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報》2020年7月15日第23期10版
欄目:讀帖 作者:王朝賓 責編:葉積豔)
讀《遠宦帖》(一)
■王朝賓
《遠宦帖》是王羲之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信共6行,53字。文如下:
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信的大意是:看到足下你的另一來信,問候我家中的大大小小,甚是感謝。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掛念之情。武昌(陶侃)諸子亦多遠在各地作官,足下亦同時關懷多次問訊。我老妻近來疾病加重,常常為救命憂慮。其他大致平安。感念你的深情厚意。
信中「武昌」指鎮守武昌的陶侃,他是益州刺史周撫的妹夫。「老婦」是王羲之對其妻郗璇的稱呼。
《遠宦帖》是王羲之著名法帖《十七帖》中的一帖。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唐太宗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關中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遠宦帖》亦輯入《十七帖》中,為《十七帖》的第十五帖。《十七帖》作於東晉永和三年至昇平五年間(347—361),是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一組書信,為王羲之晚年草書法書名跡,有「書中龍象」之稱。《十七帖》原卷已失傳,有摹刻本傳世,以宋代拓本為優。
《遠宦帖》另有單帖摹本,所摹甚是精細,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摹本有北宋徽宗題籤及諸多藏家印鑑、題跋,前人稱為唐摹本。一般來說,以原作為底本的摹本更接近於原作,摹本的再摹本次之。摹本與摹刻本相比較,因摹刻本又多了刻、拓兩個工序,自然以摹本為優。今天,由於印刷術的進步和出版業的發展,摹本《遠宦帖》和宋拓本《十七帖》已大量出版發行,資料的獲得比前人方便多了。
讀帖,首先要辨識所讀之帖的真偽,如系原跡,那就是最佳的選擇。王羲之的法帖,因真跡沒有流傳下來,只能選擇摹本和摹刻本了。以原作為底本,直接從原作上摹出的最接近原作,是首選。以原作為底本的摹刻本次之。在古代,摹刻是傳播法書的主要手段,尤以宋代的摹刻工藝最為精良,故宋拓本也有下真跡一等的美譽。宋拓本流傳至今也已十分稀有。今天我們所選讀的《遠宦帖》摹本(圖1)和宋拓《十七帖》中的刻本(圖2)是經過宋之後帝王、飽學之士鑑賞遞藏,已有定論的本子。摹本採用的是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二王書法精選》(圖3)一書中的原大彩色影印本,刻本採用的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彩色放大本《十七帖》(圖4)。這兩個本子,雖系印刷品,但印得頗為清晰傳真。
圖 1 《遠宦帖》(摹本)
圖2 《遠宦帖》(刻本)
圖3 《二王書法精選》封面
(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圖4 《十七帖》封面
(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讀帖的第二步是識讀帖的文意。前邊已作簡述。第三步是了解作者和此帖的概況。作者王羲之是婦孺皆知的人物,在中國書法史上尊為「書聖」。王羲之晚年,永和之後書藝大成,特別是他在草書上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演變,奠定了草書的法式,把草書用筆的便捷性和豐富性融為一體,揭示了書法藝術的規律,推動了草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發展。以《遠宦帖》為代表的一批今草作品代表了那個時期草書的發展方向和藝術高度,並成為後世學習的經典。
《遠宦帖》作於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晚年高峰期,為回復友人的感惠徇知之作,從書跡中還可以看出作者書寫時的精神狀態,是在一種心平氣和、神怡務閒的情況下完成的。唐孫過庭《書譜》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孫過庭的評述與《遠宦帖》反映出的實際書寫狀況完全吻合,可以作為我們解讀王羲之此帖的一把鑰匙。
讀帖的第四步是分析帖的用筆、結體、行氣和章法,這四個方面又是密切聯繫著的,而用筆是書法藝術的核心。本文試從《遠宦帖》摹本與刻本的比較中認識王羲之草書的藝術特色。
《遠宦帖》從整體書法風格來看,摹本書風剛健雄秀,鋒穎畢現而又無拋骨露骨之嫌,用筆剛斷斬截而又使轉靈動,行筆提按跳動,節奏明快,其書風與梁武帝所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相合。刻本則略覺行筆慵懶,爽健稍遜。摹本行氣貫通,節奏緊湊,行筆快慢緩急,字形大小輕重,書寫自然。刻本則明顯行氣鬆弛,節奏散緩。章法上,摹本上下字大小疏密、輕重緩急隨書寫行筆快慢自然無礙,字形正欹隨勢,似斜反正,皆存動勢;字距小,行距寬,左右牝牡相得,無擺布經營之跡,齊而不齊,形散而氣圓,顯示出寫信時實用書寫著意於信的文字內容,而無意於用筆、結字、布白即無意於「書」的習慣性自然書寫狀態。刻本在摹刻時對字的大小、用筆的輕重和上下字的疏密都作了調整。
在用筆上,從《遠宦帖》摹本所透露的信息來看,行筆中提按幅度變化之大,使轉之迅捷,得心應手。王羲之所用之筆鋒穎尖銳,彈性極好,為剛健圓勁之筆。傳說王羲之寫《蘭亭序》用鼠須筆,鋒穎極其健銳,非今日常用之狼毫、兼毫、羊毫筆可比。古人寫字多用紫毫,即蔡邕《筆論》提到的「中山兔毫」,產於皖南宣州中山的山兔脊背上的毛,以此制筆,筆鋒剛健銳利,自戰國至唐宋,古人多用這種筆。王羲之寫《遠宦帖》所用何種筆雖不得而知,但從摹本上看非紫毫一類硬毫不能到。《遠宦帖》縱24.8cm,橫21.3cm,寫了6行53字,經測量其中大些的字,字徑2.5cm,小些的字字徑1.5cm,筆畫粗的0.5cm,一般為0.2至0.3cm,以此觀察王羲之的用筆習慣,可以推定王羲之用筆狠、重,不僅筆鋒著紙,而且有時興之所至,重按至筆肚著紙。由於筆鋒彈性好,重按輕出,筆畫粗細變化雖大但使轉無礙,鋒穎畢現,給人一種既豪放又灑脫的文士風度之美。這種用筆與王羲之的性格與藝術追求相一致,是天然與工夫的完美結合。而刻本在這些方面就大為減色了。
在書寫過程中,由於筆鋒剛健尖銳,如不特意藏鋒,落筆處就必然會有鋒穎入紙時的顯露之跡,前後筆的呼應之跡,在連續書寫中,上個字最後一筆也會顯露出鋒穎向下個字的縈帶之跡。這些縈帶之跡是筆勢和行氣的自然流露,也是引導我們讀帖的線索。
從下期開始,我們將分別分行談談《遠宦帖》的用筆、行氣、節奏、章法等方面的內容。
【作者簡介】
王朝賓
《書法報》市縣平臺/社團/報上展/書畫家/省市書法/集中擷英/展賽選粹欄目正在徵稿,歡迎賜稿。詳情請諮詢責編13419679284(微信同號),資料請發至郵箱sfbs10@163.com
2020年《書法報》第一季度精裝合訂本
古今書法 天下文章
定價80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