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不學了」,家長這樣做,能激發他們的內心驅動力

2020-12-13 瑞文網

昨天,後臺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求助:

「孩子成績平平,這次考試更是掉到了倒數。

晚飯後,我想著和孩子一起分析試卷,不料孩子吵著鬧著說不想學了,反正再努力也考不好。

批評又不是,說理又不聽,你說我該怎麼辦才好?」

相信有不少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一遇到難題就想放棄,一次考差就不想繼續努力了。

這時,我們要安撫孩子的情緒,更要找出孩子「不想學」的真正原因:

不知道為什麼學

在很多孩子眼裡,學習是一件不得不做,卻又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事情:

爸媽催我寫,老師讓我好好聽課,所以我就照做了;學好了有獎勵,學得不好則會挨批評,所以我就只好埋頭學了。

這一類孩子在學習時非常被動,往往要大人推一下才往前挪一步。

沒事時得過且過,一旦學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他們很可能會產生讀書無用、放棄也沒所謂的想法。

如果不加以引導,孩子對待學習只會越來越「混」。

家長要這樣應對:

結合故事、案例等等,和孩子聊一聊學習的意義和目的;

利用時事熱點、英雄事跡,引導孩子找到人生榜樣、樹立人生理想。

不知道該怎麼學

有時,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努力,該朝哪兒用勁:

為什麼找了那麼多家教補習班,我的成績卻總是不見漲?為什麼從早學到晚、周末不停歇,我的成績卻遠不如總在玩的同桌?

這一類孩子看似用盡全力在學習,可無奈「蠻力」不如「巧力」,苦苦學習卻只能換來杯水車薪。

時間一長,他們要麼繼續埋頭苦學,要麼自嘆「天生不是讀書的料」。

如果不儘早為孩子指點迷津,他們只會越來越沒自信、沒動力。

家長要這樣應對:

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明確目標和具體步驟;

教給孩子實用的方法技巧,找出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模式。

對自己沒有信心

有一些孩子,學習時常常處於低氣壓狀態:

別的同學都弄懂了,就我還不理解,太丟臉了......明明都弄明白了,可為什麼再做一次還會錯,我真是太笨了!

學習犯錯再正常不過,可這一類孩子總是自我貶低,不僅身心疲累,還可能出現「越擔心就越會做不好」的惡性循環。

倘若看不到努力的希望,一丁點挫折都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不及時糾正心態,孩子只會更加自卑、脆弱。

家長要這樣應對:

多表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鼓勵孩子做到堅持和不氣餒;

有能力的家長不妨帶著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並予以積極的肯定。

家長的潛在影響

孩子不想學的原因,可能在自身,也可能源於家長:

一邊讓我專心學習,另一邊卻頻繁過來打斷我的思緒?總教育我要多讀書、多看報,可爸媽卻在客廳裡刷視頻、玩遊戲!

這一類孩子「看不慣」家長光說不做的做法,受此影響,他們也不會把家長的教導聽進心裡去。

不僅如此,他們還可能模仿大人的模樣,變得謊話連篇、言行不一。

如果家長不及時反思改正,只會給孩子帶去更大的負面影響。

家長要這樣應對:

多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轉轉,增加親子閱讀時間,激發孩子的興趣;

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尤其是學習時間),為孩子樹立起好的榜樣示範。

當孩子說「我不學了,反正再努力也考不好!」,家長們不要急著說大道理。

找準「不想學」的原因,對症下藥,孩子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才會愛上學習!

相關焦點

  • 父母如何做?才能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驅動力,讓孩子自主學習
    昨天接孩子回家的路上聽到一個媽媽在和孩子聊天,大概內容是老師在班群裡說孩子們第一天學寫數字1,回家讓孩子好好練習寫1。這個媽媽狠狠的看著孩子說:「今天學的是寫1,回家好好寫,如果寫不好看我不揍你。」這個孩子第一天學寫1,可是媽媽就說回家好好寫,寫不好就要揍這個孩子,不管是真揍還是嚇唬。如果是我聽到這樣的話,我會很討厭寫數字1,因為寫不好要挨罵要挨揍。
  • 想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可利用自我決定理論,父母要清楚
    3)缺乏成就動機所謂的成就動機,其實就可以理解為內在驅動力,這是指孩子想要達成一種成就而能自我驅動。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對人的需求進行了層次歸納,其中高層次的就屬於對成就、權利以及親和的需求。學習就是如此,其實孩子自己也知道,未來想找份好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需要學習和學歷來做「敲門磚」。
  • 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孩子愛上學習?
    很多父母試圖通過外力來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但效果並不理想。我很理解這位媽媽的煩惱,還記得我兒子有段時間剛開始學畫畫的時候,也常常畫著畫著就亂塗,或者畫造型圖的時候還算耐心,填色的時候就開始放飛自我。看他早期的作品,我也火大。可我轉念一想,孩子這個年齡本來就很難有什麼自覺性。首先,他不太理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比如為什麼要做作業?
  •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像妮妮的媽媽一樣,很多父母都會用錢、玩具等物質去激勵孩子,我小的時候,我的媽媽就是用零花錢作為獎勵,讓我去做家務。但是如果發現效果不好,就要及時放棄這種方式,早點換能真正激勵孩子熱情的方法。在這中間看起來是父母掌握了主動權,決定了是否獎勵孩子,獎勵什麼?其實,全是孩子在主導:「我想要就會去做,不要就不做。」
  • 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需要被「喚醒」,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如何來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以下分了3個大方面來詳細說明:給予孩子充分的學習自主權陪寫作業:可能對於現在很多小孩子來說,寫作業都需要家長在旁邊陪伴、催促才行。這也就造成了,很多小孩子在自己寫作業的時候會投機取巧,一直貪玩。原因是家長坐在旁邊的時候,總是感到他們在催促,所以家長某次不在,寫作業就成了課餘時間。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為此,許多家長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他們不停地鼓勵孩子,通過獎勵或嚴厲地督促孩子,希望孩子主動去做這些事情。可是,很多看似有效的方法,隨著次數的增多卻漸漸變得不湊效。於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即使,孩子在家長的督促下,明白了「應該如何去做」?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他們更多的是:在意家長的看法,做著「家長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卻並非「他們自己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這本書能夠使我們不斷反思人生,拋棄各種充滿條件的束縛。
  • 家長胡亂管教,是孩子主動性和內驅力缺失的天敵,建議家長這樣做
    ,我卻一次次逼他做不愛做的事。我虛心向小凱媽請教,有什麼辦法,話語間我快哭了出來,感覺只有小凱媽能幫到我。小凱媽發給我一篇文章【引爆孩子學習力訓練營】,讓我首先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讓他願意自發學習。類似的訓練營文章我也看過很多,無不是道理都對,做起來都廢,所以我也沒特別上心,打開隨便掃了一眼。
  • 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內驅力,老師和家長需要怎麼做?
    每個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孩子們是愛學習的,能以學習為樂趣當然是最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一門學問,更是教育心理學的體現和應用。然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如何激發孩子興趣要就勢論法,就時論法,並不是單單模仿就可以做好的。這需要老師和家長有無窮的智慧。
  • 這樣做,喚醒孩子內驅力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從來不需要家長的催促,就能自覺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完,然而有些孩子無論怎麼催促,就是不肯做,其實就是不同驅動力的作用下產生的不同結果。 前兩種驅動力是被動的,會隨著外部條件的改變而消失。唯有最後一個內驅力,源自本心,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無論何時都能充分調動起一個人的幹勁兒,從而激發無限潛力。
  • 【培優有道】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這是因為,一旦老師和家長經常使用「胡蘿蔔+大棒」模式的話,孩子會在潛意識裡覺得:「我做這件事是為了獎勵,而不是為了興趣」。所以,當外部獎勵無法持續增長來滿足他們的時候,孩子對於學習本身的積極性很快就消失了。   反過來,懲罰也是一樣。有這麼一個故事:美國有一家幼兒園為了促使家長們放學時按時將孩子接走,規定如果家長不能及時將孩子接走,就對他們罰款3美元。
  • 孩子:為什麼別人能做的事情,我卻不能做?家長可以這樣應對
    「為什麼別人能做的事情,我卻不能做?」,當家長遇到孩子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家長該怎麼做呢?家長會把自己認可的規則也教給孩子,但在孩子執行這些規則的過程中,卻難免會出現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和行為,這會讓孩子感到困惑,也讓家長不知所措。
  • 孩子被欺負不敢反抗,家長學會3個方法,培養他們強大內心
    孩子被欺負不敢反抗,家長可以用這3個方法培養他們強大內心。第一個方法:培養孩子自信。孩子被欺負很多都是沒有自信,家長平時教育孩子要多鼓勵孩子自信,不要打擊孩子。生活中一些事情,家長不要老是幫助孩子做,要引導孩子自己做。這樣讚揚孩子,認為孩子你能行,這樣孩子內心受到鼓舞,幹什麼都會有自信。有自信的有孩子就不怕被人欺負,就算別人欺負孩子,孩子也能做到有效的反擊。
  • 驅動力,一定是源自內心
    不是說具體的項目。朋友打斷了我正欲展開的長篇大論,頓了一頓說,我的意思是說創業這件事情在你的生活中佔據了多少。我一下就語塞了,不禁反思內心,究竟是偶爾想起要做,還是一直想要去做?見我垂首不語,朋友又說,我再強調一下,你要確認創業這件事是你主動去做,還是被影響去做。
  • 孩子怯於表達?巧用黃金思維圈引爆孩子演說驅動力,培養小演說家
    書中認為,中國學生一直以來接受灌輸式教學,老師教學生聽、媽媽說孩子聽是最常見的教育模式,沒有人去重視孩子演說力的培養與練習,孩子「愛說」與否,全憑天性;而如果家長能夠根據孩子的脾氣性格,幫助孩子愛上演說,並創造良好的演說環境,引爆孩子的演說驅動力,那麼,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培養成小演說家。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超簡單
    孩子的學習問題牽動著每一個父母的心,按理來說,我們為他們報了各種補習班、自習室可成績為什麼提不上來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缺少了內在驅動力。樂在其中,外在驅動力是「要我學」,內在驅動力是「我要學」,因此,他完全可以做到自學成才後勁兒更強,因為他把學習當成了自己的責任,完全「鑽進去了」,所以不需要督促,也能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做事情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尤其是在學習方面。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形容自己的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渾身是勁,不需要提醒;一到學習就垂頭喪氣,一萬個不情願」。可見,當我們在說孩子做事不積極的時候,其實孩子並不是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積極性。他們只是對那些不願意做的事情不積極。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積極,那麼你可能需要警惕,孩子是不是得了抑鬱症。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很簡單
    後來一次考試中,他被人污衊作弊,老師想都沒想就相信了,他憤怒的質問老師,為什麼監控都不查直接判定他作弊,老師卻不屑地說"就你那點分,幹什麼都不夠格,判定你做不作弊有區別嗎",這句話深深地刺激到了他,從那之後他卯足了勁開始學習,他說,我不想被人這麼看不起,我得自己站起來!
  • 讓孩子真正理解「內在動機」,孩子才能自主學習,家長要懂激發
    現在好像很多的家長都會都和這位家長一樣的教育方式—通過和孩子"談條件",只要孩子做到了,就通過物質來獎勵孩子。其實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很有可能孩子為了僅僅只是為了得到獎勵而去做這件事情,並不是孩子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想去做這件事情。
  • 「髒話」連篇的孩子,內心到底在想什麼?這樣做讓孩子不再說髒話
    前幾天,六歲的女兒不知道從哪裡學來一句髒話。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警惕。我發現,她遇到困難的時候,比如臨摹畫畫的時候,她會自言自語地嘀咕:**,這個太難畫了。然後其他時候遇到抱怨啊,反正有為難情緒的時候,都會說一句:**。說髒話,真的是不分男孩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