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符合漢語實際的語法研究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三大體系#漢語語法學自創立之初就深受印歐語語法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末,王力等學者開始自覺地擺脫印歐語研究習慣的束縛,探索漢語自身的語法規律。從世界範圍來看,要求擺脫印歐語眼光的觀點也由來已久。描寫語言學在其創立之初,就號召人們擺脫傳統語言學的概念和方法,即擺脫印歐語的眼光以突出語言的個性。後來的生成語法,更是要求擺脫印歐語的眼光以突出語言的共性。但時至今日,陸儉明、沈家煊等學者仍撰文呼籲學界在漢語語法研究中要擺脫印歐語眼光的影響。在漢語語法研究中,擺脫印歐語眼光大概有兩條路徑,一是突出語言個性,二是突出語言共性,歸根到底是立足漢語開門搞研究。

突出語言個性

突出語言個性以擺脫印歐語眼光,是描寫語言學的寶貴遺產。龔千炎在其《中國語法學史稿》中說:「自《馬氏文通》以來,我國語法學主要受到歐洲語言學的影響,但四十年代前後,美國結構主義(描寫語言學)的影響有所加強。」這大概是從1936年算起的,在這一年,王力發表了《中國文法學初探》,該文指出「我們對於某一族語的文法的研究,不難在把另一族語相比較以證明其相同之點,而難在就本族語裡尋求其與世界諸族語相異之點」,「此後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在乎努力尋求中國文法的特點」。該文從語言學史的角度看,實際上是對描寫語言學主張的最早呼應。

趙元任的《北京口語語法》(李榮譯)的出版,更是對中國現代語法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應用描寫語言學的方法來研究漢語的著作,它一反傳統的做法:在分析句子的時候,採用的是直接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而不是傳統的中心詞分析法;在確定主語和賓語的時候,根據的是位置關係,而不是傳統的施受關係;在劃分詞類的時候,根據的是詞與詞的組合關係,而不是傳統的句法成分。丁聲樹等所著的《現代漢語語法講話》與朱德熙的《語法講義》,也都是應用描寫語言學的力作,是中國描寫語言學的兩座高峰。經過幾次大的語法討論和持續的研究,描寫語言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逐漸成了中國語法學的主流理論,如分布論、語序論與層次分析法等。

有了分布論,就可以較為一致地為漢語劃分詞類。如果認為詞類是形態的反映,那漢語就沒有詞類,因為漢語的名詞沒有數形態,動詞沒有體形態,形容詞沒有級形態。為了講好語法,中國學者一直在探索合適的方法,如採用意義或根據句子成分劃分詞類。分布論之後,朱德熙在其《語法答問》中進一步指出漢語詞類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說的句子成分)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並將其視為漢語區別於印歐語的特點。

有了語序論,就可以較為一致地為漢語確定句法成分。如果認為句法成分是形態的反映,那漢語就沒有句法成分,因為漢語沒有主格,沒有賓格,也沒有主謂一致現象。為了講好語法,中國學者通常根據施受關係確定主賓語。語序論之後,主謂結構充當謂語就成了漢語的常態。朱德熙在其《語法答問》中指出:「跟印歐語比較的時候,主謂結構可以做謂語是漢語語法的一個明顯的特點。」

這些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遠未擺脫也很難擺脫印歐語框架的束縛。道理很簡單,個性因比較而顯,沒有比較就沒有個性。而印歐語,特別是英語,學者們對其較為熟悉,自然會用來對比。所以,沈家煊指出,自《馬氏文通》開始,學者們想擺脫印歐語的研究框架、尋找漢語自身特點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息過,在擺脫中又不自覺地被拉回。

追求語言共性

追求語言共性,是生成語法對描寫語言學的反動。生成語法與描寫語言學儘管有著很多針鋒相對的理念和主張,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旨在擺脫「印歐語眼光」,只是路徑不同,一個凸顯語言個性,一個凸顯語言共性。凸顯語言個性,理論上就不會有其他語言的眼光;凸顯語言的共性,理論和實踐上都不會有其他語言的眼光。

生成語法因為追求語言的共性,自其創立之初就放棄了對形態的依賴。如詞類問題,生成語法的主流做法就是將它作為詞的特異屬性登錄在詞庫中,比如說「人」這個詞項,生成語法的主流做法是在詞庫中將其登錄為名詞,但並不追究它為什麼是名詞而不是動詞。像主語、賓語,也只是結構關係概念,只要它處於某個結構位置,就是某種句法成分。

最有啟示性意義的,就是生成語法中的「格」。在通常認知中,格被看作形態表現。但在生成語法中,格也被稱為抽象格,有沒有形態表現不重要。這就突破了印歐語的局限。為了核查格,生成語法創始人喬姆斯基還引進了輕動詞理論,而輕動詞可以沒有形態甚至語音上的表現。輕動詞提出以後,輕名詞等也隨即提出,學者們在此基礎上提出分布式形態學。分布式形態學認為實體詞在詞庫中為詞根,並無詞類,其詞類是在句法中由輕動詞、輕名詞等定類成分決定。

讓實體詞在詞庫中作為詞根存在,不標記詞類,這種說法差不多回到了高名凱的「實詞無類」說。差別在於,分布式形態學認為包括印歐語在內的所有語言的實體詞在詞庫中都沒有詞類,但在句法中會最終獲得詞類。定類成分是輕動詞、輕名詞這樣的功能語素,它們有沒有語音形式不重要,有語音形式的即為詞綴。把形態跟詞剝離開來,也是生成語法的一貫做法。喬姆斯基在其成名之作《句法結構》中提出詞綴跳轉規則,就是把詞和後附的詞綴分離開來,只是在句法操作中通過詞綴跳轉規則才黏合到一起的。

立足漢語開門搞研究

擺脫印歐語眼光,既要立足漢語,又要開門搞研究,積極吸收借鑑國際上的新成果。

立足漢語,也能獲得真知灼見。朱德熙關於漢語語法特點的描述,從共性的角度來看,也是正確的。第一條特點是漢語詞類跟句法成分之間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第二條特點是漢語短語與句子的構造原則基本一致。從生成語法的角度看,這兩條都是語言的共性,即所有語言,包括漢語與印歐語,其詞類跟句法成分之間都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其短語與句子的構造原則都基本一致。道理很簡單。在生成語法中,充當句法成分的是短語而不是詞,而詞類是詞的語法類別,詞類跟句法成分自然沒有對應關係。語言計算都是採用合併與移位操作,這兩種操作都必須遵守局域性限制等,所以構造原則的一致性,也是語言的共性而不是差異。語言的差異在於功能範疇的形態句法特徵,如漢語的時制範疇,它沒有屈折形態,所以漢語的謂語動詞沒有語法一致的要求;它沒有強制性的主語特徵,所以漢語沒有虛主語,主語通常也可以省略。朱德熙指明的兩條語法的特點都立足漢語事實,所以不僅適用於漢語,也適用於印歐語。朱德熙之所以將其視為漢語的語法特點,是因為他沒有採納生成語法中的轉換操作。在國際上,轉換操作也不是普遍被接受的,尚不存在「唯一準則」。

無論是馬建忠、黎錦熙,還是趙元任、王力、呂叔湘、朱德熙,沒有哪一位會脫離當時的學術前沿。他們都是開門搞研究的典範,所以始終能與時代共節拍。國內學者要擺脫印歐語眼光,很大程度上就是擺脫有形態語言的語法。20世紀70年代,呂叔湘就強調不能用有形態語言的語法來說明漢語,而國際學界也持此主張。在生成語法中,不管是其早期理論還是近期理論,都會剝離形態,所以詞類無須根據形態或分布確定,句法成分也無須根據形態確定。

擺脫印歐語的眼光,無論是突出個性,還是突出共性,都要立足漢語事實,發出中國聲音。無論何時,都不能關起門來搞研究。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漢語左邊界的製圖分析」(19YYB01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熊仲儒

精彩推薦:

語序類型學推動漢語語序習得研究

語言問題: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的互動研究

跨學科思路推進漢語詞認知與習得研究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基於漢語兒童語料庫構建的兒童語言發展測評系統
    在將近二十年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已經參照國際兒童語言研究交換系統的工作模式,將漢語兒童語言發展研究所收集的語料建成符合國際規範的語料庫。截至2020年初,該數據系統已囊括了中國不同省市兒童語言的數據近60000分鐘,成為漢語兒童語言研究走向世界的橋梁(表1)。
  • 漢語語法教學 國際漢語教學研究
    李泉(2003)指出,完整的語法教學決不僅限於語言的結構形式及其規則的教學,語法教學內容還應包括語言形式的表意功能、語言形式運用的條件和限制,乃至語言形式使用方面的文化制約。邵敬敏、羅曉英(2005)從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關係的角度提出,漢語語法研究必須結合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注重句法的語義分析。
  • 走漢語特色的詞類研究道路
    兩個「不停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共同構建了漢語特色的語言研究模式。   詞類是語法中的基本問題。長期以來,圍繞漢語詞類這一重要議題,學界討論熱烈,成果頗豐,而影響最大的當屬1953年至1955年間的「漢語詞類問題大討論」(以下簡稱「大討論」)。
  • 漢語語法沒那麼簡單!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有感!
    通過閱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這本書,了解了當代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從其中學到研究漢語語法的新方法。本文簡略地分析了這本書的特色以及有所欠缺的方面。最後對語法單位分級問題提出了看法,認為應該分為語素、語素組、詞、詞組、句子、句組六級比較合理。
  • 如何推進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
    作為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學者,我們有責任深入開展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為最終撰寫一部面向世界、能夠詳盡反映漢語語法歷史全貌的斷代漢語語法史打下堅實基礎。自1898年馬建忠文言語法著作《馬氏文通》的出版,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呂叔湘開始著眼於「史」的研究,再到八十年代至今,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不斷深入,特別是近四十年來,在學術隊伍、學科建設、學術成果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
  • 沈家煊: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應當「吸收外來,不忘本來」
    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是在呂叔湘先生等前輩語言學家的倡議和支持下創立的,是中國語言學界歷史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句法學和語義學專業系列會議。此次會議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沈家煊先生做大會總結,沈先生在講話中分別就「什麼是好的漢語研究」、「如何做好的漢語研究」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並建議當下年輕學者應當多讀經典。
  • 構建商務漢語的探究教學模式
    由於此課程的學科特殊性,語言學界一直在探討和研究相關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近年來,美國克拉克森大學的斯奈德教授與其他幾位教育界同行根據20世紀60年代美國薩奇曼教授(Richard Suchman)提出的探究式教學法,經過多番實驗與修訂,設計出了一套符合學習者認知理解規律的跨學科「探究教學模式」(the Inquiry Learning Model),十分值得商務漢語課程借鑑。
  • 漢語語法研究:理解我們的語言
    全世界有數千種語言,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語法,人類對於語法問題充滿了好奇。    比如,在現代漢語中,我們既可以說「自行車被小王騎走了」,也可以說「自行車讓小王騎走了」。可是,為什麼我們只說「自行車被騎走了」,卻不說「自行車讓騎走了」?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綜述
    楊永龍研究員對為語法史作出卓越貢獻的蔣紹愚先生出席本次會議表示感謝,對專家們蒞臨會議表示歡迎。會議為期兩天,共舉行六場大會主題報告,二十七位學者進行了主題發言。報告圍繞漢語歷史語法研究,或從專書語法描寫、斷代語法研究和貫通式的通史研究三個方面進行,或宏觀論述,或微觀分析與描寫。
  • 語塊研究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新思路
    Becher於1975年將組塊應用於語言研究,將其定義為「詞塊」(Lexical chunk)。20世紀90年代初,語塊成為語言研究與語言教學研究關注的對象。我國對語塊的關注與研究起步較晚且成果多集中在英語教學範疇,對於漢語教學中的語塊研究還有不少問題,如語塊與漢語教學結合、語塊的特徵與分類等有待探索與實踐。
  • 與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建構相關的兩個語法教學問題
    作者:齊滬揚(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大綱研製和教學參考語法書系〔多卷本〕」首席專家、杭州師範大學教授)  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界開始構建「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可以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初。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8)綜述
    塗險峰教授說,武漢大學文學院素有漢語史研究的傳統趣旨,熱忱歡迎各位與會專家的到來。吳福祥研究員指出,漢語語法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專書語法描寫、斷代語法研究和貫通式的通史研究三個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工作重心被放在專書語法研究和斷代研究上,通史研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詞的兼類
    現代漢語既是一種語言,又是一門學科,廣義的現代漢語指現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它不僅包括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且包括現代漢語各方面。詞的兼類是現代漢語語法需要研究的詞類分析。當你讀到一句話你接受的是它的情感傳達,語法要研究的是它的內質規律。
  • 電子書丨《先秦至中古漢語語法演變研究》
    作 者 :朱冠明著出版發行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16.05ISBN號 :7-5161-6271-2頁 數 :228原書定價 : 55.00主題詞 : 古漢語-語法-研究-先秦時代-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圖法分類號 : H141 ( 語言、文字->漢語->語法->古代語法(
  • 齊滬揚:與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建構相關的兩個語法教學問題
    作者:齊滬揚,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大綱研製和教學參考語法書系〔多卷本〕」首席專家、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界開始構建「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可以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初。如何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建構起一部將漢語放在世界語言大背景下的,科學系統全面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是檢驗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語言研究水平的重要標誌,對建立漢語語言體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趙金銘的文章《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語法:格局 碎片化》給教學語法體系的建構以很大的啟發。
  • 陸儉明作品集合,小編力薦《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4版]》
    所在教研室:現代漢語、研究領域:現代漢語 研究方向:現代漢語句法、現代漢語虛詞、對外漢語教學、中文信息處理以及中學語文教學等方面。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曾任)自1981年以來,曾先後應邀赴美國、日本、泰國、新加坡、韓國、挪威、德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葡萄牙、加拿大、越南以及我國的香港、臺灣、澳門等17個國家和地區或任教,或進行合作研究,或進行學術訪問。
  • 英語語法及其與漢語語法的區別
    英語語法及其與漢語語法的區別,從簡單句子入門英語語法今天這節課,我們從簡單句子入手,教你快速入門英語語法,教你知道到底語法是什麼,英語中的語法和漢語有什麼區別。語法:主語:I 謂語: am 賓語:a student。英語中的謂語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謂語動詞(即含有實際意義的實意動詞),一類是be動詞。具體需要用什麼謂語就要看句意了。例句2:He plays football.他踢足球。
  • 革新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 滿足時代需求
    學界自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不斷探討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和大綱問題,有很多真知灼見。歸納起來有以下兩點。首先,以往的研究已具有問題意識,提出了許多值得學界思考的問題。提出這些問題的教師,大都具有本體語法研究的經歷,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多年,在理論上和教學上都有較深造詣,提出的問題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
  • 社科院張伯江教授做客文學院 分享「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的若干...
    5月27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張伯江教授應邀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進行了一場題為「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的若干思考」的講座。講座由文學院賀陽教授主持,吸引了眾多師生參加。張伯江教授首先對構式語法進行了簡要的回顧,介紹了國內外學者的經典研究論著,並提出了「王、呂早期句式研究是不是漢語構式研究的源頭」問題。
  • ...國際教育學院做《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語法應該研究什麼》的學術...
    新聞網訊 12月27日下午,杭州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齊滬揚教授在國際教育學院三樓報告廳為師生做了題為《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語法應該研究什麼》的學術報告。齊滬揚教授的講座從本體論、方法論、認識論、工具論等四個角度對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語法的研究現狀、存在問題、研究趨勢以及如何進行研究等進行了全面、詳盡的梳理,並結合當前國家社科項目的申報工作,對國家社科項目申報的緣由、程序、規範以及申報的注意事項等逐一進行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