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為什麼一定要多讀帖?

2020-12-11 騰訊網

帖前的重要一步讀帖,被很多人忽視。拿來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幾遍再說。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

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所謂精察。

唐代孫過庭在其所撰《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細。一般地說,初學者應該把「讀」和「臨」這兩個環節同步起來。臨什麼,讀什麼。可按臨寫的順序,先點畫後結構地對所要臨習的字逐個「相面」,從組成字的基本「細胞」看起。先看點畫的形態、走向、質感和輕重,然後再看每個點畫起筆、運筆、收筆的過程。

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書法論叢》中,談到對起筆的觀察時說:把身邊攜帶著的米老七帖照片,時時把玩。對於帖中「惜無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一語,若有領悟。就是他不說用筆,而說下筆,這一『下』字,很有分寸。

非如此,筆鋒就不能夠中;非如此,牽絲就不容易對頭,筆勢往來就不合。明白了這個道理,去著手隨意遍臨歷代名家法書,細心地求其所同,發現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筆皆如此,這就是中鋒。不可不從同,其他皆不妨存異。沈老讀帖的經驗之談,仔細琢磨起來很有味道。

在讀帖時,還可以把點畫比較著看。比如在一個字中,相同的點畫是如何處理的,不同的點畫在虛實、粗細上,到底有多大的差異,要進行比較、分析。字中的某一個點和某一畫的粗細,常常有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差異,看得不細,就會將本來粗細反差很大的點畫忽略,那麼臨寫起來也必然點畫不分,學得「像」這一關就過不去。

在觀察結構時,首先分清哪一畫是這個字的主筆,點畫之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位置,是如何銜接、呼應的,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觀什麼:

觀其字的各部分關係,看清疏密與停勻

觀其字的整體,看清正側與大小比例

觀其筆墨神採,領悟字的精神氣勢

觀其章法布局,認清各字的位置擺布

觀其落款鈐印,部位是否妥當

由以上「五觀」可知,讀帖、臨帖,精思細研,是十分必要的。

所有的書事都在於用筆,核心就是把筆控鋒的上下左右輕重緩急。還有肥瘦筋骨得勢與失勢等。

漢字表情達意,準確簡潔,十分講究「優化組合」,還要「顧全大局」,講究「避讓」。根據組合需要,有疏有密,有長有短,有松有緊,有粗有細,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方有扁……這種組合,漢代書家蔡邕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高效讀帖方法:

讀帖時所要做的功課不少,想把帖子「讀」好有沒有秘訣?

回答是:「絕對有。」

拆字讀

就是把字拆開了讀,先看各筆畫的起、行、收,再看各筆畫之間是如何搭配,如何穿插避讓、和諧安排的。

單字讀

即只看某一個字,主要看它的間架結構,形態神韻諸方面,並能通過對逐個字的賞讀把握該帖的結字規律及整體風格。

連字讀

就是把幾個字或幾行字連起來看,主要是揣度字與字之間如何行氣,如何伸縮揖讓,如何統一中求變化的。

相似字比讀

把帖中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找出來,比較實際用筆、結字等方面有何異同,特別是它們對相同筆畫是如何作不同處理的。

特殊字強讀

每一本帖中總有一些字在結體上獨具匠心。對此類字應當強加記憶,以便在創作時可以順手拈來,為己所用。

一定要強記。

在精察的基礎上,要強記一些字的造型和章法,把讀帖的成果記在心裡。

潘之綜在《書法離鉤》中有這樣的說法:「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不遠矣」。

一言蔽之:心中的東西積累得越多,用起來也就越方便。

現代書法家黃綺先生在其所著《書中五要》中也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讀書還要求背誦,觀看碑帖,比做讀書,是要求把觀看與記憶結合起來,不能過眼即忘。」

宋高宗學《楔帖》,他說:「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觀帖達到成誦不忘的程度,可以說是使觀看變成了記憶。「成誦」是讀的結果。讀書成誦,誦上口頭;觀帖成誦,誦上筆端。所謂「上筆端」,是把成誦的'內容』表現於自己的書寫中—這是觀的目的。

關於如何記憶,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應該強調的是這種記憶不是死記,而是理解基礎上的一種意識的儲存,消化式的吸收。

讀到深處自然「聯想」。

聯想是讀帖的重要環節。通過讀帖,可波及到與書寫有直接關係的一些其它問題。比如,可以聯想到書寫者所使用的工具,筆是硬毫還是軟毫的,紙是生的還是熟的,是大筆寫小字還是小筆寫大字等等,這對臨帖有直接影響。

其次可以聯想作者在書寫過程中的外界條件和心境,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王羲之等貴族攜子邀朋,在春遊活動中飲酒作詩,王羲之乘酒興所為,抒發了內心的情感,從唐人臨習的作品看,文意書法相映成趣,興之所致神採飛揚,充滿了超脫、瀟灑、盡興的意境。

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稿》,則是為了平叛,在其兄和其侄為叛軍所害,又得不到朝廷表彰的情況下,悲痛之極而為亡侄顏季明寫的悼詞。觀其書法作品,仿佛聽到了作者悲憤、深情的傾訴。從而對作品中反映出來的雄渾遒勁、豪邁激盈的悲壯之氣有了深刻的理解。

再則可以通過讀帖,聯想作者用筆用墨的書寫過程。

姜夔在《續書譜》中說:「餘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尤其是看碑刻作品時,讀者可在頭腦中還原成墨跡的形象,然後再聯想到如果要讓我去寫,我將如何去寫、如何吮墨、如何換鋒、如何提按。

通過這種聯想,再臨帖心裡就有數得多了。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學書法,如何讀帖?讀字、讀結構、讀筆畫
    臨學書法,極其重要的第一步,即欲臨帖先讀帖。在筆者個人臨學書法的定論中有句話「讀帖三分鐘、臨帖一分鐘」。今文闡述讀帖的第一部分,讀帖——讀字、讀結構、讀筆畫。筆者以為,讀字之前,先著眼於全局或一至兩行,為更好,而說為什麼?筆者給不出什麼明確文獻要證,而能說的,這樣去做,更是一種意境的培養;例如,觀賞風景,人先登頂著眼全景,之妙斷然不可言,再去賞局部區域風景,倘若該區域風景確實不是太好,人的心情有了「先入為主」,不會太受影響。讀帖,是必須,也是種意境培養,融入其中,定然會發現其好,也就相應認真而不枯燥,而欲融入其中,讀單字謂不可行。
  • 一位書法老師的忠告:請讓孩子學書法,不要讓孩子學寫字
    嘉強上課時有時會和孩子們聊聊讀書和寫作,一直和孩子們強調要多讀書,最好能做到一個月讀30本書,一年讀365本書,這樣的話就不怕作文寫不好了。今天上課有孩子反饋:家長說書法老師講得不對,怎麼可能一個月讀得了30本書?你和老師學書法就好,其他的就不用聽老師的了。
  • 孩子為什麼對學書法興趣很少,甚至是沒有?
    那麼,你可知道孩子學書法興趣這麼少的原因是什麼嗎?下面,鑄翰教育特地根據學員實際情況,來跟大家解釋一番,僅供大家參考。只是,與成年人相比,孩子的興趣點比較多,可以是色彩豐富的,比如說美術;可以是姿勢優美的,比如說舞蹈,包括了所有的舞種,即古典舞、民族舞、街舞等等;也可以是聲音有趣的,比如說歌唱、樂器……這些都正好觸及到了孩子的興趣點,讓他們有了學這些事情的興趣,這樣的話,他們學起美術、舞蹈、聲樂來,是比較快樂的。
  • 讀帖讀什麼?如何讀?
    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觀 所謂精察。 唐代孫過庭在其所撰《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細。一般地說,初學者應該把「讀」和「臨」這兩個環節同步起來。臨什麼,讀什麼。
  • 書法家經常說臨帖要讀帖,那麼怎麼讀?讀什麼?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很多學習書法者對於讀帖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所謂讀帖,不是簡單的瀏覽,而是要認真仔細的看,還要加以分析研究。潛心讀貼更能「明路」。因為「讀」,強調的是心領神會,探究和領悟。
  • 練習書法一年有餘,讀帖多臨帖少,下一步應該怎麼練習?
    有書友問我,練習書法一年有餘,讀帖多,臨帖少,下一步應該怎麼練習?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做出了回答,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讀帖比較多,但是臨帖比較少,那就要在臨帖上花的工夫大一點。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進行臨帖,這樣的話就能把自己的硬筆字給寫好了。
  • 書法臨摹與讀帖,是手腦並用的細緻活
    要想寫好書法,不僅要臨帖,還要讀帖。書法,是手腦並用的細緻活。1、選帖 選帖是練習書法的第一步。選什麼樣的帖,哪種書體,哪種版本,都需要注意。選帖要根據自己的性情、興趣、能力以及版本質量而定。書法名帖很多,風格各異,難易不一,哪一種適合自己呢?顏柳歐趙,蘇黃米蔡,或娟秀俊美,或雄渾大氣。
  • 《吳鴻清講書法》第六集:讀帖、摹帖與臨帖
    唐太宗的說:「皆須是古人名筆,置於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理,然後可以臨摹」(見宋姜夔《續書譜》),這裡所說「觀」、「諦觀」,就是今天說的讀帖的意思。清代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說:「在昔梁山舟答張芑堂書,謂學書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見次之,多寫又次之。」可見讀帖 ——多看的重要性。 讀帖不是看內容,而是看字。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 書法臨摹,必須掌握高效的讀帖方法!
    臨帖前的重要一步讀帖,被很多人忽視。拿來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幾遍再說。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 [學會「讀帖」,寫一手好字!](小學一年級基本功)
    究其原因,除態度外,是初學寫字,急於下筆,沒有認真「讀帖」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如自己不會「讀帖」,也不會教學生讀帖,糟糕!多數學生這一手字,便誤在老師手裡了!「讀帖」,本是學習書法時的一個用語。用在小(一)寫字指導中,「帖」就是田字格。「讀」並非出聲念,兩是用眼看,即「觀察」之意。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 • 論臨摹二法》曰:「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那怎麼讀帖、臨帖、摹帖,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這個的難度要更高,是一個學以致用的過渡過程,也是為了更好的深化記憶,把別人的化為己有。這是最高的境界,是我們大家所要追求的許多人剛一開始就想形成自己的風格,結果卻適得其反,這個是因為沒有臨帖基礎而妄談創作是無益的。孫過庭《書譜》:「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 學書法的小孩,99%不會變壞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為什麼說「>學書法的孩子不會學壞」?3,小孩學書法,開發智力,培養協調性。書法的練習是一種生動的動態系統,始終要求專注、寫好每一個字,都需要大腦指揮手和眼睛配合完成,雙手不同動作及其與全身肢體的協調配合。使大腦的左右半球的技能獲得同時發展並增進互相協調能力。
  • 孩子學書法要單獨學?可以和其他學科一起學
    小編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怎麼利用語文教學去幫助孩子學書法呢?下面,鑄翰教育特地為大家整理了一下,以便大家了解。3.語文教學對孩子學書法的作用書法教育應該從小學起就要重視,書法教學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的骨幹帶頭作用,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向學生講清楚漢字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筆劃、書寫的注意事項、執筆方法、漢字書寫筆順以及書寫正確姿勢等,要求他們:在書寫作業和考試答卷中,要做到字跡清楚,筆劃不多不少,格式正確,標點鮮明;字跡要力求美觀,做到橫平豎直,疏密勻稱,比例適當;書面力求書面整潔美觀
  • 以鄧石如小篆千字文為例,詳解臨摹中如何正確讀帖
    讀筆畫,要以精準為目的筆畫寫不像,除去用筆能力上的不足,主要就在於筆畫寫不準,所以讀帖的時候,就要以「精確」為目的。何為精確?一個筆畫除了起筆行筆收筆的書寫動作外,還有以下這些基本特徵,你在的讀帖的時候都仔細觀察了麼?
  • 學習中國書法需善於讀帖和擇帖
    就是說初學書法者,挑選什麼樣的範本,就如同挑選了一位什麼樣的老師,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你書法學習的作用,以及影響你今後書法開展水平的高低。現在我們看到市場上的字帖範本大多繁雜、參差不齊,如果學習書法時間不長的話,還沒有一定的範本常識,以為凡是「帖子」都可以擺渡臨摹,卻不加區分地奉為圭臬,這樣的書法學習往往會得不償失,是非常有害的。
  • 學書法是否要學楷書?
    研究學問要避免不求甚解。有的學者往往能寫出令人昏昏欲睡的煌煌大論,卻解決不了「學書法是否要學楷書」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社會上曾有一個設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其實只要你稍有生物進化知識就可解答這個問題,雞是飛鳥進化來的,飛鳥是爬行動物進化來的,爬行動物如海龜和鱷魚都是從水中發展到陸地的兩棲動物,而海龜和鱷魚都是卵生的,所以進化到雞時還是卵生的。
  • 年紀大了還可以學書法嗎?
    圖片來源網絡首先我要說的是,學書法也是一種愛好,比如看電影,打麻將,逛街一樣,只要你喜歡,你隨時都可以進行,還樂此不疲。學書法什麼時候開始學都不晚,學書法學的是心態,學的是你對這麼藝術的熱愛,學的是你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學的是那種孜孜不倦的精神。
  • 怎樣幫助孩子學會讀帖背貼?
    如果盲目為了要「寫好看」,尤其要在一開始就比別人強,而總是看一筆寫一筆,那將欲速而不達。很多人「入貼難」、「出貼難」,一旦沒了字帖就寫不好字,或是沒有字帖參照自己寫就和字帖相去甚遠。大多是因為一開始習字時是一筆一筆地臨,養成了壞的習慣。 針對於小孩子習字,直接讀帖背貼並不是好選擇。
  • 學書法,一定要知道如何選紙,以麻宣卡紙為例
    很多書友喜歡直接在熟宣上面寫小楷,穩定性很好,但是熟宣基本不走墨,寫出來的字靈活性不夠,墨色深度也要差一些,因此,麻宣卡紙的使用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在蘸清水之後要用一張廢紙將筆擦拭一下,然後進行蘸墨,蘸墨後要用廢宣紙將多餘的墨汁擦去,因為此時的毛筆中還含有一定的水分,寫出來的字跡狀態不太穩定,需要擦拭後進行二次蘸墨,方可書寫。
  • 這個方法讓讀帖更容易,臨摹的準不準,比較一下就知道
    有好多網友評論說:「這哪是臨摹,這像是在講素描的透視關係」「臨摹需要這麼多輔助線幹嘛,太死板了」「這不是書法,不是寫字,是在畫字」每當看到這樣的評論,我也只能用一句「感謝」來回應,我也不作過多的解釋這裡我統一回復一下,我標註輔助線的初衷是幫助那些初學者,或者需要提升讀帖能力的書友們,由於現階段他們讀帖所能讀到的細節還不夠準確、不夠多,進而體現在紙上的字總是差強人意,所以我希望用簡單的一些標註對他們的讀帖起到些許輔助作用。臨帖可分為三個層次:「眼到」、「手到」、「心到」。如果第一步「眼到」都做不好,何談「手到」、「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