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終
最近,楊迪在《青春環遊記》中通過雙膝跪地表達對父母表達愛意,隨之而來「楊迪跪謝父母鼓勵式教育」引起熱議。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個片段,我能真切的感受到屏幕中傳遞的愛意,尤其是之後楊迪說出的話。
「我完成我的夢想了,爸爸媽媽。」
「你們從來沒有阻礙我,追逐我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而且從來都是鼓勵式的教育,讓我覺得我真的很優秀。」楊迪動情地說道。
就是這樣的片段,讓我的眼淚「唰」的一下子流淌,一股暖流從心臟最柔軟的地方流淌全身,我真切的被「愛」治癒了。
我知道楊迪是幸運的,在愛的圍繞中長大,所以他連回憶都這麼溫暖。
如今這樣優秀的楊迪和他的家庭氛圍,也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自己:我們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呢?讓孩子的回憶也這樣溫暖呢?
我想,我們首先應該拒絕的是「打壓式教育」。
我深切的接觸過「打壓式」教育,感受到切膚之痛。
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時候也奉行「打壓式教育」,考不好就打,考好了告訴我「有什麼可驕傲的?」,「打壓式教育」也許起因只是不想讓孩子過度驕傲。
事實上,在中國傳統教育中,「鼓勵式教育」是少見的,更多的還是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明明棍棒底下出的,更多是我們自卑,擰巴的性格。
過度的「打壓式」教育對孩子形成的心情陰影,是三言兩語難以描摹的。
適當的打壓式是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勝心「我要證明自己」,可被過度打壓自信心就會受挫,然後反思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值得」。
《家有兒女》中曾有這麼一個片段:夏雪因為準備參加學校的跳舞比賽遭到了全家的嘲諷,告訴她「你又沒有天賦,不可能的」。
她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一路過關斬將,在夏雪證明自己的過程中,父母發現原來「打壓式」教育還能轉化為成功的動力。
於是在她闖到了決賽的時候,全家依舊採取「打壓」的方式,不料這次夏雪卻落敗了,她哭著對自己母親喊到「你滿意了?我七歲你就把我扔在爺爺家不管,現在又這樣對我,以為我真的需要嗎?」
其實我能理解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而且這樣的家長往往認為「打壓式教育」可以讓孩子未來少走彎路,謙虛謹慎地過完一生。
可一味的打壓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大到影響孩子的三觀,甚至在擇偶時、交友時會自降身價,委曲求全。
其實我們要的也許只是一句簡單的「加油,勇敢地去做吧,我會支持你。」
楊迪因為父母鼓勵的話成為了現在的他,看似簡短的鼓勵,卻足以慰療他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每個心灰意冷的時刻。
家人看似不起眼的鼓勵,真的會成為未來的自己披荊斬棘的底氣。
我想,楊迪對父母下跪道謝的舉動令我熱淚盈眶,很大的原因也許是羨慕吧。對比已經數年沒有坦蕩蕩的表達愛的自己,我已經做不到像兒時那樣淋漓坦蕩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現在的我緊張,焦慮,結巴,社交恐懼,其實歸根結底,和小時候自己接受的打壓教育息息相關.....長大後「打壓式教育」留下的後遺症日益凸顯。
打壓式教育如同正逐步侵蝕著星星的黑洞、日漸吞噬著我們表達愛的能力,在打壓式教育下的孩子不是「羞澀」的,而是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些愛。
但是,楊迪說的這種「鼓勵式」家庭氛圍下成長的孩子大多都是明朗的,而這些自信是由小時候得到的認可一點點積累的。小時候家人給予的鼓勵,是我們未來看多少本書、被多少人誇讚都無法替代的。
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鼓勵式教育」就是如此,它是我們「自尊」建立的根基,只有根基穩固紮實,未來的澆水才會長成參天大樹。相反,根基不牢,未來不管澆多少水,施多少肥都無濟於事。
沈騰也是在「鼓勵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他曾在《王牌對王牌》中說「我們家有愛都是直接表達出來的」,甚至和父親見面還能毫無羞澀的「互親」。
一個孩子什麼樣,也反映著他的家庭氛圍如何。
小時候接受的「鼓勵式教育」讓他們打心眼裡覺得自己值得,「鼓勵式教育不是一味的去「吹捧」孩子,而是在他遇到想做的事情表示支持,那會成為支撐孩子在海面上自由踱步的浮力,也是他們心裡永不熄滅的點點星火。
父母的一句鼓勵,是對自己莫大的認可,別人誇讚多少句,都比不上父母短短一句的「做得好」。
真正的教育並不是把孩子囿於冰冷的囹圄裡,而是鼓勵他去走想走的路,做熱愛的事。
因為真正的教育不是「打壓式」的,而是有「溫度」的。
陳銘曾在《奇葩說》中這樣形容教育:「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像楊迪的父母一樣,用溫度去感化孩子,不讓孩子變成溫室的花朵,不打壓他們,並且支持他們的決定——這是你的人生,不論選擇什麼樣的道路,我都為你鼓掌。
希望未來的我們,也能和楊迪一樣,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我的夢想完成了,你們不用擔心我,你們要過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