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芳:「網際網路+」將產生新社會主義社會

2020-12-16 中國青年網

  楊培芳所顧慮的是在「網際網路+」的背景下,「我們的身體進入了信息社會,腦袋還停留在工業甚至在小農經濟時代。」 中國青年網記者 康佳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20日電 (記者 康佳)「網際網路的『靈魂』一旦附著於某一傳統產業,就會形成新的平臺,產生新的應用。我們不能身體進入了信息社會,腦袋還停留在工業甚至小農經濟時代。」 近日,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原理事長楊培芳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全面形象地闡釋「網際網路+」的內涵。

  楊培芳從1982年開始從事信息通信經濟與政策研究,曾任國家信息技術與產業政策起草組成員,是研究網際網路經濟的「元老」級人物。據他介紹,學界早在2014年初就已形成「網際網路+」模式的較系統論述。他表示,「網際網路+」模式將給各個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零售、批發、製造、廣告、新聞、通信、物流……幾乎所有的傳統行業都將被網際網路改變。

  「網際網路+」是核心生產力

  楊培芳解釋,農業時代的核心生產力是耕牛,工業時代的核心生產力是機器,資訊時代的核心生產力應該是網絡。但是,傳統網際網路自問世以來,主要用於信息交流和信息媒體,很難稱其為生產力。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3D列印技術出現,人們需要利用「網際網路+」的方式,將信息技術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各個領域,這才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全新的信息生產力時代。

  「電話、簡訊、微信、社交網絡,這些都不是直接『生產力』。網際網路只有和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結合起來,深入生產領域,形成『網際網路+』的新經濟模式,這才是資訊時代的核心生產力。」楊培芳說。

  楊培芳介紹,資訊時代核心生產力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在工業生產領域,目前這個趨勢已十分凸顯,許多自動化工廠都由機械手和機器人進行一線操作,整個車間都可以實現無人化生產。成品出來以後,從包裝、入庫、到出廠也都是智能工具自動傳遞和運送,基本看不到人的工作崗位。「人在哪裡呢?人都在軟體車間。」

  馬克思講過,「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資本家為首的社會。」在楊培芳看來,「網際網路+」磨,將產生資訊時代的新社會主義社會。

  楊培芳認為,農業生產力的特徵是分散封閉,工業生產力的特徵是集中壟斷,資訊時代的特徵是關聯共享。「土地歸地主所有,機器歸資本家所有,他們不使用土地和機器還可以賣給其他人。但是網絡設備、光纖、伺服器如果離開大眾使用,它就一錢不值。於是產生了分享經濟或者共享經濟,共享的人越多,價值就越高,這就是信息生產力與工業、農業生產力最大的區別。」

  「就像阿里巴巴,雖然是民營企業,但是它本身就承擔社會公共職能,隨著『網際網路+』模式的拓展,這種承擔公共職能的平臺企業將越來越多。」楊培芳認為,信息透明將促進社會公平,網絡的協同作用會日益凸顯。「如果說市場是第一隻手,政府是第二隻手,那麼,網絡社會協同正在形成更重要的第三隻手。」楊培芳說。

  「網際網路+」是解決貧困、實現共富的最佳切入點

  近年來城鎮化在被各級政府大力推進,與此同時農村的空巢化也越來越引人注目。近日有媒體爆出,陝西省榆林市一個村子全村只剩兩個人,500多畝的土地很可能撂荒。楊培芳提出,在網際網路發展的大環境下,「網際網路+」新農村將會怎樣?

  楊培芳曾到蘇北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做過調研,這個全國聞名的「淘寶村」正是憑藉網際網路的發展完成了轉型,外出打工的人們紛紛回到了村裡。

  東風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此前,家家戶戶都從事廢品收購,也有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廢品收購逐漸衰落,網絡創業青年孫寒卻讓家家戶戶的「一根網線、一臺電腦」改變「垃圾村」的命運。

  2007年,畢業歸鄉的孫寒發現家具行業的巨大市場,他通過調查,開始摸索著生產簡約家具在網上售賣,獲得了不小的利潤。自此,在孫寒的帶領下,東風村家家戶戶都開起了網店,產品遠銷至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地,木材、板材的加工銷售成為了蘇北地區的特色產業。

  「以前我丈夫和兒子都在深圳打工,現在他們都回來在我的家具廠給我打工,工資是他們以前拿到的兩倍。」一個東風村六十歲的老太太這樣說。

  和馬雲在阿里巴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一同敲鐘的王小幫,也用同樣的方式將山西省呂梁市的土特產售賣全國各地。

  許多國家級的貧困村、縣都是「越扶越貧」,人也越來越少,但是卻不乏通過網際網路走上致富路的典型。楊培芳認為,整個產業結構都在因為網際網路的介入而發生新的變化,在農村,隨時都可能找到與網際網路相通的新切入點。

  楊培芳認為勞動力素質低下是致貧的主要原因,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主要靠教育和信息。但是「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已經成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最佳切入點。

  網絡協同與公共理性

  近年來,經濟理論界遇到了新自由主義和新幹預主義的二元悖論,「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實用主義政策只能加深危機。楊培芳認為,這暴露出理論研究的滯後和膚淺——要麼交給「看得見的手」搞統治經濟,要麼交給「看不見的手」搞自由放任的經濟。

  楊培芳認為,在「網際網路+」為標誌的信息生產力時代,應該同時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政府的引導作用、社會網絡的協同作用。

  農業時代的經濟倫理是群族理性,工業時代的經濟倫理是個人理性,資訊時代的經濟倫理應該是公共理性,最後走向普遍幸福的信息社會。

  公共理性正是建立在網際網路信息透明的基礎之上。「以前的市場環境下沒有網絡透明,必然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導致市場誠信缺失,一切人坑害一切人。」楊培芳解釋,網絡透明將使市場中的惡性競爭變成「透明博弈」。

  在信息透明的環境下,交易要考慮到所有相關者的利益。「以前你不道德沒有人知道,現在你不道德大家都能看見。在這種剛性氛圍中,唯利是圖者越來越沒有市場,損人利己這也會更快得到報復。只有持平等互利態度,並為他人提供有用價值才能得到合理回報。」

  那麼由誰來支持這種公共理性呢?楊培芳表示:「長期以來,我國的宣傳、教育讓國人只知有政府空間和家庭空間,不知公共空間為何物,所以才陷入一會兒搞公共服務市場化,一會兒又回歸政府壟斷的混亂邏輯。」為此,支持公共理性必須由未來人數最多、最有分享意識的廣大中產階級來承擔。

相關焦點

  • 陳經:反壟斷之外,也要想想怎麼讓網際網路社會主義縱橫天下
    廈門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趙燕菁,曾在觀察者網刊文《淘寶、螞蟻們是寶貝,管好了孕育著網際網路社會主義》,提出管理平臺公司,關鍵是要將其使用公共資源創造的價值「萃取」出來返還給公眾,體現網際網路的社會主義價值。本文為風雲學會會員陳經對趙燕菁文章的回應,再次探討網際網路平臺管理問題。【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經】網際網路反壟斷風潮真的起來了。
  • 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產生的社會...
    思想文化屬於上層建築,其本質是由其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所決定的,並為其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存在和發展服務。  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是在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社會土壤上生長出來的,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是它們存在、發展的基礎。
  • 社會主義思潮的出現,在當時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各種「社會主義者團體雖然觀點並不完全一致,但都要求建立一個基於合作而非競爭的「新社會」,夢想建立一個人人都能實現個人理想的社會秩序。那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關於社會主義思潮是怎樣發展的吧!最重要的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家——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信仰一種新的社會和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中,生產和產品的分配將是為了社會的普遍福利按計劃進行的。還有一些基督教共產論者,他們抗議工業化引起的動蕩不安以及對窮人的不公。這些「基督教社會主義者」規勸其信徒共財產同勞動,並一起生活在模範社區裡。
  •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推動社會文明程度新提高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從六個「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提到,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基礎指標。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更加生機勃勃,不斷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首先,從現實依據來看,十九大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新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我國「落後的社會生產」新表述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狀況,是立足於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主要從經濟領域及社會領域兩個方面對我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出的正確判斷和把握。
  • 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為了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我們有必要從現實依據、理論內涵、歷史回溯和實踐把握等四個方面作一些必要的考察。 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表述的現實依據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符合當前我國實際,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與時俱進,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大理論創新。 首先,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轉變。
  •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編者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宗教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做好宗教工作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當前,哪些重大的宗教問題需要重點把握,為此我們專門採訪了國家宗教局局長王作安。  記者:王局長,您好。
  •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正是基於這種深刻的認識,黨中央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和我們所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需要,同時又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且,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
  •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工作模式研究
    萬載縣農村社會工作試點始於2007年,通過六年來探索,已充分彰顯民營社工隊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活力,既有效延伸了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又起到了連接城鄉、服務基層的重要補充作用,有助於實現城鄉統籌的政府公共服務均等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四維理路
    這些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實踐基礎和現實依據。  怎麼樣:「新時代」面臨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內涵
    關於「新時代」的內涵,根據所立論的出發點不同,學者們做出了不同的闡述,主要有三種代表性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從中國國內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變化出發,提出新時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質的不變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新階段一定質變的辯證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新時期」進階到「新時代」,但我國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變[①]。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依據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體,它受制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總體狀況,特別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躍進是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決定性因素,主要矛盾階段性轉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根本依據,同時孕育體現新時代解決矛盾的新理論、新戰略。
  •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點題」到「破題」
    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把提出和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同認識和改造中國社會緊緊聯繫在一起。《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在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歷史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把黨的工作重點由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也是從深刻分析和準確把握當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發展變化入手的。
  • 公正社會:社會治理的新目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對於中國的政治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面對新徵程新任務,我們一定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一要求,不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引向深入。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中最內在、最核心的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 文記東: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新探
    未來社會可以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人將成為社會的主人、自然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是既保證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又保證每個人獲得自由而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社會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理所當然應具備共產主義社會的一般本質。
  • 網際網路人類學:理解當今社會的新視角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人類、物質以及信息的流動,無論是在範圍上還是速度上都得到極大的擴展和提升。網際網路技術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演進,也正在重構原有的社會發展格局。一些人類學家開始將研究視野投向網際網路及其中的人與文化,於是出現了「網際網路人類學」或稱為「網絡人類學」的新的人類學研究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