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之母」——93歲院士葉叔華的「天文人生」

2020-12-22 中國婦女報

投身天文事業68載,

被稱為「北京時間之母」,

一顆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是國際上著名的天文學家,

也是我國戰略科學家;

她是我國綜合世界時系統的奠基者,

也是天文地球動力學的開拓者。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首位女天文臺臺長——

葉叔華

葉叔華的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數學天文系畢業照(1949年6月)

觀象臺裡第一位女性研究人員

與葉叔華約見的地點就在她的辦公室,如今93歲高齡的她,依然會在每個工作日來到上海天文臺工作。

「現在的女記者多嗎?大概佔比多少?」 葉叔華見記者是位女性,主動攀談起來。作為傑出女性,葉叔華對於男女平等、女性教育、女性參政等問題都非常關心。這也與她剛參加工作時的經歷有關。

1950年暑假,葉叔華與愛人從香港到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求職。滿懷希望的她卻得到回覆:只招一名男的。這讓品格獨特、心地光明的葉叔華無法接受,她給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寫了一封長信,列舉了五個「不應該不用自己」的理由。

1951年夏天,葉叔華和愛人來到上海,但當時徐家匯觀象臺只招一個人,於是葉叔華的愛人到復旦數學系工作,11月底葉叔華進了徐家匯觀象臺。在此之前,徐家匯觀象臺還沒有女性工作人員。

負責建立中國世界時綜合系統

徐家匯觀象臺是全國唯一的時間服務單位,當時只有4個工作人員,每天早上11點和晚上5點各播報一次時間訊號。

「1926年和1933年的兩次國際經度聯測中,徐家匯被選為全球三個基本點之一,當時的設備是很標準的。」葉叔華對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說。時隔多年以後,又受戰爭影響,陳舊的播報設備經常會壞,導致精度不足。

當時是建國初期,國家開展各方面建設,急需全國的精密地圖。「經度測量需要有世界時服務,落後的時間工作,影響了測繪的進展。」葉叔華說。

1953年,國務院要求中國科學院加強時間工作。1955年,從紫金山天文臺調來骨幹和領導,人員和設備都大為增加。1957年使用大型石英鐘之後,時號發播精度已到國際先進水平。

當年召開全國時間工作會議,認為播時已經可以,但需在國家中西部建新臺,以保證西部測繪工作都能收到時間訊號,還要增加各天文臺的測時工作,建立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

當時老的工作人員都調到北京和陝西建立新的天文臺,中國的綜合世界時建立,就由葉叔華負責。

當時國際領先的時間工作機構有兩個,一個是由全世界39個天文臺組成的設在巴黎的國際時間局世界時系統;另一個是有14個天文臺的蘇聯的標準時間系統。而當時我國的世界時工作只有徐家匯觀象臺和紫金山天文臺。

為了找到適用於我國綜合世界時的數據處理方法,經過幾個月的反覆試驗,終於找到少量天文臺觀測仍能保持長期穩定的方法。以後,各個天文臺陸續增加天文測時工作,中國世界時系統日益加強。

自1963年起,我國世界時系統精度開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65年,我國綜合世界時系統通過國家鑑定,正式作為我國的時間基準,科技部發表公告向全國發播,「北京時間」橫空出世。

結果證明,我國世界時系統的精確度超越了蘇聯標準時刻系統,躍居世界第二。

1964年,葉叔華在丹容等高儀上觀測。

提出甚長基線幹涉測量 為深空探測奠基

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建立第二年就遭遇了「文革」浩劫,葉叔華也被關入「牛棚」,每天打掃衛生、寫檢查和受批判。「後來我給一名油漆工當徒弟,那名油漆工安慰我,讓我好好做,以後可以做個油漆工師傅。」葉叔華笑著說。

1970年,走出「牛棚」的葉叔華,去圖書館翻閱國外天文學雜誌,探索外國同行這幾年在做什麼。1971年,她開始可以到中科院參加會議。

「1973年我大膽提出了發展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技術,這個技術既可用於時間,又可在天體物理研究中應用。」葉叔華說。

當時,國家科研經費不足,她去詢問四機部一位處長,能否建造一個25米的射電望遠鏡,處長說不行。「我在他面前站了一刻鐘,當他再次詢問我究竟想要什麼時,我提出想見部長。當時的副部長聽我講完以後竟然同意了,望遠鏡的事情就這麼順利解決了。」葉叔華欣慰地說。

就這樣,1979年先建成了6米射電望遠鏡,1987年上海臺建成了25米射電望遠鏡,1994年在烏魯木齊建成25米射電望遠鏡,原定點在昆明的站,由於經費缺乏沒有建成。

我國開展探月工程之初,葉叔華和上海天文臺同仁提出用VLBI技術幫助定軌。2008年初,嫦娥一號成功之後,上海市領導接見有關人員之時,葉叔華提出上海的VLBI天線最小最老,希望能做新的,促成了中科院與上海市合作的6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項目。

2012年,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建成,在我國深空探測和天文研究中發揮了很好作用。2019年,65米射電望遠鏡被評為上海市特等科技進步獎,總體性能位居世界第三。

1994年,葉叔華提出了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計劃(APSG計劃)。次年,4年一次的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第二十一屆大會在美國召開,葉叔華赴美提交APSG計劃。在種種質疑聲中,葉叔華爭取到了各國對中國APSG計劃的支持。

那是我國天文界在國際上第一次爭取到一項由我們倡議、由我們主辦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真的非常不容易。」葉叔華感慨。

葉叔華於2009年國際天文年活動中。

「我已經在這裡工作68年了,別看我年紀大了,但還是個有用的人。」葉叔華笑著告訴記者,現在她依然每天來辦公室工作,經常參與推動一些新的項目。「中國現在參與了一項『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希望能在上海建設一個區域性科學數據中心,不限於中國,甚至不限於亞洲。」葉叔華堅定地說。另外,她和天文臺同仁還在建議一個空間低頻VLBI計劃。

憑著勇於創新、不畏艱難的科研精神和在天文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葉叔華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稱學部委員);1981年至1993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臺長;198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外籍會員;1988年至1994年連任兩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這是中國天文界擔任該職務的第一個人;1996年當選為「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國際合作計劃主席。

她曾獲全國科學大會和中科院重大成果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部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獎項,獲得中國天文學會成立90周年最高榮譽獎以及首屆「中國十大女傑」等榮譽稱號。

在社會工作方面,她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連任三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協兩屆副主席和一屆上海市科協主席。

1978年11月28日,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了第3241號小行星。1994年8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該小行星被命名為「葉叔華星」。

相關焦點

  • 葉叔華:她的名字與「北京時間」聯繫在一起---中國科學院
    她負責建立了我國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網,不僅在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方面,還在「探月」「探火」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直到現在,93歲的葉叔華院士依舊每天出現在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的辦公室,閱讀最新的科技文章。她在構想,在距離地球9000公裡外的太空,建兩個口徑30米的射電望遠鏡,此舉將開創空間低頻射電新領域。
  • 她的名字與「北京時間」聯繫在一起
    她負責建立了我國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網,不僅在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方面,還在「探月」「探火」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直到現在,93歲的葉叔華院士依舊每天出現在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的辦公室,閱讀最新的科技文章。她在構想,在距離地球9000公裡外的太空,建兩個口徑30米的射電望遠鏡,此舉將開創空間低頻射電新領域。  胸中有韜略。
  • 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葉叔華院士任特聘顧問
    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今天,過19歲生日的上海科技館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以此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
  • 王綬琯院士:《經緯乾坤——葉叔華傳》序—新聞—科學網
    書中所及葉叔華工作事跡,鋪敘得當,涵蓋齊全,可以看做一本我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的奠基史。我與叔華同志同舟共濟超過了六十年,撫今思昔,所感良多。只是自度老邁,深恐言繁而意不達,乃就素日濡染之尤深者一二事,平敘所以興感之由,以應所囑,且致賀忱。 六十年一覽,葉叔華的工作風格可以概括為「自強不息」四個字。
  • 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 成立「天文研究中心」
    天文研究中心成立。上海科技館 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18日電(鄭瑩瑩)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之際,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將依託館藏開展特色科研。該中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叔華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高層次專家委員會。早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的分館之一,預計明年開放)規劃和建設期間,上海科技館就已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天文研究中心的構想。
  • 上海科技館迎19歲生日 天文研究中心成立
    2020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迎來19歲生日,當天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等。天文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央廣網發 上海科技館供圖)天文研究中心成立,依託館藏開展特色科研早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規劃和建設期間,上海科技館就已經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天文研究中心的構想。
  • 首座大學天文臺下的家國情懷——記抗戰時期的葉述武、鄒儀新伉儷
    歷任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北京天文學會副理事長、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名譽會員、國際天文協會會員。193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留校後曾任校天文臺主任兼數學天文系教授。1925年夏,他一舉考入廣東大學的大學預科,年僅14歲,越級兩年,16歲入廣東大學本科數學系(該校後來改名國立中山大學)。其母每月匯款,使他得以購買法國原版數學專著廣泛閱讀。大學三年級時,葉述武精讀了法文數學書後,寫出《關於微分幾何學》,得到中大數學天文系主任何衍璇教授欣賞,表示:「將由學校給他百元獎金以資鼓勵」。葉述武即書信父母報喜。
  • 上海科技館19歲生日推出十二生肖展 天文研究中心同時成立
    東方網記者解敏12月18日報導: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今天上海科技館迎來了它的第19個生日,並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等。
  • 上海科技館天文研究中心亮相 十二生肖特覽開幕
    圖說:十二生肖展覽亮相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下同)深耕科普、厚植創新的上海科技館,今天迎來19歲生日。當天,上海科技館舉辦了天文研究中心成立、十二生肖展覽亮相、並推出三館吉祥物等一系列「慶生」活動,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天文研究中心成立早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規劃和建設期間,上海科技館就已經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天文研究中心的構想。
  • 院士之光 | 「新冠疫苗我會打的!」87歲聞玉梅院士:按老圖紙走不出...
    記者:您上世紀30年代出生,今年已經87歲高齡了。當初您46歲才去美國留學,第一次接觸「分子病毒學」這個對自己來說全新的領域。70多歲高齡,您還活躍在實驗室裡。包括現在,您依然奮戰在教學和向公眾做科普的第一線。
  • 對話著名天文學家葉叔華: 吃不了苦,做什麼科學家
    ◆天文學家葉叔華 晚報 何雯亞 攝我中午在天文臺食堂吃飯,多買一些帶回家當晚飯。我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以前過的日子比現在艱苦得多。  談婚姻  白頭偕老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最遺憾老伴最困難時沒有陪在身邊  記:在您的一生中,有過現在想起來覺得挺遺憾的事嗎?  葉:就是1995年程先生骨折那次,他開刀第三天我就去美國開會了,這件事我是對不起他。
  • 上海科技館19歲了,天文館預計明年開放生肖展也已免費展出
    科技館供圖2020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迎來19歲生日,當天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等。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上海交大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高層次專家委員會。
  • 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中科院院士保錚逝世,享年93歲
    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中科院院士保錚逝世,享年93歲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10-22 09:26 來源:
  • 基因、北鬥、天文:大院士寫給小孩的科學書首發—新聞—科學網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8月21日電 (記者 陳靜)大型科普讀物「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九卷本)21日在上海書展首發。九位院士從晶片、太陽能、基因、有機化學、風雲衛星、紅外遙感、北鬥定位系統、天文、腦科學九個方面與孩子們進行對話,回答他們天馬行空的問題,為其講解基礎的科學知識。
  • 雙子座流星雨夜賞天文奇景,左滌江天文臺上尋「科學之光」
    從專業角度說,流星雨是許多流星從天空中的同一個輻射點朝著不同方向划過的現象,這些流星全部來自於同一個母天體(一般來說是彗星),這個天體的軌道和我們地球的軌道有交叉,在很久以前的某個時間,這個天體經過了地球附近,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分裂出許多碎片,之後地球在公轉軌道上每年同一時間經過這個區域,都會產生流星雨。
  • 93歲院士捐600萬助學 1件襯衣卻穿30年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9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崔崑,又拿出180萬元,注入到他和夫人朱慧楠教授於2013年設立的「勤奮勵志助學金」,幫助品學兼優貧困學子。據了解,「勤奮勵志助學金」設立至今,崔崑院士和夫人共捐資600萬元。崔崑院士介紹,此次他除了給「勤奮勵志助學金」注資,還修改了評選細則,把資助上限由兩年變成三年。這個國慶假期,4名受崔院士資助的學子專程來看望了他。
  • 53歲院士施一公完成人生首馬
    著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是今年廣州馬拉松的宣傳大使,而他還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廣州馬拉松的參賽跑者。北京時間12月13日,2020年廣州馬拉松賽正式開跑,53歲的「院士跑者」施一公以3小時34分56秒的成績順利完賽,這也是施一公的首場全馬。談到人生首馬,施一公說:「今天很高興,終於在廣州完成人生首馬,本來計劃55歲時跑一個全馬,沒想到53歲就完成了。」
  • 康寧科技學子與大院士面對面
    6月11日下午,康寧科技實驗小學的20名「小科學家」前往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參加由徐匯區委宣傳部與東廣電臺海上暢談節目共同舉辦的「小學生對話大院士」專題節目的錄製活動。在兩名全國金話筒主持人海波、秦暢主持下,來自康寧科技實驗小學、漕開發實驗小學、上師大一附小、世界外國語小學和櫻花園小學的百餘名小學生,帶著對宇宙無窮奧秘的嚮往,與葉淑華院士共同開啟了智慧的碰撞的大門。為了籌備這次活動,我校前期在全校學生中徵集了數百個問題。
  • 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李佩先生的世紀人生
    1968年,郭永懷在從青海返回北京途中,因飛機失事犧牲,年僅59歲。1997年,唯一的女兒病逝,年僅45歲。因自己在重慶白區和美國留學經歷,遭受8年之久的隔離審查。命運之殤,使得李佩先生「內心強大的能容下任何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