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發現家庭成員的情緒持續低落,連吃喝玩樂都沒有興趣,那我們就需要提高警惕,這可能是抑鬱的徵兆。
一位讀者在我幾天前的私信中說:「最近,我家有人患抑鬱症,對我指責批評和抱怨。我差點就要瘋了。一個人很抑鬱卻令所有的家人也都很痛苦。老實說,這幾天我都快抑鬱了!」
是的,這也是大多數抑鬱症患者家庭的心聲。大部分人對於抑鬱症不了解,然後稍有不慎的言語或行為都有可能會刺激到這些敏感的抑鬱症家庭成員。
「怎麼辦?」「為什麼?」憑什麼?」當他們所愛的人患有抑鬱症時,父母和伴侶不可避免地會不知所措。家人能做什麼?應該怎麼做?
在這裡,我想真誠地對這些朋友說:「如果我們的家人出現抑鬱的情緒,請不要急於指責和批評他們。他們有可能是生病了。但也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因為類似的家庭還有很多,所以請理解和積極去面對。其實抑鬱症的康復率還是非常高的。有統計數據表示,75%的抑鬱症患者只要定期接受藥物治療和心理諮詢,就能康復恢復到一個健康的狀態,所以請堅強點陪他們走出痛苦
面對抑鬱症的家庭成員,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他們:
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抑鬱症患者確實會對家庭成員有著過度的依賴,他們甚至會把自己平時不敢宣洩的情緒對著周圍最親近的人發洩出來。
但是我們應該體會到抑鬱症患者內心確實是很痛苦的。根據心理學裡當一個人處於痛苦中時,他的心理會產生退行行為的情況。
倒行是指一個人在遇到矛盾和挫折時,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幼稚反應和行為,即是心理上存在一些反成熟的倒退行為的現象。
因此,當他們患有抑鬱症時,他們的心理是不可避免的出現相對幼稚的言語或行為的。此時,如果你是愛他的,那你就需要接受他目前擁有的一切問題,我們需要學會理解他的痛苦。我知道這會是有點難,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誰也不願意生病。
鼓勵他參加有效的治療
就像我說的,抑鬱症並不是無法治癒的。只要需要定期接受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大約75%的抑鬱症患者是可以達到臨床治癒標準的。
然而,現實情況是,許多人害怕去看抑鬱症的醫生,覺得自己很丟人,而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機。
因此,家庭成員可以多陪伴一下抑鬱症患者一起學習抑鬱症的基本知識,並多加鼓勵他們初期治療效果不大時,繼續堅持治療。
在這個階段,家庭成員必須有耐心。心理學debroah Serani博士認為,耐心是對那些需要關心的人最有力的支持。」當你對你關心的人有耐心的時候,你就發出了一個信號,不管他們需要多長時間,需要什麼樣的治療,或者需要什麼樣的困難才能從病痛中恢復過來,因為我會和你在一起」她說。
這種耐心有一種非常非常神奇的力量,她說:「有了這種耐心,希望也就會隨之而來。」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看到希望是最困難的。
學會感同身受
抑鬱症不是鑽牛角尖,矯情等等。是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會發生衝突,大家都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彼此缺乏同情心。
抑鬱症也是一樣。真正理解他們的痛苦,同情他們,接受和支持他的選擇。如果家人也不能理解他們,那麼患抑鬱症的親友便會逐漸降低他對你的信任,最終任何我們不想看到的事情或許都有可能會發生。
陪伴,並不是說教。
不要假設或批評。
錯誤的表達:不要想太多了,不要總是在鑽牛角尖。
別低估他們的痛苦。
錯誤的表達:你的痛苦者都是不存在的,開心一點吧。
不要使用激將法。
錯誤的表達:你所做的配得上關心你的人嗎?
不要給出建議或指導。
錯誤的表達:你太閒了,去旅行鍛鍊或者學習一下吧。
不要去做比較。
錯誤的表達:你有什麼好沮喪的?那些殘疾的人都比你可憐得多。
我知道很難做到理解抑鬱症患者的,但我相信等到他們康復後,他們會非常的感激你現在對他們所做的一切。
好好照顧自己
我們在陪伴抑鬱症親屬時也應該學會照顧自己。我的許多客戶的父母有時甚至比家裡的患者更為焦慮,尤其是他們自己的孩子患上了抑鬱。很多媽媽都很覺得不安,到處找治療方法。甚至有些家長甚至出現病急亂投醫。
因此,我建議患有抑鬱症的親屬在幫助他們的同時要照顧好自己。資深陪伴者鄒峰總結:陪伴的最核心就就是」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對他們的狀態過於緊張。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不遺餘力地幫助他們。
所有的抑鬱症患者和幸福的家庭都應該遵循了這些理念。最後,祝各位抑鬱的親友都能走出抑鬱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