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爾 | 波墨神學與哲學講演錄:第五講

2021-02-19 視靈者之夢


弗朗茨·馮·巴德爾(1765-1841),德國天主教哲學家、神學家,思想深受康德、波墨、聖•馬丁的影響。主要著作見Franz Hoffmann編輯的十六卷本《巴德爾全集》(萊比錫,1851-1860),涉及認識論、形上學、自然哲學、人類學、社會哲學、宗教哲學、神智學等諸多領域,其中頗具代表性者如:《思辨教義學講演錄》、《對雅各•波墨學說的講演與解釋》、《對黑格爾學派關於基督教的哲學命題的修正》。
本文譯自Franz von Baader’s Gesammelte Schriften zur Naturphilosophie. Herausgegeben von Dr. Franz Hoffmann. Leipzig: Verlag von Hermann Bethmann, 1852. S. 377-382. 譯文有刪減。



如果神學家們在任何時候都正確地堅持一位超自然的乃至超越受造性的上帝的概念,那麼應歸功於J. 波墨的是,這一基本學說比它之前和之後出現的學說更深刻地說明了上帝的超自然性、超世界性和超受造性,在此處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神學與希伯來人最古老的那種神學聯結了起來,並上接於後者關於作為獨生(unigenitus)和首生(primogenitus)的λόγος ἔνθετος和λόγος ἔχθετος的學說。[1]順便一提,我在這裡所說的最古老的希伯來神學,絕不是指那些已經被誤解的卡巴拉學說的膚淺想法,例如,它把創世描述為神性實體的展開和(機械式)進化,因而將受造物的結合描述為它們毀滅性的變革或被重新吸收進這個實體中。同樣,人們必須接受瓦赫特的斷言(見氏著:《卡巴拉詮釋書》),即猶太人斯賓諾莎只是在有限的意義上從卡巴拉主義中汲取了他的學說,也就是以這樣一種方式——斯賓諾莎在大多數情況下僅看到了業已成熟的傳統(正如他自己所表達的那樣);正如人們也不能在那些範圍內對瓦赫特的這一斷言作出讓步,以至於他們把它理解成,例如斯賓諾莎甚至從卡巴拉主義中汲取了他的宿命論。也就是說,斯賓諾莎沒有看到,自身規定(Selbstbestimmung)本身就是一個自由的行為(ein Act der Freiheit),因而認為,每一個自身規定都必須不歸於一個自由的,而歸於一個已經被決定的從而不自由的無限原因;與此相反,卡巴拉主義者在斷言亞當由於墮落而使自己確信了自己想像的自由的錯誤時,只是想說,一個被決定了要服役的本質恰恰只有通過它的服役才進入與其主人的一種自由的關係中,但是,無論它多麼想擺脫這種服役並脫離它的主人,它卻始終沒有脫離主人,而是把自己與主人置於一種不自由的、緊張的關係中。

也就是說,J. 波墨在(永恆的因而也是在時間性的)自然中辨別出了一種神的存在,這種存在是同時在自然之上和之下的。藉此,他就將在自身之中、在其超自然的自身顯現中的上帝首先與祂在自然中和通過自然——並立即由此而在(如他所說)分離的和在將其差別性統一起來的諸原則或領域中——的永恆的自身顯現區別開來;其次,他把受造性的顯現與這兩種情況,也就是與他所談到的直接在一個永恆(非受造的)世界中被創造的受造物,以及與在一個被創造的(而非永恆的)世界中被創造的受造物區別開來。正如神的受造性的顯現乃是祂的第二種(自然的、非受造性的)顯現的仿象,對祂而言,後者也是第一種超自然的自身顯現的仿象,這第一種顯現雖然是神性最深層的根據,但對我們乃至每個生物而言,它必須保持為永恆的玄妙莫測和奧秘,因為我們只有在永恆的自然中才能持存並永遠持存[2]。正如希伯來人用Ensoph(無限者)的名稱來表示上帝的這種超自然的存在(supernaturale Sein),但同時又把它作為一個三一性的東西而與後面的十個源質(Sephiren)[3]區別開來,因此J. 波墨也沒有把外於自然而存在著的上帝與在祂之中的、通過永恆自然而有助於其顯現的諸本原混為一談。同樣,他也在前者而非後者之中把他的數字十作為統一性,因而他說,這個超自然的上帝在這第一種構造中使自身作為從非根據走向祂的第一個根據的東西而映入眼帘(智慧之鏡映或奇蹟)[4]。由於這個超自然的上帝與J. 波墨關於神性顯現的諸本原有關,所以那些認為這種內在於同一個本質的諸本原的多數與其統一性相矛盾的人,便大錯特錯了。自身構造的幾個開端(中心)中的這樣一種內在分離(作為的劃分)的確取決於這些開端(作為結果的諸本原)的共性,正如只有這個與他物不同的存在才揚棄了統一性,而非其自身區別。因此,這個被規定了的存在也為一個他物所揚棄,而非自身規定為自由所揚棄;正如同樣的道理,自身改變和運動的東西,並未廢除其不變性,而是肯定了它;與此相反,為他物所改變或帶動的存在則揚棄了這種不變性和不動性。但這些人也不可能只是誤解了雅各·波墨,(因為)他們還沒有從普遍流行的形式、質料和本質的非概念(Unbegriff)中解脫出來。關於這種形式的非概念,我在此僅指出:(1)形式的概念首先被理解為一個自為地有條件的本質的自身化、奠基和結束與封閉(終結);(2)一種形式或形構的主觀不可把握性絕不能與客觀的無形式性(就像把無形式性與非形式性)混為一談,因為這還是物理學家幹的事情,他們肆無忌憚地把所有在物質上不可鎖定、把握或形構的媒介想像成自在地無形式的東西,即流體物質;最後,我要指出的是,關於這個形式的概念,(3)正如在上一講已經指出的那樣,人們經常錯誤地把形式的(formal)和實在的(real)這兩個詞看成相對立的,因為人們想到的只是非實在的和實在的形式或形構的對立,儘管這種對立,正如我在上一講向你們表明的那樣,對內在的和外在的形構同樣適用[5]。

不過,正如我已經說過的,J. 波墨通過證明形構概念與獨立奠基概念的同一性,從而證明自身潛能化(作為替代的榮耀或支配)與啟示概念(這首先在其內在性中被理解),還賦予後者比他之前或之後的研究者更明確的涵義。在這方面,我只想提醒你們,我的先生們,回憶一下斯賓諾莎賦予意志的否定性涵義,他把意志定義為使自己保存在自身中的單純努力,從而定義為惰性;相反,按照J. 波墨,意志乃是通過啟示建立自身且只有通過啟示才使自身獨立化的因果性。因而這個自身公開化和存在的概念,自身觀照或被自身(如同分身)注視之存在的概念,也即自身客體化的概念,是一個更難的、甚至哲學中最難的概念,因為人們在此似乎必須接受一個矛盾,即對我來說是客體的東西(它也僅僅內在地是客體)仍然是異於我的他物,即非我。但是,由於它只是我的自我的比擬(第二自我),並且已經作為父親(genitus)而從我自身產生出來,所以它仍然只是自我。「父與我原為一!」(Pater et Ego unum sumus!) [6]但事實上,這個概念只有在人們除去它所預設的中介時才是困難的。如果人們像通常那樣把第二自我的出現設想為直接的出路——藉由這條出路,這個對於產生出的自我而言絕對失去了的自我,將喪失產生出的自我,並且不會作為客體而轉向後者——那麼這個自身啟示的內在過程就會變得完全不可理解,就像J. 波墨藉助這一直接的出路就使尋覓(Suchen)而非覓得自身變得可以理解。然而,如果人們與J. 波墨一道看出,這個從A(統一性)出發的點並非一個單一者(a),而是一個雙重者(a與b),或者毋寧說,隨著出發點a並在a之中,立即產生了一個作為a之反拋的他物b,它(b)的提升作為與進入它內的a的下降一道的自身化,雖然保持為同一個步驟,但只有這個a的重新聯合(重疊),才作為自身化了的東西而藉助A並在A之中經過。所以如果人們在這一絕對的、也是對A有效的東西之下來理解,那麼a的這種自身化是與b的非自身性相一致的;藉助真正的自身化,這個b就與它相一致了,只要人們在這之下認識到一個附屬物,或者類似於一個輔音的東西。

我的先生們,你們稍加思索就會發現,J. 波墨在構建或演繹啟示概念時,將其視為一種流露、呼氣或發音,在引入的反拋中想到了一切生產的兩個環節的原型,其一是直接生殖的環節,其二是被生產者的中介性的誕生;因為沒有什麼產物不是藉助幫助者(adjutorium)本身,即藉助產生者而實現的,因而既是被生的(gezeuget),又是天生的(geboren)。於是,J. 波墨以這種方式在神的外於自然和超自然的自身形構中談到了作為童貞母質(jungfräulichen Matrix)的眼睛(鏡子),藉助這個母質並在它之中,原始意志(父)走出自身,但這個意志又從自身中把它最初的獨生之物作為天生的東西而接收回來。J. 波墨說,那麼鏡子(或眼睛)就並非視見(Sehen)本身,而是接收到了在這個視見中被耗盡的受孕的靈,就像復返於胎兒,即它所觀照到的東西,儘管此處的胎兒還是一個非實在物。……

 



注釋

[1]如果人們想要堅持如下看法,即J. 波墨是通過他後來與東方學家D. 瓦赫特的相識而產生了他的這些觀念,那麼波墨的處女作(《曙光》)以及D. 瓦赫特對波墨的表態已經證明事實是相反的。[2]但是,關於J. 波墨在何種程度上區分了受造物的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人們可以從他下面的話中看出:「清澈的神性並非受造性的;因為它是一個永恆的統一體,像火焰燒紅烙鐵般安居於自然界,以致烙鐵本身還保持為這樣一塊烙鐵。靈魂遵照自然而擁有內在精神世界的六種品質,但它的精神卻不具品質,因為這精神在上帝的自由中立於自然之外,如果它藉此而已經使自然的這些品質變得強有力,而又通過靈魂的火熱的自然在靈魂中顯現出來,就像火中之光乃是肖似於上帝者或理念,安居於上帝自身中,且已然發用或正在發用(遵照它那開啟自身的統一性),只要靈魂將它的渴望引向上帝,屈服於上帝的意志;若非如此,這個理念或精神便是喑啞而無顯的(不活潑和不外顯的),且僅作為一鏡中形象而褪色(仿佛幻影),它仍是無本質的,在受造物中魂飛軀解(entseelt und entleibt),就像亞當墮落後發生的那樣,然而,據此沒有任何東西離開上帝和這個神性理念,而是這個理念隨後僅在受造物投下自己的影子。但是,當靈魂沉湎於上帝(不以其火之渴望進入自身、進入其六種自然形態或源泉)並將其磁性的饑渴引向神愛,它就會將上帝的本質(本質智慧或神性軀體)吸引到自身,這個理念就會成為本質性的、活生生的、會說話的、被光照的精神,就像成為上帝真正的聖殿,上帝的統一性在這聖殿中升起或表現自身。因為精神或精神的圖像取決於精神內的寓居,它就是它的圖像,而想像者從圖像中自行想像和汲取了精神。」這個神性精神(聖靈)也被J.波墨稱為神聖天才(heilige Genius),而且並非受造性的本質(比如天使),因為天使和人的靈魂都寓居於此精神圖像內。.[3]源質,希伯來文為סְפִירוֹת,也可譯為「質點」「源體」等,為卡巴拉思想中的十種屬性或流溢。——譯者注[4]當J. 波墨把這面鏡子稱作童貞母質(jungfräuliche Matrix)時,他藉此所表達的是童貞和母性的結合,即雌雄同體,這個概念在神學中喪失後,僅在造型藝術(如聖母像)中得以保存。在此意義上,聖經說獨居的女子比有夫之婦更有生育能力。[5]帕拉塞爾蘇斯認為,恆星的或如他所說人類的黑夜精神(Nachtgeist)可以被看作像屍體那樣無靈魂的,並且如果這個黑夜精神活生生地顯現或出現,那麼這個現象可以比作精神性的吸血鬼。這是我特別推薦給關注靈異或鬼怪現象的人的一個思路。看到一個無靈魂、無精神的身體,乃是一個人的不可思議的顯現,就像我看到他的精神而沒有看到身體那樣,在此,我始終不知道他是這個人還是在他之中或通過他顯示出來的這個精神。在那些不自然的現象中還有身體的活人,眾所周知,就像死了一樣躺著:而且並不是因為這個人已經魂飛魄散,從而就像那個類似的被抽象出來的精神那樣不再擁有靈魂。人們以此與普雷沃斯特的女先知關於身體、靈魂和精神的分離的表態相比。在此,我還想順便指出,這種把一個人的精神、靈魂和身體(作為與思維、意願和行為三種能力對應的三種力量)當成三個分離實體的不良看法,乃是單獨的人的存在方式之不可理解性的主要原因,其中那個三角形雖然被彼此拉開了,懸停於其聯合體中,但並未被絕對分離,因為絕對分離的後果將不亞於人的絕對毀滅。




相關回看

雅各·波墨:《曙光》(一)| 對自然中神性本質的研究

雅各·波墨:《曙光》(二)| 關於人應如何研究神性本質和自然本質的說明

雅各·波墨:《曙光》(三)| 至一之神

Franz von Baader | 波墨神學與哲學講演錄概要

巴德爾 | 波墨神學與哲學講演錄:第三講

巴德爾 | 波墨神學與哲學講演錄:第四講

相關焦點

  • 巴德爾 | 波墨神學與哲學講演錄:第四講
    主要著作見Franz Hoffmann編輯的十六卷本《巴德爾全集》(萊比錫,1851-1860),涉及認識論、形上學、自然哲學、人類學、社會哲學、宗教哲學、神智學等諸多領域,其中頗具代表性者如:《思辨教義學講演錄》、《對雅各•波墨學說的講演與解釋》、《對黑格爾學派關於基督教的哲學命題的修正》。
  • 線上「溪山書會」|哲學博士德平推薦《章太炎國學講演錄》
    作者簡介 德平,現居北京,中國哲學博士,新登文化創始人,登第閱讀發起人,致力於建立適應時代發展的、以文史為主的分級閱讀體系,傳播優秀文化。 推薦書目《章太炎國學講演錄》章太炎(1869—1936)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其著述頗多,《國學講演錄》則是其晚年講學的精粹。章太炎早年師從俞樾,就讀杭州詁經精舍,於清代樸學登堂入室。因甲午喪師,章太炎憤而走出書齋,結交天下新學達人,互通聲氣,欲以文章救亡圖存。
  • 《啟源女神》巴德爾怎麼獲得 巴德爾獲得方法分享
    導 讀 在啟源女神裡,北歐神話中的光明之神巴德爾,在遊戲裡於今天實裝,那麼這位大姐姐怎麼獲得呢。?
  • 《南懷瑾講演錄》
    先生長期精研國學,讀書數十萬卷,於佛、道、佛皆有精深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諸學,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堪稱一代宗師,在中西文化界有巨大聲望。南懷瑾先生關心國家統一、民族振興大業,一生致力於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為什麼儒道墨三家構成中國三大哲學體系?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中以孔子、墨子、老子三人為代表,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哲學體系。中國的「道」包羅萬象,是萬物之本源。道家將道德化,儒家將道義理化,墨家為道提供邏輯,這可能是儒墨道這三家能夠成為中國哲學體系的原因吧。
  • 153本哲學類經典書籍
    >A0106人類理解研究.pdfA0107人是機器.pdfA0108狄德羅哲學選集.pdfA0109袖珍神學.pdfA0110先驗唯心論體系.pdfA0111精神現象學 上.pdfA0111精神現象學 下.pdfA0112邏輯學 上.pdfA0112邏輯學 下.pdfA0113哲學史講演錄 第一卷.pdfA0113哲學史講演錄 第三卷.pdfA0113
  • 曲阜孔子文化學院第五期神墨教育心智模式溝通師培訓圓滿落幕(組圖)
    中國網山東4月23日訊(張紅紅)4月18日-22日,第五期神墨(國際)教育集團心智模式溝通師培訓班在我院開展,近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盟校精英校長參加了此次培訓。  青年書畫家、兒童美術教育專家、高級心理諮詢師學能現場改善特訓師、神墨書畫研發人、神墨妙趣練字教程創編人羅一鳴作為此次培訓的主講師,將"學能現場改善"的理念融入培訓活動中,藉助學院不同培訓場地的特色和優勢,展開了不同情境的心智模式溝通
  • 德國唯心論哲學大師黑格爾
    黑格爾(1770—1831年)黑格爾(1770 -1831年),全名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德國19世紀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傑出代表、政治哲學家。黑格爾畫像出身官吏家庭的黑格爾自幼聰明好學,10歲起就讀於斯圖加特文科中學,18歲進入圖賓根神學院學習,主修神學和哲學。
  • 能躲過沙加六道輪迴的人,巴德爾算得一個,堪稱西方版沙加
    「在聖鬥士中,沙加被公認是最接近神的人,一般人要是當上他的對手,往往撐不過幾個回合。為了對付這位強敵,安德烈亞斯煞費苦心,培養了擁有不死之身的巴德爾,在神鬥士中,巴德爾也是最強的一個。在交手中,沙加原本以為,用六道輪迴就能幹掉巴德爾,沒想到他卻躲過了,那巴德爾究竟是何方神聖?」
  • 黑格爾哲學7個比喻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全書分三個部分: 邏輯學、 自然哲學、 精神哲學) (先後共出版過3個版本;其中邏輯學部分被稱為「小邏輯」)《法哲學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美學講演錄》(Lectures on Fine Art)(又譯:《美學》、《談美學》)
  • 遊戲文化碎碎念:從《戰神》看北歐諸神的神話傳說——巴德爾
    而這一次,筆者想說的是另外一位神,他同樣在《戰神4》中有著不俗的表現,他就是巴德爾,在《戰神4》遊戲中作為與奎爺跟小洛基敵對的最初也是本作最終的大BOSS,雖然其形象被不少玩家吐槽有點像UFC綜合格鬥的嘴炮王,但是不得不說在遊戲裡的硬實力還是挺強力的。但是在北歐神話中,巴德爾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就讓筆者帶大家一起走入北歐神話傳說中光明神巴德爾的故事。
  • 2021年春季DIY課程大綱|哲學與宗教:代玉民、藍江、劉鑫、殷曼楟
    第五講:中國哲學與技術講授內容:1. 什麼是技術2. 中國哲學中的技術3.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已降,無論在哪種本體論體系下,「神」這個詞所指稱的都是最高的存在,因此神學就成為本體論的拱頂石,那麼對於最高存在存在性的證明就成為最重要、最基礎的哲學問題。雖然西方哲學傳統和基督教神學有著非常密切的內在關聯,但在哲學內部「神」或「上帝」所指稱的首先並不是信仰意義上的人格神,而是指理性、精神或者說最高的存在。
  • 哲學很難懂?7本簡單有趣的哲學入門書推薦!
    哲學的「有用」讓無數人對它「心嚮往之」,但哲學的「難」又讓同樣多的人在它面前「望而卻步」。西方哲學史講演錄豆瓣評分:9.3作者: 趙林雖說哲學史不等於哲學,但從歷史角度來了解人類哲學思想的演變脈絡仍不失為學習哲學的最好方式之一。
  • 第五屆孔子新漢學計劃京師哲學暑期學堂開學典禮舉辦
    7月2日,孔子新漢學計劃:「中國思想與現代文明」第五屆京師哲學暑期學堂開學典禮在北京師範大學隆重舉行。孔子學院總部漢學研究工作處副處長張科、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向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劉濤、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助理田書峰、北京師範大學孔子學院管理處項目主管王曉川,以及暑期學堂講員顧彬教授(Prof. Wolfgang Kubin)等多位嘉賓出席了典禮。
  • 《戰神4》巴德爾的紋身都有什麼含義?它們有什麼來歷嗎?
    巴德爾的紋身,應該是由盧恩符文為基礎組成的符號,或魔法。AKA我也是在遊戲發售前那段時日,等的著急,所以提前看了些北歐神話相關的的東西,所以這裡就我所知道的回答一下。可能會有錯誤的地方,歡迎懂行的朋友指正。本文內容涉及劇透盧恩符文在說紋身之前,先簡單介紹下遊戲中出現的盧恩符文。
  • 柏拉圖為何寫作對話錄?體現蘇格拉底哲學觀念
    張巍教授在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的講演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對這個問題進行闡發,然後,試圖就這個問題進行回答,最後基於這種回答之上,對於如何更好地理解柏拉圖,我想給大家提供一些閱讀策略。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即探究柏拉圖為何寫作對話錄的原因不是最終的目的。我講演的目的在於我們如何更進一步、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圖的著作及其思想。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哲學類 · 255種
    最初名為「愛智之學」的哲學,有著極古老的源頭。哲學源於驚異,它意味著人類的意識開始以一種獨立的姿態探求萬物的意義。[古羅馬]波愛修斯155.神學與哲學 [德]潘能伯格156.神正論 [德]萊布尼茨157.生命是什麼 [奧]薛丁格158.聲音與現象 [法]德希達159.聖教論 [印度]喬荼波陀
  • 講給你的哲學入門課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要學哲學以及怎麼學
    他相信「閱讀讓人自由」,於是做了一個微信公號,叫:自知讀書 。你可以長按掃描關注哦。這是一個人文知識社群,他希望通過這個號每月陪大家讀一本好書。下面就進入他的講座時間啦:事先聲明,我並不是一個在哲學方面有造詣的人,只是愛好者。
  • 張振珮先生《史通》講演錄
    子玄乃知 幾字,可知他排行第五。其家世既累傳儒業,幼時必深受薰陶。十一歲開始從父習《古 文尚書》,苦其辭艱瑣,難為諷讀,雖屢遭捶撻,而其業不進。父親為幾個哥哥講《春 秋左氏傳》,他偷聽後說:「若史書皆如此,吾不復怠矣。」父親對他的志向殊感吃驚 ,給他講《左傳》,一年不到便講誦完畢,以後陸續讀完《史記》、《漢書》、《三國 志》,又博觀餘部,以廣異聞。
  • 原來學哲學、牟著就是把我們的人生建立一個大的鋼骨結構,從高處看
    第一天我們看了《中國哲學的特質》與《中國哲學十九講》。前面儒家的學問與義理,我還能懂一點點,到了佛家和康德就已經雲裡霧裡,不知所云了。真的佩服朱老師年紀輕輕三言兩語就把各家義理,梳理、剖析得明明白白,我好像也找到了一點門徑了,這大概就是書上說的「通孔」吧!看到牟先生寫到為了區別二程的文章,他居然把他們的文章抄了好幾遍,從他們兄弟的性格來區分是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