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美國兒科醫生的抗疫日記(九):每天都會發生意外事件

2020-12-09 新華社客戶端

原標題:一名美國兒科醫生的抗疫日記(九):每天都會發生意外事件

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導埃菲社自5月5日起,開始連載一位名叫科琳·菲茨派屈克的美國兒科醫生寫下的與成千上萬醫護人員奮戰在美國紐約州抗疫第一線的所見所聞,記錄了她在抗疫中的真實感受,現刊發她的第9篇日記,內容如下:

美國ICU日記之九:每天都會發生意外事件(埃菲社5月13日文章)

5月13日

每次輪班結束,我都脫下防護裝備,把工作服留在醫院清洗。一回到家,我就會馬上清潔汽車內部,洗衣服,然後洗澡。紐約州重症監護室的大多數醫護人員下班後都會走這樣一個流程。

我通常早上來到長島塞奧西特醫院的重症監護室,替換夜班的同事。隨後一整天的工作就開始了。雖然一早就會接到當天的任務,但這個工作任務單從來都不是固定的。

我抵達重症監護室後第一件事就是列印患者名單,並逐個記錄呼吸機的數據,然後對每名患者的用藥、化驗結果和X光片進行評估。

我會儘快完成任務,以便及時參加會診。與會者通常包括肺科醫生、重症監護室的其他成員,還有一名隨身攜帶筆記本電腦的遠程醫療服務專業人員,以及營養師、社會工作者和藥劑師。在一般情況下,會診都應該是面對面進行的,但為了避免暴露在可能存在新冠病毒的環境內,目前我們只能遠程交流。

會診結束後,我們會根據與會專家的建議,對呼吸機進行調整,查看臨床報告,以期收到更好的療效。

這些工作計劃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重症監護室收治的都是病情危殆的患者,因此隨時都可能出現變數。患者的血氧水平可能急劇下降,呼吸機通氣管可能意外錯位,患者還可能突然出現低血壓或心率過速……每種情況都必須立即處理。

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意外事件,如果某天風平浪靜反而顯得「不正常」了。雖然這讓我疲憊不堪,但我還是挺了過來。

相關焦點

  • 一名巴黎實習醫生的抗疫日記:這場戰役中,全科醫生的工作艱苦而高尚
    參考消息網4月17日報導隨著歐洲新冠疫情的蔓延,醫護人員們艱難的抗疫之路受到關注。26歲的義大利裔住院實習醫生蘿塞拉(化名)從3月23日開始,在巴黎一家負責接收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醫院工作。本網從3月30日開始,陸續登載她寫下的數篇「抗疫日記」,記錄了她在這場「戰爭」中的真實感受。現繼續刊發她最新一篇「抗疫日記」,內容如下:「這場戰役中,全科醫生的工作艱苦而高尚」(法國《快報》周刊網站4月13日文章)2020年4月12日在疫情暴發之前,我在全科醫生納迪娜的診所實習。
  • 一名巴黎實習醫生的抗疫日記:「醫生,請你幫我離開吧」
    隨著歐洲新冠疫情的蔓延,醫護人員們艱難的抗疫之路受到關注。26歲的義大利裔住院實習醫生蘿塞拉(化名)從3月23日開始,在巴黎一家負責接收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醫院工作。本網從3月30日開始,陸續登載她寫下的數篇「抗疫日記」,記錄了她在這場「戰爭」中的真實感受。
  • 一名巴黎實習醫生的抗疫日記:「晚上,我是哭著回家的」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隨著歐洲新冠疫情的蔓延,醫護人員們艱難的抗疫之路受到關注。26歲的義大利裔住院實習醫生蘿塞拉(化名)從3月23日開始,在巴黎一家負責接收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醫院工作。本網從3月30日開始,陸續登載她寫下的數篇「抗疫日記」,記錄了她在這場「戰爭」中的真實感受。現繼續刊發她最新一篇「抗疫日記」,內容如下:「晚上,我是哭著回家的」(法國《快報》周刊網站5月6日文章)2020年5月5日醫院把所有被感染的病人集中在了幾座大樓裡。
  • 瀋陽援鄂醫生的「抗疫日記」在沈出版首發
    沒有華麗的文筆,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瀋陽援鄂醫生賈佳每天利用換班間隙寫下的「戰地日記」曾感動萬千網友。這些真實記錄武漢抗疫前線點滴的日記被結集成書,命名為《戰「疫」正前方:賈佳戰地日記》,並由瀋陽出版社出版發行。22日,這本書在瀋陽首發。
  • 寫下67篇日記的查醫生出書了,系國內首部援鄂醫生抗疫日記
    【來源:澎湃新聞】每一個參與抗疫的人都該被銘記。 從除夕夜馳援武漢到3月31日回滬,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整整68天裡,第一批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上海仁濟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查瓊芳寫下67篇抗疫日記。如今,這些日記被編撰成《查醫生援鄂日記》,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也是目前國內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醫生親歷的抗疫日記。4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仁濟醫院獲悉上述消息。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為此書撰寫了《序》。
  • 假期兒童意外傷害頻發 兒科醫生「出山」分享案例
    大多數意外傷害可以避免  假期兒童意外傷害頻發 兒科醫生緊急「出山」分享案例  暑假期間的每周三中午12點,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以下簡稱「兒科醫院」)的門診大廳裡,都會出現醫生手把手教孩子的場面。
  • 小夫妻「抗疫日記」書寫小家大愛
    「老公,我報名了社區志願者,希望社區不要有人被感染,這樣你的同事就不會那麼辛苦……」   ……   今年年初,身為江寧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生,32歲的柯章敏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武漢的徵程;他的妻子將2歲的女兒交給老人,報名成為一名社區防疫志願者。
  • 一個加拿大人的重慶抗疫日記
    1月20日,生活在重慶的加拿大人喬納·凱·伍德,寫了第一篇與疫情有關的日記。此後他一發不可收,陸陸續續寫了60多篇「抗疫日記」,這些「抗疫日記」發到網上後,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關注。2014年定居重慶的喬納·凱·伍德,如今是重慶外國語學校的教師,熟悉他的人都習慣叫他「凱哥」,因為喬納·凱·伍德自己很喜歡這個「有重慶味」的稱呼。
  • 真實的抗疫日常,折射不平凡的抗疫精神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
    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獲悉,《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已在全球著名網絡書店——亞馬遜開啟全球預售。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
  • 假期兒童意外傷害頻發 兒科醫生緊急「出山」分享案例
    暑假期間的每周三中午12點,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以下簡稱「兒科醫院」)的門診大廳裡,都會出現醫生手把手教孩子的場面。有時是醫生們拿著一個醫用假人當場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有時是把紅綠燈、斑馬線和交警全都拉進醫院,現場演示不遵守交通規則可能產生的後果。
  • 《查醫生援鄂日記》出英文版:揭開中國成功抗疫的密碼
    在武漢的奮戰的日子裡,查醫生每天用語音發回一段日記,作為對自己一天工作的梳理和匯報,作為給自己解壓的一種方式,也作為對擔心自己的家鄉朋友的統一回應。日記經仁濟醫院宣傳處整理成文後,被廣大媒體廣泛轉載,讀者的期盼成了查醫生堅持每天記日記的動力。從援鄂第一天天到最後一天,共67篇日記。日記中她一字字一句句記錄下來在武漢親身經歷的人和事,這是她對自己這段難忘經歷的記錄。
  • 中國醫生在非洲大陸的「抗疫」日記
    株洲市中心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醫師李豔軍成為了中國(湖南)第17批援辛巴威醫療隊的一名隊員,也是隊裡唯一的一名骨科醫生,於2019年6月23日去到了南部非洲國家辛巴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在非洲的援助日記。中國(湖南)第17批援津醫療隊抵達辛巴威首都哈拉雷,右數第四位為李豔軍。
  • 這才是中國最真實的抗疫日記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開啟全球...
    這才是中國最真實的抗疫日記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開啟全球預售 2020-07-03 0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京這對小夫妻「抗疫日記」書寫小家大愛
    「老公,我報名了社區志願者,希望社區不要有人被感染,這樣你和同事就不會那麼辛苦……」……今年年初,身為江寧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生,32歲的柯章敏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武漢的徵程;他的妻子將2歲的女兒交給老人,報名成為一名社區防疫志願者。
  • 把金銀潭的抗疫故事講給世界聽《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首發
    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的一間會議室裡,舉行了《查醫生援鄂日記》出版座談會暨英文版首發式。撰寫者查瓊芳是第一批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上海仁濟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她說:「在座談會上分享『金銀潭』的時光時已經很感慨了,沒想到座談會剛結束又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感動。」查瓊芳在給兩位小朋友的贈書上寫下寄語。新華網吳一航 攝「我是查醫生的同事,也是她的學生。
  • 把金銀潭的抗疫故事講給世界聽《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首發
    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的一間會議室裡,舉行了《查醫生援鄂日記》出版座談會暨英文版首發式。撰寫者查瓊芳是第一批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上海仁濟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她說:「在座談會上分享『金銀潭』的時光時已經很感慨了,沒想到座談會剛結束又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感動。」
  • 河北省醫大二院80後兒科醫生的漫畫日記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8 0後兒科醫生李超男。長城網記者 曹明 攝  長城網10月27日訊(記者 劉昆鵬 曹明)近日,一個名為「小院總日記」的微信公眾號在河北省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的醫生、護士及住院幼兒的家長們的微信裡不斷被關注著、轉發著。而這個微信公眾號的撰稿人就是李超男,河北省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一名80後兒科醫生。
  • 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侯明出生於醫學世家,父親曾是青海武警醫院的院長,母親是一名小兒科醫生,他1986年畢業於青海醫學院。畢業以後一直在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從事急診工作,到如今已經34年了,參加過玉樹抗震救災等過多次疫情戰鬥,具有專業的危重救治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在接到出徵武漢的倡議時,他第一時間報名出徵,來到了一線。
  • 一個來自武漢的華人醫生是如何在美國抗疫的?
    我們一共有3個MA(Medical Assistant),一個 Nurse Practitioner, 和 2 個兒科醫生(equal partner)。這個MA在Urgent Care 第一個接診一名病人,urgent care 顧名思義,是緊急看病的地方。不需要預約,直接去就可以了。這個病人和MA都沒有戴口罩。一直到病人跟醫生打交道時,醫生才意識到這是一個(patient under investigation, PUI)的患者。最後該PUI 確診, 是本地的首例COVID-19。 這個MA立馬居家隔離。
  • 小夫妻「抗疫日記」書寫小家大愛——記「全國文明家庭」柯章敏家庭
    「老公,我報名了社區志願者,希望社區不要有人被感染,這樣你和同事就不會那麼辛苦……」 …… 今年年初,身為江寧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生,32歲的柯章敏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武漢的徵程;他的妻子將2歲的女兒交給老人,報名成為一名社區防疫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