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中國古代史可劃分為中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

2020-12-19 棟哥歷史

法國有法蘭西第一帝國,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至第五共和國。德國有德意志第一帝國、第二帝國、第三帝國。那麼,中國歷史上有這種劃分嗎?

還真有。

傅斯年《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

「今吾斷言曰,自陳以上為『第一中國』,純粹漢族之中國也。至隋至宋亡為『第二中國』,漢人為胡人所挾,變其精神,別成系統,不蒙前代者也。」

「如上所云,『第一中國』、『第二中國』者,皆依漢族之變化升降以立論者也。」

中華第一帝國

歷史沿革:秦,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宋,齊,梁,陳。

秦朝首創統一帝國,兩漢發揚光大,魏晉短暫復興,然後南北對峙,最後的陳朝被隋朝統一。

主線:從儒學的獨霸到舊儒學部分衰落後佛教道教的並立,權力從貴族向士族轉移,政治中心的東移與南移。

中華第二帝國

歷史沿革: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南宋。

第二帝國從北魏開始,然後西魏、北周,在隋唐時期走向星球興盛,安史之亂讓第二帝國走向分裂和混亂。

從李淵稱帝到安史之亂爆發有137年,從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有152年。

然後,是梁唐晉漢周五代,然後趙匡胤兄弟結束亂世,統一了除燕雲十六州外的所有國土。

後來宋遼對峙,遼和北宋相繼滅亡,南宋在南方偏安一百五十二年,最後被元朝所滅。

主線:從佛道並興到理學重新佔據統治地位,北方胡人融入漢族,權力從士族向庶族地主轉移,經濟中心南移。

中華第三帝國

歷史沿革:遼,金,元,明,清。

第三帝國從遼開始,金滅遼,蒙古滅金,它們中間在制度和文化上有一定的繼承關係。然後明朝推翻元朝,繼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並加以改良,清取代明朝,並繼承了明朝的制度文化。

主線: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長期鬥爭與融合,遊牧民族的興起,農業社會高度穩定,趨於保守,皇權登峰造極。

三大帝國時間上有先後,沒有明顯的繼承關係,但有一定程度的借鑑。

從這種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史,會有很大的不同。

歡迎關注,大家也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關焦點

  • 李振宏丨朱紹侯先生與中國古代史教材建設
    在會議討論中,筆者簡單介紹了在史學理論界五種社會形態理論被多數學者所拋棄、並提出了五花八門的中國社會形態解讀體系的基本事實。諸如田昌五先生將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劃分為三個大的時段,即:洪荒時代,族邦時代,封建帝制時代或帝國時代。
  • 有趣的中華帝國理論,非常有道理……
    這個理論就是中華三帝國的理論。中華第一帝國:其國統來自黃帝,經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商、周,此時還不是帝國時期,秦開啟了中華第一帝國,經西漢、新朝、東漢、魏朝、西晉、東晉、桓楚、劉宋、南齊、蕭梁、南陳止。
  • 為何希特勒自稱第三帝國?那麼第一第二指的是誰?實力怎麼樣?
    但在歷史上,德國的形象並不像今天這般具有文藝感與科技感,反而更接近於一個充滿攻擊性的「侵略者」,也難怪曾經會被叫做「第三帝國」。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就覺得陌生了,因為其實我們很少會提到其「第三帝國」這個稱號,而且更不熟悉其前面的兩屆帝國從何而來。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說說這些名稱的由來。
  • 《傅斯年文集》| 薦書
    第一卷新增《文科國文門研究所報告》、《安福部要破壞大學了》、《美公使與學生代表之談話》、《濟南一瞥記》、《留學問題談》、《國內與國外求學問題》(傅斯年先生致蔡孑民先生書、吳稚暉先生致蔡孑民先生函)和附錄《〈新潮〉雜誌社啟事》和《國故與科學的精神》(毛子水)。
  • 李振宏:朱紹侯先生與中國古代史教材建設
    動力說的討論剛剛露頭,朱先生就敏銳地抓住這個問題,在教材編寫中排除階級鬥爭動力說的幹擾,以經濟的發展為歷史主線,充分體現唯物史觀的歷史觀點。這在當時,無疑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第三點,重視少數民族的歷史,要寫出一個多民族共同創造歷史的中國史進程。
  • 傅斯年和臺灣大學
    臺灣大學的前身是臺北帝國大學。該校創建於1928年,是日本殖民統治的產物。抗日戰爭勝利後,臺灣回歸我國,才改名為國立臺灣大學。該校第一任校長是羅宗洛。但是在以後三年中,該校連續換了三任校長,都沒有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
  • 歐陽哲生:傅斯年與北京大學
    傅斯年還豪邁的宣告:「期之以十年,則今日之大學固來日中國一切新學術之策源地;而大學之思潮未必不可普遍中國。」[13]傅斯年在《新潮》上發表了四十多篇文章,內容涉及文學語言、社會政治、道德倫理、哲學歷史等領域,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從此他蜚聲文壇,成為北京大學一位富有魅力的學生領袖人物。「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是北大。為抗議巴黎和會把原來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轉讓給日本的決定。
  • 《中西哲學啟蒙課》筆記10、強大的中華帝國
    三大帝國在史學界一直把中國歷史分為三大帝國:第一帝國叫秦漢帝國,第二帝國叫隋唐帝國,第三帝國叫明清帝國。在第一帝國時期,世界上只有兩大集團,一個是中國的秦漢,另一個是古羅馬帝國,他們各佔有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分布在世界其他族群當中。
  • 傅斯年與中研院史語所
    1928年4月,蔡元培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邀請傅斯年襄助院務,並委託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負責籌辦歷史語言研究所,三人均為蔡元培執掌北京大學時文科高才生。由三條標準得出三條宗旨:第一條是繼承顧炎武、閻若璩遺訓。第二條是擴張研究材料。第三條是擴張研究工具。最後提出學術革新的立場和抱負:「一、把些傳統的或自造的『仁義禮智』和其他主觀,同歷史學和語言學混在一氣的人,絕對不是我們的同志!二、要把歷史學語言學建設得和生物學地質學等同樣,乃是我們的同志!三、我們要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
  • 【文史通義】中國經典 | 彭秋溪《傅斯年圖書館藏<傳奇匯考>考述》
    傅斯年圖書館所藏這部《傳奇匯考》,根據它上面的藏書印章,僅知民國時期曾經入藏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但其從何而來,可再做考察。王國維《曲錄》卷六「曲目部」記述,其曾藏有抄本《傳奇匯考》十冊:十冊,無卷數,舊抄殘本。國朝無名氏撰。此書第一冊為總目錄,第二冊至第四冊共一目,第五冊至第十冊共一目。
  • 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談教育:將人格尊嚴置首位可終止奴化教育
    二、在校慶大會上的講話 傅斯年1949年在臺大校慶的講話,被收入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傅斯年全集》第五卷。翻開該書,可以看到傅斯年講話的前半部分介紹了臺大歷史,後半部分向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 傅斯年:一位有血性的北大校長
    周圍的同學對這位恃才傲物、舉止豪爽的高材生亦刮目相看,畏而遠之,有的同學竟稱他為「孔子以後的第一人」夢。 據毛子水回憶:「在我看起來,他那時的志願,實在是要通當時所謂『國學』的全體;惟以語言文字為讀一切書的門徑,所以託身中國文學系。當時北京大學文史科學生讀書的風氣,受章太炎先生學說的影響很大。
  • 傅斯年在臺大的最後歲月
    傅斯年說到做到,1949年第二學期結束,因成績不合格退學者多達31人。被勒令退學的學生家長有不少是有權勢者,子女被勒令退學,他們十分不滿,想方設法向學校發難,有人在省參議會上對傅斯年提出諮詢,給其施加壓力,迫其讓步,傅斯年堅決不肯讓步,他在回答諮詢時強調說:「臺大光復以來,實不能盡人滿意,本人到校之初,所見情形,不特不能達到教育之理想,而且將為社會之累贅,故儘量改革,求其實事求是,求其進步。
  • 七百天的臺大校長——傅斯年
    「在職一日,必當積極為本校努力一日」1950年12月20日下午,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在臺灣省議會答覆教育行政質詢時
  • 法蘭西第一第二第三共和國,第一第二帝國,這五個國家如何區分?
    前不久小編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德意志第一帝國、第二帝國、第三帝國,這三個帝國如何區分?》,介紹的是德國歷史上的三個國家。德意志第一帝國是指古代的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是指希特勒統治的納粹德國。介紹了德國歷史,當然少不了介紹法國歷史。雖然法國和德國是鄰國,但法國歷史軌跡跟德國歷史軌跡有較大不同。
  • 聽臺大老校長傅斯年談教育
    二、在校慶大會上的講話傅斯年1949年在臺大校慶的講話,被收入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傅斯年全集》第五卷。翻開該書,可以看到傅斯年講話的前半部分介紹了臺大歷史,後半部分向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臺灣大學原名臺北帝國大學,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1945年國民政府收回後改名臺灣大學。傅斯年是1949年初被任命為臺大校長的。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傅斯年從陳獨秀《袁世凱復活》一文中轉引了蔡元培1916年9月15日在《旅歐雜誌》第3期上發表的《對於送舊迎新二圖之感想》中的看法,以為袁世凱不僅代表了帝制,也代表著舊社會的三種力量,即官僚、學究、方士。「畏強抑弱,假公濟私,口蜜腹劍,窮奢極欲」,此為官僚之黑暗;「天壇祀帝,小學讀經,復冕旒之飾,行拜跪之儀」,可見學究之頑舊;「武廟宣誓,教會祈禱,相士貢諛,神方治疾」,可表方士之迂怪。
  • 傅斯年:胡適敬他為奇才,蔣介石怕他如虎,耿直一生,55歲被氣死
    傅斯年一家人:妻子俞大彩,兒子傅仁軌1913年,傅斯年順利考上北京大學預科班。四年學業,他三年考了第一,一年考了第二,被學生們稱作「孔子之後第一人」。傅斯年卻從來不這麼想。他認為求學為自己,為民族之大業,為中華之崛起。這位耿直的胖子,腦子裡考慮的永遠都不是前途,卻成為了最有前途的人。陳寅恪曾經寫詩評價傅斯年:「天下英雄獨使君」。1926年傅斯年受聘中山大學回國。
  • 同為「中國第一所大學」:北京大學與北洋大學的淵源
    北京大學作為近代中國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而天津大學(前身為北洋大學)也自稱「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這是為什麼?北大以文理醫科見長,北洋以工科名世;北大自由博大,北洋嚴謹踏實。看似風格迥異的兩校有什麼歷史淵源?誰是第一?
  • 傅斯年為何要殺丁文江
    據李濟回憶說,他與丁文江交往的淵源,可追溯到在美國留學時期。一次,李翻閱一本由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主辦的《館刊》,扉頁竟是一位中國地質學家的半身照片。那「銳利的目光與側出的兩鉤胡尖」,給李留下了「鮮明的印象」,這位地質學家就是丁文江。「我在美國當留學生的時候,就對丁先生非常崇拜;不但我崇拜他,美國學術界許多人士,對丁文江先生也非常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