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學書法,極其重要的第一步,即欲臨帖先讀帖。在筆者個人臨學書法的定論中有句話「讀帖三分鐘、臨帖一分鐘」。
今文闡述讀帖的第一部分,讀帖——讀字、讀結構、讀筆畫。
從「讀字、讀結構、讀筆畫」不難理解,是著於讀一個字框架,從整體至結構,再至筆畫的過程。筆者以為,讀字之前,先著眼於全局或一至兩行,為更好,而說為什麼?筆者給不出什麼明確文獻要證,而能說的,這樣去做,更是一種意境的培養;例如,觀賞風景,人先登頂著眼全景,之妙斷然不可言,再去賞局部區域風景,倘若該區域風景確實不是太好,人的心情有了「先入為主」,不會太受影響。讀帖,是必須,也是種意境培養,融入其中,定然會發現其好,也就相應認真而不枯燥,而欲融入其中,讀單字謂不可行。
(註:例圖不是絕對參考,即讀帖,真書、行書草書等皆同)
1、讀字
筆者個人讀帖習慣,不論是真書帖還其他帖,都是「讀單字而實際不單」,如圖,「記」字,動詞,註定一個動賓結構——「記事」,這樣的結構,作為書者,絕對多是連貫、緊湊(相近)、用墨不存明顯差異等處理。有興趣的書法,以此為拓展讀其他帖,應有如此發現。由此,讀字,讀出的信息就有了。
還有一點,讀字,要讀其位置,如「記」字,首位,用筆肯定不能過薄
2、讀結構
假如沒有這個「點睛」之點,居高臨下之勢,或點左下移動,會什麼怎麼樣,我們看下
或
顯然牽一髮而動全身,「記」字本身變化之餘,與「事」的照應也隨之改變,那真書是不是也是如此?也是,尤其在晉楷魏碑中特別明顯。
結構要不要讀字空間?筆者以為,字的空間布局,是我們審度該字美的依據,真不需要過分強記某個字,這裡留多少,那裡緊縮多少,我們國人有著有與生俱來的「美感」,對稱美。書法中處處無不體現此。故此,我們對字空間布局的讀,我們記住某些,以此參考就行,無需定型成樣。
3、讀筆畫
讀筆畫,無非我們要知道,怎麼用的筆,是中鋒還側鋒?用了什麼筆法,使轉?翻峰?等等
讀筆畫,從節點出發,肯定節省不少時間,且準。節點,即起點、拐點和終點。
拐點是,其實一種筆法換到另一種筆法的起點或終點。
注意,而實際斷然不可拘泥,用筆凡至簡而有效皆可。
總結了3條書法境界口訣,可能有點超乎想像
草書不是草率,更不是潦草,「百科」這麼定義不行
臨學行書、行草可毀一字,不可毀一行?
有人這是「行書」,有人說這是行草,怎麼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