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2020」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幼兒園輔導員:學好普通話彝族孩子們才有機會走出大山

2020-12-05 國際在線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少不了。」五歲的沙馬子叄話音剛落,整個教室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不禁令人們忘記了窗外寒意逼人的冬雨。

可愛的沙馬子叄(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沙馬子叄是一名彝族小朋友,也是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大班的一名學生。灑拉地坡鄉幼兒園位於灑拉地坡鄉姐把哪打村,由原姐把哪打村第一幼教點和姐把哪打村第二幼教點合併組建而成。園長阿的子史介紹,今年9月他們剛搬到這裡,由於幼教點規模相對較小,只有三十多個孩子,因此之前都是在租用的民房裡授課。

目前,全園共有5個教學班172名幼兒,按幼兒年齡段設學前班、大班、中班、小班。全園現有10名輔導員,其中專科文憑7名,中專3名。

「桌球,上高樓,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軲轆軲轆錘,軲轆軲轆叉,軲轆軲轆一個變成仨……」羅英是10名輔導員之一,此刻她正站在教室前方,帶領孩子們一起邊唱邊比劃兒歌《桌球》。今年22歲的羅英畢業於川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漢語言專業,三年前她選擇回到昭覺縣,成為了灑拉地坡鄉幼兒園裡的一名輔導教員。

羅英在帶領孩子們演唱兒歌(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羅英透露,讓彝族孩子們學會一整首漢語兒歌並不容易,「大家剛來幼兒園的時候,不會說也不會聽(普通話),就跟咱們一開始學外語是一樣的」。如今,大班的孩子們基本上已經能夠使用普通話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

昭覺縣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總人口34萬,其中彝族人口佔98.4%。「許多彝族小朋友在家裡並沒有說普通話的條件,他們的爸爸媽媽也不會說普通話」,羅英稱上了幼兒園後,孩子們變得越來越開朗、自信,「小朋友在幼兒園學了普通話,回家後還能教自己的爸爸媽媽說普通話,也就是我們說的『小手拉大手』。」羅英說道。

目前,灑拉地坡鄉幼兒園開設的課程主要以學習普通話、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主。「對於彝族小孩而言,學前學好普通話是非常重要的。」園長阿的子史表示,許多彝族學齡前兒童因為聽不懂普通話,在進入義務教育後上課聽不懂、學習跟不上,導致其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很多人就選擇輟學、出去打工。

對於這一點,同為彝族的羅英深有同感。「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當時我的語文老師是漢族人,因為聽不懂老師上課在說什麼,我的語文成績才14分」,正是由於自己曾經的這份經歷,讓羅英下定決心回到家鄉成為一名「一村一幼」輔導員。

彝族小朋友們在表演節目(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是「一村一幼」的起源地。從2015年開始,昭覺縣按照「先近後遠,先多後少,大村獨立,小村聯辦,科學規劃,穩步推進」的原則,整合邊遠農村校舍資源,採用借用村活動室或租用民房等方式,推進「一村一幼」建設。所謂「一村一幼」,即以建制村為單位,一個村設立一個幼兒教學點,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接受到正規的學前教育。

「以前彝族是沒有幼兒園這個概念的,因此剛開始辦學的時候,家長們因為不了解,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擔心。」園長阿的子史表示,通過不斷地入戶走訪,向大家普及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村民們越來越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學生人數從最初的30個,增加至如今的183個,「因為家長白天要幹活,一般是派一個家長代表,把附近住的幾家的小孩一起送過來」。

2018年5月27日,國務院扶貧辦在昭覺縣啟動「涼山州學前學會普通話」項目。目前,昭覺縣已實現幼教點全覆蓋,學前教育學生由2013年4227人增長至2019年24063人,學生增長了6.7倍,基本實現「聽懂、會說、敢說、會用」目標,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歪著頭的彝族小朋友(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孩子們剛來幼兒園的時候,年紀特別小,一直叫我媽媽,真的會讓你非常感動」「有個胖嘟嘟的小孩子,每天早上來上學的時候都會背一個小包包,裡面裝著蕎麥粑粑要帶給我吃」,工作三年以來,羅英已經送走了兩屆孩子們,見證著他們進入學前班、小學。

「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孩子們在上小學的時候能夠基本聽懂普通話,這樣他們以後才有機會走出大山、走得更遠,到時候我們的涼山州也會變得越來越好。」說話間,羅英的嘴角一直帶著笑。

在這所位於大涼山深處、平均海拔高達2600米的幼兒園的入口處,「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幾個大字格外顯眼。「我的夢想是當一名警察,保護你們。」離別臨行時,正往教室走的沙馬子叄突然扭頭說道。

轉身離開,抬頭發現雨已經停了。

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相關焦點

  • 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幼兒園輔導員:學好普通話彝族孩子們才有機會走出大山
    「桌球,上高樓,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軲轆軲轆錘,軲轆軲轆叉,軲轆軲轆一個變成仨……」羅英是10名輔導員之一,此刻她正站在教室前方,帶領孩子們一起邊唱邊比劃兒歌《桌球》。今年22歲的羅英畢業於川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漢語言專業,三年前她選擇回到昭覺縣,成為了灑拉地坡鄉幼兒園裡的一名輔導教員。
  • 【決勝2020】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學前學會普通話」給彝族...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蔣莉蓉】四川省昭覺縣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總人口34萬,其中彝族人口佔98.4%,全縣轄47個鄉鎮,271個行政村。現有幼兒園50所,其中公辦園4所,民辦園8所,「一鄉一園」33所,安置點幼兒園5所,共有「一村一幼」234所,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就是其中一所。
  • 【決勝2020】照亮彝區孩子的未來——灑拉地坡鄉幼兒園裡的希望之花
    【決勝2020】照亮彝區孩子的未來——灑拉地坡鄉幼兒園裡的希望之花 2020年12月02日 19:5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灑拉地坡鄉幼兒園中,由彝語和漢語寫成的幾個大字顯得格外醒目。12月2日,跟隨「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的腳步,記者來到了這所位於大涼山深處、平均海拔高達2600米的幼兒園。希望的種子,正在此處萌芽……  走進園區,兩棟整齊的教學樓映入眼帘,綠色的塑膠地板上點綴著「紅、黃、藍」三色,活潑不失美觀。「這裡是我們的新校址,剛剛建成不久。」
  • 決勝2020丨大山裡的幼兒園 「學前學會普通話」為彝族孩子鋪就...
    這幾天,「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涼山,來到平均海拔2600米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幼教點。嶄新的校舍、寬闊的庭院令人眼前一亮。走進寬敞明亮的教室,彝族小朋友們熱情地用漢語和採訪團的記者們打著招呼。當記者問道:「你幾歲了?」小朋友安志成用漢語清楚大聲地說:「4歲了!」
  • 多媒體教學助力涼山彝族兒童學好普通話
    多媒體影音設備、「AI老師智慧教育系統」、網絡課程教材……這些原本大城市才有的教學條件,如今已經慢慢普及在四川大涼山幼教點的課堂上。記者5月中旬在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姐把哪打村幼教點內看到,一群五六歲的彝族娃娃坐在網絡電視前,正跟著「AI老師」學說普通話,琅琅的跟讀聲在村子裡迴蕩。
  • 四川涼山這個幼兒園 九成孩子普通話達標
    在涼山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幼兒園,5歲的沙馬子叄用流利的普通話做自我介紹:「我叫沙馬子叄,今年5歲了。」在展示普通話時,他還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12月2日,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主辦的「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昭覺縣的幼兒園,聚焦「學前學普」。
  • 【決勝2020】記者手記:重走脫貧路,我們的故事剛剛開始
    看著馬天微微泛紅的眼眶,我知道,這個大涼山裡走出的彝族漢子,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村裡人,把村民看作了家人。  大涼山深處,有盞照亮未來的明燈  「在報導過程中,哪位受訪者讓你印象深刻?」(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桌球,上高樓,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軲轆軲轆錘,軲轆軲轆叉,軲轆軲轆一個變成仨……」灑拉地坡鄉幼兒園的一間教室裡,孩子們大聲朗誦著兒歌,銀鈴般的聲音吸引了在場所有記者的注意。
  • 學好普通話,築起通向知識和機遇的大道
    在連續兩年參加推普助力脫貧攻堅大學生社會實踐後,華中師範大學青禾實踐隊的王璐璇意識到,學好普通話能讓更多農村人走出去與外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比王璐璇感觸更深的,還有來自貧困地區的群眾——「擁有了一把打開世界的鑰匙,才能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希望每一個小孩都能夠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交流。」四川涼山州金陽縣幼兒園教師布曉霞親眼見證了孩子們學習普通話後的改變。
  • 「決勝2020」搬出大山 新生活從「沐恩邸」開始
    2020」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最後一站來到了位於涼山州昭覺縣城北鄉谷都村村域內的沐恩邸社區,這裡是昭覺縣圍繞縣城周邊建設的5個異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之一。剛從大巴車上走下,記者們就被廣場上的音樂所吸引,十幾位身著彝族傳統服飾的婦女正在此處翩翩起舞。大家手牽手圍成一圈,踏著步點來回舞動,臉上洋溢幸福的微笑。
  • 「決勝2020」脫貧了,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四川在線記者 何勤華 楊樹 攝影報導「桌球,上高樓,上上下下,左左右右……」12月2日,在涼山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正在唱著兒歌,一邊唱,30多個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做著手指遊戲,孩子們的幸福的笑容掛在臉上
  • 涼山啟動實施「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一年 大山深處傳來童聲...
    5月30日,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幼教點的孩子正在學習普通話。 本報記者王雲攝「您好」「謝謝」「節日快樂」……5月30日,喜德縣光明鎮阿吼村幼兒園裡,小朋友們用普通話和來這裡送禮物的叔叔阿姨們說話。一年前,孩子們還不會說普通話,甚至不敢和外界交流。2018年5月,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在涼山州啟動實施了「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工作,依託「一村一幼」幼教點,幫助民族地區學前兒童在學前學會普通話,實現聽懂、會說、敢說、會用普通話的目標。
  • 四川昭覺:AI老師讓每個孩子都有「好未來」
    2020年12月27日下午,在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民族重點寄宿制小學的一間教室裡,傳出清脆的朗讀聲。多媒體講臺屏幕上,一個機器人形象的「AI老師」一閃一閃,上面顯示「79分」。彝族姑娘孫子科尾點擊回放後,被自己的聲音逗樂。孫子科尾今年11歲,上小學5年級。早年父母意外去世後,她由奶奶帶大。去年秋季,因負擔不起學費,孫子科尾險些面臨失學,在多方資助下才回到學校。
  • 【決勝2020】脫貧了,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四川在線記者 何勤華 楊樹 攝影報導「桌球,上高樓,上上下下,左左右右……」12月2日,在涼山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正在唱著兒歌,一邊唱,30多個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做著手指遊戲,孩子們的幸福的笑容掛在臉上,一個比一個燦爛。
  • 四川涼山州昭覺縣開展「一村一幼」建設——
    2月22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一村一幼」輔導員阿比牛牛正在家裡收拾行李,為即將到來的新學期做準備。聊起去年的經歷,她的心頭依然興奮。  當時,習近平總書記跟阿比牛牛握了手,她向總書記介紹自己是火普村幼教點教師,談了鄉村教育的變化,向總書記承諾,以後要更好地服務當地教育。  2月24日,幼教點報名招生。阿比牛牛說,這學期有24名學生在幼教點學習。
  • 從「阿姆拉」到「老師好」,AI老師讓彝族娃講好普通話
    在昭覺縣慶恆鄉馬楚村的幼教點上,一群五、六歲的彝族孩子圍坐在電腦前,輪流對著麥克風練習普通話發音。隨後,電腦裡的「老師」會給出評分並鼓勵:「繼續加油哦!」針對孩子們有時不太規範的口音,「老師」還會逐字逐句地糾正,教室裡傳出陣陣笑聲。這些「住」在電腦裡的AI老師們已經「入職」大涼山兩年。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涼山州昭覺縣:彝寨兒女的脫貧「三部曲」
    通常每隔兩三個月,楊鋁洗和丈夫才下山一次,再背著幾十斤油、米等生活必需品回來。搬遷到沐恩邸社區後,楊鋁洗一家人都感受到了便利。今年9月份,楊鋁洗3歲半的兒子開始上幼兒園小班,幼兒園建在社區裡,步行幾分鐘就能到達。而在懸崖村,從山頂的村莊到山腳的學校上學,孩子們需要攀爬落差800多米的懸崖。
  • 再回大涼山,讓更多家鄉學子走出大山
    如今,已經成為家鄉一名人民教師的甘洛小比,經常回憶起校長在2020屆畢業生畢業典禮上的這段講話,並以此激勵自己做好心中的事業,培育更多的家鄉學子,讓更多的山裡娃娃走出大山,拼搏出更美好的生活!甘洛小比和他的學生們彝族學子走出大山收穫多彩大學生活三年前,甘洛小比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山裡孩子。
  • 陽光照進大山裡 | 懸崖村90後小學校長:為孩子推開世界的門
    1990年涼山州昭覺縣出生的吉克伍達畢業後去到了西昌一所中學教書並任教導主任,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從遠房老姑爺家聽說了阿土列爾村和這邊的情況:孩子們都是在山上的臨時教學點上課,那兒沒有黑板,沒有課桌,一個老師帶著十幾個孩子只教一些最基礎的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