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完試,很多教育行政部門布置了「教師訪萬家」活動。所謂「訪萬家」,是個概數,就是要求家訪面要大,最好達到100%。據我了解,很多學校雖然按要求做了這件事,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學校一般怎麼操作的呢?放假前一天,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幾乎沒有什麼準備,挨戶到學生家裡去轉,家訪內容大都是跟家長說說考試成績,然後與家長和孩子合個影,發到學校微信群,就算完成了家訪任務。一時間,學校微信群里舖滿了照片。接下來,學校領導還會把照片發到教育局群裡。教師往學校群裡發,證明本人進行了家訪。領導往教育局群裡發,證明學校安排了家訪。如此家訪,違背了「初心」,其實是在留影、造勢!
真正的家訪,是家校合作育人的有效方式之一。要做好家訪,讓家訪發揮應有的價值是需要「備課」的。
一要精準確定家訪對象。我認為家訪對象應當是班裡的「特殊」學生,或孤兒,或單親兒童,或留守兒童,或貧困兒童,或學困兒童,或紀律渙散兒童,或所謂的「雙差生」,等等。100%家訪完全沒有必要。老師的時間、精力有限,訪的面太大,重點不突出,必然缺少針對性,指導性不強,肯定效果不會好。
二要精心確定家訪內容。為什麼要家訪?就是要和家長攜起手來,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在學校的表現各不相同。跟每戶家長溝通什麼,得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做個有針對性的計劃。即使不做書面的,也應該打好腹稿。要多方面、多角度關注學生,比如學業成績、思想品質、身體素質、特長愛好,等等。不要把家訪內容簡單化,異化為考試成績的發布與對比。
三要講究家訪的策略。家訪的對象大都是「問題」學生。但不管學生有多大「問題」,總還是有優點的。教師要善於用顯微鏡放大學生的優點,辯證地評價所訪的學生。不妨採取「先揚、後抑、再揚」的方法,以激勵為主,說到心坎裡去,讓家長和學生主動接受,訪後讓他們感到心裡「亮堂」。忌諱「告狀式」家訪。如果教師給被訪戶帶去了「陰雲」,教師走後,家長吵起來了或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那說明家訪是失敗的。豈止是本次家訪失敗,孩子以後也畏懼家訪,把家訪等同於老師「告黑狀」從而拒絕老師家訪。
三要給出教育的方法。家訪時,教師通過跟家長溝通,準確地了解了學生的表現以及存在的問題。問題指出來了,怎麼去支招加以解決呢?這是家長渴望得到的「秘笈」。這時,教師就要發揮自己的專業性,給學生的行為以明確的引導,給家長提供科學合理,且可操作的教育建議。最忌諱「數落式」家訪。如果教師指出了學生的問題,而提不出矯正問題的建設性意見,那是無效的家訪。
四要呵護學生自尊。家訪最好「靜悄悄」地進行,更不宜拍照到處宣傳。在微信群或朋友圈裡裡發了照片,證明了教師做了此項工作了,但考慮過學生與家長的感受嗎?當然,教師去學生家訪問是一件好事,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但總歸去訪的學生是有「特殊」情況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又是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就不復存在。」孩子的心是玻璃心,是非常脆弱而敏銳的,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從細微之處做起。
家訪是用「心」來溝通如何促進孩子成長的事,是細膩的活,藝術的活,而不需要「造勢」。要想讓家訪取得理想的效果,千萬不要打無準備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