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就如何進一步規範語言文字使用、增強公民的國家認同、保護母語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這位代表建議,適時修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顯突出普通話、規範漢字在國家語言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法國、義大利、德國、挪威、俄羅斯、以色列、韓國等都制訂法律或政策保護母語,抵禦強勢的英語入侵。」
目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存在一些困境:權威性小、懲罰力弱、規範性難以落實;網絡語言和廣告語言濫用外文、生造漢字漢語現象凸顯;部分偏遠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的條件不足,普及程度不高;部分方言地區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的使用存在困難……
這位代表提出「保護母語」,不禁又讓我們想到目前的語言文字運用問題。曾有人提出「當下中國存在漢語危機嗎」「網絡時代,我們怎樣書寫漢字」的疑問。的確,看看如今我們的漢字,正在遭受各種圖像的進攻,正在受到網絡「雷詞」的進攻,正在經歷技術力量的進攻,對漢字缺乏尊重、愛惜和保護的態度,致使漢字被肆意錯改、錯用,乃至用許多符號來代替漢字的使用,當代人語言和詞彙日益貧乏,提筆忘字、患上「電腦失寫症」現象嚴重……漢字文化的這種窘境、網絡時代漢字書寫的命運,的確讓人關切和憂慮!
文字,是一種歷史。文字,是一種創造。文字,是一種文化。文字,是一種記憶。文字史,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靈史。對於每一個個體生命來說,我們民族的文字——漢字漢語,培養了我們的歷史情感,給予了我們身份的認同,鐫刻著我們共同的記憶,烙印下我們民族的印記。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我們所創造的漢字。
從審美文化角度看,中國漢字的象形之美、結構之美、意蘊之美、音韻之美,獨步世界,舉世無雙!就拿「人」字來說,雖然只有兩畫,卻讓歷代書法大師寫得千姿百態、氣象萬千、意蘊無窮。
記得余光中先生曾有一句名言:中文乃一切中國人心靈之所託,只要中文長在,必然漢魂不朽。漢語是我們的根,是我們文化的根。所以說,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亦是我們生命和精神的依託與根本。古老的漢字置身於傳統與現代的漩渦,守望著命運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載的,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榮辱興衰,更是一個大國永遠不可忘記的歷史。如果我們遺失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與漢字原形,我們真的就成了數典忘祖的「新文盲」……
記得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曾引起極大關注,因而有文化學者建議,現在亟須在全社會倡導書寫文化,通過各種方式,讓人們了解漢字,感受書寫的魅力和漢字一筆一畫間的意蘊。漢字文化的開發和普及需要多方努力,比如需要社會上多開一些具有公益文化性質的漢字書法課,把書寫文化恢復起來,尤其是大眾文化媒體應該多設置傳播漢字文化的節目和版面。這也是保護母語的一種方式。
保護漢字、母語,是我們不容推卸的文化職責。我們不僅是母語的使用者,更應該是母語的守護者。對待母語,不僅需要一種嚴謹的態度,更需要具有敬畏之心。這是我們不能缺失的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