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忍辱的六大境界

2021-01-07 紅塵禪緣

佛門有忍辱這個修行法門,人能夠忍辱就離開貪嗔痴妄念,就沒有痛苦煩惱,修忍辱是菩薩成佛必經之道,也是我們凡夫在當世生活是否得到安樂的重要修行手。

須菩提尊者在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你叫他坐,他就不站;你要他立,他就絕對不坐,這不是懦弱,這是忍的力量。《金剛經》中,佛陀說他自己作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誣陷、割截身體,他都不生氣,他所表現的正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修行功夫。所以,成佛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福慧俱全,這就是佛陀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相好從那裡來呢?都是從忍中修來的啊!

忍辱有六種層次,最基礎的是力忍,全憑自己的力氣去忍讓一些事情,不管別人對我造成怎麼樣的傷害,我的意志告訴我要忍著,不能發火,壓抑自己內心的無明!再高一個層次的忍辱是忘忍,這種方法就是不管你對我做什麼,我毫不放在心上,不往心裡去!該忘就會忘記!第三種就是反忍,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問題不會一昧的抱怨詆毀,而是從自身出發,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第四種就是觀忍,也就是萬事萬物皆有因緣而生,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皆為空,不必放心上!第五種叫喜忍,無論你遇見什麼事情都是在磨練自己成就自己,自然會生慈悲心,歡喜心,轉惡境為磨練!第六種叫慈忍,慈忍就是菩提心,會理解別人的傷害是因為無知,無明所蒙蔽了心性,是他業障太深所導致的,心生憐憫心,非但不責怪還會包容,渡化他!

忍,是中國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認為最大的修行。無邊的罪過,在於一個嗔字;無量的功德,在於一個忍字。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成人所不能!忍辱是一生的修行,是一種大境界!

相關焦點

  • 明證法師開示:碰到境界如何修忍辱?沉不住氣時怎麼辦
    請問師父,碰到境界如何修忍辱,沉不住氣的時候怎麼辦?  師父開示:碰到境界如何修呢?——把自己看作是死屍,沒反應,隨便罵,隨便打,這是虛雲老和尚的方法,叫活死屍。  你把自己當死屍,叫死屍法,非常有用,非常好,死人還會起反應嗎?不會的。你看大地,挖個坑它也這樣,蓋個樓房它也不叫,壓死我了,太重了!它都不管,你隨便吧!願意怎麼著就怎麼著。
  • 忍辱不辯,寡言不爭
    後來又結識了一些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的修煉人,就感覺到了他們的精神境界差異很大。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最後收筆之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頓時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 「六度」-佛教六度是什麼
    六度(佛教解釋)趙樸初居士對「六度」的解釋(選自佛教常識問答):「度」梵語是「Pāramitā 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即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自業他業,各領其受。魔障業障,二向緣由。隨緣消業,莫造新秧。
  • 佛教:忍辱,並非忍氣吞聲,而是這個答案,別搞錯了
    「忍辱」究竟是什麼意思,至今為止人們還是弄不清,道不明。「忍辱」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強撐違逆,硬吞苦果,忍耐羞辱。他們一致認為「忍辱」就是懦弱、退縮的代表,故而十分蔑視「忍辱」的行為。這種見地顯然是十分片面膚淺的。事實上,「忍辱」才是人生真正的「勸世之方」。
  • 忍辱就是逆來順受嗎?
    「忍辱」是平靜地接受,並加以積極性的處理,而不是把一切東西都忍在心裡頭,不加積極性處理,希望時間能夠淡化。漢語寫這個忍字,心字頭上一把刀,多難受呀,這個就很有壓抑的感覺,而在佛教中所說的「忍辱」卻不是這個意思,它是寬容、平靜地接受它,理智地對待它,然後積極地尋找解決的方法。
  • 什麼是真忍辱?葉曼回答得很好,讓人對真忍辱有了更深的認識!
    忍辱,何為忍辱呢?其實忍辱也是在佛學中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很多人一輩子都弄不明該如何做到忍辱,因為很多人認為一直忍著,什麼都忍著,叫忍辱,其實是錯誤的。就算拿到佛學中去講,真忍辱也不是叫人一直忍著。一個人能忍受到什麼程度呢?忍不住了又該當如何?有些人如是就給自己的真忍辱規定了界限,也就是底線。
  • 如何通過修煉忍辱 改善緊張的夫妻關係
    敬請關注 以智見佛,每天收閱通俗佛法解讀忍辱,是漢傳佛教六度修行中的第三個階段的修行。是禪修者經布施、持戒後,要進行的禪修。忍辱,是要忍住因修忍辱給自己的壓力,不要破壞了自己的忍辱修行,不要破壞了自己修忍辱發下的決心。佛法上的忍辱,不是指忍氣吞聲,與世無爭。在六度中修忍辱,就是要忍住不要對布施生起貪心,不要對布施生起不舍之心。對自己發願持的戒律,要嚴格遵守,堅決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喝酒。
  • 學佛人怎樣修忍辱
    學佛人怎樣修忍辱有人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老實人總是會吃虧,現實中也的確經常會有這種情況發生,那麼作為一名學佛人,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怎樣妥善處理,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修行呢?「佛教講忍辱,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但忍辱不是硬忍,不是不辨是非的糊塗,也不是要做膽小怕事的老好人。而是以智慧轉化,把煩惱排解了、心結打開了,真的想通了。佛法不是要教人忍受傷害,而是教人增長悲智。
  • 忍辱六個層次,你修到第幾層?
    相反,在人們的讚美中,在與親朋好友的愉快相處中修習忍辱,這樣修出來的忍辱就是假的。所以,修習忍辱不能一個人躲在佛堂裡,也不能總跟對自己好的人在一起。而是要與各種各樣的人相處,尤其要面對你討厭的人、甚至你的仇人,要在惡言中不斷去調整、訓練自己,最終化敵為友。這樣,忍辱的能力就會迅速提高,你的心就會迅速與佛法相應。
  • 佛教啟示:佛教六大標誌圖騰!
    佛教歷經千年的傳承,有著獨特的思想體系、哲學觀念,同樣也流傳下來屬於佛教獨特的標誌圖騰。這些標誌,不單單是一種象徵,更多的表明了其教義與文化內涵,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佛教八大標誌圖騰!一、菩提樹這個不用說,幾乎只要提到佛教,就與菩提兩個字,脫離不開,它已然成為了佛教當中獨樹一幟的印記,因為只要你提起菩提,哪怕你接下來說的事情跟任何佛家知識無關,也會在人潛意識裡種下佛的種子。
  • 能言善辯,巧舌如簧,永遠沒有忍辱不辯、寡言不爭厚重!
    忍辱不辯、寡言不爭是一個人最高層次的境界。能言善辯、巧舌如簧,是虛誇的行為。巧言令色並非並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的最好修養。
  • 抓緊修忍辱
    我在老師這裡上傳統文化課,學習怎樣把人做好,怎樣修忍辱,怎樣念佛成佛!可是我沒有做到。
  • 今生學佛,我得益於 蕭平實導師倡導的實證佛教
    一開始,對於修學佛法的認知,大概就是誦經念佛,說好話,做好事,後來追隨  蕭平實導師學佛以後,才知道說,學佛需要建立很多的正知見,來確保自己思想上與真正的佛法保持一致;那些非佛教的種種理論
  • 佛教的福田
    但是,佛教不認為善果報能從天上掉下來,當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想藉由幻想或三柱香、供果就能得到好果報,當然也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看有無植福、培福,則什麼是真福田就更重要了!事實上,福田不在身外物或他人;而是在吾人的心田。福田也不僅限於個人的心地功夫;更擴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心腸,不必刻意安排或期待何時何地去種福田,只要用心,則處處可福田,更懂得集資而廣植福田。
  • 境界可以靠修持?
    《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主要版本由東晉十六國時期的鳩摩羅什於公元404年譯出。現在通行的版本是由南北朝時期南梁的昭明太子(梁武帝的兒子,還未繼位就過世了)分為三十二品(相當於章)。
  •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出家降魔,佛家提示現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眾人皆謂是阿羅漢果易得不難。
  • 布達:大乘佛教非佛說 第三部分
    大乘佛教非佛說(八) 大乘佛經中不同類型的錯誤 大乘佛教經典都是在世尊涅槃幾百年後編撰,因不全了解原始佛教的一些事跡,沒真正達到所謂的菩薩境界,以及有的是中國人站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行文,在大乘經典中出現很多錯誤,更加證明其偽造性質。
  • 佛教的人生觀一一智者學佛
    二、佛教對「人生」的解釋。首先,《金剛經》說:「無人相」,是表明人本無實,只是五蘊、六大、十二處、十八界等緣法的和合相及相續的假相而已,而五蘊等又是剎那生滅的,故人是相續生滅的假相;其次,佛教解釋「生」為 「緣生」,從眾緣和合而生,即所謂「生空無生」。三、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 忍辱的六個層次 你到哪一層了?
    「忍辱」有六個層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們學佛後知道六度波羅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薩成佛必經之道,也是我們凡夫在當世生活是否得到安樂的重要修行手段。我們凡夫要修忍辱就應先了解忍辱的六層意思,了解後有助於我們解後起修,以得到法喜。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佛教則主張用理智淨化感情,用慈悲升華感情。你的感情升華了,你不執著,就不會有情執。古人有謂「情到濃時反為薄,情到深處無怨尤」;佛門也說「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你沒有執著,看起來好像無情,其實平平淡淡最是真,平平常常最永恆,其中蘊含無限慈悲,無限智慧。「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吾人薄地凡夫雖尚未能體證,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努力做到四種「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