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理學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在宋朝理學發展的過程中,宋初三先生的貢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是孫復、石介和胡瑗。
說到孫復,據史料記載他曾於天聖五年(1027年)到天聖六年(1028年)間在應天書院就讀。當時的孫復只是一個窮秀才。巧的是範仲淹因母親去世,需要為母守喪,就住在南京應天府,應應天知府晏殊之請,在應天學院教書。範仲淹看到孫復窮困潦倒,曾兩次自己掏錢接濟孫復,並教授孫復讀《春秋》。後來,範仲淹被宋仁宗召入京城,孫復也離開應天書院。到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參知政事,主持慶曆新政。範仲淹來到京城後聽說國子監講學孫復,才知道孫復竟是當年他在應天書院接濟的秀才。
這就是《範文正濟秀才》的故事,這故事記載在北宋學者魏泰的《東軒筆錄》裡,後被樓鑰轉記在《範文正年譜》,以稱頌範仲淹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東軒筆錄》:范文正公在睢陽掌學,有孫秀才者索遊上謁,文正贈錢一千。明年,孫生復道睢陽謁文正,又贈一千……於是授《春秋》,而孫生篤學不舍晝夜,行復修謹。文正甚愛之。明年,文正去睢陽,孫亦辭歸。後十年,聞泰山下有孫明復先生以《春秋》教授學者,道德高邁,朝廷召至太學,乃昔日索遊孫秀才也。
在《宋史》中雖然沒有這件事的記載,卻記載孫復、石介和胡瑗均為範仲淹的學生,這容易讓人推斷孫復、石介和胡瑗都曾於天聖五年(1027年)在應天學院就讀。不過,大多數史料卻不支持這點,並認為孫復不大可能會得到範仲淹的救濟。換句話說,《東軒筆錄》中關於「範文正濟秀才」的記載是不實的。
史料對於孫復的個人經歷記載比較簡略,目前能夠確定的只有幾點:
1.景祐二年(1034年),孫復經鄆城舉子士建中介紹,與石介相識。石介在泰山修建學院,邀孫復去講學,並拜孫復為師。
2.慶曆二年(1042年),在範仲淹、石介等人的推薦下,宋仁宗召孫復進京,任命孫復為國子監直講。
這兩個經歷也表明《範文正濟秀才》中存在的幾個錯誤,一是認為範仲淹進京之後,見過孫復,才知道孫復是他當年曾接濟過的孫秀才。實際情況是,範仲淹舉薦了孫復。可見,範仲淹跟孫復可能一直有往來。二是《範文正濟秀才》中記載孫復是和範仲淹同一年離開應天書院的,十年後,孫復被召到太學任職。實際情況是,範仲淹離開應天書院是在天聖六年(1028年)十月,孫復當上國子監直講的時間是慶曆一年(1042年),期間隔了14年,而不是10年。
還有一點就是可以看出孫復在泰山講學的時間為8年,從景祐二年(1034年)到慶曆一年(1042年)。一些史料認為孫復是參加了景祐元年的科舉,落榜之後才泰山講學。因史料記載孫復曾4次參加科舉落榜,才去泰山講學,這容易讓人認為他去泰山的時間是從景祐二年(1034年)開始。可問題是,這並不代表孫復在泰山只呆了8歲,可能在講學之前,他就已經在泰山居住了,並且一邊參加科舉一邊研習學術經典。
實際上正是這點讓後人有了疑問,據一些史料的記載,孫複本人在泰山講學的時間可能遠遠不止8年。例如北宋理學家朱長文的《春秋通志序》載:「本朝孫明復隱泰山三十年,作《尊王發微》,據經推法,洞究終始。」其意思是說孫復在泰山有30年,其中去除孫復在辭官後仍隱居在泰山講學的14年左右,則從慶曆二年(1042年)往前推的16年,孫復也在泰山修學和講學,即孫復自天聖四年(1026年)從到慶曆二年(1042年)都在泰山。北宋另外一名學者畢仲遊在他的《理會科場奏狀》中記載:「近世如孫復治《春秋》,居泰山者四十年,始能貫穿,自成一說,人猶以為未盡《春秋》之旨意。」畢仲遊更是說孫復在泰山一共呆了40年,或許孫復從小就在泰山居住。
如果孫復真如朱長文和畢仲遊所說在泰山呆了30年以上,那麼他肯定不可能於天聖五年(1027年)在應天書院拜範仲淹為師,並接受範仲淹的接濟。以上這些均只是史料記載,並沒有相應的證據。不過,我個人更傾向地認為孫明復在慶曆二年(1042年)之前,在泰山在時間確實遠遠不只8年,範仲淹也確實沒有接濟過孫復,其理由除了上以指出的《範文正濟秀才》中的兩個錯誤和朱長文、畢仲遊關於孫復在泰山的時間記載之外,還有以下幾點:
1.石介為什麼要拜孫復為師呢?能想到的理由可能有兩點:1)孫復年紀比石介大;2)孫復在泰山一帶的名望可能比石介要高。問題是石介是山東泰山本地人,在山東本身就擁有非常高的名望,孫復卻是山西人。如果孫複比石介還有名望的話,那表明孫復在學術上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並得到石介和泰山本地人的信服和尊重。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積累的,這也表明孫復已經在泰山呆過很多年了。
2.範仲淹曾讓自己的次子範純仁向胡瑗、孫復行師禮。古人是非常注重輩分的,如果孫復曾拜範仲淹為師,則孫復以晚輩之禮對待範仲淹,他與範仲淹的兒子就是平輩相交。那麼範仲淹就大可能會讓自己的兒子拜胡瑗和孫復為師。反過來,範仲淹讓兒子拜師孫復,則表明孫復與範仲淹平輩相交,那麼範仲淹可能並沒有在應天學院教過孫復。實際上,範仲淹和孫復的年紀相仿,確實是同輩人。
3.史料(《宋元學案》)曾記載胡瑗曾與孫復在泰山潛心研習聖賢經典,10年不曾回家。胡瑗從泰山歸來後,在蘇州一帶設學堂講授儒家經術,正好範仲淹因廢后被貶到蘇州。範仲淹在當地開辦郡學,曾邀請胡瑗講學,那年是景祐元年(1034年)。由此可以倒推胡瑗在泰山研習的時間應該是從天聖三年(1024年)到景祐元年(1034年)。胡瑗是和孫復一起在泰山研習的,雖不能說明孫復這10年都在泰山,但孫復肯定在泰山呆的時間不短。
4.關於孫復的《春秋》。孫復對《春秋》的研究是非常透徹的,曾留下《春秋總論》三卷。孫復對《春秋》要遠遠超過範仲淹,反倒是範仲淹對《春秋》沒有多大研究。《範文正濟秀才》中偏偏提起是範仲淹傳授孫復《春秋》,多少有點奪孫復之功,認為孫復有如此成是得到範仲淹的幫助。
總而言之,我認為《範文正濟秀才》這個故事虛構的成分比較大。其作者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記載很多關於範仲淹的軼事,例如《範文正正直》等事跡,大有吹捧範仲淹之意,顯然魏泰是範仲淹的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