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父母,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方面更上一層樓;而學渣的父母,卻時常安慰自己:「只要他還肯去學校,那便不是壞事兒。」
昨天,曦曦媽在今日頭條看到一位老師的分享,覺得很具典型——
「我挺佩服這個物理只考2分的學生,他坐在教室最後的位置上,當初從成都轉過來還花了6萬的擇校費。雖然他從不做筆記,從不交作業,但他從每天早上6:50到教室,坐到晚上10點才下課。期間不打瞌睡,不跟同桌說話,一個人靜靜地發呆。
老師喊他做事情,跑得非常快,做事也非常利索,而且長得很乖巧。就是成績不理想,物理100分,可以考2分,其他科也是如此,英語最好,能考33分。即便如此,我依然覺得他很可愛,只是這樣在學校裡啥也不學,我覺得與其這樣浪費青春,還不如去外面學一門技術,但我擔心自己如果把這個想法告訴家長,又害怕家長理解為我在攆他的孩子。」
據說這個孩子目前上高二,說實話,看完這位老師的描述曦曦媽心裡也是五味雜陳。家長肯花6萬的擇校費送孩子去學校上學,一定也是極其重視孩子學習的父母。但想著孩子每天就這樣在學校艱難地熬著,浪費光陰又覺得特別的可惜。
對於這種成績過分差的孩子,曦曦媽真心覺得在普高如此熬著,還不如去職校學技術。
(1)職業技能的培訓,或許能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
在普通高中,文化課的重擔的確很重,孩子稍不留意可能就會落下知識點,漸漸地不懂的內容越堆越多,不僅學習成績下滑得厲害,面對學習的自信心自然也就會持續下降。
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但又有哪個孩子不想好好學習,不想博得父母的歡心呢?但是學習不僅僅只是靠自己努力的事情,有時候自己再努力也真的達不到別人的標準,持續的不堪重負自然會壓垮孩子的內心的熱情,破罐破摔、徹底放棄學業也就成了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而對於成績很差的孩子來說,與其希望渺茫地與高考大軍一起搶著過獨木橋,還不如退一步學習職業技能。職校的文化課,雖然也有語數外,但其難度遠遠低於普高;而還有一大半的時間,孩子們可以專攻自己喜歡的專業。
有的孩子普高完全混不走了,或許到職校之後他對數控技術的熱情卻會被點燃;有的孩子在普高的教室裡坐著就是一種煎熬,有可能在職校裡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他會成為班上最亮的那顆星;有的孩子在普高裡成績慘不忍睹,但到達職校以後有可能就在服裝設計專業學得極其痴迷。
(2)家長對職高的偏見,不能僅僅來自於道聽途說。
鄰居家的小孩兒,上初中時學習成績便很差,中考750分的總分只考了305分。其家長之前一直反對孩子上職高,因為她所了解的職高無非就是早戀、逃課等不良行為遍地皆是。
後來,孩子的確不想16歲便步入社會,於是便懇求父母答應他去職高讀了計算機專業。孩子對計算機專業的熱愛,瞬間被點燃,不僅僅是硬體方面的組裝,就連軟體方面的很多操作孩子也極其痴迷。一年後,孩子代表全區參加市裡的中職生職業技能大賽,奪了兩個單人比賽冠軍,還因為被保送上了大學。
生活中很多家長就是如此,在孩子的成績已經讓彼此絕望的情況下,還抱著幻想,總覺得再熬一熬孩子或許就奮發圖強、突飛猛進了呢?所以,但凡是誰提起「職高」二字,家長就認為這是對他和兒子的不尊重,甚至是一種詆毀。
早戀、逃課的孩子僅僅只是職校才有嗎?普高裡就沒有這樣的現象嗎?曦曦媽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待職校,反而幫助孩子選擇自己適合的道路,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3)與其耽誤青春,不如尊重孩子的選擇。
知識改變命運,這幾乎是每個家長心中的執念。尤其是每年高考後,對狀元的報導,更是加深了家長們對名校的嚮往。但學習這是一件不因父母想像便可隨意達到最高標準的事情,是需要孩子慢慢積累,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向前的事情,是家長急也急不來的事。
可很多家長卻抱著一種心態:「別的孩子都可以,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我的孩子又不傻,又不蠢,為什麼我就要放棄呢?」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確可以,自然是一定要去搏一搏、拼一拼的,但對於那種幾科總分也不過一兩百的孩子,曦曦媽認為繳納的每一次資料費都會是一種浪費。
每天從早上6:50,坐到晚上10點,一個人靜靜地發呆,一天兩天或許還可以,每天如此地熬著,曦曦媽真心覺得這個孩子的內心一定也是萬念俱灰了。孩子進入高中後,如果對普高的學習的確徹底放棄了,家長拿著白花花的票子,讓孩子在教室裡發呆又有什麼用呢?與其耽誤青春,還不如尊重孩子的選擇,學一門技術也總比如此浪費光陰來得實在。
————————
如果您的孩子6科最高分,只能考33分了,您會繼續送孩子在普高裡熬著,還是會鼓勵孩子學一門有用的技術呢?歡迎發表您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