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筆下的昆明美食還剩多少?

2021-02-07 一大口美食榜


昨天5月16日,是汪曾祺老先生逝世20周年。自19年那年起,汪曾祺開始了在昆明西南聯大的求學生涯,那是雖然窮,但是汪老還是把當時昆明的館子基本吃了個遍。在汪老筆下,有些小吃至今還留存在世,有些已經無處尋找。而敢於胡亂作為昆明本地通,將汪老筆下的美食,為我們梳理了一番……

 

1948年,汪曾祺與夫人施松卿合影


1939年9月至1946年9月,汪曾祺曾經在昆明求學、工作生活了7年,他以昆明生活為敘述對象的文字,共計43篇,其中小說8篇,散文35篇。這些文字,只有很少一部分當年在昆明寫就或者回憶重寫,大部分寫成發表於1981年至1997年之間,時長約17年。其間,1987年4月16日,汪曾祺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雲南;1991年4月以及稍後兩到雲南;1997年1月,第5次也是最後一次到雲南。

 

列舉一下汪曾祺描寫昆明飲食的主要文字:

 

1984年,5月9日,作《翠湖心影》,載《滇池》1984年第8期;

5月13日,作《泡茶館》,載《滇池》1984年第9期;

5月19日,作《昆明的雨》,刊《北京文學》1984年第10期。

 

1985年,作《昆明的果品》,含「梨」、「石榴」、「桃」、「楊梅」、「木瓜」、「地瓜」、「胡蘿蔔」、「核桃糖」、「糖炒慄子」9題,刊《滇池》1985(6)年第4期。

 

1987年初,作《昆明菜》,含「汽鍋雞」、「火腿」、「牛肉」、「蒸菜」、「諸菌」、「乳扇乳餅」、「炒雞蛋」、「炒青菜」、「黑芥▪韭菜花▪茄子酢」9題,刊《滇池》1987年第1期。

 

1990年,11月24日,作《米線和餌塊》。

 

1993年1月13日,作《昆明的吃食》,含「幾家老飯館」、「過橋米線·汽鍋雞」、「米線餌塊」、「 點心和小吃」4題,刊《隨筆》1993年第3期。

 

可以看出來,以上文字,大半寫於1987年4月汪曾祺重返雲南前,距離他1946年離開昆明,時間相隔了近40年或40多年,多半還是憑記憶寫就,其中難免出現模糊含混不夠精準的地方。同時這期間昆明的飲食,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參考系多半已經消失。現在重讀汪曾祺,時間又過20多年,再想逐一尋訪痕跡安放情緒,恐怕不大現實。

 


 

《七載雲煙》中,汪曾祺自述到:「我在雲南住過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準確地說,只能說在昆明住了七年。昆明以外,最遠只到過呈貢,還有滇池邊一片沙灘極美、柳樹濃密的叫做鬥南村的地方,連富民都沒有去過。後期在黃土坡、白馬廟各住過年把二年,這只能算是郊區。到過金殿、黑龍潭、大觀樓,都只是去遊逛,當日來回。我們經常活動的地方是市內。市內又以正義路及其旁出的幾條橫街為主。正義路北起華山南路,南至金馬碧雞牌坊,當時是昆明的貫通南北的幹線,又是市中心所在。我們到南屏大戲院去看電影——演的都是美國片子。更多的時間是無目的地閒走,閒看。」

 

一九三九年,汪曾祺到昆明考大學,先寄住在青蓮街的同濟中學的宿舍裡。青蓮街現在已經失名,街道大模樣倒還存在,是一條出翠湖東門東上五華山的窄街,街北是盧漢公館和一家賓館辦公樓,南邊是賓館用地。街道最東面為步行石階,車輛僅可以西口進出,所以街面比較清靜,也沒有什麼商家。至於當年同濟中學的宿舍所在,則完全缺乏線索。

 

1939年,汪曾祺(左)入西南聯大中文系,沈從文(右)於該系任教,後汪曾祺正式成為沈從文的入室弟子


稍後汪曾祺久便搬到若園巷二號,同住一屋的是王道乾,同住另屋的是何炳棣和吳訥孫。後來汪曾祺由於窮困,從若園巷二號搬到租金稍便宜的民強巷五號。若園巷在文林街南民強巷在街北,相距並不太遠,如今若園巷已拆除,文林街東頭的民強巷僅剩兩堵53米長的紅磚圍牆夾道。其後汪曾祺的住所,他沒有明示,判斷是住進了學生宿舍。1944年,汪曾祺到昆明西北郊黃土坡觀音寺「中國建設中學」任教居住了兩個學期,次年該中學遷到大觀樓與大觀街間的白馬廟,現為昆明白馬小區臨近大觀河一帶。

 



當時昆明,廣幫、魯幫、下江幫、豫幫、京幫、西餐雲集,滇味餐館林立。著名老滇味有正義路的「再春園」、「新雅酒樓」、「共和春」、「仁和春」,光華街的「海棠春」,金碧路的「方勝樓」, 同仁街的「雲南餐社」,武成路的滇南風味菜館「美華園」,雙合園、小胖子燒鴨就專賣燒鴨,此外還有菊華樓、洪盛園、豆蔻飯店、富春酒樓等諸多飯店。

 

汪曾祺夫子自道:「初到昆明,帶來的盤纏尚未用盡,有些同學和家鄉郵匯尚通,不時可以得到接濟,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處吃館子。汽鍋雞、過橋米線、新亞飯店的過油肘子、東月樓的鍋貼烏魚、映時春的油淋雞、小西門馬家牛肉館的牛肉、厚德福的鐵鍋蛋、松鶴樓的腐乳肉、「三六九」(一家上海麵館)的大排骨麵,全都吃了一個遍。」

 

圖為民國33年(1944年)《昆明導遊》一書中,《滇味食館》中收錄的昆明餐飲照片


如今這些餐廳在昆明已經無跡可尋,吃食汽鍋雞、過橋米線、清真牛菜、鐵鍋蛋以外,其餘也很難覓到蹤跡。以汽鍋雞為例,汪曾祺說「原來在正義路近金碧路的路西有一家專賣汽鍋雞。這家不知有沒有店號,進門處掛了一塊匾,上書四個大字:『培養正氣』。因此大家就徑稱這家飯館為『培養正氣』。」一些考據者者認為,「培養正氣」,應為建水人包氏夫婦 1947年左右開設於昆明福照街(今五一路),地點不說,但時間肯定對不上,汪曾祺吃汽鍋雞,應該在1939年到1940左右或稍後,而到1947年,汪已經離開昆明。

 

汪老吃過的汽鍋雞,不知和現在味道是否一樣


玉溪街早已消失,昆明的涼雞,通常清真牛菜館辦理。小西門的馬家牛肉1980年代還在,後來整街拆遷,不過昆明各處清真牛菜館的出品,大致還與當年近似。

 

汪老曾經專門寫過昆明牛肉,他說「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東月樓的鍋貼烏魚,汪曾祺寫到:「這是東月樓的名菜。乃以烏魚兩片(烏魚必活殺,魚片須旋批),中夾兼肥帶瘦的火腿一片,在平底鐺上,以文火烙成,不加任何別的作料。鮮嫩香美,不可名狀。東月樓在護國路,是一家地道的昆明老館子。」巧的是汪在若園巷的同住同學,歷史學家何炳棣在《西南聯大時期的昆明飲食》一文中也談到此項,難說他們還是一起吃的。何文說飯店在綏靖路(後來更名為長春路,現在叫人民中路),汪曾祺說在護國路,依我看來,問題也不大,不過十來年前,這兩條路還是直接相連的。而1945年版本的《昆明導遊》上的,這樣寫道:「東月樓原在東門月城內,無牌號,後移綏靖路始稱東月樓……昆明傳統名菜鍋貼烏魚,用肥膘、烏魚、火腿相互合貼,經煎制而成。」果真如此,汪先生到底還是失察了,把肥膘肉也吃成了烏魚。

 

歷史學家何炳棣也曾回憶起東月樓


在《昆明菜·諸菌》談到甬道街專賣雞樅(正字土+從)的一家,估計是當年甬道街口的興寶園。「一盤紅燒雞樅的價錢和一碗黃燜雞不相上下,因為這東西在雲南並不難得。」吃野生菌的風習,現在越發昌盛,但到雨季,昆明的野生菌市場隨處可見餐館到處可吃。不過風氣稍變,牛肝菌中的見手青,價格往往高於青頭菌,與汪在昆明期間不盡相同。昆明的蒸菜不僅有釀小瓜,現在還有釀青頭菌,做法大致相當。


在昆明,隨處可見吃野生菌的去處

 

護國路白湯羊肉早已不見,倒是新聞路篆新市場,有家山羊湯鍋火鍋,冬季人頭攢動非常熱鬧。汪曾祺在黃土坡觀音寺中學附近的海源寺、普吉、觀音寺一帶,每逢街天,會有大量趕街羊肉攤出現,口味都差不多,擺攤的都是嵩明小街一個地方來的,且長期擺趕街攤。

 


談及米線,正義路近文廟的過橋米線以外,汪文還記有青蓮街的羊血米線,藎忠寺坡的爨肉米線,護國路的炒米線,以及小鍋米線、涼米線、燜雞米線、爨肉米線、鱔魚米線、葉子米線。目前昆明小鍋米線、燜肉米線、炒米線、涼米線到處可見,鱔魚米線、葉子米線難遇一些,稍微用心還是可見,比如汪曾祺當年常走的翠湖北門到南門再到武成路的線路,出南門景虹街就有家玉溪野生鱔魚米線。


汪老的文章中,曾經談起過十幾種米線


至於燜雞米線、汪說「燜雞」不是雞肉,而是燜煮淨瘦豬肉塊,何炳棣的回憶錄也支持這一說法,但近30年昆明只有「燜肉米線」,豬肉塊肥瘦相間,並不淨瘦,蒜醬或醬油配花椒、辣椒等作料炒燜而成,油水較重。爨肉米線恐怕算「寫字先生」筆法,應該是「汆肉」,目前不時還可以遇到——二戰時期的一張昆明老照片上,寫字先生不簡就繁,就把「洋蔥炒肉」寫成「炒腬」。

 

破酥包子、玉麥粑粑、洋芋粑粑、摩登粑粑,昆明各處可見,但玉麥粑粑換了個馬甲,叫包穀粑粑。燒餌塊、滷餌絲、煮餌絲,文林街上就有。但文林街、鳳翥街、龍翔街的那些當年茶館,早已消失無跡,代之酒吧、書吧、咖啡吧。各種應季水果,也還照常出現在昆明市場街邊,只是口味或不如以往,比如寶珠梨,目前退化嚴重。

 

餌絲、餌塊,在昆明有無數種變化


華山西路昆明吉慶祥老店,如今老態龍鍾依然健在,這可能是汪曾祺先生談及的各種昆明吃食,唯一地點風味變化不大的一處了。


你有什麼有關昆明美食的回憶?歡迎留言

 

文:敢於胡亂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記得當年那個大紅色喜慶吉利的手邊書《一百元吃遍北京》麼?很多人走街串巷的時候包裡都會揣著它。如今我們讓它新媒體化啦!歡迎關注我們的新號「一百元吃遍北京」,這裡接地氣,新鮮,實用,每期還有霸王餐!歡迎加入「100元」的隊伍,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刻關注,每期都有霸王餐哦。商務合作請聯繫:方興(13564328730)


100元二維碼在此







相關焦點

  • 城味|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汪曾祺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 汪曾祺百年美食地理
    《故鄉的美食》是汪曾祺散文的第一篇,炒米、焦屑、鹹鴨蛋、鹹菜茨菇湯、各種河鮮、各種水禽、蔞蒿,都是南方人耳熟能詳的食物,但在他筆下就是這麼色香味俱全,淮揚菜粗菜細作,在平凡中見工夫的特質,已經滲透進了汪曾祺的字裡行間。淮揚早茶是最豐富的,高郵人的早茶是蒸餃、包子和陽春麵。
  • 汪曾祺的百年美食地理:中國美食,有趣得很!
    《故鄉的美食》是汪曾祺散文的第一篇,炒米、焦屑、鹹鴨蛋、鹹菜茨菇湯、各種河鮮、各種水禽、蔞蒿,都是南方人耳熟能詳的食物,但在他筆下就是這麼色香味俱全,淮揚菜粗菜細作,在平凡中見工夫的特質,已經滲透進了汪曾祺的字裡行間。淮揚早茶是最豐富的,高郵人的早茶是蒸餃、包子和陽春麵。
  • 時代的小菜:汪曾祺美食地圖
    導讀:從高郵到昆明,從沙子嶺再到北京,汪老吃了、做了一輩子順民菜;寫食物,他筆下有風土,心裡是鄉愁。可如今,「斯文」的燒烤店越開越多,汪曾祺筆下的「武吃者」幾近滅絕,他的這一記錄,可以刊登在「中國的紅色美食名錄」上。汪曾祺也把北京人最常吃的面,寫到了點兒上。他在101路公共汽車站旁邊,結識了一位閒人老頭兒,這位大爺中午吃抻面,晚上吃「撥魚兒」,他每天的佐料,就是炸醬——只要糧店還有白面賣,而且北京的糧價長期穩定——坐在門口馬扎兒上看街。
  • 昆明古滇度假跟天上的雲和汪曾祺一樣,只是Wandering就有全世界
    從汪曾祺筆下美食慢慢吃起養老式度假:關門有清閒,開門不孤單。好看、好吃,又要好玩。年輕,最難是慢。古滇的慢,得從與生俱來的人文環境說起。我帶著汪曾祺的書去的昆明,汪曾入滇生活7年,也是他晚年的最美時光。汪曾祺這樣一個近現代著名「美食博主」,傑出貢獻有兩件,一件小事,讓高郵鹹鴨蛋出名。第二件大事,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雲南菌子好吃。看書識吃,我最初去雲南吃菌子,就是照著他的品味來的。說散淡,那汪曾祺是這個詞語最佳代言。大約因為他出生舊時地主家,家境算得上殷實,富貴閒人的性格,懂吃是起碼的事。
  • 汪曾祺的「致青春」
    從十九歲到二十六歲,汪曾祺「最青春」的七年在昆明度過。對於這座城市,他懷有特殊感情,其單以「昆明憶舊」為題的散文就有八篇之多。他筆下的西南聯大地質系同學健美優秀、中文系同學狂放不羈,「跑警報」中迭出的黑色幽默令人啞然失笑……嵌於散文《七載雲煙》《覓我遊蹤五十年》中的詩則盡述著對昆明的食物、茶館乃至這座城市歷久彌新的懷戀。在昆明,他求學、戀愛、謀生,種種苦樂,皆隨青澀年華而逝去,卻在他晚年的重遊和回想中生發出無限感懷。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吃遍天下美食,品盡生活百態汪曾祺從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創作生涯歷經半個世紀,在小說、散文、戲劇、文論、新舊體詩等方面皆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他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如話家常。
  • 汪曾祺:淡到極致也是濃
    他寫的美食,大多是他在80年代後,回憶家鄉時寫的小文章。因為人到了晚年,總會開始想起一些美好的事物,便提筆寫下來了。就像木心說的,人到了晚年,最愛吃的還是童年味。所以汪曾祺先生寫下的,便是他的回憶,而不止是美食。 毫無疑問,汪曾祺是中國可貴的美食家。
  • 昆明三日遊攻略,昆明旅遊三日遊
    在汪曾祺老先生的筆下,我泛著昆明雨季的雲,和雨點兒一同紮下去,在雨季的江南,一不小心,把心給泡化了。昆明的雨,美的不是雨,而是雨季的昆明。菌子、果子,像雨後春筍一樣地往外冒,多得讓人數不清。雨幕裡,是一曲輕柔的歌,把那些胖胖的小傢伙挨個兒地喚醒。
  • 好吃雲南米線不止「過橋」,汪曾祺細說「十大米線」
    近日,讀汪曾祺一本《美食人生》,裡面專門寫到米線。汪曾祺曾在西南聯大讀書,在中學教書,總共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所有他對雲南米線很有發言權——「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的都得吃個兩三回。」「昆明的米線店都是用帶把的小銅鍋,一鍋只能煮一兩碗,多則三碗,謂之小鍋米線。昆明人認為小鍋煮的米線才好吃。」與麵條一樣,米線本身也沒大有多少味道,好吃與否很重要是因配料的不同——這配料,像北方人吃麵時的滷子吧。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慢煮生活》完整收錄《五味》《昆明的雨》《人間草木》《星鬥其文,赤子其人》等家喻戶曉的名篇,同時也新增了《貓》《一技》《名優逸事》《和尚》《一輩古人》等罕見篇目。書如其名,該書從花鳥魚蟲、鄉情民俗、凡人小事、旅途見聞等多個主題出發,詳盡展現一代「生活家」汪曾祺的他的生活志趣及精神世界。
  • 汪曾祺念念不忘的破酥包,配方還在,做包子的人還在嗎?
    2020-04-22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高維生 文學報雲南美食
  • 汪曾祺的蘇州味道
    直到去了高郵多次,品嘗到了高郵美食,看到了高郵風物之後才發現,高郵應該就是蘇北的小蘇州。  先從汪曾祺的祖籍說起。  汪曾祺祖籍是徽州。汪家是徽州大姓,也是名門望族,蘇州汪家即徽州汪家遷徙而來。汪曾祺曾回老家去尋根,感受深切,對那裡的鄉土食物自然接受。  汪曾祺回憶說,祖上幾代人中過舉人,曾祖父「做過館」,後來做「鹽票」虧了本。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一定要,愛著點什麼」網友戲水常留說:每當發覺日子過得疲憊懶怠的時候,我就會扎進汪曾祺的書裡找,那種漫漶著世間萬物為我所愛的熱情。在汪曾祺的筆下,一草一木皆有一種可愛的光輝。
  • 那年西南聯大校花,身邊都是楊振寧鄧稼先,卻被學渣汪曾祺追到手
    生物系並不比物理系輕鬆多少,繁重的壓力下施松卿的肺病越加嚴重,又過了一年,施松卿再一次換專業,這一次選擇了西語系。因為自幼住在外國,英文一流,所以念西語系根本不在話下。,兩人卻同在昆明郊外的一所學校教書,當時的施松卿早已得知汪曾祺的大名,知道他是沈從文的得意門生,是西南聯大中文系有名的才子,還在校刊上看過汪曾祺的作品,印象頗佳。
  • 「天真的生活家」汪曾祺:食事,文事,隨遇而安,便是人間快意事
    文字之外的汪曾祺,更是一位「雜學家」,他喜歡讀雜書,書法、繪畫雖無師承,但自成「隨性」一派,還畫過兩套植物圖譜。汪曾祺少時學過吹笛子、唱戲劇,對各地美食情有獨鍾,閒來逛菜市、買菜、做飯,更是奉為人生一大樂事,稱他為「生活家」亦不為過。
  • 不今不古,不中不西的汪曾祺
    很多人初始對他都懷有一種「美食博主」的印象。 他的文章就像一盅老火靚湯,多「食」,對人心進補有益。 讀他的文章要自行切換至美食頻道,因為常見詞彙如:「番茄悶牛肉、香酥雞、糖醋魚、包餃子、炸油餅……」 其文採縱然得到沈從文的肯定,然而在昆明卻找不到工作,一度窘迫到沒有床睡,蓋的被子只剩下棉絮,和同學一起只能用把字典賣掉的錢去吃飯,然後去草地上躺著,一邊看雲一邊喃喃道:「沒有兩片樹葉長在一個空間。」 後來經過朋友介紹,汪曾祺去了建設中學教了一陣子書。過了一段時間後,他決定離開昆明,去往上海。
  • 品讀汪曾祺《人間有味》,感受平淡日子裡的幸福
    泡一杯清茶,品讀汪曾祺先生的《人間有味》。文學大師,生活家汪曾祺寫盡人間滋味。滿是厚重感的人生,依然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對世間萬物懷有喜悲之心,把這些都輕描淡寫地藏在一飯一蔬,一茶一盞中。繁華退卻,粗茶淡飯,人間至美。
  •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讀汪曾祺《今天應該快活》
    汪曾祺是個見過大風大浪的人,然而「縱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懼」,在大風大浪中識得了乾坤之大,又俯身低首去追尋美食、美景,這樣的老頭兒實在可愛!(以「老頭兒」喚之未有不敬之意,在汪家,兒女子孫皆如此稱呼,他樂而應之。他的三個子女曾合著一部懷念他的著作,名字便叫「老頭兒汪曾祺」。足可見其開明與豁達。)
  • 這一席被復原的料理,或許會讓你感受到汪曾祺筆下食物的魅力
    對於汪曾祺來說,答案毫無疑問是後者。在汪曾祺的筆下,一蔬一果都透著可愛,別人到了一個新地方,喜歡去逛百貨公司、逛書店,而他則「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汪曾祺不光會寫,還擅長下廚,雖然自認廚藝一般,但總是有諸多朋友自發為他的家宴而搖旗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