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2-17 15:04:27.0中國青年網
一碗餛飩險些要了外籍女子Alexander的命。
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獲悉,11月20日凌晨3點半左右,該院3名特保隊員正在醫院內部常規巡邏,忽然聽到遠處傳來呼救聲,他們立即四處搜尋,最終發現在醫院10號樓前,外籍女子Alexander昏厥不醒,而呼救聲來自她身旁的男友Ruff。
參與救助的特保隊員李斌回憶說,當時Alexander面色發白,已經失去意識。由於語言不通,Ruff情緒失控,這更讓特保隊員的施救準備顯得手忙腳亂。為了能及時救人,他和另外2名特保隊員當即決定分兩路行動:一人前往急診室通知當值醫生,另外兩人護送患者。
他們一路狂奔,大約用了2分鐘,就把Alexander護送到了急救室。「送到急救室太及時了,稍微晚點的話後果不堪設想。」當值醫生透露,Alexander病發前吃了一碗餛飩,餛飩中添加了花生醬的成分,吃完後出現皮膚瘙癢、身體發熱等症狀,立即在男友Ruff的幫助下前往醫院就診,到達醫院時一度暈倒,所幸及時搶救。近日,為感謝院方工作人員,Alexander前往瑞金醫院送上錦旗。
Alexander前往瑞金醫院送上錦旗。醫院供圖
「花生誘發的過敏為速髮型過敏反應,發病時間距進食在半小時以內,多表現為呼吸困難,面部水腫,口腔潰瘍,皮膚風團疹,嚴重時可發生急性喉頭水腫,導致窒息,危及生命,甚至可以誘發過敏性休克,造成死亡。」瑞金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周劍平說。
據周劍平介紹,相對中國人,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人花生過敏的情況更為普遍,一是由於發達國家接觸和食用堅果的品種更多,他們食用麵包等物質更多,吃的時候往往習慣於添加一些拌醬、調料等,這些料中常常添加花生等堅果類物質;二是從「環境清潔理論」來說,歐美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相比,城市的環境和家庭清潔程度存在差異,發達國家的人群周圍環境清潔程度相對更高,他們接觸外來抗原少,致敏性就更大。
他表示,近年來流行病調查顯示,歐美等發達國家整體過敏性疾病呈現上升趨勢,中國也有顯著增加。其中,花生是重要的食物過敏原,近期對花生過敏的人數急劇增多,在西方發達國家花生過敏人群比例高達20%-30%,且90%食物過敏引起的死亡都是花生導致。對這類人,哪怕進食極為微量的花生或花生油都會引發嚴重的過敏反應。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不同,中國人往往容易因為牛奶、海鮮、雞蛋等過敏,這主要是因為不同人群基因不同,接觸的環境也有所不同,對蛋白質的耐受產生的反應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過敏物質容易遺傳,直系親屬間出現的概率較大,應該引起家庭的重視。
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同時表示,除了花生外,在近年來接診的過敏人群中,食用過螃蟹和蝦產生過敏也很常見,而除了食物造成過敏性外,藥物也會導致,如注射青黴素和造影劑均有可能引發過敏性反應,甚至休克。
醫學專家建議,對於花生過敏的人來說應該避免花生類的食品,如花生奶油、花生醬、花生油、花生糖、酥皮花生等,也要留意食品的成分標籤,如混合果仁、早餐麥片、穀物棒、麵包、蛋糕、曲奇、蛋卷等都有可能含有花生成分;同時要注意食物添加劑,如氫化植物蛋白等,儘量讓更多的知道自己對花生過敏,用餐時,務必告知服務人員杜絕放入花生類東西,其他有過食物和藥物過敏經歷的人,在就診時務必要向醫生說明過敏物質,避免發生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