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接濟過的窮秀才竟成為哲學家,範文正濟秀才是怎麼回事呢?

2020-12-12 老四劇說歷史

宋朝是理學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在宋朝理學發展的過程中,宋初三先生的貢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是孫復、石介和胡瑗。

北宋

說到孫復,據史料記載他曾於天聖五年(1027年)到天聖六年(1028年)間在應天書院就讀。當時的孫復只是一個窮秀才。巧的是範仲淹因母親去世,需要為母守喪,就住在南京應天府,應應天知府晏殊之請,在應天學院教書。範仲淹看到孫復窮困潦倒,曾兩次自己掏錢接濟孫復,並教授孫復讀《春秋》。後來,範仲淹被宋仁宗召入京城,孫復也離開應天書院。到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參知政事,主持慶曆新政。範仲淹來到京城後聽說國子監講學孫復,才知道孫復竟是當年他在應天書院接濟的秀才。

範仲淹

這就是《範文正濟秀才》的故事,這故事記載在北宋學者魏泰的《東軒筆錄》裡,後被樓鑰轉記在《範文正年譜》,以稱頌範仲淹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東軒筆錄》:范文正公在睢陽掌學,有孫秀才者索遊上謁,文正贈錢一千。明年,孫生復道睢陽謁文正,又贈一千……於是授《春秋》,而孫生篤學不舍晝夜,行復修謹。文正甚愛之。明年,文正去睢陽,孫亦辭歸。後十年,聞泰山下有孫明復先生以《春秋》教授學者,道德高邁,朝廷召至太學,乃昔日索遊孫秀才也。

孫復石像

在《宋史》中雖然沒有這件事的記載,卻記載孫復、石介和胡瑗均為範仲淹的學生,這容易讓人推斷孫復、石介和胡瑗都曾於天聖五年(1027年)在應天學院就讀。不過,大多數史料卻不支持這點,並認為孫復不大可能會得到範仲淹的救濟。換句話說,《東軒筆錄》中關於「範文正濟秀才」的記載是不實的。

史料對於孫復的個人經歷記載比較簡略,目前能夠確定的只有幾點:

1.景祐二年(1034年),孫復經鄆城舉子士建中介紹,與石介相識。石介在泰山修建學院,邀孫復去講學,並拜孫復為師。

範仲淹與晏殊

2.慶曆二年(1042年),在範仲淹、石介等人的推薦下,宋仁宗召孫復進京,任命孫復為國子監直講。

這兩個經歷也表明《範文正濟秀才》中存在的幾個錯誤,一是認為範仲淹進京之後,見過孫復,才知道孫復是他當年曾接濟過的孫秀才。實際情況是,範仲淹舉薦了孫復。可見,範仲淹跟孫復可能一直有往來。二是《範文正濟秀才》中記載孫復是和範仲淹同一年離開應天書院的,十年後,孫復被召到太學任職。實際情況是,範仲淹離開應天書院是在天聖六年(1028年)十月,孫復當上國子監直講的時間是慶曆一年(1042年),期間隔了14年,而不是10年。

範仲淹

還有一點就是可以看出孫復在泰山講學的時間為8年,從景祐二年(1034年)到慶曆一年(1042年)。一些史料認為孫復是參加了景祐元年的科舉,落榜之後才泰山講學。因史料記載孫復曾4次參加科舉落榜,才去泰山講學,這容易讓人認為他去泰山的時間是從景祐二年(1034年)開始。可問題是,這並不代表孫復在泰山只呆了8歲,可能在講學之前,他就已經在泰山居住了,並且一邊參加科舉一邊研習學術經典。

實際上正是這點讓後人有了疑問,據一些史料的記載,孫複本人在泰山講學的時間可能遠遠不止8年。例如北宋理學家朱長文的《春秋通志序》載:「本朝孫明復隱泰山三十年,作《尊王發微》,據經推法,洞究終始。」其意思是說孫復在泰山有30年,其中去除孫復在辭官後仍隱居在泰山講學的14年左右,則從慶曆二年(1042年)往前推的16年,孫復也在泰山修學和講學,即孫復自天聖四年(1026年)從到慶曆二年(1042年)都在泰山。北宋另外一名學者畢仲遊在他的《理會科場奏狀》中記載:「近世如孫復治《春秋》,居泰山者四十年,始能貫穿,自成一說,人猶以為未盡《春秋》之旨意。」畢仲遊更是說孫復在泰山一共呆了40年,或許孫復從小就在泰山居住。

應天書院

如果孫復真如朱長文和畢仲遊所說在泰山呆了30年以上,那麼他肯定不可能於天聖五年(1027年)在應天書院拜範仲淹為師,並接受範仲淹的接濟。以上這些均只是史料記載,並沒有相應的證據。不過,我個人更傾向地認為孫明復在慶曆二年(1042年)之前,在泰山在時間確實遠遠不只8年,範仲淹也確實沒有接濟過孫復,其理由除了上以指出的《範文正濟秀才》中的兩個錯誤和朱長文、畢仲遊關於孫復在泰山的時間記載之外,還有以下幾點:

1.石介為什麼要拜孫復為師呢?能想到的理由可能有兩點:1)孫復年紀比石介大;2)孫復在泰山一帶的名望可能比石介要高。問題是石介是山東泰山本地人,在山東本身就擁有非常高的名望,孫復卻是山西人。如果孫複比石介還有名望的話,那表明孫復在學術上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並得到石介和泰山本地人的信服和尊重。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積累的,這也表明孫復已經在泰山呆過很多年了。

宋仁宗

2.範仲淹曾讓自己的次子範純仁向胡瑗、孫復行師禮。古人是非常注重輩分的,如果孫復曾拜範仲淹為師,則孫復以晚輩之禮對待範仲淹,他與範仲淹的兒子就是平輩相交。那麼範仲淹就大可能會讓自己的兒子拜胡瑗和孫復為師。反過來,範仲淹讓兒子拜師孫復,則表明孫復與範仲淹平輩相交,那麼範仲淹可能並沒有在應天學院教過孫復。實際上,範仲淹和孫復的年紀相仿,確實是同輩人。

歐陽修祭拜石介

3.史料(《宋元學案》)曾記載胡瑗曾與孫復在泰山潛心研習聖賢經典,10年不曾回家。胡瑗從泰山歸來後,在蘇州一帶設學堂講授儒家經術,正好範仲淹因廢后被貶到蘇州。範仲淹在當地開辦郡學,曾邀請胡瑗講學,那年是景祐元年(1034年)。由此可以倒推胡瑗在泰山研習的時間應該是從天聖三年(1024年)到景祐元年(1034年)。胡瑗是和孫復一起在泰山研習的,雖不能說明孫復這10年都在泰山,但孫復肯定在泰山呆的時間不短。

4.關於孫復的《春秋》。孫復對《春秋》的研究是非常透徹的,曾留下《春秋總論》三卷。孫復對《春秋》要遠遠超過範仲淹,反倒是範仲淹對《春秋》沒有多大研究。《範文正濟秀才》中偏偏提起是範仲淹傳授孫復《春秋》,多少有點奪孫復之功,認為孫復有如此成是得到範仲淹的幫助。

曹皇后

總而言之,我認為《範文正濟秀才》這個故事虛構的成分比較大。其作者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記載很多關於範仲淹的軼事,例如《範文正正直》等事跡,大有吹捧範仲淹之意,顯然魏泰是範仲淹的粉絲。

相關焦點

  • 千辛萬苦考來的「秀才」,為何被人說成是「窮秀才」?
    「窮舉人」或者「窮進士」的稱呼,難道「秀才」真的很「窮」嗎?古代趕考考生塑像科舉考試第一關:初變「秀才」《明史·卷四十五》選舉一就有寫過:「士子未入學者,通謂之童生。」而「窮秀才」的第二種說法來了,「舉人」可以做官職,又是威風凜凜,正是有了這種對比,誰還能瞧得起一位「秀才」呢?當然這不是一種諷刺,而是比較現實,因為考不中「舉人」,那就要終身做一位「秀才」,雖然比兩鬢斑白的「童生」體面,但是「秀才」看到當官的「舉人」,雖然近在一場考試的距離,卻還是遠在天邊,遙不可及。
  • 聊齋:兩秀才莫逆之交,窮秀才出家修仙,富秀才夢裡殺妻後相隨
    聊齋:兩秀才莫逆之交,窮秀才出家修仙,富秀才夢裡殺妻後相隨古詩云「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千古名作,也很好反應了當時諸多文人遇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懷才不遇。倆人從小就在一起讀書寫字,關係非常要好,周生的家裡條件好一些,就經常接濟家境不好的成生。在與周生相處的過程中,成生也非常懂得分寸,對方續娶比自己小的女子,成生就注重分寸,沒有任何越軌的舉動。好景不長,周生家裡突然出事,黃吏部家裡的人踩踏了他們家的田,周生的僕人去理論,結果被送到了縣衙,還挨了一頓打。
  • 大家都知道「窮秀才」 為何沒有「窮舉人」的說法
    在古代,形容一個貧窮的讀書人,大家往往說他是「窮秀才」。可是,大家為什麼不說他是「窮舉人」呢?難道秀才和舉人在沒有考上進士之前,不是一樣潦倒落魄嗎?秀才和舉人還真不是一個檔次的人。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往往讀著讀著,家裡就給讀窮了。所以,哪怕僥倖通過了童子試,稱為秀才,家裡也是一貧如洗。「窮秀才」名副其實。所謂舉人,指的是通過鄉試的讀書人。鄉試是科舉考試中的第二道關卡。讀書人通過了鄉試後,便有了舉人身份。毫無疑問,鄉試的難度要遠遠高於童子試。以明朝時期的大作家施耐庵為例。
  • 倒黴的李秀才
    你怎麼跑到這兒來了?害為師找了半天!」正在趙秀才萬分無奈之際,人群之外一位白鬍子老道長手上拿著兩根冰糖葫蘆一溜煙地跑了過來,抱起小道姑的同時,一臉緊張又透著疼愛地說道。「師父!你快看!這位叔叔他到底是怎麼回事呀?印堂居然黑得發亮,他的運程怎麼會倒黴成這樣?」小女孩躺在師父的懷裡,最喜歡的糖葫蘆都顧不上拿了,直接指著李秀才一臉天真的對著老道長問道。
  • 窮酸的秀才?古代秀才究竟是怎樣一個尷尬的存在
    最初級的院試考過就是秀才了,聽著感覺不難啊,這難道不是小升初?當然完全不是!沒有考院試之前的所有讀書人,都叫童生。而院試是好幾個縣市一起考試,最後只錄取幾名,這個錄取率和北大清華真是差不多了。就有人讀書讀一輩子還是童生的,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人都老了,還是童生。考上秀才之後,可以理解為初步脫離普通老百姓了。
  • 秀才要懂哪些知識,成為秀才後有什麼好處?
    本篇文章是我的小系列《聊聊科考那點事兒》的第二篇,主要內容是聊聊秀才。上一篇文章我們講了明清時期的縣試和府試,只有考過這兩科才能成為真正的童生,也才有資格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院試通過之後才能稱之為秀才。
  • 蝸牛講民間故事:窮秀才沒錢買禮 他用什麼代替了呢
    蝸牛講民間故事: 窮秀才沒錢買禮 他用什麼代替了呢以前有個儒生名叫劉鴻學,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品質高潔,很有名望。他廣交有志有識之士,談古論今,著書立說,以求有益於天下。在他結交的朋友當中,家境有富貴的,也有貧窮的。可是他不分富、貴、貧、賤都一視同仁。
  • 為什麼古時候的秀才不出門,就能知天下事呢?
    而古時候沒有網際網路、沒有通訊設備秀才他們不出門是怎麼知道天下的事呢?老子認為,單純憑藉經驗認識事物,是難以深入事物的內部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群體的,還會擾亂人的心靈,想要正確認識事物就要靠內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煉,這樣才能領悟「天道」,知曉天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老子看來,世上萬物都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掌握了這種規律便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實況。
  • 廬秀才和安公主的故事
    你的呢?也請寫出來吧。張得佑看了安馨一眼,就發現安馨雖然過的是粗衣糲食的生活,卻仍掩飾不住她骨子裡的那種嬌柔嫵媚,他不由得上了心,要安馨嫁給他。張德佑這麼大年紀的一個老頭,安馨怎麼肯嫁給他。那會知道張德佑卻不甘心,竟花錢買通了裡正,讓裡正去同安馨說,如果不同意嫁給張德佑,就到繡樓上去拋秀球,誰接到繡球就嫁給誰,當然,如果命不好,沒有誰來接繡球,那麼安馨還必須得嫁給張德佑。
  • 窮秀才 (文/ 韓繼貴)
    話說舊社會,在農村有一位秀才,在村裡自以為有文化,常賣弄文字,逢人咬文嚼字,出口成詩,而且話不到三句,又帶諷又帶刺的,村裡人見了,都不願搭理他。    這村裡十字路口處有家肉鋪,老闆娘是個女的,聰明伶俐,講起話來鐵齒銅牙,很多挑逗的男人都敗在她的手下。這個秀才聽說後不服氣,他想: 這女人哪能和我秀才相比!我只用半張嘴,就會讓她啞口無言。
  • 土財主過60大壽請秀才寫對聯,開始很高興,看懂意思後卻火冒三丈
    土財主過60大壽請秀才寫對聯,開始很高興,看懂意思後卻火冒三丈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在過去的幾千年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許多非常經典的文化,一直流傳至今,而對聯就是其中一種。
  • 古代的秀才是不是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生?
    而反觀古代,我們以清朝為例,清朝當時的總人口大約為2億左右,而秀才僅僅有46萬人。古時候的科舉考試競爭要比現在更加的激烈,科舉考試沒有年齡的限制,再加上每三年才開考一次,所以經常會出現老少同場的情景發生,其中一些老人早已滿頭白髮,但即使這樣最終未被錄取也是常有的事情。
  • 古代為什麼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這是一個階層的躍遷!
    在我國古代,對於讀書人有著許多不同的稱謂,其中最為耳熟能詳的便是「秀才」和「舉人」。實際上「秀才」和「舉人」又分別代表了讀書人之間不同的等級劃分,而在古代還有著「窮秀才,富舉人」的說法。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究竟秀才和舉人有著什麼樣的區別!
  • 《成語小秀才》秀才第99關怎麼過 通關流程分享
    導 讀 《成語小秀才》秀才第99關答案是什麼?
  • 都說「窮秀才」,那放到現在什麼學歷?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都說「窮秀才」,那放到現在什麼學歷?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想起小時候經常會看的一部古裝喜劇《武林外傳》,其中有個滿口「子曾經曰過」這樣半古不古的迂腐窮書生角色叫呂秀才,他的存在可以說是笑料百出。那麼古時候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秀才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朝。漢朝的選官制度有兩種,一種叫做舉孝廉,就是你孝順父母就能被朝廷徵辟做官。另外一種叫做察秀才,就是有專門的官員到地方來組織一些有學識的人進行考評,考評合格的人就有資格成為秀才,得到舉薦進入仕途。秀才這一稱呼出現在很多朝代,所代表的含義總體一致但在程度上也有些差異。
  • 寡婦出上聯:一人一碗一口鍋,窮秀才妙對下聯,兩人喜結連理
    正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王氏待到16歲就嫁給了一位士兵,兩個人的日子過得十分美滿和諧。可是天不遂人願,有一次王氏的丈夫出兵打仗,不幸陣亡,王氏就成為了一名寡婦。在那個年代,一般女子的地位都比較低,生活還要依靠男方付出的勞動力,才得以養家餬口。女子王氏失去丈夫就要守寡,生活上也是每況愈下。
  • 秀才改行|隔行如隔山,秀才種地糗事多
    臨分手的時候,老大放心不下,就對秀才說:「兄弟呀,依照徐老坐在地上的形狀,像什麼莊稼,你可千萬想好了再種!要不然,人誤地一時,地可要誤人一年呀!」  讓老大沒想到的是,秀才卻趾高氣揚地說:「哥,你就把心放肚裡吧,就徐老坐在地上那形狀,我早就知道是什麼莊稼了。秋後,你就等俺豐收的好消息吧!」  秀才美滋滋地,沒過多久,就在自家地裡種上了穀子。
  • 秀才頭腦和秀才眼睛
    可魯迅在上個世紀的前半葉就不相信,他這樣說:古之秀才,自以為無所不曉,於是有「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這自負的漫天大謊,小百姓信以為真,也就漸漸的成了諺語,流行開來。其實是「秀才雖出門,不知天下事」的。秀才只有秀才頭腦和秀才眼睛,對於天下事,那裡看得分明,想得清楚。
  • 東部新區秀才溝曾經出過48位秀才,據說第49位是最勵志的
    回金路中段,廟兒山與瓦房碥山之間形成了一條約三裡的溝口,相傳,過去曾連續出了四十八名秀才,人們稱之為「秀才溝」(今玉成街道秀才溝村),傅曉太就出生在這裡。 由於家庭出身不好(地主),13歲那年,傅曉太被取銷了上秀才溝初中的資格, 只得成天背著背篼在廟兒山、瓦房碥山上割草,聽秀才溝初中傳來的郞朗讀書聲。
  • 秀才趕考路經竹林,遇狐仙魅惑身逢險境,秀才以此方法絕處逢生!
    「公子多慮了,正所謂,清者自清。公子星夜趕路,委實累了,小女子備下酒菜,與君食用,相交文學。不知公子是否肯賞個臉。」「這,這,這」張秀才不敢正視那姑娘,也不好拒絕,只能勉強得答應了,「若是如此,在下就恭敬不如從命了!」張秀才坐於圓石桌的側位,側身而作。那姑娘舉起一杯酒交於張秀才:「請,公子」。秀才接過第一杯酒,一飲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