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華帝國理論,非常有道理……

2020-12-17 辵矱山人品茗讀史

這個理論就是中華三帝國的理論。

中華第一帝國:其國統來自黃帝,經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商、周,此時還不是帝國時期,秦開啟了中華第一帝國,經西漢、新朝、東漢、魏朝、西晉、東晉、桓楚、劉宋、南齊、蕭梁、南陳止。

西晉

中華第二帝國國統來自西晉末年的漢國,然後是後趙、冉魏、前燕、前秦、西秦、胡夏、北魏,前秦以後國統混亂,或由後秦繼承,其後長安落入西燕、後燕之手,因此國統由後燕繼承,而後是北燕,北魏,北魏之後是北周(西魏只是名義上的傀儡朝代,往往被列入北周歷史),然後是隋、唐、武周、唐復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趙宋止。

隋朝
唐朝

中華第三帝國:遼、金、元、明、大順、清

有趣的不止這些,如果配合古代五德終始說,這裡採信推翻式和消滅式取代為相剋,禪讓式和繼承式取代為相生,相剋順序是水火金木土(前克後,因此水德王朝在火德王朝之後,以此類推),相生順序為木火土金水(前生後,因此木德王朝在火德王朝之前,以此類推),因此秦為水德,西漢為土德,新朝為金德,東漢為火德,魏朝為土德,西晉和東晉都是金德,劉宋為水德,南齊木德,梁朝為火德,陳朝土德,隋朝木德,唐朝火德,後梁土德,後唐木德,後晉火德,後漢土德,後周木德,兩宋火德,元朝水德,明朝土德,清朝木德,民國火德,新中國水德。

有可能有人覺得五行要麼迷信要麼無聊,但是討論德運其實在中國古代是增加王朝神秘感和權威的舉措,代表著君權天授。

在美好的今天,我們頂多只能拿這個當一個談資,但是,五行學說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如木生火,木頭可以點火。再如木克土,樹是從土底下破土而出。這是人類關於自然最早的歸納。

另外,不要以為元朝疆域只有30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明朝時期出現了帖木兒帝國和莫臥兒帝國,都是黃金家族的後代建立的,一個佔據波斯、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個佔據了今天的印度,由於其支系從中國分裂出去,理論上是中華第四帝國,如果把他們算入蒙古帝國(當然他們和蒙古帝國不同時代),蒙古帝國的國土面積將超過著名的日不落國家——大英帝國(又稱不列顛帝國)。

相關焦點

  • 以史為鑑,中華帝國的治亂得失
    2000多年來,經過歷朝歷代的努力,華夏民族在國家組織和政治文明方面不斷探索、總結、發展。從秦王朝郡縣制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確立,漢王朝的幾次「反封建」——打擊地主豪強勢力,經過魏晉時代門閥政治形成的「魏晉風度」,隋朝中央集權的回歸,到唐朝實行均田制、繼續完善科舉制度,達到繁榮鼎盛的帝國時代。「自從隋文帝楊堅建立科舉制度以後,中國改朝換代的混戰大大縮短。從唐朝滅亡到北宋統一中國,只用了70年。
  • 史上最有趣大秦帝國史
    《史上最有趣大漢王朝史(全本)》和《史上最有趣春秋戰國史(全本)》(分別回復「大漢」和「春秋」可提取兩篇文章)引發熱烈反響,熱度仍在持續。我在那兩篇文章中都提到,如果大家想看大秦帝國史可以直接找二混子去。可是這些天不斷有同學在後臺回復「秦」、「大秦」、「秦朝」乃至「三國」、「大唐」、「大明」。。。等等等等,各種關鍵詞,試圖提取大秦帝國史以及其他朝代史。
  • 魯西奇|多元、統一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可能的?
    於是,一些極端的國家理論得以產生:民族國家應以單一民族為基礎,國家應建立在統一的經濟體系特別是市場體系之上,國家應有統一的意識形態與文化。換言之,統一的國家應建基於統一的民族、統一的經濟、統一的文化之上。按照19世紀西方式的國家理論,大清帝國是不成其為「國家」的:沒有統一的民族觀念,沒有統一的經濟體系,也沒有統一的文化。
  • 《中西哲學啟蒙課》筆記10、強大的中華帝國
    所以光有技術是不夠的,藍色文明無法在宋代興起,當時既缺少必要的邏輯模型支撐,也缺乏商業獲利的驅動力。再比如說,當年明代有一項技術非常厲害,能夠打上千米的深井,人們發現地下鹽水,用這個方法打上來煮鹽,甚至地下天然氣都能打出來。要知道美國一直到幾百年後的1859年才能打上千米的深井。但是明代鹽鐵專營,私鹽違法,當年對這項技術反而是進行壓制。
  • 當中華帝國遭遇民族國家
    歷史想像形成的過程和它的形成方法,在各方面都非常像我們的人類記憶形成的方式。我說「歷史想像」而不是「歷史事實」,不是說想像跟事實是兩件對立的東西,而是說想像是人認識事實唯一的方法,正如記憶是構建生活的唯一方法。但是,構建記憶和構建歷史都不是完整的和公正的記錄,而是一種有選擇的想像。之所以是有選擇的想像,就是說,在這個想像構建的過程中間,刪除比積累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 現代早期歐洲認定「中華帝國」的進程:以內外路徑的交互影響為重點
    波斯帝國君主派遣使者到當地,多半是為攫取財富,若有不從,則武力相向,至少歐洲人相信如此。       1635年,蘇格蘭的伯森(David Person)基本上是沿著赫伯特的比較路徑去認定中華帝國。他在一部旨在寫給各類讀者都受益的書中說:「天上有七星鎮頂,地上有七大君主治世。」
  • 陳波:西方「中華帝國」概念的起源(1516—1688)
    【注釋】[1]本文是對歐洲-西方人類學王權理論和帝國概念的反思;從開題、資料收集和撰寫,歷時三年有餘。[2]1980年代以後,中譯者在翻譯歐洲著作中的kingdom時普遍棄「王國」而採用「帝國」,更擴大帝國話語在華語圈的影響。如何高濟和孫家堃所譯的《中華大帝國史》。[3]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理與物》,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第23-46頁。[4]劉禾:《帝國的話語政治》,楊立華譯,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 白棉花與黑鴉片:如何敲開中華帝國的大門?
    這兩件商品不僅促成了全球市場的形成,更是合力敲開了中華帝國的大門,甚至一定程度上永遠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命運。01 自給自足的小農帝國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千年至今,除卻生生不息的龐大人口基數外,根植於中華大地上的小農經濟便是又一要因。
  • 劉仲敬:當中華帝國遭遇民族國家
    歷史想像形成的過程和它的形成方法,在各方面都非常像我們的人類記憶形成的方式。我說「歷史想像」而不是「歷史事實」,不是說想像跟事實是兩件對立的東西,而是說想像是人認識事實唯一的方法,正如記憶是構建生活的唯一方法。但是,構建記憶和構建歷史都不是完整的和公正的記錄,而是一種有選擇的想像。之所以是有選擇的想像,就是說,在這個想像構建的過程中間,刪除比積累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 韓瑞亞:《異類——狐狸與中華帝國晚期的敘事》
    譯者後記《異類:狐狸與中華帝國晚期的敘事》是我翻譯的第一本書。翻譯的緣起,是我的老師——復旦大學中文系的邵毅平教授介紹我閱讀《異類》。書中奇妙的狐狸故事和精彩的論述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一聽說有翻譯的機會,我毫不猶疑地就答應了。我自己的專攻是中國早期史書敘事,對明清文學有所了解,但並不專業。
  • 西漢的鹽鐵會議,奠定了之後兩千多年中華帝國的治國方略
    所以靠工商業實現國家富強,這樣的觀點,其實一直潛藏在中華帝國治理的傳統中。只不過相比農業,工商業不穩定性太高,所以統治者不到山窮水盡,是不會把這一法寶拿出來的,畢竟,穩定壓倒一切嘛。桑弘羊有理論、有實踐、格局大,比起那些只會寫詩詞、寫文章憂國憂民的才子們,是不是更性感。理性、博學,對國家積極職能的效果充滿信心,對工商業活動創造財富的作用認識深刻,還高度重視用財政手段來防範社會勢力的失衡,你說桑弘羊是從現代穿越回去,都有人信。
  • 臺灣學者石之瑜、王宏仁:如何應付西方對「中華帝國」的指控?
    現在中華帝國的標籤變本加厲地流行了起來,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周邊國家的秩序受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是由于越來越多的衝突因子在中國周邊形成。但是,儘管中國未能找到辦法,化解與越南、菲律賓、日本領海衝突,其對於如此拖延不絕的現象,卻尚能處之泰然。
  • 萬裡長城的內外:成立時期的中華帝國與夷狄
    萬裡長城的內外:成立時期的中華帝國與夷狄 2020-03-31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石之瑜 王宏仁:如何應付西方對「中華帝國」的指控?|文化縱橫
    但是,儘管中國未能找到辦法,化解與越南、菲律賓、日本領海衝突,其對於如此拖延不絕的現象,卻尚能處之泰然。同時,朝核問題愈演愈烈,作為與朝鮮歷史關係緊密的友好鄰國,中國也沒有一勞永逸的方針,給予外界的是不果決、不乾脆、總在庇蔭朝鮮的印象。
  • 李友東 :不能隨意套用「帝國」概念
    但更需注意的是,在「帝國」概念的具體舉例中,並無一個與中國有關,其非常明確地是指中國以外的世界古今帝國,並未列舉任何與「中華帝國」或與中國朝代有關的如「秦帝國」「漢帝國」事例。從《現代漢語詞典》歷次版本對「帝國」詞條釋義與舉例的堅持來看,這並非偶爾為之,而是有著深刻考量的。 英語中「empire」的常見釋義與漢語「帝國」存在很大不同。
  • 傅斯年:中國古代史可劃分為中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
    法國有法蘭西第一帝國,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至第五共和國。德國有德意志第一帝國、第二帝國、第三帝國。那麼,中國歷史上有這種劃分嗎?還真有。中華第一帝國歷史沿革:秦,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宋,齊,梁,陳。秦朝首創統一帝國,兩漢發揚光大,魏晉短暫復興,然後南北對峙,最後的陳朝被隋朝統一。
  • 閱讀營第12日 | 孟德斯鳩論中華帝國(第2組本科)​
    理解:1.首先,孟德斯鳩的對中華帝國的認識全都是基於他人述說,故其認識有一定偏頗之處。2.孟德斯鳩認為專制政體的滅亡是必然,在文中孟德斯鳩認為源源不斷的人口、軍事團體的反抗會推翻暴政,但我認為孟在書中有關這一點的核心觀點是,專制政體有其內在的弊端,中華帝國以殘害人性的方式維持統治,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君主的暴政只要一直持續人民的反抗就一直持續。
  • 魯西奇:大清帝國算不算國家?
    於是,一些極端的國家理論得以產生:民族國家應以單一民族為基礎,國家應建立在統一的經濟體系特別是市場體系之上,國家應有統一的意識形態與文化。換言之,統一的國家應建基於統一的民族、統一的經濟、統一的文化之上。按照19世紀西方式的國家理論,大清帝國是不成其為「國家」的:沒有統一的民族觀念,沒有統一的經濟體系,也沒有統一的文化。
  • 親子關係中有趣的「派遣理論」
    親子關係,特別是母子關係是所有關係裡非常重要的,可謂血濃於水,心心相印,所以怎麼強調它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今天我就學到了一個有趣的關於家庭關係的理論:派遣理論派遣理論,最早由趙旭東老師等專家在國內傳播。來自於70年代德國老師的著作。父母親養育孩子就好比培養戰士,孩子長大了,等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派出去執行任務,這就是派遣。
  • 為什麼歐洲君主的頭銜很多而中華帝國君主只用皇帝一個頭銜?
    那為何歐洲君主頭銜那麼多,中華帝國只用皇帝的頭銜,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思想觀念不同中華帝國很早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認為天下一家,應該都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又產生「大一統」的思想,使得統一思想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