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體系#漢語語法學自創立之初就深受印歐語語法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末,王力等學者開始自覺地擺脫印歐語研究習慣的束縛,探索漢語自身的語法規律。從世界範圍來看,要求擺脫印歐語眼光的觀點也由來已久。描寫語言學在其創立之初,就號召人們擺脫傳統語言學的概念和方法,即擺脫印歐語的眼光以突出語言的個性。後來的生成語法,更是要求擺脫印歐語的眼光以突出語言的共性。但時至今日,陸儉明、沈家煊等學者仍撰文呼籲學界在漢語語法研究中要擺脫印歐語眼光的影響。在漢語語法研究中,擺脫印歐語眼光大概有兩條路徑,一是突出語言個性,二是突出語言共性,歸根到底是立足漢語開門搞研究。
突出語言個性
突出語言個性以擺脫印歐語眼光,是描寫語言學的寶貴遺產。龔千炎在其《中國語法學史稿》中說:「自《馬氏文通》以來,我國語法學主要受到歐洲語言學的影響,但四十年代前後,美國結構主義(描寫語言學)的影響有所加強。」這大概是從1936年算起的,在這一年,王力發表了《中國文法學初探》,該文指出「我們對於某一族語的文法的研究,不難在把另一族語相比較以證明其相同之點,而難在就本族語裡尋求其與世界諸族語相異之點」,「此後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在乎努力尋求中國文法的特點」。該文從語言學史的角度看,實際上是對描寫語言學主張的最早呼應。
趙元任的《北京口語語法》(李榮譯)的出版,更是對中國現代語法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應用描寫語言學的方法來研究漢語的著作,它一反傳統的做法:在分析句子的時候,採用的是直接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而不是傳統的中心詞分析法;在確定主語和賓語的時候,根據的是位置關係,而不是傳統的施受關係;在劃分詞類的時候,根據的是詞與詞的組合關係,而不是傳統的句法成分。丁聲樹等所著的《現代漢語語法講話》與朱德熙的《語法講義》,也都是應用描寫語言學的力作,是中國描寫語言學的兩座高峰。經過幾次大的語法討論和持續的研究,描寫語言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逐漸成了中國語法學的主流理論,如分布論、語序論與層次分析法等。
有了分布論,就可以較為一致地為漢語劃分詞類。如果認為詞類是形態的反映,那漢語就沒有詞類,因為漢語的名詞沒有數形態,動詞沒有體形態,形容詞沒有級形態。為了講好語法,中國學者一直在探索合適的方法,如採用意義或根據句子成分劃分詞類。分布論之後,朱德熙在其《語法答問》中進一步指出漢語詞類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說的句子成分)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並將其視為漢語區別於印歐語的特點。
有了語序論,就可以較為一致地為漢語確定句法成分。如果認為句法成分是形態的反映,那漢語就沒有句法成分,因為漢語沒有主格,沒有賓格,也沒有主謂一致現象。為了講好語法,中國學者通常根據施受關係確定主賓語。語序論之後,主謂結構充當謂語就成了漢語的常態。朱德熙在其《語法答問》中指出:「跟印歐語比較的時候,主謂結構可以做謂語是漢語語法的一個明顯的特點。」
這些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遠未擺脫也很難擺脫印歐語框架的束縛。道理很簡單,個性因比較而顯,沒有比較就沒有個性。而印歐語,特別是英語,學者們對其較為熟悉,自然會用來對比。所以,沈家煊指出,自《馬氏文通》開始,學者們想擺脫印歐語的研究框架、尋找漢語自身特點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息過,在擺脫中又不自覺地被拉回。
追求語言共性
追求語言共性,是生成語法對描寫語言學的反動。生成語法與描寫語言學儘管有著很多針鋒相對的理念和主張,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旨在擺脫「印歐語眼光」,只是路徑不同,一個凸顯語言個性,一個凸顯語言共性。凸顯語言個性,理論上就不會有其他語言的眼光;凸顯語言的共性,理論和實踐上都不會有其他語言的眼光。
生成語法因為追求語言的共性,自其創立之初就放棄了對形態的依賴。如詞類問題,生成語法的主流做法就是將它作為詞的特異屬性登錄在詞庫中,比如說「人」這個詞項,生成語法的主流做法是在詞庫中將其登錄為名詞,但並不追究它為什麼是名詞而不是動詞。像主語、賓語,也只是結構關係概念,只要它處於某個結構位置,就是某種句法成分。
最有啟示性意義的,就是生成語法中的「格」。在通常認知中,格被看作形態表現。但在生成語法中,格也被稱為抽象格,有沒有形態表現不重要。這就突破了印歐語的局限。為了核查格,生成語法創始人喬姆斯基還引進了輕動詞理論,而輕動詞可以沒有形態甚至語音上的表現。輕動詞提出以後,輕名詞等也隨即提出,學者們在此基礎上提出分布式形態學。分布式形態學認為實體詞在詞庫中為詞根,並無詞類,其詞類是在句法中由輕動詞、輕名詞等定類成分決定。
讓實體詞在詞庫中作為詞根存在,不標記詞類,這種說法差不多回到了高名凱的「實詞無類」說。差別在於,分布式形態學認為包括印歐語在內的所有語言的實體詞在詞庫中都沒有詞類,但在句法中會最終獲得詞類。定類成分是輕動詞、輕名詞這樣的功能語素,它們有沒有語音形式不重要,有語音形式的即為詞綴。把形態跟詞剝離開來,也是生成語法的一貫做法。喬姆斯基在其成名之作《句法結構》中提出詞綴跳轉規則,就是把詞和後附的詞綴分離開來,只是在句法操作中通過詞綴跳轉規則才黏合到一起的。
立足漢語開門搞研究
擺脫印歐語眼光,既要立足漢語,又要開門搞研究,積極吸收借鑑國際上的新成果。
立足漢語,也能獲得真知灼見。朱德熙關於漢語語法特點的描述,從共性的角度來看,也是正確的。第一條特點是漢語詞類跟句法成分之間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第二條特點是漢語短語與句子的構造原則基本一致。從生成語法的角度看,這兩條都是語言的共性,即所有語言,包括漢語與印歐語,其詞類跟句法成分之間都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其短語與句子的構造原則都基本一致。道理很簡單。在生成語法中,充當句法成分的是短語而不是詞,而詞類是詞的語法類別,詞類跟句法成分自然沒有對應關係。語言計算都是採用合併與移位操作,這兩種操作都必須遵守局域性限制等,所以構造原則的一致性,也是語言的共性而不是差異。語言的差異在於功能範疇的形態句法特徵,如漢語的時制範疇,它沒有屈折形態,所以漢語的謂語動詞沒有語法一致的要求;它沒有強制性的主語特徵,所以漢語沒有虛主語,主語通常也可以省略。朱德熙指明的兩條語法的特點都立足漢語事實,所以不僅適用於漢語,也適用於印歐語。朱德熙之所以將其視為漢語的語法特點,是因為他沒有採納生成語法中的轉換操作。在國際上,轉換操作也不是普遍被接受的,尚不存在「唯一準則」。
無論是馬建忠、黎錦熙,還是趙元任、王力、呂叔湘、朱德熙,沒有哪一位會脫離當時的學術前沿。他們都是開門搞研究的典範,所以始終能與時代共節拍。國內學者要擺脫印歐語眼光,很大程度上就是擺脫有形態語言的語法。20世紀70年代,呂叔湘就強調不能用有形態語言的語法來說明漢語,而國際學界也持此主張。在生成語法中,不管是其早期理論還是近期理論,都會剝離形態,所以詞類無須根據形態或分布確定,句法成分也無須根據形態確定。
擺脫印歐語的眼光,無論是突出個性,還是突出共性,都要立足漢語事實,發出中國聲音。無論何時,都不能關起門來搞研究。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漢語左邊界的製圖分析」(19YYB01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熊仲儒
精彩推薦:
語序類型學推動漢語語序習得研究
語言問題: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的互動研究
跨學科思路推進漢語詞認知與習得研究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