成長中,要麼壓抑自己的舞蹈興趣,要麼不斷找線索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我沒有資格開心,一開心就被吼。」

也許爸爸當時只是因為自己心煩,見到孩子在蹦躂會更煩,所以才呵斥孩子。但是,在孩子看來,她把原因都歸咎在自己身上,因此造成心理創傷。

所以,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的情緒很重要,學會控制和管理情緒,尤其重要。

如何管理情緒?作者給出了舒緩情緒五步法。

第一步,覺察。以第三者的身份來回看自己的情緒變化,讓自己變成一個旁邊者。在審視自己情緒變化的過程中,緊張的情緒也就自然慢慢舒緩了。

第二步,深呼吸,多喝水。讓身體運動起來,將注意力從情緒中轉移。

第三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聽音樂、閱讀、跑步等等。當你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去的時候,情緒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

第四步,抽離練習。將自己抽離到未來的某個點上,來反觀一下現在發飆的自己,也許你會覺得非常幼稚可笑,情緒自然得到緩解。

第五步,陪伴自己。找一個獨立的空間,自己跟自己的內心對話,感受情緒的變化,慢慢接受自己,情緒自然就發生了變化。

當想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妨試試做做這五步。也許在做完這五步之後,你忽然發現無理取鬧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因為孩子畢竟只是個孩子,而你卻把他當成了成人。

《得到》的主力幹將脫不花說,對孩子最有用的教育,就是讓他們看見你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養兒育女,不僅是一個教育過程,也是一場自我修行。


第三,教育是一場生命教育。

看完這本書,軒君覺得這不僅僅只是一本教你怎麼教育孩子,怎麼當好父母的書了,而是一本有關生命的教育。這是這本書與其他育兒類書籍特別不一樣的地方。

書中,作者沒有針對育兒過程中的日常問題,做大量的描述和探討,而是將育兒上升到人生應該怎麼過,人活著有什麼意義等高度。

說到這裡,也許有的父母會說,我看育兒書就是為了解決育兒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探討人生,對於孩子來說會不會有點太早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最典型的就是關於夢想的例子。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夢想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小時候和父親在田裡幹活,他看著遠處的山巒發呆。父親問他在想什麼?他回答說,他想將來不種田不上班,坐在家裡就有人把大把的錢匯來。

他是想像老師一樣寫寫文章就能收到稿費。父親不信地笑了笑。他還夢想去看看埃及的金字塔。

林清玄為了圓夢,努力學習,最後寫得一手好文章,最後成名,稿費一筆筆飛來。當他拿著稿費去了埃及,站在金字塔前給父親打電話時,他激動地跟父親說:「父親呀,如今我的夢想成真了!」

因夢想成真的名人例子不勝枚舉。作者吳文君也在書中例舉了自己的女兒。七八歲的女兒夢想是去美國當農場主。

對於這樣的夢想,作為親子教育專家的吳文君並沒有否定,而是滿心支持,甚至在女兒學校的演講中還把女兒的這個夢想公之於眾。

後來,她的女兒得到一個美國農場主的支持和讚許,最後申請到全額獎學金到加拿大留學。

其實,給孩子一些人生規劃或生命意義的啟發,不僅不會禁錮他,反而有可能成為他人生成長路上的那盞明燈,讓他一路都朝著那個目標去努力,而不會因茫然而逐漸喪失鬥志。

所以,要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又能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給予指引,需要了解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還需要審視自己的三觀是否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總的來說,育兒不只是一個局限於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自身的探索欲、求知慾,在成長的過程中引導他形成正能量的三觀,是一個有關生命教育的過程。



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這個禮物最終將變成什麼樣,這個決定因素很大程度上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父母作為孩子與世界溝通的強有力的橋梁,他們給孩子連接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孩子眼裡的世界就會是什麼樣的。

所以,盡力做好父母,是所有父母與生俱來的責任。

關於如何做好父母,吳文君還在書中做了大量的理論研究、案例以及很多實用技巧。有需要的父母可一讀。

歡迎關注,閱讀更多的情感故事。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成長中 學校教育影響只佔20% 家庭教育佔50%
    孩子的成長中 學校教育影響只佔20% 家庭教育佔50% 北師大博士認為 孩子6歲前最好父母帶 2016-04-02 08:35:33 來源:杭州網-杭州日報 作者: 編輯:陳麗麗   「研究表明,在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佔到兩層,社會教育佔到了三成,而家庭教育則佔到了五成……」日前,「情緒力成就孩子幸福一生」講座在拱墅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舉行,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孟小葳在現場跟家長分享了不少家庭教育心得
  • 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作為家長,你做對了嗎?
    作為三大教育種類(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有多大?你知道嗎
    家庭教育始終伴隨著我們的一生。好的家庭教育,對我們成長十分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圍,平等尊重的理念,開放進取的心態的家庭觀念值得借鑑。好的家庭教育 ,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當孩子還特別小的時候,他的習慣深受父母的影響,雖然孩子不會說話,但是會在腦海裡形成一定的記憶,久而久之,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下,孩子的行為習慣和父母的頗為相似。
  • 高一學生期中考試沒考好,家長的做法將影響孩子一生,你做對了嗎
    家長和孩子都希望在經過半期的適應性學習後能夠在期中考試中考出好的成績,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考出好的成績。此時家長的做法顯得尤為重要,甚至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一生。那麼,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呢?首先,家長要正確看待考試的成績。
  • 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你知道嗎?
    1、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一些家長對孩子比較嚴苛,信奉棍棒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形成懦弱、焦慮、冷漠、殘暴等性格特徵。反之,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嬌寵,也會讓孩子出現自負、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特點。
  • 簡談學堂 |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而且家庭教育影響孩子發展的案例有很多,像人人皆知的高曉松老師,他之前曾在節目中表示過:因為父親的嚴厲,所以自己從小就沒有去問過父親任何一個問題,受此影響,讓他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討厭別人幹預自己、愛較勁兒等。
  •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說「黑臉」會對對孩子產生影響
    如今很多80後、90後已經是為人父母,雖然他們並不老,但他們有很強的育兒觀念,特別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他們會不斷學習育兒知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起跑線中獲勝,將來變得越來越優秀。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想要「分工明確」,因為父親和母親的個性不一樣,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影響也不一樣。
  • ​生活中常見的9個家庭教育情景,你做對了嗎
    下面是生活中9個常見的家庭教育情景,看看你做對了嗎↓↓↓1、孩子正在寫作業時,您在做什麼?錯誤做法:一邊看電視一邊監督孩子,嘴裡不停叨叨:「寫快點。」「別磨蹭。」「不準看電視,好好學習。」結果:孩子不高興:「憑啥你就能看電視,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 好的家庭教育影響的豈止是三代?
    今天晚飯後,我正忙著在寫一篇有關家庭教育的稿子,在一旁玩耍的兒子蹭過來歪著小腦袋問我「媽媽,你寫的題目是什麼?」「有關家庭教育的。」我本也沒打算讓這個小傢伙聽懂,就隨口應付一句。「家庭教育就是管好孩子,還要讓老公帶兒子去操場鍛鍊身體。」小傢伙煞有介事的說著他自己似懂非懂但絕對獨特的見解O(∩_∩)O~雖是童言無忌,但確實有些小道理。
  • 淺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如何關注孩子的成長,如何引導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如何對孩子耳濡目染,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關注的話題。教育分成三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很多家長以為:「只要我把孩子所需要的一切都打點好了,孩子不用為別的事操心,就會把一切精力投入學習中,學習成績就會好,就會考上理想的大學,找一份心儀的工作。」
  • 童話大王鄭淵潔: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絕對不能對孩子做什麼?
    比如,你該寫作業了,你該吃飯睡覺了,就是在管孩子。家庭教育不是管理,家庭教育是示範和引導。鄭淵潔認為,作為家長,你喜歡孩子做到什麼,你就演示給他看,他自然會模仿你。作為父母,要有做演員的覺悟。演員有兩種,一種是本色演出,一種是演技派。如果你希望孩子跟你一樣優秀,本色演出就可以了。
  • 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扮演什麼角色最合適?角色做對了孩子更出色
    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很重要,父母教育角色定位做對了,能助孩子成就未來。我們無論是在看古代劇還現代劇,經常會看到劇中淘氣頑皮的孩子在犯錯後,在父親氣的要責罰時,孩子就會跑到母親身邊去求情,這時候母親就會護住孩子,不讓父親責罰。
  • 再談「奇葩家長給老師送奇葩錦旗」:家庭教育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一直以來,只有學校與家庭之間掌握好「同驅並進,互為影響,相互配合」這個平衡標杆,教育才會達到最佳的效果,一旦有一方打破了這個平衡,勢必會激化家校之間的矛盾。這樣一來真正受到傷害的就只有孩子。我是一個山區教育工作者,在這裡不想摻和進學校或家庭的任何一方去爭論孰對孰錯的問題,我只想就這個視頻和大家探討一下家庭教育對孩子產生的一些影響。
  •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都有很大影響,家庭教育應重於養
    強勢父母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父母一直強勢的狀態裡一點點削弱。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父母,實際上是通過示弱實現對孩子的託舉,孩子的內心會因此逐漸自信而堅強。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對孩子一直強勢的父母,實際上是在壓制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你知道嗎?
    孩子是是民族的未來,家庭的希望,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人成才。而我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秉承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這不足為奇。因為孩子對於為人父母而言,那都是人生中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存在。
  • 父母教育方式對孩子人格發展起決定影響嗎?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但是情況真是這樣嗎?《心理學評論》發表了一篇文章: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性影響嗎?答案:沒有。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的影響因素有兩方面:一個是基因遺傳。一個是後天環境。前者是客觀固定的,我們所能討論的只有後者—後天環境。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影響嗎,當然有,但這只能證明相關性,不能證明因果性,原因有兩個。
  • 家庭教育越來越受重視,而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對孩子放手而不撒手
    怎麼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如何掌握對孩子既放手又不撒手的分寸,真正幫助而不束縛孩子的成長? 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思考的命題。 今天,為大家帶來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的分享: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對孩子放手而不撒手。
  • 孩子考試沒考好家長該怎麼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孩子考試沒考好家長該怎麼教育?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家庭教育一直是時下最熱門的一個話題,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絕對是非常重要的,經常聽人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身上總可以看見父母的影子,而每個問題學生背後也總有一個充滿缺失的家庭,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 家庭教育被無數父母忽視,你還在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嗎?
    我們都聽過許多種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好孩子是打出來的」、「不打不罵教孩子」,有人崇尚嚴格教育孩子,不允許孩子反抗,也有一些父母選擇與孩子做朋友。事實上,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佔比超過70%,而我國多數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一個好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看看楊絳的家庭教育,就知道了!
    一個好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楊蔭杭這種嚴格管控孩子們欲望的做法,深深影響著楊絳。後來,楊絳的生活也過得樸素而節儉。因為在物質欲望方面的嚴格自控,楊絳才會把自己的全部稿費捐出。「棍棒之下出孝子」,對孩子動輒打罵,以皮肉之苦警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