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

2021-01-07 光明日報

【專家論壇】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沒有哪種語言能夠像漢語這樣有著三千多年綿延不絕的文字傳承歷史,擁有如此卷帙浩繁的書面語文獻。這份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研究的寶貴資料,也是漢語研究乃至全人類語言研究的寶庫。作為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學者,我們有責任深入開展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為最終撰寫一部面向世界、能夠詳盡反映漢語語法歷史全貌的斷代漢語語法史打下堅實基礎。自1898年馬建忠文言語法著作《馬氏文通》的出版,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呂叔湘開始著眼於「史」的研究,再到八十年代至今,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不斷深入,特別是近四十年來,在學術隊伍、學科建設、學術成果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仍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研究的深度廣度須進一步深化拓展。

材料的拓展

古代文獻浩如煙海,並不是所有的文獻都適合拿來做語法史研究,必須加以鑑別,通過爬梳剔抉,選取能夠反映各個時代語言實際的材料。這就要求注意語體,反映口語特徵的材料通常更有價值;語料的時代和方言背景要儘量明確可靠,時代不確定的材料只能作為參照,不能以其確定語法發展演變的脈絡;選擇可靠的版本,避免使用後世改動過的文獻。甲骨文、金文、出土簡帛等未經後人改動的資料尤其值得重視。

新材料的發現往往帶動一個學科的快速發展,甚至產生新的學科,如甲骨文的發現與甲骨學、敦煌文獻的發現與敦煌學等。近年來出土文獻、外域漢語文獻時有發布,如清華簡、安大簡、海外漢語會話書等,都是語法史研究中應該加以拓展的材料。

隨著數位技術的普及,電子語料受到了追捧,材料的搜集從傳統的「研讀發現」正在轉向「關鍵詞搜索」。這一轉向給研究者帶來了便利,但弊端也很明顯。過分依賴關鍵詞搜索容易導致研究者先入為主、輕視功底。尤其對年輕學者來說,如果不注意文獻的研讀,關鍵詞檢索終將變為無源之水。因此,在享受數位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還要堅守科學嚴謹的態度,夯實文獻功底,在文獻研讀上力求句句字字有著落,文字、音韻、詞彙、語法相會通。

關鍵詞檢索還有一個弊端,就是所檢索的電子文本未必可靠。許多電子文本或不分語體,或缺乏校對,魚龍混雜。因此,急需組織力量建成權威的漢語語法史研究語料庫,把歷代重要語料包括甲骨文金文、簡帛文獻、漢譯佛經、敦煌遺書、宋儒語錄、元代白話碑、明清域外教科書等,通過精心校對,按照時代先後、語料性質,分門別類地呈現給全體研究者,以便研讀與檢索。

繼承與創新

王力的《漢語史稿》出版於半個多世紀以前,一部能夠反映幾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新的研究成果的漢語語法通史暫付闕如。新的有價值的結論可能散見於不同的專著和論文之中,需要系統梳理和總結;已有研究中或有材料不紮實、方法不科學、考論不精審、結論不可靠之處,必須加以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撰寫一部能夠詳盡反映漢語語法歷史發展過程的斷代漢語語法史,是呂叔湘等幾代學者的願望,前輩已經做了很多準備,如資料彙編、研究綜述和專題性研究等,這也是漢語語法歷史研究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選擇。希望通過眾多學者的努力,儘早完成一部系統的斷代漢語語法通史,努力做到全面總結已有成果,開拓新的局面;材料紮實,分析深入,結論公允;面向未來,具有前沿性;面向世界,為海外學者展示漢語語法演變的概貌和漢語研究的最新成果。

總結的目的在於繼承,更在於進一步的創新。以往的語法史研究注意解決實際問題,不空談理論,這是優良傳統,應該發揚光大,但是如果輕視理論則會影響研究的深度。理論創新絕不是照搬國外,也不是亂貼標籤,而是要結合漢語實際,借鑑國外理論,在新的視野下建立新的系統。近幾十年來國外語言學理論發展很快,與語法史密切相關的成果有語法化、詞彙化、構式化理論、類型學和接觸語言學等,一方面要有博大胸懷、世界眼光,另一方面必須結合自身實際,從漢語的本來面貌出發,腳踏實地對漢語的發展演變加以深入考察,建立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在此過程中,有兩個方面要特別關注:其一是研究視角,特別是歷史演變視角與跨語言視角;其二是事實描寫與規律解釋的結合,既要有深入細緻的語法現象描寫,又要有建立在不同層次理論背景基礎上的分析與解釋。

歷史演變視角與跨語言視角

在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中,歷史演變視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考察語法發展的歷史,自然要有歷史演變的眼光。但是以往的斷代研究有的比較側重於共時的平面描寫,有的缺乏時代感和對語法演變的關注。雖然共時描寫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終目標是揭示語法發展變化的過程,找到演變的路徑和規律。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雖然著眼於某一具體時段,但必須把這一時段看作一個過程,從歷史演變的視角出發,考察具體語法範疇、句法表達方式、語用手段在不同時代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

歷史演變視角是一個縱向的視角,而跨語言視角則是橫向的視角。跨語言視角是指在考察描寫和解釋漢語語法現象的時候,把漢語放在世界語言比較的視野之下進行研究。在漢語語法史研究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通過跨語言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判定漢語語法形式的來源以及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我們所總結的路徑和過程也可以印證或豐富學界對跨語言現象和規律的認識。

與跨語言視角相關的是語言接觸的視角。語言的演變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語言接觸是最重要的外部原因。語言發展過程中總會受到周邊語言或方言的影響,從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來漢語的發展始終伴隨著與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接觸。那麼,漢語語法演變有哪些現象與語言接觸有關?其接觸過程、演變路徑是怎樣的?這些都要從語言接觸的視角加以考察。

事實描寫與規律解釋

在斷代漢語語法史的研究過程中,要將語法對象的描寫與相關規律的解釋結合起來。在描寫過程中,要對每個時段的語法現象有點有面、點面結合地加以分析、歸納,尤其關注那些萌芽狀態的、新生的、發展變化的、正在消亡的語義範疇和語法手段及其發展演變。具體描寫內容根據實際可以涉及語法發展的各個方面,如各個時期的形態與構詞手段及其發展,名詞性結構的發展演變,謂詞性結構的發展演變,簡單句與複雜句的發展演變等。在注重句法研究的同時,加強語義關係和語用關係研究。借鑑語法化、語義演變等理論,開展基於漢語事實的深入細緻的實詞虛化研究、常見構式的詞彙化和語法化研究。

與此同時,還要借鑑各種行之有效的理論方法,對有關現象與規律從機制和動因等方面加以解釋。分析描寫離不開理論思考,理論解釋也必須建立在事實描寫之上。已證明對漢語語法史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早期的結構主義分析方法,後來的語法化、詞彙化、構式化理論,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以及形式語言學的精髓等,都值得充分重視。研究者既要注重從語言內部解釋變化,又要關注社會歷史、語言接觸等外部影響,注意語法演變的時間因素、地理因素、社會人文因素,在堅實的材料基礎上加強理論思考,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普遍規律。

(作者:楊永龍,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教授)

相關焦點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綜述
    楊永龍研究員對為語法史作出卓越貢獻的蔣紹愚先生出席本次會議表示感謝,對專家們蒞臨會議表示歡迎。會議為期兩天,共舉行六場大會主題報告,二十七位學者進行了主題發言。報告圍繞漢語歷史語法研究,或從專書語法描寫、斷代語法研究和貫通式的通史研究三個方面進行,或宏觀論述,或微觀分析與描寫。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8)綜述
    塗險峰教授說,武漢大學文學院素有漢語史研究的傳統趣旨,熱忱歡迎各位與會專家的到來。吳福祥研究員指出,漢語語法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專書語法描寫、斷代語法研究和貫通式的通史研究三個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工作重心被放在專書語法研究和斷代研究上,通史研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 漢語史研究國際研討會(2017)綜述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中,學者們就語音、詞彙、語法等漢語史研究的多個領域宣讀了論文,並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申小龍教授發言復旦大學中文系申小龍教授《漢語語法史研究中的句型問題》一文從中國本土文化的視角出發,重新規定了漢語的句型系統。
  • 曹廣順教授講授漢語語法史中的語言接觸和語法變化
    10月31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修遠樓303教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語言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語言學科評委,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曹廣順教授為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漢語語法史中的語言接觸和語法變化」的學術講座。
  • 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的「母體文化」意識
    【研究心得】  作者:李無未(廈門大學特聘教授)  把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作為我國漢語音韻學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對待,尊重的是中華母體文化在臺灣地區傳承與發展的基本客觀事實。因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與大陸漢語音韻學史研究難以截然分開,是中華母體文化在臺灣地區傳承與發展的必然結果。  「明(代)鄭(成功)」前,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與大陸傳統經學範疇內「小學」發展關係密切,漢語音韻學依附於經學,而把「通經致用」作為基本目的,以傳統韻書文獻研究為主。1665年,鄭經依陳永華之議,建聖廟,設學校,傳統小學教學與研究得以開展。
  • 漢語語法教學 國際漢語教學研究
    李泉(2003)指出,完整的語法教學決不僅限於語言的結構形式及其規則的教學,語法教學內容還應包括語言形式的表意功能、語言形式運用的條件和限制,乃至語言形式使用方面的文化制約。邵敬敏、羅曉英(2005)從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關係的角度提出,漢語語法研究必須結合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注重句法的語義分析。
  • 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的「母體文化」意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研究心得】    把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作為我國漢語音韻學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對待,尊重的是中華母體文化在臺灣地區傳承與發展的基本客觀事實。因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與大陸漢語音韻學史研究難以截然分開,是中華母體文化在臺灣地區傳承與發展的必然結果。    「明(代)鄭(成功)」前,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與大陸傳統經學範疇內「小學」發展關係密切,漢語音韻學依附於經學,而把「通經致用」作為基本目的,以傳統韻書文獻研究為主。1665年,鄭經依陳永華之議,建聖廟,設學校,傳統小學教學與研究得以開展。
  • 構建符合漢語實際的語法研究
    20世紀30年代末,王力等學者開始自覺地擺脫印歐語研究習慣的束縛,探索漢語自身的語法規律。從世界範圍來看,要求擺脫印歐語眼光的觀點也由來已久。描寫語言學在其創立之初,就號召人們擺脫傳統語言學的概念和方法,即擺脫印歐語的眼光以突出語言的個性。後來的生成語法,更是要求擺脫印歐語的眼光以突出語言的共性。但時至今日,陸儉明、沈家煊等學者仍撰文呼籲學界在漢語語法研究中要擺脫印歐語眼光的影響。
  • 漢語起始動詞認知研究前瞻
    據此,未來研究可選取漢語起始動詞及其在語料庫中的句法行為為研究對象。國外相關研究趨勢為我們從認知角度來探討漢語起始動詞的內部結構,以及為研究起始體的語法特徵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即事件結構隱喻的認知能力為其研究提供理據,揭示漢語起始動詞構式(漢語起始體)背後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
  • 漢語語法沒那麼簡單!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有感!
    通過閱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這本書,了解了當代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從其中學到研究漢語語法的新方法。本文簡略地分析了這本書的特色以及有所欠缺的方面。最後對語法單位分級問題提出了看法,認為應該分為語素、語素組、詞、詞組、句子、句組六級比較合理。
  • 漢語語法研究:理解我們的語言
    全世界有數千種語言,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語法,人類對於語法問題充滿了好奇。    比如,在現代漢語中,我們既可以說「自行車被小王騎走了」,也可以說「自行車讓小王騎走了」。可是,為什麼我們只說「自行車被騎走了」,卻不說「自行車讓騎走了」?
  • 深化比較:漢語方言學研究創新的重要途徑
    我國豐富的方言資源是形成中國特色語言學、發展普通語言學絕好的基礎。漢語方言學源遠流長,具有重描寫、重比較的學術傳統。由於比較方法的有效使用,已經取得了卓著的成果。當前,要進一步推進漢語方言學學術創新,筆者以為,繼承傳統,與時俱進,在當代語言學新的視閾下深化比較研究是一條重要途徑。推進各個領域的比較研究現代漢語方言研究各個領域發展不平衡。
  • 電子書丨《先秦至中古漢語語法演變研究》
    作 者 :朱冠明著出版發行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16.05ISBN號 :7-5161-6271-2頁 數 :228原書定價 : 55.00主題詞 : 古漢語-語法-研究-先秦時代-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圖法分類號 : H141 ( 語言、文字->漢語->語法->古代語法(
  • 沈家煊: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應當「吸收外來,不忘本來」
    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是在呂叔湘先生等前輩語言學家的倡議和支持下創立的,是中國語言學界歷史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句法學和語義學專業系列會議。此次會議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沈家煊先生做大會總結,沈先生在講話中分別就「什麼是好的漢語研究」、「如何做好的漢語研究」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並建議當下年輕學者應當多讀經典。
  • 第五屆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暨漢語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春燕 通訊員連佳鵬 楊萌萌)9月21—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一室與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聯合主辦、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承辦的「第五屆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暨漢語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復旦大學召開。
  •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詞的兼類
    現代漢語既是一種語言,又是一門學科,廣義的現代漢語指現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它不僅包括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且包括現代漢語各方面。詞的兼類是現代漢語語法需要研究的詞類分析。當你讀到一句話你接受的是它的情感傳達,語法要研究的是它的內質規律。
  • 對外漢語語法如何教學,漢語之家能相信嗎?
    原標題:對外漢語語法如何教學,漢語之家能相信嗎?語法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很多老師會採用翻譯的方法進行講解,其實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並不提倡這樣的做法,解釋語法點通常可從形式、意義、功能三方面去考慮,再配合語境的訓練,國外人士就基本可以掌握了。
  • 如何學習漢語語法?來早安漢語學習就知道了
    對於漢語語法的學習而言,很多漢語中級和高級學員而言認為這是自己必須要克服的,否則很容易影響自己的漢語整體學習效果了,因此他們很關注的一定就是如何學習漢語語法?對此在我看來來早安漢語體驗學習一番業也就清楚了。
  • 走漢語特色的詞類研究道路
    語言學關鍵詞:漢語詞類;語法;語言;詞類研究 內容摘要:此次討論無疑是漢語語法學史上的裡程碑,對漢語詞類根本問題、劃分原則、教學研究應用的思考,對傳統印歐語研究觀在內的西方語言理論方法與漢語自身特點之間關係的探索,均為65年來漢語詞類問題研究的推進
  • 與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建構相關的兩個語法教學問題
    如何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建構起一部將漢語放在世界語言大背景下的,科學系統全面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是檢驗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語言研究水平的重要標誌,對建立漢語語言體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趙金銘的文章《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語法:格局+碎片化》給教學語法體系的建構以很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