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天文事業68載,
被稱為「北京時間之母」,
一顆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是國際上著名的天文學家,
也是我國戰略科學家;
她是我國綜合世界時系統的奠基者,
也是天文地球動力學的開拓者。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首位女天文臺臺長——
葉叔華
葉叔華的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數學天文系畢業照(1949年6月)
觀象臺裡第一位女性研究人員
與葉叔華約見的地點就在她的辦公室,如今93歲高齡的她,依然會在每個工作日來到上海天文臺工作。
「現在的女記者多嗎?大概佔比多少?」 葉叔華見記者是位女性,主動攀談起來。作為傑出女性,葉叔華對於男女平等、女性教育、女性參政等問題都非常關心。這也與她剛參加工作時的經歷有關。
1950年暑假,葉叔華與愛人從香港到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求職。滿懷希望的她卻得到回覆:只招一名男的。這讓品格獨特、心地光明的葉叔華無法接受,她給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寫了一封長信,列舉了五個「不應該不用自己」的理由。
1951年夏天,葉叔華和愛人來到上海,但當時徐家匯觀象臺只招一個人,於是葉叔華的愛人到復旦數學系工作,11月底葉叔華進了徐家匯觀象臺。在此之前,徐家匯觀象臺還沒有女性工作人員。
負責建立中國世界時綜合系統
徐家匯觀象臺是全國唯一的時間服務單位,當時只有4個工作人員,每天早上11點和晚上5點各播報一次時間訊號。
「1926年和1933年的兩次國際經度聯測中,徐家匯被選為全球三個基本點之一,當時的設備是很標準的。」葉叔華對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說。時隔多年以後,又受戰爭影響,陳舊的播報設備經常會壞,導致精度不足。
當時是建國初期,國家開展各方面建設,急需全國的精密地圖。「經度測量需要有世界時服務,落後的時間工作,影響了測繪的進展。」葉叔華說。
1953年,國務院要求中國科學院加強時間工作。1955年,從紫金山天文臺調來骨幹和領導,人員和設備都大為增加。1957年使用大型石英鐘之後,時號發播精度已到國際先進水平。
當年召開全國時間工作會議,認為播時已經可以,但需在國家中西部建新臺,以保證西部測繪工作都能收到時間訊號,還要增加各天文臺的測時工作,建立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
當時老的工作人員都調到北京和陝西建立新的天文臺,中國的綜合世界時建立,就由葉叔華負責。
當時國際領先的時間工作機構有兩個,一個是由全世界39個天文臺組成的設在巴黎的國際時間局世界時系統;另一個是有14個天文臺的蘇聯的標準時間系統。而當時我國的世界時工作只有徐家匯觀象臺和紫金山天文臺。
為了找到適用於我國綜合世界時的數據處理方法,經過幾個月的反覆試驗,終於找到少量天文臺觀測仍能保持長期穩定的方法。以後,各個天文臺陸續增加天文測時工作,中國世界時系統日益加強。
自1963年起,我國世界時系統精度開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65年,我國綜合世界時系統通過國家鑑定,正式作為我國的時間基準,科技部發表公告向全國發播,「北京時間」橫空出世。
結果證明,我國世界時系統的精確度超越了蘇聯標準時刻系統,躍居世界第二。
1964年,葉叔華在丹容等高儀上觀測。
提出甚長基線幹涉測量 為深空探測奠基
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建立第二年就遭遇了「文革」浩劫,葉叔華也被關入「牛棚」,每天打掃衛生、寫檢查和受批判。「後來我給一名油漆工當徒弟,那名油漆工安慰我,讓我好好做,以後可以做個油漆工師傅。」葉叔華笑著說。
1970年,走出「牛棚」的葉叔華,去圖書館翻閱國外天文學雜誌,探索外國同行這幾年在做什麼。1971年,她開始可以到中科院參加會議。
「1973年我大膽提出了發展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技術,這個技術既可用於時間,又可在天體物理研究中應用。」葉叔華說。
當時,國家科研經費不足,她去詢問四機部一位處長,能否建造一個25米的射電望遠鏡,處長說不行。「我在他面前站了一刻鐘,當他再次詢問我究竟想要什麼時,我提出想見部長。當時的副部長聽我講完以後竟然同意了,望遠鏡的事情就這麼順利解決了。」葉叔華欣慰地說。
就這樣,1979年先建成了6米射電望遠鏡,1987年上海臺建成了25米射電望遠鏡,1994年在烏魯木齊建成25米射電望遠鏡,原定點在昆明的站,由於經費缺乏沒有建成。
我國開展探月工程之初,葉叔華和上海天文臺同仁提出用VLBI技術幫助定軌。2008年初,嫦娥一號成功之後,上海市領導接見有關人員之時,葉叔華提出上海的VLBI天線最小最老,希望能做新的,促成了中科院與上海市合作的6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項目。
2012年,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建成,在我國深空探測和天文研究中發揮了很好作用。2019年,65米射電望遠鏡被評為上海市特等科技進步獎,總體性能位居世界第三。
1994年,葉叔華提出了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計劃(APSG計劃)。次年,4年一次的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第二十一屆大會在美國召開,葉叔華赴美提交APSG計劃。在種種質疑聲中,葉叔華爭取到了各國對中國APSG計劃的支持。
「那是我國天文界在國際上第一次爭取到一項由我們倡議、由我們主辦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真的非常不容易。」葉叔華感慨。
葉叔華於2009年國際天文年活動中。
「我已經在這裡工作68年了,別看我年紀大了,但還是個有用的人。」葉叔華笑著告訴記者,現在她依然每天來辦公室工作,經常參與推動一些新的項目。「中國現在參與了一項『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希望能在上海建設一個區域性科學數據中心,不限於中國,甚至不限於亞洲。」葉叔華堅定地說。另外,她和天文臺同仁還在建議一個空間低頻VLBI計劃。
憑著勇於創新、不畏艱難的科研精神和在天文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葉叔華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稱學部委員);1981年至1993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臺長;198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外籍會員;1988年至1994年連任兩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這是中國天文界擔任該職務的第一個人;1996年當選為「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國際合作計劃主席。
她曾獲全國科學大會和中科院重大成果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部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獎項,獲得中國天文學會成立90周年最高榮譽獎以及首屆「中國十大女傑」等榮譽稱號。
在社會工作方面,她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連任三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協兩屆副主席和一屆上海市科協主席。
1978年11月28日,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了第3241號小行星。1994年8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該小行星被命名為「葉叔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