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中元」一詞起源於道教。民間稱其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
中元節本來是先民在初秋時節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據《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記載: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由此可知,當時的農家就以豬蹄和酒來祭祀田神,祈求五穀豐登。到後來,祭品已經不再只局限於豬蹄和酒,祭祀場地也不再限於農田。
中元節原是小秋,農作物此時也紛紛成熟。民間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上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祭祀祖先。也就是說,中元節本來是一個祭祖的節日,那為何又會被稱為「鬼節」呢?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據說在這一天,地宮會打開地獄之門,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這一天又被稱為「鬼節」。
中元祭祖
中元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祭祖。這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將祭品置於桌上。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做「布田」。祭祖的祭品也是五花八門,除冥幣金銀紙錠外還有紙剪紙紮的衣服、車子、房子、電器等現實生活中能用到的物品,以此希望祖宗在陰間也能過上好日子。貢品買來後按祖宗人數,一人一份裝進類似信封的紙袋(俗稱火包),按格式書寫封面,在每年固定的地方焚燒。
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而在這一天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後,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施孤
所謂「施孤」,是指施捨給孤魂野鬼的意思。人有孤寡病殘,鬼也有孤魂野鬼。在這一天,陽間有親人、有家的鬼可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飽食一頓,領取親人為它準備好的金銀財寶、衣帽布匹。可那些無家可歸的野鬼就到處遊蕩、惹是生非。為了防止孤魂野鬼招惹是非,人們在祭奠自家祖宗時,都會在門外擺上一小桌,供野鬼享用。
這一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放河燈
放河燈又稱放荷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再插上點燃的蠟燭、香火,讓小船順水而漂。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驅鬼闢邪
插柳闢邪的說法由來以及,因此家家戶戶都會在七月初一到來之前,在自家屋子門口和窗戶上插上柳枝或者其他樹枝,阻止孤魂野鬼亂闖民宅。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還會將「雞屎藤」做成「手鐲」,給小孩和婦女戴在手上和身上,用來驅鬼和避邪。而有些地方則有吃雞屎藤粑仔湯的習俗。
禁忌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會有一些禁忌,例如二月二禁忌動刀、剪子、針線;三月三禁忌不下河洗澡等等。那麼中元節又有什麼禁忌之事呢?
1.不能直呼姓名。晚上不要穿戴繡有自己姓名的衣物,另外最好避免連名帶姓直呼別人名字,同時若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時,也千萬不要立刻回頭或回應。
2.別亂拍照。夜遊時最好不要亂照相,否則野鬼會入鏡與你合影,手電筒也不要往樹上亂照,以免驚動喜歡附著於樹梢上的鬼魂。
3.不亂撿地上的錢。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因為這些錢可能是鬼魂們的,要不然這些就是冥婚招親用的。
4.夜晚儘量不出門。民間有言:「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十四鬼亂竄」。人們普遍認為七月是「鬼月」,夜晚、野外陰氣重,中元節前後更甚,尤其是七月十四的晚上。
雖然這些事情在我們看來可能有一些缺乏科學依據,但是我們也要本著「可以不信,不可不敬」的態度,遵循一些地方的習俗。
#創作者賦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