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雲水禪心(爸媽精讀主筆)
最近一條新聞,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捏了把汗。
家住杭州的小月,今年9歲,患有頻發室性早搏,一直在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藥物。
因從放假開始外面補習興趣班排的滿滿當當沒停過,臨近開學趕作業太疲勞,小月病情復發,24小時內竟有3萬多次室性早搏,佔了總心跳次數的三分之一。
萬幸的是經過手術,小月已完全康復,剛好趕上開學。
人民網也發文中國睡眠研究會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顯示:6歲至17歲青少年兒童超六成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距離教育部「保證每天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睡眠時間」的要求相差甚遠。
孩子進行體育運動和戶外鍛鍊的「健康時間」也被大大壓縮,中小學生體質令人擔憂。
看了這些新聞,不僅讓我們這些996上班族感嘆。
原來比我們壓力更大的,是這些上學娃!
焦慮一定是每個家長繞不過的話題!
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學霸放暑假!
作為家有普通娃的家長肯定更加焦慮!
暑假報了七八個補習班希望孩子實現「彎道超車」,也成了家長們緩解焦慮的「解藥」!
如果問我們小時候暑假是怎麼樣的?
看動畫片,吃西瓜,唯一的作業只有那本《暑期生活》!
現在的孩子的暑假,平日永遠都是轉戰在各個文化補習培優班中, 從早到晚,堪比上班族。
好不容易熬到雙休,那就是另一個藝術體育的戰場。
鋼琴、舞蹈、素描、馬術、滑雪、高爾夫……
畢竟現在孩子哪個不是多門藝術都精通。
馬術、高爾夫、滑雪全都會!
《2018年中小學生減負調查報告》調查,近四成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學業負擔重」;隨著年級增長,反映負擔重的學生比例也持續增加,該比例在學生升入二年級後,直線跳升至40%左右。
除了校內的學習任務,來自校外的學習負擔也不容小覷。
報告顯示,在調查樣本中僅有38%的學生沒有報輔導班,其餘62%的學生則都報了輔導班。
耶魯教授稱,童年被透支的孩子,很難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的價值在於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註定要做的那件事。
但縱觀我們身邊,你會發現,市面上最火爆的要數各類培訓班。
僅僅統計了下身邊的家長,發現幾乎每個人都在外提早學習下半學期的內容
大家都有很強的『搶跑』意識。
由北京電視臺卡酷少兒頻道歷時近兩年攝製完成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起跑線》,裡面就講到了一位湯媽媽。
談起女兒教育,無不透著焦慮。
這位全職照顧孩子的媽媽,也算是北京中產階級的代表,三環一套房,一輛車,老公有著穩定頗高的收入。
但她和女兒的對話永遠圍繞著學習,動不動把「起跑線」掛在嘴邊。
最近尋思著同學報「邏輯思維」了,她是不是也要讓女兒去學學。
雖然已經給孩子報了十幾門課外班。
每到雙休就要轉戰北京整個城市,參加各種興趣班。
這邊剛彈完尤克裡裡,那裡又要繼續跳舞,學習西班牙語。
馬術、高爾夫這些貴族運動,當然也不會給女兒錯過。
女兒如有一點不滿,她一定會把別人家的孩子拿出來做對比。
在北京,攀比成風,像這樣的中產階級家庭真不少。
每年在課外班上的花費3萬元以上,大有人在。
家長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便因此失去原有的自由與快樂。
背負著家長給予的枷鎖,爬的很慢,爬的很無奈。
全年365天,我們看到一個個疲憊的孩子被焦慮的母親推著前進!
俞敏洪說:「孩子的成長過程像一棵樹,澆了大量化肥可能會迅速成長,但到後期會衍生病態。」
但近年來,我們卻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寧可透支孩子童年,也要讓孩子彎道超車「贏起跑線上」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不著邊際。
他們讓孩子1歲背詩、2歲彈琴,4歲學編程,6歲學奧數,急切要把孩子培養成「神童」,恨不得一揮手孩子就變成超級天才。
然而父母們卻不知道,這樣「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最近身邊雞血媽媽,突然在朋友圈裡發了這麼段話:
「媽媽再也不逼你學了,只希望你身體能好起來」
原來,為把她家孩子培養成「神童」,從孩子3歲起,就報了各種興趣班。
幼兒園大班時,不但被逼著學會了800多個英語單詞、1600個漢字,甚至提前學完了小學二年級的課程。
而今年剛上三年級的孩子,學業更加緊張,每天除了完成作業,晚上還有書法、鋼琴家教班,周六一天更是輾轉3個輔導班。
每周只有周日下午半天時間休息,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到深夜,才能睡覺。
高強度的「超前教育」導致孩子生病了,說眼睛突然模糊看不清東西,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沒有生理上的病變,這也許是心裡問題導致,高壓的精神狀態誘發病因。
《愛彌兒》一書中說:「我們教育孩子,應該按照孩子成長的自然而進行」。
而很多父母對「神童」的追求,讓他們忘記了「拔苗助長」的後果。
青年人的教育是國家的基石——富蘭克林教育是一個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的育兒焦慮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在焦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也會變得異常焦慮,一遇到重大問題時很有可能無法承受!
美國高中教育電影《死亡詩社》也提出,什麼才是教育的真諦?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蒙田也說,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且點燃一把火。
教育不是透支孩子童年「拔苗助長」。
人云亦云的隨大流,報各種高大上的補習班,別人參加,我也參加,貴就是好!
沒有所謂的彎道超車,也請不要在「拔苗助長」!
柏拉圖說: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這樣才更容易發現一個人天生的愛好!
這裡再一次呼籲把童年還給孩子,就如教育學家陶行知所說:
教書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也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作者簡介:雲水禪心,富書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