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帖】王朝賓:讀《遠宦帖》(一)

2021-02-22 楚悅坊

(《書法報》2020年7月15日第23期10版  

欄目:讀帖    作者:王朝賓   責編:葉積豔) 

 

讀《遠宦帖》(一)

■王朝賓

 

  《遠宦帖》是王羲之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信共6行,53字。文如下:

  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信的大意是:看到足下你的另一來信,問候我家中的大大小小,甚是感謝。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掛念之情。武昌(陶侃)諸子亦多遠在各地作官,足下亦同時關懷多次問訊。我老妻近來疾病加重,常常為救命憂慮。其他大致平安。感念你的深情厚意。

  信中「武昌」指鎮守武昌的陶侃,他是益州刺史周撫的妹夫。「老婦」是王羲之對其妻郗璇的稱呼。

  《遠宦帖》是王羲之著名法帖《十七帖》中的一帖。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唐太宗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關中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遠宦帖》亦輯入《十七帖》中,為《十七帖》的第十五帖。《十七帖》作於東晉永和三年至昇平五年間(347—361),是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一組書信,為王羲之晚年草書法書名跡,有「書中龍象」之稱。《十七帖》原卷已失傳,有摹刻本傳世,以宋代拓本為優。

  《遠宦帖》另有單帖摹本,所摹甚是精細,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摹本有北宋徽宗題籤及諸多藏家印鑑、題跋,前人稱為唐摹本。一般來說,以原作為底本的摹本更接近於原作,摹本的再摹本次之。摹本與摹刻本相比較,因摹刻本又多了刻、拓兩個工序,自然以摹本為優。今天,由於印刷術的進步和出版業的發展,摹本《遠宦帖》和宋拓本《十七帖》已大量出版發行,資料的獲得比前人方便多了。

  讀帖,首先要辨識所讀之帖的真偽,如系原跡,那就是最佳的選擇。王羲之的法帖,因真跡沒有流傳下來,只能選擇摹本和摹刻本了。以原作為底本,直接從原作上摹出的最接近原作,是首選。以原作為底本的摹刻本次之。在古代,摹刻是傳播法書的主要手段,尤以宋代的摹刻工藝最為精良,故宋拓本也有下真跡一等的美譽。宋拓本流傳至今也已十分稀有。今天我們所選讀的《遠宦帖》摹本(圖1)和宋拓《十七帖》中的刻本(圖2)是經過宋之後帝王、飽學之士鑑賞遞藏,已有定論的本子。摹本採用的是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二王書法精選》(圖3)一書中的原大彩色影印本,刻本採用的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彩色放大本《十七帖》(圖4)。這兩個本子,雖系印刷品,但印得頗為清晰傳真。

圖 1 《遠宦帖》(摹本)

 圖2  《遠宦帖》(刻本)

圖3 《二王書法精選》封面

(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圖4 《十七帖》封面

(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讀帖的第二步是識讀帖的文意。前邊已作簡述。第三步是了解作者和此帖的概況。作者王羲之是婦孺皆知的人物,在中國書法史上尊為「書聖」。王羲之晚年,永和之後書藝大成,特別是他在草書上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演變,奠定了草書的法式,把草書用筆的便捷性和豐富性融為一體,揭示了書法藝術的規律,推動了草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發展。以《遠宦帖》為代表的一批今草作品代表了那個時期草書的發展方向和藝術高度,並成為後世學習的經典。

  《遠宦帖》作於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晚年高峰期,為回復友人的感惠徇知之作,從書跡中還可以看出作者書寫時的精神狀態,是在一種心平氣和、神怡務閒的情況下完成的。唐孫過庭《書譜》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孫過庭的評述與《遠宦帖》反映出的實際書寫狀況完全吻合,可以作為我們解讀王羲之此帖的一把鑰匙。

  讀帖的第四步是分析帖的用筆、結體、行氣和章法,這四個方面又是密切聯繫著的,而用筆是書法藝術的核心。本文試從《遠宦帖》摹本與刻本的比較中認識王羲之草書的藝術特色。

  《遠宦帖》從整體書法風格來看,摹本書風剛健雄秀,鋒穎畢現而又無拋骨露骨之嫌,用筆剛斷斬截而又使轉靈動,行筆提按跳動,節奏明快,其書風與梁武帝所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相合。刻本則略覺行筆慵懶,爽健稍遜。摹本行氣貫通,節奏緊湊,行筆快慢緩急,字形大小輕重,書寫自然。刻本則明顯行氣鬆弛,節奏散緩。章法上,摹本上下字大小疏密、輕重緩急隨書寫行筆快慢自然無礙,字形正欹隨勢,似斜反正,皆存動勢;字距小,行距寬,左右牝牡相得,無擺布經營之跡,齊而不齊,形散而氣圓,顯示出寫信時實用書寫著意於信的文字內容,而無意於用筆、結字、布白即無意於「書」的習慣性自然書寫狀態。刻本在摹刻時對字的大小、用筆的輕重和上下字的疏密都作了調整。

  在用筆上,從《遠宦帖》摹本所透露的信息來看,行筆中提按幅度變化之大,使轉之迅捷,得心應手。王羲之所用之筆鋒穎尖銳,彈性極好,為剛健圓勁之筆。傳說王羲之寫《蘭亭序》用鼠須筆,鋒穎極其健銳,非今日常用之狼毫、兼毫、羊毫筆可比。古人寫字多用紫毫,即蔡邕《筆論》提到的「中山兔毫」,產於皖南宣州中山的山兔脊背上的毛,以此制筆,筆鋒剛健銳利,自戰國至唐宋,古人多用這種筆。王羲之寫《遠宦帖》所用何種筆雖不得而知,但從摹本上看非紫毫一類硬毫不能到。《遠宦帖》縱24.8cm,橫21.3cm,寫了6行53字,經測量其中大些的字,字徑2.5cm,小些的字字徑1.5cm,筆畫粗的0.5cm,一般為0.2至0.3cm,以此觀察王羲之的用筆習慣,可以推定王羲之用筆狠、重,不僅筆鋒著紙,而且有時興之所至,重按至筆肚著紙。由於筆鋒彈性好,重按輕出,筆畫粗細變化雖大但使轉無礙,鋒穎畢現,給人一種既豪放又灑脫的文士風度之美。這種用筆與王羲之的性格與藝術追求相一致,是天然與工夫的完美結合。而刻本在這些方面就大為減色了。

  在書寫過程中,由於筆鋒剛健尖銳,如不特意藏鋒,落筆處就必然會有鋒穎入紙時的顯露之跡,前後筆的呼應之跡,在連續書寫中,上個字最後一筆也會顯露出鋒穎向下個字的縈帶之跡。這些縈帶之跡是筆勢和行氣的自然流露,也是引導我們讀帖的線索。

  從下期開始,我們將分別分行談談《遠宦帖》的用筆、行氣、節奏、章法等方面的內容。

【作者簡介】

王朝賓


《書法報》市縣平臺/社團/報上展/書畫家/省市書法/集中擷英/展賽選粹欄目正在徵稿,歡迎賜稿。詳情請諮詢責編13419679284(微信同號),資料請發至郵箱sfbs10@163.com

2020年《書法報》第一季度精裝合訂本

古今書法  天下文章

定價80元/本

相關焦點

  • 王朝賓:讀《遠宦帖》要注意摹本與刻本的區別
    讀《遠宦帖》(一)■王朝賓《遠宦帖》是王羲之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信共6行,53字。文如下: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遠宦帖》是王羲之著名法帖《十七帖》中的一帖。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唐太宗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關中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遠宦帖》亦輯入《十七帖》中,為《十七帖》的第十五帖。
  • 讀帖讀什麼?如何讀?
    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觀 所謂精察。 唐代孫過庭在其所撰《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細。
  • 《吳鴻清講書法》第六集:讀帖、摹帖與臨帖
    讀帖、摹帖、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那怎麼讀帖、摹帖和臨帖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讀帖、摹帖、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 讀帖是學習書法的重要方法。什麼叫讀帖,這個「讀」的意思和讀書不同,讀書是通過字形了解音義,在理解詞句,而讀帖不是讀字的音、義,而是讀「書法」:筆法、結構、章法等等。
  • 學書法,如何讀帖?讀字、讀結構、讀筆畫
    臨學書法,極其重要的第一步,即欲臨帖先讀帖。在筆者個人臨學書法的定論中有句話「讀帖三分鐘、臨帖一分鐘」。今文闡述讀帖的第一部分,讀帖——讀字、讀結構、讀筆畫。從「讀字、讀結構、讀筆畫」不難理解,是著於讀一個字框架,從整體至結構,再至筆畫的過程。筆者以為,讀字之前,先著眼於全局或一至兩行,為更好,而說為什麼?筆者給不出什麼明確文獻要證,而能說的,這樣去做,更是一種意境的培養;例如,觀賞風景,人先登頂著眼全景,之妙斷然不可言,再去賞局部區域風景,倘若該區域風景確實不是太好,人的心情有了「先入為主」,不會太受影響。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讀帖、臨帖、摹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那怎麼讀帖、臨帖、摹帖,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讀 帖  】讀帖,即看帖。讀帖是比臨摹更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讀帖是可以鍛鍊人的眼力、心力,只有使字帖上的字入於眼、記於心、才能在書寫時出於手、顯於紙。如果眼觀不準,心記不住,手是很難進行表現出來的。
  • 書法家經常說臨帖要讀帖,那麼怎麼讀?讀什麼?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很多學習書法者對於讀帖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所謂讀帖,不是簡單的瀏覽,而是要認真仔細的看,還要加以分析研究。潛心讀貼更能「明路」。因為「讀」,強調的是心領神會,探究和領悟。
  • 王羲之《十七帖》,堪稱「草書聖經」!正確的打開方式!
    王羲之《十七帖》之《遠宦帖》局部(點擊圖片了解更多王羲之手札) 對於《十七帖》中點畫的起訖問題,由於刻帖一刻再刻,筆畫顯得相當混淆,有些動作如果按照刻本來做就會顯得猶豫不決
  • 學書法,為什麼一定要多讀帖?
    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觀 所謂精察。 唐代孫過庭在其所撰《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細。
  • 書法臨摹,必須掌握高效的讀帖方法!
    臨帖前的重要一步讀帖,被很多人忽視。拿來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幾遍再說。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 書法臨摹與讀帖,是手腦並用的細緻活
    要想寫好書法,不僅要臨帖,還要讀帖。書法,是手腦並用的細緻活。1、選帖 選帖是練習書法的第一步。選什麼樣的帖,哪種書體,哪種版本,都需要注意。選帖要根據自己的性情、興趣、能力以及版本質量而定。書法名帖很多,風格各異,難易不一,哪一種適合自己呢?顏柳歐趙,蘇黃米蔡,或娟秀俊美,或雄渾大氣。
  • 書法讀帖知道這4點,臨摹下筆如有神!
    簡單來說,會造成臨摹不準確這樣的狀況有兩個原因:1、的確是帖讀的不準確2、帖是讀的準確了,但是寫不好,手上的功夫不夠詳細分析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書法水平提高的本質雖然我們說,臨摹的準確不準確,有些時候是和我們的讀帖仔細不仔細、深入不深入是沒有多麼大的關係的。
  • 讀帖和悟帖!這都不知道,難怪進步不大
    鍾繇 賀捷表這樣的教學,不能說有問題,但是,往往使學習者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讀帖、悟帖。學生認為老師的講解就是老師的事,與自己無關,也就養成了臨摹時只仿照字帖,不分析字帖的習慣。分析字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讀帖」,其實讀帖是在「悟帖」,這是臨帖中最關鍵的一部分。黃庭堅在論書中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
  • 練習書法一年有餘,讀帖多臨帖少,下一步應該怎麼練習?
    有書友問我,練習書法一年有餘,讀帖多,臨帖少,下一步應該怎麼練習?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做出了回答,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讀帖比較多,但是臨帖比較少,那就要在臨帖上花的工夫大一點。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進行臨帖,這樣的話就能把自己的硬筆字給寫好了。
  • 讀什麼?如何讀?
    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觀 所謂精察。 唐代孫過庭在其所撰《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細。
  • 以鄧石如小篆千字文為例,詳解臨摹中如何正確讀帖
    雖然每天都練,也算是很勤快了,但進步總是很緩慢,時間一長,難免會有些倦怠。從每周上課是提交的習作來看,大部分人在用筆上都有下功夫,寫了一段時間後,線條質量都有明顯提升,而「不像」的主要原因,在於結體和章法的安排上。究其原因,應該是在讀帖這個環節上,有些欠缺。
  • 高效臨帖4個步驟:一觀、二讀、三記、四想
    臨帖前的重要一步讀帖,被很多人忽視。拿來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幾遍再說。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 [學會「讀帖」,寫一手好字!](小學一年級基本功)
    究其原因,除態度外,是初學寫字,急於下筆,沒有認真「讀帖」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如自己不會「讀帖」,也不會教學生讀帖,糟糕!多數學生這一手字,便誤在老師手裡了!「讀帖」,本是學習書法時的一個用語。用在小(一)寫字指導中,「帖」就是田字格。「讀」並非出聲念,兩是用眼看,即「觀察」之意。
  • 傻傻地埋頭臨,不如細細地用心讀!67臨帖十遍,不如精讀一遍!
    宋·黃庭堅"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帖中來,然後能成家數"。清·馮武《書法正傳》從實踐上看,能不能認真讀得進去帖,也是看一個學書者是否安下心來,是否真想學習書法的重要標誌。臨帖和讀帖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缺失,都是對書法學習的懈怠,也是造成臨帖效果「並沒有那麼好」的重要原因。
  • 《集王聖教序》讀帖、用筆、結體方法總結(長文乾貨)
    讀帖的注意要點啟功先生曾云:"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集王聖教序》雖為碑刻拓本,但由於石刻的恃殊性,它所呈現的用筆細節之豐富,比後世刻於"棗木板"之上的諸家刻帖更能做到毫芒畢現。(在石上刻字,所刻筆道細膩,枯筆和鋒穎清晰。
  • 學習中國書法需善於讀帖和擇帖
    一、選帖學習書法的第一步是描摹。描摹必須有其目標——範本或範帖,範本的挑選時於初學書法者卻言就顯得分外重要。人們常說,擇帖如擇師,師高弟子強。就是說初學書法者,挑選什麼樣的範本,就如同挑選了一位什麼樣的老師,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你書法學習的作用,以及影響你今後書法開展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