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溝600年傳承精華所在——《陳氏太極拳圖說》

2021-02-07 陳溝水

對於同一事物的認知,所站的角度和高度不同,其結果也是不同的。哲學是研究整個宇宙發展一般規律的學科,站在哲學的高度,以俯視的角度去看宇宙,混沌未分,為無極。無極蘊藏了宇宙中的一切信息,這一切信息是通過一陰一陽相互作用體現的,所以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理論《周易》中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正是在一陰一陽相互作用產生的力的作用下,萬事萬物產生了,這萬事萬物就是宇宙演化的第三個層次,也叫三。無數個三就是萬物,正所謂:「道生一(即無極,是對相對靜態宇宙的抽象;太極,是對相對動態宇宙的概括),一生二(即萬物的最高極點太極所蘊涵的陰、陽二極),二生三(陰陽交合生出三,無數個三也就是萬物),三生萬物是玄關,這個『三』不簡單,是以分仙與凡(最重要的向題就在於『二』的交合由於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層次的『三』)。」

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陳鑫為什麼在卷首隻畫了兩個圖即「無極圖」和「太極圖」呢?無極圖是「體」,太極圖是「用」;無極圖是相對靜態的宇宙,太極圖是相對動態的宇宙;無極圖蘊涵了宇宙中的一切信息,太極圖是宇宙信息的完整表述,太極拳又是「理根太極」的一種絕妙文化,所以它是小宇宙的人順應大宇宙進行運動的規律性的動態顯示。順應大宇宙,就能夠利用大宇宙的同步信息能量,因而說「太極文化,涵蓋天地,博大精深;太極功夫,威力無窮,高深莫測」。

如果要以《陳氏太極拳圖說》為理論來指導學習太極拳,就必須首先看懂第一頁的兩個圖;同時也說明了太極拳只所以叫「太極拳」的原因;更進一步說明了足以「分仙凡」的「三」是哪個「三」,尤如《陳氏家譜》中所批註的,陳氏太極拳功夫層次可分為拳手、拳師、大家(即高手)以及神手和妙手四層次。而第四層次的神手和妙手就是非凡的「仙」,其中神手側重從「過程」方面看,妙手側重從結果方面看。從「手法」方面剖析,前者的出手是對對方的「克」,後者的出手是對對方的「洩」,「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



陳鑫後人——陳東山陳氏小架套路


2004年,康戈武先生為《陳氏太極拳圖說》所寫的序首句中講到,「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自1933年由開封開明書局出版發行後,引起了武壇廣泛、持久的關注。」足見此書在太極拳界的地位和影響。為了更深刻地認識《陳氏太極拳圖說》這一著作在中華武術界,以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我們有必要簡略地回顧一下太極拳的產生和發展的歷程。


遠古時代,人類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產生了拳術。四千多年前,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後,在人與人的鬥爭中拳術又升華為武術。在其後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武術在明末,以外家拳和內家拳以及其他武術流派各顯特點而著稱於世。與此同時,指導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周易》理論,也經過兩漢,分為象數派和易理派,至北宋又開始趨二合一,直到明末清初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以動態、實踐為主要特徵,來知德(1525—1604年)以圖畫形式來展示其理的易學理論,反映小宇宙元炁在人體內的運動規律、經絡學說的最高表現形態、子午流注理論。該理論萌芽於秦漢,產生於宋代,發展於金元,成熟於明代,其典型代表作是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以及此後對其針法繼續有所應用和發揮的《針灸大成》(楊繼洲,1601年著),與宇宙融為一體的中華養生理論堪稱世界一絕。東漢魏伯陽(生卒年不詳)所撰《周易參同契》以金丹派的面目出現,開創了中華養生理論之先河;公元228年,魏夫人得王褒傳授《黃庭外景經》,魏夫人仙逝後續出《黃庭內景經》。內、外景經合稱《黃庭經》為世人所推崇、稱道。唐、宋時期,金丹派之內丹少陽派盛行於世,繼有南北二宗、東西兩派形成,其內涵豐富博廣;興起於唐、宋之間的內丹另一重要門派乃陳摶(871—989年)所創之文始派。陳摶以漢代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為宗旨,揭示《先天圖》,以明逆則成丹之理,著《指玄篇》等養生文獻,精沉深邃。經籙派和金丹派分別首推上清經系之《黃庭經》和內丹文始派之《指玄篇》,對陳氏太極拳影響至深至廣。

   《陳氏太極拳圖說》右手內勁圖


陳氏第九世陳王廷(1600—1680年),既是文庠生,又是武庠生,他以其文武兼備的整體素質之優勢,在家傳108式長拳的基礎上,汲取了數千年中華武術發展的精華,特別是明末清初內、外家拳武學的精華,並以周易和經絡學說以及養生理論為指導,創立了內、外家拳辯證統一的絕世武學——太極拳。主、客觀條件以及理論和實踐等諸多因素,足以證明太極拳誕生具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姑且不細談陳王廷創立太極拳後向外傳播,漸又形成楊式、武式、吳式、孫式以及和式等諸多流派,就其陳氏太極拳自身來說,又經歷了兩個裡程碑式的發展階段,即陳氏十四世陳有本(1780—1858年)將陳王廷創編的原有五套拳、五套錘由博歸約,簡略為一路和二路;與此同時,陳有本與族兄陳長興(1771—1853年)均為陳氏太極拳代表人物。此二人行拳各有特點。陳長興的拳架寬宏舒展,陳有本的拳架精巧緊湊,時人對二人不同風格的拳法分別稱「大圈」和「小圈」,或曰大架和小架。此後各自延續至今,為世人所矚目。陳氏十六世陳鑫繼承了原有太極拳一切理論和實踐成果,在進一步感悟的基礎上,第一次著書立說,對太極拳進行高層次理論概括。


《陳氏太極拳圖說》這一巨著,不僅是一部武術著作,也是一部集天文、地理、中醫、養生、人文、兵法、體育等多學科的論著,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動態顯現形態的絕妙概括。當今,創於明末清初的河南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已走出國門,遍及世界各地,成為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這部巨著博大精深,涉及諸多不同領域,讀者不易進入其「神聖的殿堂」,在王躍平女士的提議下,由陳東山、陳曉龍、陳向武再次對《陳氏太極拳圖說》進行了更為詳實的點校和註解。我受陳東山先生委託,對該書卷首「無極圖」「太極圖」從哲理上進行了一定的解釋,對點校版應遵循的原則進行了補充與修正。


1、按原著的易理系統、經絡系統、拳理系統、拳法系統四大部分點校。


5、對標點、斷句、分段、分篇(節)進行校釋(包括書中圖示、圖解及讀者難於理解之處),但儘量與其作者原意貼近。


1、注重對卷首無極圖和太極圖所蘊涵深奧哲理的理解,它是全書的總綱。


2、認真閱讀康戈武先生所作的《三讀〈陳氏太極拳圖說〉》的序中所講到的方法,即第一「以泛讀明其概要」,第二「以精讀取其精髓」,第三「以研讀拓展學問」。


3、了解直至熟悉太極拳產生的主、客觀條件,它對閱讀本書有一種只能意會,難以言表的輔助作用。


4、學習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理論,熟悉五行生剋關係,熟悉周易的理論體系。由於太極拳是順應宇宙發展規律的運動,所以它有防病治病的功效。如果懂得「易圖」所蘊涵的天體運轉規律,就能確定何時何地,面向何方行拳,就能使自身某一臟腑與大宇宙的能量發生同步共振,如該臟腑虛弱,就能在相應的時間內得到康復。


5、學習中醫經絡學說、子午流注理論,否則難以理解某一招式的功能和作用。


6、學習《周易參同契》《黃庭經》等古代養生經典著作和現代科學對宇宙從宏觀到微觀認識的新成果,理通則法通,法通則術通,術通則拳之功力可達出神入化的上乘境界。


7、注重實踐,每日拳不離手,是太極拳界以至整個武術界的共識。老師指點,勇於實踐,多做交流,也是讀懂原著的重要方法。


大凡文議,總難免有「一得之功、一孔之見」之偏,故本文缺點以至錯誤肯定不少,更何況拙文以導讀的形式出現,恐有「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之弊,故誠懇希望廣大讀者以至社會關注者不吝賜教!



本書系《武學名家典籍》系列之一。原書《陳氏太極拳圖說》易理深奧,拳法精妙,並配以古樸的示意圖,以描繪動作運行方式,闡釋拳理。惜民國文言難以理解與學練,陳式太極拳嫡宗傳人此次對原著四卷做了全面校注,並闡述了陳氏太極拳的理論基礎、練法用法、發展脈絡。特配備陳氏嫡傳陳向武的分解演練視頻以供習練者參考。




陳鑫


陳鑫(1849—1929),字品三,陳仲甡三子,叔伯排行五,陳氏十六世。前清歲貢生。為近代中國體育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自幼隨父習武,深諳太極武功之精奧,後遵父命從文,文武兼備有成。為闡發陳氏世代相傳之太極拳理,晚年發憤著書。其主要著作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原名《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出版時改是名)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譜》等。其中《陳氏太極拳圖說》為其代表作。


附:陳公鑫功德碑記


陳公諱鑫,字品三(1849 一1929 ) , 清光緒歲貢生,兼資文武,德高望重,以畢生心血集祖傳太極拳法之大成,始著宏篇,傳於後世,聲名遠播,業績長沼。


公先祖有恆以拳擅名,匡扶正義;叔祖有本治拳精密,開陳氏太極拳小架之先河;父仲牲建功立業,御賜武節將軍;兄垚十九歲入武庠。公自幼侍側父兄,演武習文,久經磨礪,深悟其妙。暮年壯心不已,既恐時序流遷,迫不及待,又憂祖創拳法分門別戶,失茲真傳,遂竭力發憤,潛心著述,自清光緒戊申至民國庚申,十又三年,寒署不輟,四易其稿,始成《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力作圖文並茂,拳勢取經絡而通變,拳理師周易而同規,理精法密,顯微闡幽,精樸悉陳,細膩明透,為拳壇理論之豐碑,武林修學之經典。


民國十六年前後,世亂無序,書稿一度散失,幸有初稿尚存。公垂垂老類,且無嗣,乃召兄子椿元密而授之。公卒後,經其侄雪元、椿元、孫女淑貞,侄孫金鱉、紹棟等依初稿重新修仃、整理,由國術館及諸友人資助,於民國二十二年在開封開明書局出版面世,印行時更名《陳氏太極拳圖說》。數十年來,此書彌傳華夏,風靡海外,武術界爭相寶之,東南亞、日本亦見譯本。公平生之著作,尚有《陳氏家乘》五卷、《太極拳引蒙入路》和《三三六拳譜》等,實為不朽之盛業。


祖功澤百世,宗德潤千秋。值公誕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際,欣逢盛世,百姓安樂,緬懷先賢,追遠思親,謹簡彰其功德,立石以紀念。望吾陳氏後人,發揚先賢之創業精神,繼承昔哲之赫赫偉業,修身立德,精研技藝,揚祖功、播祖德,光大太極拳術,以慰先祖。


 


相關焦點

  • 2020【恆義拳館】陳家溝陳氏太極拳招生簡章
    天津太極恆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簡稱恆義拳館),天津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的的代表,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天津推廣基地。是由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村委和陳家溝家族理事會授予的健身、練功、療養於一體的拳館,恆義拳館擁有專業的陳家溝拳師團隊館,標準化教學管理一流的專業拳館,系統、規範的傳授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各套路、器械和推手等。被陳家溝村委及陳氏家族理事會指定天津唯一授拳處及陳家溝村天津辦事處。2017年被評為國家武術段位考評點;目前天津旗下有和平館、河東館,南開館、大邱莊館,靜海區分館、武清館。
  • 2021【恆義拳館】陳家溝陳氏太極拳招生簡章
    天津太極恆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簡稱恆義拳館),天津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的的代表,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天津推廣基地。是由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村委和陳家溝家族理事會授予的健身、練功、療養於一體的拳館,恆義拳館擁有專業的陳家溝拳師團隊館,標準化教學管理一流的專業拳館,系統、規範的傳授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各套路、器械和推手等。被陳家溝村委及陳氏家族理事會指定天津唯一授拳處及陳家溝村天津辦事處。2017年被評為國家武術段位考評點;目前天津旗下有和平館、河東館,南開館、大邱莊館,靜海區分館、武清館。
  • 【恆義太極】陳家溝陳氏太極拳館招生簡章
    天津太極恆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簡稱恆義拳館),天津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的的代表,是2003年由陳氏太極拳掌門人陳小旺大師和陳小星大師正式授予的一所集健身
  • 陳氏太極拳小架傳人賈洪波:謹遵師命,不忘傳承
    他跟隨師父習拳二十餘年,深受師父厚愛,在師父的支持下,自2005年開始授拳,並將傳播陳氏小架拳當作了終身的責任和使命。年少時的夢想,有可能實現嗎?當時對太極拳已經達到痴迷狀態的賈洪波很好奇真正的太極拳是什麼樣子的,於是他跟著張老師坐火車轉汽車,汽車又轉三輪車來到了陳家溝,找到了陳伯祥老師。
  • 一個村 一部史——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的百年滄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該遺產項目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人人都知道,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張蔚珍,陳家溝在任時間最長的村支書,說起陳家溝往事,神採奕奕,聲音格外洪亮。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並大膽創新,博採眾家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創造了一套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術,成為風靡後世的太極拳法。陳家十四世陳長興,在太極拳發展史也寫下了濃重一筆。他將陳氏太極拳提煉歸納,由博返約,創造性發展了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炮捶),今人稱之為太極拳老架(大架)。
  • 太極拳申遺成功!這一晚,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驚豔了世界!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活動現場 徐宏星 攝這令人歡欣鼓舞的一刻,讓陳家溝成了歡樂的海洋,匯聚在這裡的來自全國各個流派的拳師們歡呼雀躍,熱烈慶祝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陳氏太極拳中的「纏絲勁」由何而來?
    陳氏太極拳「纏繞」一詞,由明末情初時,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第九世陳王廷在
  • 行走中原丨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並大膽創新,博採眾家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創造了一套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術,成為風靡後世的太極拳法。  陳家十四世陳長興,在太極拳發展史也寫下了濃重一筆。他將陳氏太極拳提煉歸納,由博返約,創造性發展了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炮捶),今人稱之為太極拳老架(大架)。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中國太極第一村」陳家溝 盛大慶典驚豔世界!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在線會議上傳來消息:太極拳被正式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對河南省焦作市來說,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好消息。被譽為「中國太極第一村」的焦作市溫縣陳家溝,南臨黃河,北依太行,聞名中外的太極拳就誕生於此。
  • 太極拳如何吸引年輕人?陳氏太極傳承人這麼說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晚,陳斌回到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和大家一起盯著大屏幕,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陳斌是陳氏二十世、太極拳第十二代嫡系傳人。
  • 太極拳傳記人物
    幸虧我見你們用的外家功夫,招式生澀,不像久練之人,才沒用重手法,不然……」便拉起他們,給他們講太極拳纏絲勁的道理,聽得三人頻頻點頭、如啜甘飴。  主要著述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即《陳氏太極拳圖說》簡明本)一卷、《三三六拳譜》等。這些理論著作,開創了陳氏重視拳術文字記載和理論研究之先河。
  • 太極拳從陳家溝走向全世界
    新中國成立前幾近滅絕的太極拳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一切都要從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說—起—這個太極拳習練者追夢的地方。陳家溝原名常陽村,明洪武年間,因陳家溝陳氏始祖從山西移民到此繁衍生息,加之村中有三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遂改名陳家溝。後因匪盜出沒,村裡成立了武學社,陳家溝人開始習練家傳長拳,漸漸習武成風。明末清初,陳氏傳至第九世。
  • 太極拳申遺成功,心懷敬畏才能讓傳統武術正本清源
    明末清初,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1600-1680)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博採眾家之長,結合《易經》太極陰陽之理,融匯中醫經絡學說和道家導引吐納術,創編出了一套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為太極拳。太極拳先在陳家溝經歷了百年傳承,到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和陳有本時,二人由博返約,分別創編出陳式太極拳大架和陳式太極拳小架套路。
  • 陳家溝:傳太極之韻 展文化之美
    太極之理據陳家溝陳氏太極傳承人陳炳介紹,600多年前,陳氏祖先從山西遷居至此。到第九代時,出現了一位文武兼備的人物——陳王廷。陳王廷在家傳武學的基礎上,結合了太極的哲學思想,同時融入中國中醫「導引吐納、經絡學」等養生術,博彩中國傳統武術之長,創編了太極拳。
  • 太極之鄉——河南陳家溝
    學員們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一個家庭拳館內練拳(無人機照片,12月14日攝)。  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入門弟子近四百人,讓世界知道何為太極
    自2018年6月底著手拍攝,至2019年3月29日正式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部時長9分44秒的太極拳申報片幾經修改,歷時9個月終於完成。「交片子的前兩天都連夜在改。」參與申遺工作的河南省文旅廳非遺保護中心理論研究部主任王楠楠18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彰顯中國太極拳的剛柔並濟和7大流派的氣度風骨,拍攝團隊先後赴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6地進行拍攝。
  • 頂流「太極」和「騎在大象背上」的陳家溝
    陳家溝景區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張建軍顯得有點著急,「趕緊找梯子,這麼個幹法,咋會出活。」這個孕育了太極神拳的村莊,坐落於清風嶺上,處在黃河、洛河交匯處,北臨沁河,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區,常年受洪水衝刷形成三條深溝,數百年前為播遷於此的陳氏先祖卜居,得名陳家溝。與尋常村落的不同處在於,這一「土味十足」的豫北平原鄉村,因太極文化的「加持賦能」而變得名揚海內外。
  • 陳長流大師走進洪江市太極拳教學活動隆重舉行
    2018年1月20日,陳家溝陳氏第十九世嫡宗傳人、陳家溝陳長流太極院院長、河南省陳氏太極拳協會常務理事、國家優秀武術指導員、陳家溝太極拳推廣中心副主任、國際太極拳名師陳長流,在洪江市陳氏太極健身俱樂部王雪峰的陪同下,在洪江市開展陳氏太極拳傳播與推廣教學活動。
  • 太極拳申遺成功_中國網
    「文武兩翼」,太極拳蘊含多重價值摘下聽診器,脫去白大褂,村醫陳紹傑轉身走出門診室,來到村衛生室門口的空地上,起勢、拗步、雲手、蹬腳……一招一式,似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太極拳的剛柔並濟盡顯其中。陳紹傑所在的陳家溝,是河南焦作市溫縣清風嶺上一個不大的村莊,也是太極拳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