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秦帝國成敗與中華文明

2020-12-16 搜狐網

  來源:《大秦帝國》書摘 作者:孫皓暉

  一、重新認識秦人和秦帝國的興起

  秦人的起源與「戎狄之說」辯

  夏商周秦是中國原生文明的一組歷史密碼。我寫過一篇文章《萬古秦風》,就敘述了秦人的歷史。在堯舜時代,秦人即已存在,古秦族群曾與大禹族群同建治水大業,舜帝因之賜姓嬴氏。之後嬴氏首領伯益被公推為受禪大禹的唯一合法繼承人。但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發動政變,殺伯益,嬴氏遂被迫退出權力中心。在之後的四百六十餘年,秦人一直處於離散狀態。商湯滅夏時,第一個尋找的同盟軍即秦人軍隊。所以秦人協助滅夏後,就成為殷商時期的大諸侯,停駐在今天函谷關以東,以抵擋當時的西部戎狄。西周滅商以後,秦人族群不服周室,三分尋求立足之地。一支流向北方形成趙國,所謂秦趙同源,一支進入西部草原,這部分是最主要的嬴秦部落,和西部少數民族奮戰了兩百多年,還有一些不願走的就分散逃亡,流落東部山海。西部嬴秦部落不但沒有被少數民族消滅,反而擴充了勢力,周孝王時代,西部嬴秦受命為周室養馬,大成,受封於西部秦邑。周幽王末期鎬京之亂,秦族挽周室於危亡,並最終將戎狄族群驅趕出關中和河西,擁有了西部廣闊土地,成為東周的大邦諸侯。

  這裡要提一下秦人西來說,完全是解放後出現的。60年代蒙文通寫了一篇「西部夷狄考」的文章,提出秦人是從西部戎狄部落遷徙過來的。然後三四個史學家贊同,從此有「秦人西來說」。而把既往的傳統理念稱為「秦人東來說」。實際上既往就沒有一個「東來說」。如果秦人是戎狄之後,那幾千年來的儒家早應該發掘出來,但我們沒有看到。

  商鞅變法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文明根基

  現在看來,秦統一六國,有地理地勢的原因,同時也有制度原因。春秋時期各國爭霸,相互之間沒有什麼族群仇恨,都是土地爭奪,所以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戰國時期,在秦昭王任上秦已經是諸侯國中最大的。國土達到五個方千裡,相當於125萬平方公裡,現在中國的1/6左右。戰國以前各國基本文武不分,沒有專門的治國大臣,軍事將領也可治國。秦本來是落後國家,是商鞅把東方六國的先進理念,比如丞相開府制引入秦國,率先實現了文官制度,實行郡縣制、軍功爵位制,使秦成為區別於六國的現代國家。郡縣制有效地加強了王權,獎勵軍功制度極大調動起了人們的作戰積極性,形成良性的人才調配機制。商鞅變法以後,秦與六國的對立更多是文明理念的對立。用現在的話說,一種新的國家模式出現了。與山東六國相比,秦王和貴族的依附關係漸弱,其作戰組織動員能力加強,人們的精神風貌展現完全不同。地勢廣博,非常富裕,法治文明,使得秦國一下子可以獨對六國。也有人說,秦國橫掃六國,體現了法治戰勝仁治,我認為可以這麼說,秦國就是法治。現在的中國也應該有法治。

  農耕文明與高度的戰爭智慧

  春秋戰國以降,中國人就有了豐富的戰爭智慧總結。《漢書·藝文志》記載我們有一百多部兵書,內容涵蓋兵器製造、兵器維修、軍營訓練、戰場指揮、廟堂謀算等等,對比西方文明國家,這一點中國人遠遠勝出。西方其實沒有兵書,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更像從歷史的角度記載戰爭怎麼打的。可以說西方人是沒有高度的戰爭智慧的。

  有人問,如果羅馬軍團碰上秦帝國軍團,誰會贏?我說歷史無法假設,但有一個很好的參照系是匈奴。匈奴既打過歐洲,也打過東方。歷史上看,匈奴勢力從春秋初期開始發端,一直到東漢末年消亡。將近八九百年間,在戰國時期對中國的壓力達到最大,尤其在秦統一六國時,其勢力鼎盛。所以始皇帝始終採取守勢。秦、漢武帝、東漢都對匈奴進行了反擊,到東漢末年,匈奴已基本被分化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後來完全成為漢人。將近一千年的爭奪,匈奴人發現撼動不了東方人。於是留下的北匈奴開始決定西遷,到了歐洲基本上是疾風暴雨,阿蒂拉的「上帝之鞭」把歐洲那些碎片國家全打遍了。西方人戰勝不了它,東方的農牧民族就能戰勝它。

  為什麼,因為農耕族群具有嚴密的組織能力,有高度的戰略思想,國土又有縱深,各種條件具備。同樣的思路,抗美援朝也是典型戰例。進一步說,進入科技時代,我認為中國人的作戰能力將迅速提升。若非「獨尊儒術」讓科學技術成為「奇技淫巧」,我們是絕不會將熱兵器時代拱手讓於西方的。中國人天生會打仗,中國人的團體性、紀律性以及家國意識,非常強大,根深蒂固。

  二、重新思考秦帝國的失敗

  秦亡原因:求治太速,善後無方

  秦亡原因在歷史上探討很多,最後結論大多歸結於「暴政」。我覺得總體上說,秦亡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求治太速,善後無方」。秦滅亡不是必然邏輯的滅亡。假如秦始皇不死,秦的制度將會一直運行。漢承秦制,實際是退回到部分的分封制。歷史證明,郡縣制和部分諸侯制的並存是不可行的,會對王權造成巨大的威脅。有人把隋和秦的二世而亡相提並論,我認為基本上不可類比,它們屬於兩個邏輯。秦的滅亡,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戰國慣性。隋煬帝好大喜功,發動大規模徵伐,個人生活荒淫無度,其腐敗程度要遠遠大於秦二世。秦二世基本上沒有什麼政治想像力,還未來得及立穩腳跟,就已經被趙高心腹逼迫自殺。那個時代各種戰國時期的對抗力量還存續,思想的風向標還是戰國時期的理念,歷史未經時間考驗,人們對強大的中央政權的態度還是如有縫隙便會蜂擁而上,爭取領導權。所以秦行殘暴統治後,終於激起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的復闢。

  實為排除私學的「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歷來被形容為秦帝國實行暴政的表現,但焚書坑儒在事件意義上有個基本點值得重新說明。我認為焚書坑儒實際上是一個刑事案件,是六國復闢貴族逃亡帶出的。起因是科研經費問題,後來發展為刑事案件。當時始皇帝給兩個方士科研經費製藥,但後來藥沒有做出來,人卻跑了,於是開始追查。只要稍微翻一下史料就發現剛開始是這樣的。後來追查方士卻帶出儒生。需要說明一點,當時秦朝的博士宮裡,儒生佔主流。秦始皇所用的這批儒生,許多對郡縣制有看法,他們急於恢復周禮。所以追查到後面發現儒生有私通六國復闢之嫌,所以才實行了焚書坑儒,實際是為了排除私學而引起的朋黨勾結、六國復闢。但是始皇帝博士宮裡的70多個大儒,到西漢時期都一一考證,沒有一個被殺,所以當時的坑儒,也只是一些小儒,還有就是方士。所謂「坑儒」說,都是後來才興起的。實際上,這個事件不大,意義也不大,就是因為有「坑儒」,儒家後來就無限放大。日本有位史學家就考證,焚書和坑儒實際是兩件事,到漢代以後才聯繫在一塊。

  儒家傳統中一直對秦持否定態度,儒家士大夫恨秦。而且很多後世史家的觀念受司馬遷《史記》的影響。司馬遷認為秦始皇懷貪鄙之心,暴虐治國。這也反映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司馬遷其實對漢武帝也有非議。知識分子的心態和他的生活狀況是有很大關係的。司馬遷遭受那樣的苦難之後,心態和正常人不一樣。李陵事件,在那樣一種緊急狀態下,司馬遷說那樣的話被處罰。所以我們看到,漢書比史記記載漢武帝詳細。司馬遷史記裡就明顯敷衍了,只羅列各種文件。寫字的人還是要有日常生活。

  三、反思秦帝國的制度與文明

  郡縣制是更有利於秦的制度——從秦王和呂不韋的矛盾說開去

  《呂氏春秋》是國家操作運行的大典。我認為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很偉大的政治哲學家。後世史學對呂不韋有扭曲,把他定位為雜家,我認為不妥。呂不韋任丞相時,秦國已經有130多年的法治國家基礎,而且許多功臣存於一世,他只能在既有框架下發揮運作能力。雖然連續幫助秦國度過三次政治危機,但無法撼動根基,也無法完全實現他的政治理念。

  《呂氏春秋》第一部分對一年的時辰時令做了詳細規範,每個月每一天國家應該幹什麼,排列廟堂的政治運行手冊。第二部分,尋找歷史上所有符合此時令運行的典範。第三部分規範人文政治領域,官場核心人群的基本操守和修養。《呂氏春秋》為治理國家樹立了大典,但有一個缺陷是主張封建制,不主張郡縣制,所以呂不韋給秦王提出的是「霸天下」,而非「王天下」。

  但始皇帝在戰國時期形成的深刻認知便是分裂帶來的現實磨難,所以秦始皇主張實行郡縣制,按《商君書》治國。此外,呂不韋在政治實踐上也沒有完全實現《呂氏春秋》中的理想政治綱領。呂不韋後將《呂氏春秋》公布天下,其中有對商鞅的明確指責(與司馬遷的觀點相同),秦王嬴政由此對他產生警覺。秦對呂不韋是實封制,很高的獎賞,但呂不韋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後出居洛陽,仍然和山東六國豪士交往,更加引起秦王憂疑,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憂懼自盡。今天我們再來探討呂不韋,或許還可研究他作為一個真正的大商人進入政治所發揮的作用。

  秦朝以後對儒家的「獨尊」弊大於利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孔子的第八代孫封為「文通君」,等同於「侯」。始皇帝雖然以法家為治國理念,但在文化和典籍上他沒有獨尊任何一家,可以說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傳統。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從來不提此事。

  儒家是很好的思想,但被「獨尊」卻弊大於利。漢武帝一生主要就集中精力做了兩件事,反擊匈奴和獨尊儒術,作為政治家,我對他的評價不高。而如果說儒家被獨尊給中國帶來好處,恐怕只能說為中華民族抵禦了宗教亡國的威脅。我認為所有的宗教都給人提供自我認同的高度,教徒要以生活方式、語言方式、思想方式的不同體現獨特的尊嚴感、價值感、神秘感。而儒家在禮儀人倫方面的教條和原則,不管他是否合理,基本上具有和宗教相同的特質和作用。中國的讀書人實際是讀經人。佛教進入中國也被抵制了,韓愈的《諫迎佛骨表》,就是從儒家意義上進行的反抗,認為對佛教的禮遇是浪費國家資財、降低民眾生活。儒家傳統的程序、禮儀,在某種意義上正將宗教給予人的尊嚴和自我歸屬感得到滿足。

  民族和文明之間的關係

  我最近有一個想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個核心的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似乎很難存續。現在的美國才兩百年歷史,它是沒有主體民族的,是否還需要來一次民族大融合?回看中華民族的歷史,久經磨難,在危難中總有群體站出來,承擔重任,形成主體民族,帶領全民族奮鬥救亡。美國還沒有這樣一個主體民族,它是各種種族、族裔,白人也不算一個民族。這個「民族」還沒有受到足夠艱難的挑戰,我看很有可能要經歷過兩次破壞性的大實驗不可。如果不經歷,那美國就創造了世界文明史上一種特殊的文明形式了。

cul.sohu.com true 搜狐文化 http://cul.sohu.com/20140227/n395738113.shtml report 4571 來源:《大秦帝國》書摘作者:孫皓暉一、重新認識秦人和秦帝國的興起秦人的起源與「戎狄之說」辯夏商周秦是中國原生文明的一組歷史密碼。我寫過一篇文章《萬古秦風》,就敘

");}

相關焦點

  • 秦帝國是否受到波斯的影響?
    他與段先生一樣,認為秦兵馬俑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本土並無基礎,而是受到西方「神秘力量」的影響。     最近,段先生的觀點在網絡上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受到廣泛的關注。據我所知,還有其他幾位重要的西方考古學家持類似的觀點。他們相信,秦帝國的物質文明與制度文明,都有若明若暗的波斯(本文指廣義的「波斯」)烙印。
  • 以史為鑑,中華帝國的治亂得失
    按照目標分解,每周讀一本書、寫一篇讀書筆記。
  • 中國歷史上被誤解的朝代,《大秦帝國》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與夢想
    秦帝國過於完美卻太過短暫,五百多年的奠基(從秦立諸侯算起),鑄就了一個中國歷史上最自由奔放,充滿活力的黃金時代,卻只有短短的十五年生命,伴隨著鹹陽的一場大火,他轟鳴而亡。秦帝國的不幸,不在於它的轟然崩塌,而在於它不公的歷史地位,在於百千年之後的我們,所謂華夏族後裔的我們。
  • 有趣的中華帝國理論,非常有道理……
    這個理論就是中華三帝國的理論。中華第一帝國:其國統來自黃帝,經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商、周,此時還不是帝國時期,秦開啟了中華第一帝國,經西漢、新朝、東漢、魏朝、西晉、東晉、桓楚、劉宋、南齊、蕭梁、南陳止。
  • 萬裡長城的內外:成立時期的中華帝國與夷狄
    萬裡長城的內外:成立時期的中華帝國與夷狄 2020-03-31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先生
    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是多元一體的。在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的堯舜禹時代,中原地區發展起來了,慢慢形成了以夏商周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系統,中華文明逐漸走向一體。李伯謙先生說,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本土文化一直是主流,在此基礎上誕生的中華文明自然是本土起源的。
  • 歷史上中華文明與生俱來的自豪感是什麼
    從三皇五帝開始中華文明之後,我們擁有了絢麗的神話故事和民族發源史,後來堯舜禹的禪讓樹立了中國君王的標榜,之後開啟的夏商周文明史,奠定了中華文明向外發揚和傳播的基礎。到了漢朝,漢高祖斬白蛇起義創立漢朝,承秦制在加強文景的休養生息,成功的使漢朝得以延續,更加重要的是可以秦朝的文明發揚光大,將統一的思想深深的烙進中國人的心裡。到了漢武帝,他勵精圖治、開疆拓土,給了中國人前所未有的自尊心,從此中華民族以漢命名,開拓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將漢文明傳播他鄉,從此中國人正真有了國和家的概念,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提供了堅實的內在基礎。
  • 中華文明基本脈絡(顛覆版)!
    在這個島上發現的文明確實很早、很優秀、很燦爛輝煌。但是經過全世界的學者們的研究,這種文明是原來講的巴比倫文明第一名和第二名埃及文明二者在地中海上的遇合,儘管後來有所創造但不是原創,所以不能算四大文明之一。還有一個文明,就是現在伊朗,當時叫波斯,波斯文明也很早,但經過研究以後是第一名巴比倫文明和第三名印度文明在陸地上的遇合。因為它們都缺乏原創性,所以具有原創性的文明是四個古文明。這
  • 一口氣讀懂中華文明之脈絡
    之前我曾經分享過一篇唐加文的文章《一口氣讀懂中華文化的優缺點》,反響尚可,但也引起一些爭議。有讀者指出那篇文章的最大問題是過於表象化,沒有真正深入到中華文化的精髓。挺好,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就挺好,有爭論就更好。今天再分享一篇他的文章,在網絡上似乎流傳較廣。也不短,但既然是「一口氣」系列,那就意味著很容易讀完。大家看看。坐觀君不打誑語的。善哉。
  • 深度思考:大秦帝國的確值得稱頌,卻永遠不需要被懷念
    不止於「漢隨秦制」的換湯不換藥,哪怕儒家再怎麼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此後任何一個王朝都有揮之不去的秦影,其政治制度、法家內核以及國民性影響深遠,詆毀秦帝國的任何部分都是在否定中華民族的起源。▲焚書:摒棄儒家才是秦帝國不受後世待見的內因其次,歷朝歷代的詆毀都源自一種「政治正確」,取而代之的西漢王朝雖然全盤抄襲了前任的政治框架和思路,卻必須將妖魔化秦帝國當作己任,開口閉口都是劉邦「誅暴秦」的英風烈烈。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周朝八百年的所締造禮樂、宗法制度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元明清三朝,歐洲的傳教士、商賈來華,中華好像還是那個中華,西方卻已經面目全非。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截然不同,武漢大學趙林教授在新著作《古希臘文明的光芒》的觀點一針見血。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   一  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
  • 《中西哲學啟蒙課》筆記10、強大的中華帝國
    秦統一六合,而由於用力過猛,使得自己的政權僅存15年就驟然崩潰,漢帝國開始收攬中華文明。漢朝當年做了五件大事兒,對中國文化起到了奠基作用,以至於我們今天都說漢人,漢字,漢文化。1、「過秦論」,檢討秦朝的錯誤,從而使得漢朝前後經歷400年的穩定。
  • 探源「中華」:拉丁語中「中國」的詞根是chi,是「秦」的音譯?是巧合?
    眾所周知,我國歷史悠久,從最古老的奴隸制國家「夏」(現代考古發現的再之前的文明遺蹟都還不能被稱「國家」)到今天,至少也有四千多年。在這個漫長曆程中,我們經歷了不少次改朝換代。每個朝代,國家正式名稱,都是今天我們說的「朝代名」——夏朝,國家正式名稱應為「夏」;商朝,國家正式名稱為「商」;周、秦、漢、唐、宋……均以此類推,一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國家的正式名稱為「大清帝國」。而「華國」、「中國」、「中華」,都只是別稱,不具備「法律」上的正式性質。
  • 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清華大學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波斯文明也很早,但經過研究以後是第一名巴比倫文明和第三名印度文明在陸地上的遇合。因為它們都缺乏原創性,所以也不算。6、留存到今比較完整的只有中華文明這四個古文明我們不管中國是第三名還是第四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斷地發展到今天,沒有滅亡的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
  • 2018年寒假童子軍:《神農帝國—冰封王座》——探秘中華文明系列
    2018年齙牙兔童子軍《神農帝國—冰封王座》——探秘中華文明系列即日起,招兵買馬,正式開始!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一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
  • 為什麼世界四大古文明只有中華文明沒被毀滅?
    大家前後跨入了文明的門檻,然後量變到質變。到了公元5世紀以後智能大爆發,人類一起成熟了,聰明的人都一起產生了。那個時代被德國的法蘭克部學派稱為軸心時代,就是人類智慧的軸星就在那個時候。關鍵時刻中華文明沒有缺席,古希臘雖然是不原創,但是它那個時候表現得特別優秀。所以說古希臘的哲學家在希臘海邊思考的時候,印度的哲學家在恆河的岸邊打坐,中國的哲學家在黃河的岸邊散步。
  • 古埃及帝國覆滅——文明衰落法老時代終結
    曾經的埃及在世界上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者。那他的文明又為什麼沒被傳承下來呢?他的法老是怎樣隕落的呢? 拉美西斯家族結束了帝國統治後,埃及歷史陷入分裂與短暫統一的惡性循環,又進入中央集權小於地方分權的第三中間期。
  • 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清華大學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6、留存到今比較完整的只有中華文明這四個古文明我們不管中國是第三名還是第四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斷地發展到今天,沒有滅亡的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有一點很奇怪,文明的原址,現在為什麼總是恐怖主義頻發,永遠是災難不斷、炮火連連?這完全是一個逆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