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藝術類專業招生院校陸續發布了調整後的校考方案,引起大眾關注。在校考調整方案中,有的院校主動放棄校考,承認美術聯考成績;有的院校減少了校考專業範圍,藝術理論類專業按高考文化分擇優錄取;也有的院校用聯考成績做初選,限定參加校考的人數;還有的院校不僅決定繼續組織校考,而且可以補報名。但是,不管是加入聯考初審,還是繼續開放報名,只要是準備繼續組織現場校考的院校,基本都定在高考結束後兩周內組織現場校考。
為什麼現場校考基本都定在高考結束後兩周內組織?相信不少美術生會有這樣的疑問,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校考院校要在高考文化成績公布之前,完成校考的組織和批閱,如果時間拖得過長,對整體影響都不好,也會耽誤後續的高考錄取工作,因而只能將時間牢牢把控在兩周之內,這樣校考院校才能開展正常的閱卷和招生工作,確保考評同步,維護公平公正的底線。
各大美院公布的調整政策和方案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都是根據疫情作出相關的調整,均以控制考試規模,減少人員聚集為重,確保考生和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校考時間集中在高考結束後兩周之內,同樣也能減少考生的聚集,因為校考時間不是重疊,就是湊在一起,兼報多報的美術生是分身乏術,想要在多個城市和考場之間連軸轉基本是不可能了。
既然各大美院之間都有聯繫,在校考時間安排上應該也會儘可能的合理, 畢竟美院也都想獲得優秀的學生,只是今年的情況比較特殊。不過兩周時間實在是太緊湊了,一個院校一天都不夠,因而美術生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選擇是必然的,有舍才有得。時間比較有限,美術生想要進入自己理想的院校,就必須分析各個院校的招生方案和政策,做好精準的定位,是選院校,還是偏專業,都要心裡有數,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底氣。
今年對美術生而言,它實在是太特殊了,短短幾個月時間裡,就接連遭受校考推遲,高考推遲,校考取消或限制的連擊,還沒等喘息,組織現場校考的院校又把時間限定在兩周內,考哪一所,不考哪一所,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現實是高考已經到了關鍵時刻,即便是推遲一個月,到7月7日至8日,也只剩下84天了,聯考之後一直在備戰校考的美術生得抓緊時間攻讀文化課了,不然文化分不夠,就算校考成績不俗也沒有用,但不能因此失了分寸。
現在,美術生最重要的就是穩住自己的心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明確目標,制定合理合規的複習備考計劃,做好文化和專業的統籌兼顧,審慎對待,不能有絲毫鬆懈,手生的情況絕對不能在校考中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