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糕點上爬蟑螂?最新進展在這裡,食品安全「羅生門」為何頻發?
這兩天,一條微信推文把星巴克頂在了風口浪尖。
據媒體報導,4月7日有微信推文稱,星巴克奉賢南橋百聯店食品陳列櫃檯內的糕點上,疑似有蟑螂在爬動。
獲悉上述信息後,市場監管部門及時介入。截至目前,星巴克相關門店已被立案調查。
星巴克門店被立案調查
記者從奉賢區市場監管局獲悉,4月7日18時左右,南橋市場監督管理所獲悉相關情況後,立即派出執法人員趕往現場調查核實,發現該店已主動停止經營活動,店內從業人員正在對經營場所進行清理,同時將食品陳列櫃檯內疑似受到蟲害汙染的食品撤下,並做銷毀處理。
被曝光的星巴克奉賢南橋百聯店食品陳列櫃檯(左圖),店員在清理食品
現場,執法人員對網上傳播視頻內容進行核實,初步確認系該店經營場所,但經查,未發現門店有蟲害問題。
執法人員責令該店近期暫停經營,並採取有效措施,對場所、設備設施開展清潔消毒,對蟲害進行有效滅殺,同時對該店涉嫌違法行為立案調查,待查清事實後擬作出進一步處理。
4月8日下午,奉賢區市場監管部門約談了星巴克總部相關人員,對方表示已安排第三方蟲害滅殺公司對經營場所開展蟲害滅殺,並對所有可能受蟲害汙染的食品陳列櫃等設備設施進行更換,對疑似受到汙染的食品統一進行銷毀。
市場監管部門約談星巴克
4月9日,記者從奉賢區市場監管部門了解到,目前調查還在進行中,有結論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原始圖像證據仍未找到
在最後結論作出前,這似乎是一個很清晰的案件,許多網友都驚呼:「連星爸爸也不能相信了!」
但記者調查後,仍發現不少疑點。
首先,監管部門作出立案調查決定的依據,主要是網上傳播的視頻內容,視頻顯示一個食品陳列櫃檯內的糕點上疑似有蟑螂在爬動,視頻內的這個食品陳列櫃檯的外形特徵,與星巴克相關門店內的食品陳列櫃檯基本吻合。
但僅憑這個視頻,無法斷定星巴克涉嫌違法。這個視頻是不是在星巴克其他有相似食品陳列櫃檯的門店拍攝,何時拍攝,是否拍攝前有人「動過手腳」,這些問題現在都無法確認。
「除非拿到爆料人的原始圖像,並與爆料人直接溝通,才能掌握真實情況。」相關監管人員表示,立案調查是一回事,行政處罰則是另外一回事。要做出行政處罰決定,必須要有原始的真實證據,像上述這樣通過微信推送的視頻,已經屬於「二手信息」,無法確定是否在發布前被剪輯過,不具有法律效力。
記者從監管部門和星巴克方面了解到,目前這兩方面均未取得直接的圖像證據,相關方面正積極與最早發布相關信息的微信公眾號「微奉賢」的運營方溝通,設法獲取爆料人的原始圖像資料,才能判斷星巴克相關門店是否存在涉嫌違法的行為。
爆料公號運營方「劣跡斑斑」
在網上,也有一些聲音認為,星巴克素來管理嚴格,這次蟑螂事件可能遇到了「碰瓷」的,懷疑爆料者的「動機不純」。
截至記者發稿時,對於星巴克事件,「微奉賢」方面尚無回應。而且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該公號很快刪除了相關文章。記者4月8日18時進入該微信公眾號,頁面上已找不到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已「蒸發」
根據網上公開的信息,「微奉賢」微信公眾號是由上海言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辦的。
記者查詢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發現該公司曾因公示的企業信息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繫、未依規定期限公示年度報告等原因,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別被金山區市場監管局和奉賢區市場監管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該公司還在2017年7月,因為在「微奉賢」的功能介紹中發布「奉賢第一全媒體傳播平臺,承包奉賢最新生活資訊」等廣告用語,以及未經核實,為無證麵包房發布廣告等違法行為,被奉賢區市場監管局罰款12萬元。
不排除蟑螂從店外爬入
星巴克華東區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奉賢南橋百聯店開業於2012年12月28日,此店開業至今從未有過因為食品安全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行政處罰記錄。而事後調取門店近期的監控錄像,以及監管部門現場查驗後,也沒有發現門店存在與蟲害有關的異常情況。
「該門店一直保持高頻次的蟲害防控措施,但其所處位置相對開放,不排除有蟲害從門店周邊環境進入門店的可能性。」該人士表示,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相關視頻中出現蟑螂,這一切恐怕只有找到信息的源頭,才會水落石出。
該人士還坦言,如果調查結論的確認為星巴克有責任,星巴克絕不會推脫,將嚴肅整改並向消費者致歉;但如果調查後,仍沒有發現支持星巴克違法的確鑿證據,那星巴克就算是清白的,商譽也已經受到極大影響。
食安「羅生門」頻發需重視
近年來,食品中出現異物的消費投訴和糾紛屢見不鮮,可是消費者曝光相關情況後,監管部門雖然在第一時間介入,但往往不能查出什麼具體問題,大部分消費投訴和糾紛最終沒有了下文。
比如2017年11月,有網友稱「雙十一」通過餓了麼平臺叫了「1點點」上海金沙江路門店銷售的紅茶瑪奇朵飲料,喝到一半發現蟑螂屍體,經與店方多次溝通無果,隨即向監管部門和媒體爆料。但普陀區市場監管局現場調查後,未查見蟑螂活動等痕跡,門店「蟲媒防控」等相關制度齊全。
網友提供的證據照片
又比如,2018年12月,一位網友在微博上爆料稱其在喜茶興業太古匯店的外賣中,喝出一個套子。而靜安區市場監管局到現場開展檢查後,無論是對食品原料,還是對店內操作人員的檢查,均未查見異常。
網友微博截屏
有業內人士預計,星巴克此次蟑螂事件或許也將成為一樁「羅生門」。而多次食品安全「羅生門」的發生,應當引起監管部門和消費者的足夠重視。
對消費者而言,如果真遇到食品中出現異物的情況,建議在自己取證的同時,及時向行政主管部門舉報,由其到現場進行調查,方能及時固定證據,從而有助於消費者證明異物出現在食品中的極大可能性。這類事件不能拖,如果隔了多日甚至哪怕才一個晚上,監管部門就可能存在取證難的現實問題。
而對監管部門而言,從接到投訴舉報到現場調查,其中勢必存在一個「時間差」,要打破「晚到一步」取證難的困難,完全可以採用技術手段。
以鼠患為例,閔行、靜安等區都已試點建設智能市場監管平臺,其中一項功能就是「捕鼠模式」——每天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結束營業後,廚房等關鍵區域的視頻監控設備將開啟夜視模式,一旦出現鼠患,會抓拍並發送截屏照片給相關負責人,幾乎實現了證據採集、預警、監管介入的同步。
鼠患抓拍截屏
此外,隨著網際網路投訴舉報的增多,消費者用手機拍攝的食品安全問題視頻和照片,是否能視為「一錘定音」的原始證據,也需要市場監管部門研究。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