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手媽媽來說,多長時間應該給寶寶餵一次奶,怎麼判斷寶寶是不是餓了,著實是一個難題。
首先,媽媽們要明確,對於純母乳餵養的寶寶來說,按需餵養方式要優於按時餵養。
按需餵養是按照寶寶的 「飢餓需求」來餵養,按需餵養的時間間隔隨寶寶的飲食需求變化,更有利於寶寶的生長發育,也有利於媽媽的泌乳,一般來說,按需餵養白天的餵養頻率會高一點,晚上可以根據寶寶的睡眠、適當延長餵養間隔。
如何判斷寶寶的「飢餓需求」?
媽媽們要學會辨別寶寶發出的飢餓信號,對於很多新媽媽來說,因為缺乏經驗,加上寶寶還不會說話,沒辦法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很難準確判斷孩子是否真的餓了。
寶寶稍一哭鬧,媽媽就會把這個當做飢餓的信號,趕快餵奶。但事實上,寶寶哭聲的含義很多,並不一定都是飢餓導致的,如果寶寶哭了就喂,顯然不是真正的按需餵養,還有可能造成過度餵養,引發寶寶腸胃不適。
如果是因為飢餓導致的哭鬧,那麼孩子的哭鬧不會是突如其來的,而是會先有一些小前奏,比如孩子扭動不安,肢體動作幅度越來越大,表現得有點煩躁,接著開始哼哼唧唧表達不滿,最後才會哭出來。
而如果孩子原本很安靜,卻突然爆發出啼哭,那麼多半不是飢餓導致的,有可能是受到了驚嚇,又或者需要換紙尿褲了,而對於小月齡的寶寶來說,這種突然出現的啼哭,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腸絞痛。
家長如何找到孩子啼哭的真正原因?
如果孩子突然啼哭,家長可以抱起孩子安撫一下,或者檢查一下紙尿褲或尿布是不是需要更換了,如果是腸絞痛,家長可以讓孩子趴一趴,或者用飛機抱的方式幫助他緩解不適。如果在排查的過程中,孩子停止了啼哭,那麼就說明,他哭並不是因為餓,久而久之,家長自然就能結合孩子的表現,積累起一定的經驗,知道什麼時候孩子是真的餓了,什麼時候是需要安撫,什麼時候又是因為身體不舒服。
逐漸總結和摸索孩子的吃奶的規律
家長們可以把哺乳的時間點、時長等記錄下來,慢慢地,就會掌握孩子大概的進食規律,這樣再結合孩子其他的表現,可以更準確的判斷孩子是否飢餓。
比如,假設你的孩子通常間隔三四個小時吃一次奶,而這次,剛吃過奶一個多小時就開始哭鬧,那麼他哭的原因,很可能就不是飢餓導致的;而如果孩子哭鬧時,距離上次吃奶確實已經過去三個多小時了,那麼飢餓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一些。
媽媽們切記,千萬不要一見到寶寶哭鬧,就用餵奶的方式來回應,否則久而久之,寶寶很可能會把吸吮母乳當成一種精神慰藉,這樣不僅違背了按需餵養的意義,也不利於媽媽休息,影響產後恢復和泌乳,更嚴重的是,容易造成過度餵養,不利於寶寶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