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後臺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求助:
「孩子成績平平,這次考試更是掉到了倒數。
晚飯後,我想著和孩子一起分析試卷,不料孩子吵著鬧著說不想學了,反正再努力也考不好。
批評又不是,說理又不聽,你說我該怎麼辦才好?」
相信有不少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一遇到難題就想放棄,一次考差就不想繼續努力了。
這時,我們要安撫孩子的情緒,更要找出孩子「不想學」的真正原因:
不知道為什麼學
在很多孩子眼裡,學習是一件不得不做,卻又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事情:
爸媽催我寫,老師讓我好好聽課,所以我就照做了;學好了有獎勵,學得不好則會挨批評,所以我就只好埋頭學了。
這一類孩子在學習時非常被動,往往要大人推一下才往前挪一步。
沒事時得過且過,一旦學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他們很可能會產生讀書無用、放棄也沒所謂的想法。
如果不加以引導,孩子對待學習只會越來越「混」。
家長要這樣應對:
結合故事、案例等等,和孩子聊一聊學習的意義和目的;
利用時事熱點、英雄事跡,引導孩子找到人生榜樣、樹立人生理想。
不知道該怎麼學
有時,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努力,該朝哪兒用勁:
為什麼找了那麼多家教補習班,我的成績卻總是不見漲?為什麼從早學到晚、周末不停歇,我的成績卻遠不如總在玩的同桌?
這一類孩子看似用盡全力在學習,可無奈「蠻力」不如「巧力」,苦苦學習卻只能換來杯水車薪。
時間一長,他們要麼繼續埋頭苦學,要麼自嘆「天生不是讀書的料」。
如果不儘早為孩子指點迷津,他們只會越來越沒自信、沒動力。
家長要這樣應對:
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明確目標和具體步驟;
教給孩子實用的方法技巧,找出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模式。
對自己沒有信心
有一些孩子,學習時常常處於低氣壓狀態:
別的同學都弄懂了,就我還不理解,太丟臉了......明明都弄明白了,可為什麼再做一次還會錯,我真是太笨了!
學習犯錯再正常不過,可這一類孩子總是自我貶低,不僅身心疲累,還可能出現「越擔心就越會做不好」的惡性循環。
倘若看不到努力的希望,一丁點挫折都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不及時糾正心態,孩子只會更加自卑、脆弱。
家長要這樣應對:
多表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鼓勵孩子做到堅持和不氣餒;
有能力的家長不妨帶著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並予以積極的肯定。
家長的潛在影響
孩子不想學的原因,可能在自身,也可能源於家長:
一邊讓我專心學習,另一邊卻頻繁過來打斷我的思緒?總教育我要多讀書、多看報,可爸媽卻在客廳裡刷視頻、玩遊戲!
這一類孩子「看不慣」家長光說不做的做法,受此影響,他們也不會把家長的教導聽進心裡去。
不僅如此,他們還可能模仿大人的模樣,變得謊話連篇、言行不一。
如果家長不及時反思改正,只會給孩子帶去更大的負面影響。
家長要這樣應對:
多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轉轉,增加親子閱讀時間,激發孩子的興趣;
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尤其是學習時間),為孩子樹立起好的榜樣示範。
當孩子說「我不學了,反正再努力也考不好!」,家長們不要急著說大道理。
找準「不想學」的原因,對症下藥,孩子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才會愛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