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SDHB突變自發PC/PG腫瘤的大鼠模型及腫瘤細胞的建立及意義

2020-12-10 賽業生物cyagen

副神經節瘤(paraganglioma, PG)和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 PC)都是在自主神經系統中嗜鉻細胞中發生的腫瘤。目前研究表明PG/PC遺傳因素佔40%,其中琥珀酸脫氫酶亞單位SDHB造成的PC/PD的惡性程度是最高的,達到了38%-83%。然而目前對於惡性的PG/PC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並且,目前還沒有琥珀酸脫氫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突變的PC/PG完善模型。近期,有研究人員新研發了兩種基於SDHB突變自發PC/PG腫瘤的大鼠模型及相應的腫瘤細胞系,為PC/PG腫瘤的研究提供更好的的動物模型。

背景介紹

PG和 PC都是在自主神經系統中嗜鉻細胞中發生的腫瘤。從這個定義來看,副神經節瘤好像歸屬於嗜鉻細胞瘤一樣,但其實二者是並列關係,主要區別在於腫瘤起源的部位。嗜鉻細胞瘤被定義為起源於腎上腺髓質的嗜鉻細胞腫瘤,而副神經節瘤的起源則為腎上腺之外。PC多數情況下具有兒茶酚胺功能活性,而PG這種情況比較少見,由於都是自主神經系統發生了腫瘤且有過量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產生,因此這兩種腫瘤的症狀常常是共通的,如頭痛、出汗、心率加快、焦慮、高血壓、顫抖、反胃和體重降低等。雖然總體而言此類腫瘤患病率不算很高,大約為1/300000左右,也並非胰腺癌一樣診斷即「死刑」的惡性腫瘤,但放任不管肯定會大大提高其轉移和惡性化的風險,此外其症狀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因此,對其研究和藥物開發也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目前研究表明PG/PC遺傳因素佔40%,並且和其他的腫瘤一樣,年齡的增長也會使其發病率提高。很多基因的突變會與PG/PC產生聯繫,如琥珀酸脫氫酶(DH)亞基SDHB,SDHC 和SDHD ,它們的突變佔據了家族性PG/PC的多數, 其中SDHB更是其中的「頂梁柱」,除了上述SDH基因外, 其他與PG/PC相關的基因還有RET、SDHAF2、VHL、NF1、TMEM127、MAX和 SLC25A11等。

圖1. 副神經節瘤和嗜鉻細胞瘤[1]

SDHA、SDHB、SDHC和SDHD共同構成線粒體內膜呼吸鏈上的複合體2(Respiratory Complex II,RC2)。而RC2也是唯一一個同時兼職三羧酸循(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AC)環和電子傳遞鏈(Electron transport chain)的重要蛋白複合物。

這四個亞基中SDHA和SDHB位於基質中,作為催化功能單位存在;而SDHC和SDHD則嵌入在線粒體內膜中,負責錨定整個RC2。進一步細分的話,SDHA將琥珀酸轉化成延胡索酸(fumarate),同時FAD轉化成了FADH2;SDHB接受FADH2的電子,並將電子通過SDHC/SDHD傳遞給輔酶Q(ubiquinone),從而完成RC2的功能。哺乳動物的琥珀酸脫氫酶除了能量代謝,氧化環境感知這種本職工作之外,也是重要的抑癌蛋白,它們功能失常會導致腫瘤的發生。如前文所述,RC2四個亞基中的三個都與遺傳性PG/PC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是SDHB,其突變造成的PC/PD的惡性程度是最高的,達到了38%-83%,而SDHD突變造成的PG/PC基本為良性,散發性PG/PC惡性率也低於10%。

目前對於惡性的PG/PC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並且,目前還沒有SDH突變的PC/PG完善模型,基於這個原因,開發一種基於SDHB突變的自發PC/PG腫瘤動物以及相應腫瘤細胞系將對該腫瘤的機理研究和藥物臨床前研發提供很大的幫助。

圖2. SDHB的功能[2]

對新構建的SDHB雜合敲除大鼠進行表達驗證

與小鼠或其他物種相比,大鼠有很高的概率自發形成PC和PG(不過PC發生的概率比PG高)。在野生型SD大鼠中,最早12月齡就可以自發形成PC,到了24月齡時,PC的患病率可以達到10%,並且還可以人為通過高能量食物,輻照,藥物以及激素刺激等方法增加PC的發病率。因此,利用大鼠的這一特性開發SDHB相關的PG/PC腫瘤細胞模型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研究人員委託賽業生物科技公司用TALEN(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技術構建了4種SDHB鹼基缺失情況不同的大鼠,結果有3種突變成功地遺傳繁育下來。對構建好的SDHB缺失大鼠模型進行驗證,發現在轉錄層面,Sdhb+/-大鼠肝臟的SDHB表達正好相當於野生型的50%左右,而蛋白表達則為野生型的68%。而且Sdhb+/-線粒體複合體2的活性也只有野生型的一半了。上述結果說明將SDHB的表達和活性減弱的目的已經達到。

將Sdhb+/-與Sdhb+/-進行交配,可以看到有1/4的胚胎致死率(正好符合純合Sdhb-/-所佔比例),所以用來後續構建腫瘤模型的大鼠只能是雜合子。這說明SDHB對於動物的存活是必須的。經過多次嘗試,兩種能夠進行無限連續移植的PC腫瘤的大鼠脫穎而出。它們都是經過輻照的大鼠,分別命名為RS0和RS1/2。這兩種大鼠以及由其PC/PG腫瘤培養而來的腫瘤細胞系將成為後續研究的主角。

圖3. Sdhb+/-大鼠SDHB的表達及SDHB缺失造成的影響[3]

SDHB缺失造成的病理改變

如果僅僅是SDHB基因的表達和RC2複合體活性發生改變,還不能成為理想的模型。需要進一步的組織形態驗證。免疫組化實驗發現RS0經過HE染色後有明顯的Zellballen結構(這種結構是PC/PG腫瘤組織的重要特徵),有著更清晰的血管結構和細胞結構,和人類PG的形態也非常相似。而RS1/2的細胞則更加彌散。在SDHB和SDHA的染色方面,可以看到RS0的SDHB表達顯著低於RS1/2,而SDHA二者都有較高的表達。酪氨酸羥化酶(TH)的染色則是RS1/2更為彌散。總之RS0在病理表型上展現出了多項PC/PG的特徵。

不過這裡卻留給人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同是由SDHB雜合子發生了PC/PG的大鼠組織,RS0和RS1/2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尤其是理論上基因型一致的兩種大鼠,為什麼SDHB的表達差異如此之大。不要急,待到後面講到全基因組測序(WGS)的時候會公布答案。

圖4. 大鼠異種移植PC/PG腫瘤病理結果展示[3]

大鼠PG/PC腫瘤細胞內結構特點

剛才觀察的是組織層面的表型,如果我們將視野用電鏡聚焦到細胞內,那麼可以看到RS0較於RS1/2神經內分泌顆粒(secretory granules,箭頭所示)的分布更加彌散,細胞質液泡更大更多(v),這與SDH缺陷的人腫瘤細胞非常類似。另一方面,RS0細胞也與以前的SDH缺陷導致的胃間質瘤一樣出現了線粒體細長的現象。與組織層面的結果類似,因此相較於RS1/2,RS0在很多方面都與人的SDH缺陷腫瘤組織具有更為接近的表型。

圖5. 大鼠異種移植PC/PG腫瘤細胞內結構展示[3-5]

可傳代PC/PG細胞系的獲得

表型有了,下一步就是要將腫瘤細胞培養成能夠無限傳代方便保存的細胞系了。如果用常規RPMI培養液(Roswell Park Memorial Institute Medium)加入10%馬血清和5%胎牛血清,並將細胞置於5%氧氣培養箱中,RS0細胞的細胞質內會很快產生並聚集液泡進而造成細胞在2周左右死亡;而RS1/2細胞在同樣的條件下則不會產生液泡,並可以存活數月,只不過細胞體積會隨著細胞接近死亡而緩慢減小。為了讓RS0細胞「升級」成細胞系,需要進一步改變培養條件,通過降低血清濃度並降低培養箱含氧量,同時在培養液中加入促幹細胞因子,經過多次嘗試後,終於培養得到了RS0細胞系。在無血清條件下,RS0能夠脫壁懸浮生長並能聚集成細胞團。通過BRDU(檢測DNA複製)染色(黑色)可以觀察到聚集成團的細胞仍然處於不斷增生的狀態之中。至此,PC/PG細胞系宣告構建成功,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進行分子水平的驗證了。

圖6. 可傳代細胞系的表型[3]

腫瘤和細胞系的全基因組測序(WGS)

為了進一步明確RS0和RS1/2細胞系在基因層面發生了怎樣的改變,作者對兩種細胞系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並與其來源大鼠的正常組織進行了對比。

通過將SDHB外顯子1及其上遊一共1.4k左右的片段進行比對,發現了RS0細胞系保留了因基因編輯造成的sdhb第1外顯子上的13個鹼基缺失去,同時還有sdhb基因上遊啟動子前729bp的丟失,而且與RS0大鼠不同的是,RS0細胞系中的這兩處改變都是純合的,這可能是RS0腫瘤表型明顯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RS1/2大鼠來源的腫瘤細胞系則發生了相反的改變,其13bp的缺失恢復成了野生型。

圖7. 全基因組測序分析[3]

代謝和蛋白表達炎症

為了進一步確定RS0和RS1/2兩種腫瘤的特徵,需要繼續對RS0和RS1的代謝物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兩種腫瘤細胞的琥珀酸鹽都發生了嚴重的積累(紅框);乳糖(綠框)或穀氨酸(藍框)的積累也和SDH相關的人源腫瘤細胞的情況非常類似。如果想用RS0進行PG研究,可以發現RS0具有SDH缺乏型PG的高多巴胺表達,極低的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表達。因此在代謝方面RS0也對PC/PG進行了很好的還原。

HIF2A(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2 Alpha, EPAS1)的通路發生改變是SDHB突變的遺傳性癌症的重要特徵,於是在分子方面,作者也對這條信號通路相關RNA和蛋白的表達進行了驗證,RNASeq的結果表明HIF2A本身及其下遊的Vegf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表達都有10倍以上顯著升高。

使用PC12細胞(常用的神經細胞株,SDHB正常)和大鼠甲狀腺髓質細胞(Rat Adrenal Medullas, RAM)細胞作為對照,一次性比較腫瘤和細胞系之間基因表達的差異。如果對自發腫瘤進行比較,相較於shdb+/-,sdhb-/-細胞HIF1A的表達提高,SDHB自身的表達降低。如果對各自細胞系與自發腫瘤進行比較,在RS0自發腫瘤中SDHB高表達的情況下則可以發現RS0細胞系中SDHB的完全消失,這與WGS的結果一致,進一步說明RS0細胞系與RS0自發腫瘤的差別。但有意思的是,RS1/2組織中的HIF2A的表達遠低於RS0,這種情況在各自細胞系中則發生了逆轉,RS1/2細胞系中HIF2A的表達顯著高於RS0中。至此,論文已經部分完成了對新建大鼠SDHB相關PC/PG自發腫瘤和細胞系的構建和驗證。

圖8. 腫瘤移植物的代謝和表達驗證[3]

總結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點貢獻:

1. 開發了兩種基於SDHB突變的自發PC/PG大鼠可移植腫瘤

2. 開發了兩種具有不同PC/PG特徵(SDHB缺陷和非SDHB缺陷)的腫瘤細胞系

3. 提供了低氧,低血清(或無血清)和幹細胞誘導因子結合的腫瘤細胞系構建思路

作者同時為人們提供了可以遺傳的自發PC/PG大鼠用於活體腫瘤研究,也提供了便於操作的PC/PG細胞系,能為以後針對SDH突變的PC/PG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有意思的是,過往的SDHB抑制腫瘤模型和細胞系構建的失敗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太過「純淨」的SDHB敲除而缺乏由於輻照或其他未知原因引起的基因改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過於執著於用小鼠建模,而忽視了更易構建PC/PG模型的大鼠。同時RS0和RS1/2兩種不同類型的PC/PG大鼠和細胞系也同時涵蓋了SDHB缺失和SDHB表達正常的兩種狀態,可以使後續的研究更加精細化,類似於PDX的大鼠自發腫瘤更適合用於臨床前藥物研究,而細胞系則可以在機理的研究中大顯身手。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就能在嗜鉻細胞瘤和副神經節瘤的研究過程中發現這些重要模型的身影。

參考文獻:

1. https://www.cancer.gov/types/pheochromocytoma/patient/pheochromocytoma-treatment-pdq

2. https://en.wikipedia.org/

3. Powers JF,Cochran B,Baleja JD et, al. A xenograft and cell line model of SDH-deficient pheochromocytoma derived from Sdhb+/- rats[J]. Endocr Relat Cancer 2020

4. Powers J F , Brent C , Baleja J D , et al. A unique model for SDH-deficient GIST: an endocrine-related cancer[J]. Endocrine Related Cancer, 2018:ERC-18-0115-.

5. Szarek E , Ball E R , Imperiale A , et al. Carney triad, SDH-deficient tumors, and Sdhb+/- mice share abnormal mitochondria[J]. Endocrine Related Cancer, 2015, 22(3):345-352.

相關焦點

  • 友芝友醫療科技與上海立迪聯合推動循環腫瘤細胞下遊應用研究戰略...
    雙方於2015年11月建立戰略合作,在此前的工作中,上海立迪採用友芝友的CTCBIOPSY平臺進行了大量臨床樣本的CTC檢測研究,該平臺展示出非常優異的性能。為了進一步推進CTC在腫瘤個體化精準醫療上的應用,友芝友一直致力於開發基於CTCBIOPSY?平臺的CTC單細胞全基因組分析技術及下遊相關技術;而上海立迪則在腫瘤樣本精準醫療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深入:腫瘤模型「基因組進化」研究對科研及臨床應用的重大影響
    因此,腫瘤模型的進化正逐漸成為腫瘤建模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ECLs 已建立的細胞系 ( ECL ) 在培養中的會出現多樣化,這在十多年前就發現了,並且一些最常用的癌細胞系,如宮頸癌細胞系HeLa和乳腺癌細胞系MCF7,就是因為其經常變異而臭名昭著。
  • 基因突變與腫瘤:講述它們的前世今生
    基因突變在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近代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及腫瘤精準醫學的出現,在基因層面對腫瘤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特別是腫瘤發生的機制及抗腫瘤治療方面,本文就幾種常見的惡性腫瘤來闡述基因在腫瘤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及臨床指導意義。
  • 盤點| 淺談腫瘤異質性
    腫瘤異質性來自環境因素分布及作用的不均一性與基因突變的隨機性。正是因為有環境因素不均一性的存在,所以才會有腫瘤「微環境」的說法。基因突變的隨機性一方面體現在突變位點的多樣性上,另一方面也體現在突變後是否致瘤上。一個細胞的基因突變可致癌,而另一個細胞的基因突變後卻不致癌。腫瘤異質性產生的本質也就在於 「外因」(環境)對「內因」(基因)的雙重作用。
  • 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
    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7:13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哈達薩醫學院Yinon Ben-Neriah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在肺癌中的應用
    特異性富集方法基於CTCs細胞表面的標誌物如細胞角蛋白(CK)等進行富集,包括免疫磁性分離法(IMS)、晶片富集法、納米粒富集法等。其中IMS是目前用於富集CTCs最常見的方法,它的原理是在外部磁場中,相應的抗原抗體複合物附著在磁珠上並保留在磁場中,而沒有這種表面抗原的其他細胞由於不能與連接著磁珠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結合而不具有磁性,不在磁場中停留,從而使腫瘤細胞得以分離。
  • 美癌症研究所徹底「檢修」腫瘤細胞系—新聞—科學網
    新的癌症模型能幫助科學家設計更好的治療方法。今年春末,該研究所將啟動一個得到更新的癌症模型庫。這些模型來源於病人的新鮮樣本,並且被標記上病人臨床治療的過往細節。 NCI的此項舉措回應了對與病人產生更緊密聯繫的癌症模型的廣泛需求。2月11日,癌症研究人員聚集在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參加由美國癌症研究協會舉辦的會議。此次會議聚焦的是來自臨床樣本的新癌症模型的創建。
  • 百時美Opdivo+Yervoy一線治療高腫瘤突變負擔(TMB)非小細胞肺癌在...
    2018年06月22日/生物谷BIOON/--百時美施貴寶(BMS)近日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受理Opdivo(nivolumab)聯合低劑量Yervoy(ipilimumab)一線治療腫瘤突變負擔(TMB)≥10個突變/兆鹼基(mut/Mb)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補充生物製品許可
  • 腫瘤大作戰之——擊破腫瘤發病機制
    易感基因篩查   根據醫學統計發現,部分腫瘤的發生並不是完全隨機的,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結直腸癌等。攜帶遺傳性腫瘤致病突變家系中的成員,可能會通過生殖細胞中攜帶的突變信息將患有該類腫瘤的「宿命」傳遞給下一代。
  • 「與癌共舞」-腫瘤的異質性
    腫瘤異質性模型及在肺癌中的相關研究 1.1 腫瘤幹細胞模型 腫瘤幹細胞(CSCs)模型提出,在腫瘤中只有部分細胞是導致腫瘤發生的,這部分具有自我複製(self-renew)以及具有多細胞分化能力的細胞被稱作腫瘤幹細胞。
  • 腫瘤細胞通過水解cGAMP促進轉移和免疫逃逸
    作者首先構建了染色質高度不穩定和低度不穩定的MDA-MB-231乳腺癌細胞系,發現胞外核苷酸酶ENPP1在前者中高表達,且富集於細胞膜上。在小鼠肺腺癌模型(搭載KRAS-G12D突變及p53缺失)中,ENPP1在普通組織中表達量很低,其表達量隨腫瘤進展和轉移而逐漸升高。敲除ENPP1並不影響腫瘤的生長,但抑制了其轉移,且敲除ENPP1後胞外/胞內cGAMP水平比大幅上升。
  •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腫瘤|腫瘤微環境|內質網|-健康界
    獲得性耐藥使KRAS突變型肺癌細胞能夠繞過典型的KRAS效應器,但需要過度活躍的AXL/eIF4E,增加ER中的蛋白質周轉,以及ER應激緩解UPR生存途徑的適應性激活,HSP90維持其完整性。HSP90抑制劑可以協同增強MTA和trametinib的抗腫瘤作用。
  • 腫瘤突變靶向藥物的療效受突變類型及腫瘤組織環境...
    2018年2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大群來自美國、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現旨在靶向特殊基因突變的抗癌藥物的療效依賴於涉及的腫瘤組織的類型以及基因突變的性質。在他們這項發表於《Nature》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的臨床試驗和結果。
  • 第九章 腫瘤與遺傳--第一節 腫瘤發生中的遺傳因素
    已知一些腫瘤是按照孟德爾方式遺傳的,而在另一些腫瘤中遺傳的「易感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發揮作用;還有一些腫瘤是由於特定基因發生體細胞突變引起的,這種突變雖然不是遺傳得來的,但卻發生在遺傳物質。   道德列舉一些事實說明腫瘤發生中的遺傳因素,然後再介紹瘤細胞的染色體和基因異常以及腫瘤發生的遺傳機理。
  • 消化領域國際權威雜誌發表思路迪聯合中國學者關於腫瘤內異質性對...
    單細胞測序或者取自同一個患者不同部位的腫瘤測序發現,不同腫瘤細胞之間基因組突變存在著異質性,但是這種腫瘤內異質性對藥物治療直接的影響一直未被有效闡明。簡單將腫瘤內異質性理解為分子靶向治療的障礙,並不能解釋臨床一些患者雖然存在腫瘤內異質性,但仍然可以獲益於單靶向治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實驗模型,使得這一重要的臨床觀察結果無法得以直接驗證。
  • 髓系腫瘤分類原則
    這種有限的方法對髓系腫瘤是不夠的,並且在許多病例中除非所有檢查結果都已經關聯否則診斷不完全,經常需要修正的病理報告。WHO分類方案中新病種和舊病種的新診斷標準主要基於已公布的被廣泛引用的臨床和科學研究,且其意義被廣泛承認。不過,為了容納尚未「成熟」的最近的數據,分類繼續包括多個「臨時病種」。
  • 『珍藏版』Nature Reviews Genetics綜述 | 深度解析腫瘤異質性
    但是,適度的CIN可能在腫瘤進化上是有利的。  例如,在CIN的腫瘤細胞群進化過程中,複合物(APC / C;也稱為環體)的亞基中的突變被選擇會導致有絲分裂時間延長、染色體錯配抑制並減少過量的CIN。  基於數學模型的研究表明,在不斷增長的細胞群體中,突變體的表型會受到選擇,一方面隨機的正選擇會增加突變的細胞自身的適應性,另一方面有害突變會對其他細胞種群產生負面適應性。
  • 同期兩篇Cancer Cell:傅陽心/李國民揭示dMMR腫瘤免疫治療新機制
    這是美國FDA史上第一次批准的不依據腫瘤器官來源,而是依據生物標誌物進行區分的抗腫瘤療法【1】。PD-1抗體單藥在各種dMMR/MSI-H型實體瘤上產生了平均高達50%的客觀響應率,這是賦予其腫瘤治療「廣譜藥物」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解析其療效的機制自然成為接下來最為重要的事情,它可以揭示腫瘤的致命軟肋,為開發更多廣譜高效的抗癌藥物提供借鑑。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TIGIT,帶有Ig和ITIM(細胞內基於酪氨酸的抑制模體)結構域的T細胞免疫受體,通常在NK細胞上有所表達,屬於抑制型受體,與DNAM-1共享PVR和Nectin-2受體。許多腫瘤過表達TIGIT的配體,CD155,這與腫瘤的增殖和遷移有關。
  • 動物模型丨腫瘤動物模型的構建注意事項大盤點
    其中動物實驗已成為腫瘤科學和抗腫瘤藥物研發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隨著人類倫理道德發展和實驗數據準確性的需要,實驗動物的倫理日益被全球科研界重視。為此科學界設立了實驗動物使用和管理委員會(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IACUC)及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制度,要求動物實驗遵守作者所在機構的IACUC的規章制度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