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薩迦派簡說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該宗派最初是由昆·貢卻傑布(1034—1102年)創立。貢卻傑布自稱是吐蕃時期的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他從小隨父親釋迦慧學習寧瑪派教法。長大後赴後藏拉堆地方的木古壠寺,親近卓彌·釋迦益西(993—1075年)譯師,修習新密法,卓彌給貢卻傑布特別傳授了「道果」法這一新密法。之後,貢卻傑布在後藏仲曲河谷邊買了一塊土地,於公元 1076年創建了一座寺院,因為建築寺院的地方是一塊白色的土地,該寺便起名為薩迦寺,「薩迦」一詞藏語的意思是灰白色的土地。後來薩迦寺作為基地,形成了一個宗派,此派也就命名為「薩迦派」。另外,薩迦寺的牆上刷紅、白、藍三種顏色,不少學者以此為由在自己的著作或文章中,將薩迦派俗稱為「花教」,這種稱呼極其不妥。
十三世紀,薩迦派受到元朝中央的冊封和支持,在西藏第一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從此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薩迦派的勢力也因此而遍及整個藏族地區,元末明初,薩迦派的法王權勢被噶舉派奪取,其實力逐漸衰落。
薩迦派從貢卻傑布開始就決定其法位以家族相傳的形式繼任,政教兩權都集中在一個家族手中。在了解薩迦派的傳承時,首先要掌握薩迦五祖的事跡,因為薩迦五祖是五位為薩迦派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著名人物,在藏傳佛教史上享有聲譽。目前不少寺院供有薩迦五祖的塑像和唐卡。
薩迦派的第一祖是貢噶寧布(1092-1158年),他是貢卻傑布的兒子,幼年時代隨父學法,後來廣拜印、藏名師,遍學佛教顯密二宗及「道果法」的全部理論和實踐。貢噶寧布主持薩迦寺達四十八年之久,成為一名精通教法的教主。可以說,薩迦派是經過貢噶寧布的努力才真正發展起來的。貢噶寧布不僅使薩迦教義的體系趨於完整,而且將薩迦派的勢力向外擴大。因此,後人將貢噶寧布尊稱為「薩欽」,即薩迦派的第一大師。「貢噶寧布自公元1111年接任住持後,長達四十七年,廣收門徒,傳習『親口寶敕』及『道果法』,使薩迦派的鮮明旗幟顯露光芒,從而得『薩欽』——『薩迦大德』的稱號。」(註:《現代西藏佛教》第265頁,鄭金德著.臺灣佛光出版社1991年版)。可見,貢噶寧布的地位及影響超過其父貢卻傑布。
第二祖稱索南孜摩(1142—1182年)。貢噶寧布有四子,大兒子貢噶拔赴印度深造,二十二歲時不幸在異國他鄉染病去世;二兒子就是索南孜摩,他繼任父業,承擔薩迦寺住持職位,便成為第二祖。索南孜摩博通顯密;尤以注重密宗和嚴守戒律而譽滿當時;他還嫻熟五明學,即聲明學和內明學,為推動藏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貢獻。
第三祖叫扎巴堅贊(1147——1216年),是貢噶寧布的第三個兒子,由於索南孜摩英年早逝,他繼承了哥哥的宗教事業,並為薩迦派的不斷發展盡了自己的職責。
第四祖叫貢噶堅贊(118—1251年),是貢噶寧布最小的兒子貝欽奧布的長子。他從小跟隨叔叔扎巴堅贊出家學習佛法,二十三歲時在喀且班欽·釋迦師利處受比丘戒,並從尼泊爾、克什米爾,以及藏族等諸多學者處學得精湛的佛教義理,對佛法具有深刻的認識,而且終其一生未曾破戒,特別是精通五明學,著述頗豐。曾在一次大型學術辯論中,擊敗六位印度學者,從此名聲遠播印、藏地區。因此,貢噶堅贊擁有學者及寺院戒律生活的種種優點和美德,不僅贏得各界人士的愛戴,而且被尊稱為「薩迦班智達」,意思是薩迦派的大學者。
因此,薩迦班智達在當時被元朝統治階級看中,便成為西藏與元朝中央之間建立統一關係的人物,為祖國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1246年薩迦班智達應元室闊端皇子之邀到達涼州,與闊端共同商定西藏歸順元朝中央的條件,並奠定了元朝對西藏地方進行行政管理的基礎。正如「從十三世紀四十年代起,西藏就已經歸順了蒙古,代表蒙古接受歸順的是蒙古大汗貴由汗的胞弟闊端,代表西藏各地方勢力和蒙古洽談歸順事宜的是薩迦派教主薩班」。(註:《西藏佛教史略》第124頁)。最後薩班由於年邁沒能返回故裡,於1251年在涼州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第五祖是著名的八思巴(1235—1280年),本名叫洛哲堅贊。他是薩迦班智達的侄子,也是一位精通各種宗教知識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記》記載:「幼而穎悟,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三藏」。薩迦班智達去世後,八思巴成為薩迦派的教主和代表西藏地方勢力的人物。對於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權起過較大作用。例如,「一二六O年忽必烈當了蒙古大汗,立即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一二六四年忽必烈遷都北京,同一年在中央政權設置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又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制院事。一二六五年八思巴回薩迦寺去,一二六八年他奉忽必烈之命創製一種『蒙古新字』,八思巴蒙古文。完成後回北京進獻,忽必烈一面命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這種新字,用以譯寫一切文字,一面加封八思巴為帝師,大主法王。以後大寶法王成為元、明兩代對西藏佛教領袖人物的最高封號。」(註:《西藏佛教史略》第125頁)。可見,八思巴在元朝中央中擔任高級職位,而且可以指揮整個藏族地區,因而薩迦派在八思巴時期得到蓬勃發展。但八思巴於1276年返回薩迦寺,1280年在該寺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六歲。
通過以上對薩迦五祖的介紹,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到薩迦派的歷史進程。當然,薩迦五祖之後,仍有許多高僧大德為薩迦派的不斷發展或繼續存在發揮過巨大作用。可以說,薩迦派因人才輩出,在教義教規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礎。因此,目前在藏族地區還有不少薩迦派寺院及其眾多信徒。其中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薩迦縣的薩迦寺,以其藏書之多,佛經之豐富,被譽為中國「第二敦煌」。
B、「道果法」
「道果」法是薩迦派的主要功法,此法雖起源於印度,但在印度隨著佛教的滅亡而早已消滅。因此,「道果」法唯獨由薩迦派所繼承並得到發揚光大。時至今日,「道果」法仍然被薩迦派奉為根本大法,完整地保留著。目前,「道果」法不僅是薩迦派的主要密法,而且是藏傳密宗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道果」,「道」指經過修行,而「果」意為達到悟道,簡言之,「道果」即是「有果之道」之義。此法主要靠口傳,不注重文字記載,所以「道果」法享有「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的說法。因此「《道果》傳承是從卓彌大師(洋見本書第三章四節)依次宏傳出來的,據說有十八種不同教敕和風規,然主要領得口旨者唯薩迦派大德。」(註:詳見《士觀宗派源流》)卓彌大師是在西藏傳播或發揚「道果」法的第一位藏族密宗大師。
「道果」法的修煉,有顯宗和密宗之分,一般以先修顯宗而後修密宗為修習次第。
修煉顯宗「道果」法又分三個步驟,如經書中所說:「首應破非福,中則破我執,後破一切見,知此為智人。」對此作進一步闡釋,首先要知曉人類生死根本的俱生無明,從而斷除無明根本而融歸法界。此為「首應破非福」的大致意思。
如能生起定信,則如聖天所說:「一空性如何,一切空性也復如是。」如此則一切法自然解脫歸於無實,生起頓悟一切法的奧義。這就是「中則破我執」的大概意思。由於修了見的
最初階段,所以在其第二階段也能頓然生起此悟,若前已生起寂止,但尚未生起止觀雙運,也能在此時攝持見的奧義,即不起執實之上,掌握寂止之心,能在自己相續之中,生起止觀雙運之見。
藏文佛經上說:「業及煩惱二者,乃由執實之妄想所生,此執實妄想也由戲論或執相所生。因此需先斷戲論和執相,故說『後斷一切見』」。如此修習定能引生由緣起道理通達諸法無實之正見。因為,此空性境,不管是有是無,隨一皆不可得。念心中生起彼外所現境,此則名為暖位現相三摩地。又再進修,則前說心之明相愈為增大,而生起信心和覺驗的明相也比前意增大,此名為頂位增相三摩地。較前再加勵力修習,則淨治能障自中光明之所取迷現的現行,其本心的明相請澄分與樂況較前殊勝生起,此名為忍位無境分別三摩地。內能取心之迷現雖未遣除,然外所取境之迷現則已遣除了,此時於外境相,縱少許實有耽著也不生起,此則名為境得相三摩地。
如上再繼續努力修習,則自心光明,其明相愈來愈為增大,生起如同親心一般的覺驗,此則名為世第一法位無間三摩地。那時俱生無明雖未清淨,然由俱生無明所起的能所二取述現的現行,則大半清淨,出現光明,則可全無所難而無間地生起見道初地智慧,又再進修,能所二取的分別所依,即懼生無明隨眠種子雖未清淨,而它的現行則已清淨,此雙離能所之心,本性光明,赤裸裸的、清清楚楚的生起,猶如現見,如是明相與智慧也並得生起,明、增、得三位的迷現的現行,都歸於沉沒,其能對治的明、增、得三位的明相也次第顯現是為加行道三位,其後俱生無明現行的粗分也都歸於沉沒,現大光明,是為世第一法位。如是觀修最末,若清淨一分俱生無明和其種子等,則自心愈能明見一分光明,此名為初地(是一種修行階段,即菩薩十地中的第一地)吸道位。此後於十地位中各斷一分能障自心光明之無明,其明相也逐步趨大,至十一地證成佛果時,則名為全無所障的現見二種清淨之心的自性光明。
以上為薩迦派顯宗「道果」法的修習過程,顯宗「道果」法比較簡便易行,主要通過紮實的理論學習和長時間的禪定達到其最終目的。完成顯宗「道果」法的全部修習過程之後,就有了修煉密宗「道果」法的基礎。
薩迦派的密宗「道果」法也十分注重修煉,薩迦派的密宗「道果」法也同寧瑪派的「大圓滿」法和噶舉派的「大手印」法一樣,是一種很高深的功法。此法也十分注重修煉次第,修習者在未進入正修「道果」法之前,都必須先修習「四加行法」。四加行法是藏密修煉各種密法的先行預備法,被公認為藏密功法的基礎法,相當於一切密法的基石。下面對四加行作—一介紹:
1、如何迎請金剛上師及佛、法、僧之法
此法在藏密中稱「四皈依法」,為四加行法之一。所謂「四皈依」,就是指皈依金剛上師及佛、法、僧三寶。修習四皈依法就是為了堅固修行者對金剛上師及佛、法、僧三寶的信心。
四皈依法,要求修煉者先觀想自己擇好的金剛上師的容貌,緊接著觀想金剛上師兩眉中間迸現出「唵」字的白光,射入修煉者的兩眉中間;次觀想金剛上師的喉際迸現出「阿」字的紅光,射入修煉者的喉際;後觀想金剛上師的心際迸現出「吽」字的藍光,射入修煉者的心際。
之後,修煉者雙手合掌念誦四皈依真言:
南摩格日貝,
南摩布達雅,
南摩達磨雅,
南摩桑迦雅。
以上四句真言,是依次表示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咒語。
念誦咒語三遍後,即觀想金剛上師以及虛空中示現佛、法、僧三寶諸尊,互相融合,化為五色的大光明,灌入學者的頂竅,注滿全身。由此會感覺到一切惡障不淨化為黑色之氣,從毛孔中—一排出,自己變得光明透徹,身心輕安,充滿福慧。 接著又要念誦四皈依真言一百零八遍或更多。
最後發菩提心,即表示有著修煉密法必成的信念和功法圓滿後一定回施有情眾生的決心。
2、清淨莊嚴的大供養法
此法在藏傳密宗中稱「供養曼達」,為四加行法之一。藏密認為,修煉者必須通過供養金剛上師,以及佛、法、增三寶等,來表示自己的虔誠和敬意。但這種供養功法與一般的供養截然不同,它是靠意念將供品化為甘露,殊勝無比,正是清淨莊嚴的妙供,因此稱之為廣大供養。供養之物有花、香、燈、茶、果等,但其重點在於手印、真言和觀想。
修煉者先結手印,手印的結法是:兩手無名指相背立,兩手中指平伸相叉,兩手小指平伸相叉(均右在外)。次以兩手食指鉤兩中指(右食指鉤左中指,左食指鉤右中指)。以兩手大拇指按兩手小指之端(右大拇指按左小指,左小拇指按右小指)。
坐勢為跏趺坐,念供養咒:嗡灑瓦達塔嘉塔依大磨,格日拉那曼扎拉欽,尼巴依達秘。
觀想自己手中有七珍八寶,充滿了須彌山及東南西北四天。再觀想這一切珍寶,全奉獻給諸佛菩薩。
然後,把手印向上提,在兩眉中間印一下,即可散印。
例如,我們要供養一朵花,先把這朵花印在腦海中,然後把這朵花想成一排花,想成宇宙上下方皆充滿了這朵花。
觀想諸佛菩薩,每尊皆手握你奉獻的一朵花,並充滿宇宙太空。
然後,心中默念供養咒,再將手觸眉中間散印。
以上就是通過觀想由一變多,—一化現的重重無盡的供養法。
3、克己、苦身、柔體之大禮拜法
大禮拜法,也即俗稱的「叩長頭」,也是藏密功法中的一種動功,它以禮拜的方式,反覆性地做五體投地的全身運動,所以,大禮拜法又是一種強身健體的運動。事實上大禮拜法也是一種表示修煉者的虔誠和虛心,防止貢高我慢的功法。所以,大禮拜法被認為是一種克己、苦身、柔體的法門。
修行大禮拜法,先觀想金剛上師及諸佛在面前,自己雙手合十先置頭頂,以表示成就無上覺悟的意思。其雙手合十又表示合十地五道(註:五道,又稱五趣。六道中排除阿修羅,便成為五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種存在的境域)為一的意思。觀想金剛上師諸佛額際放「唵」字白光,射入修煉者額際。再將手印置喉際,觀想金剛上師及諸佛喉際放「阿」字紅光,射入修煉者喉際。再將手印置心際,觀想金剛上師及諸佛心際放「吽」字藍光,射入修煉者心際。然後俯身散印,即分開兩手,以手著地,雙手平伸、向前推出,表示推開六道(註:六道,中五道加阿修羅為六道),直趨菩提境界,全身臥於拜墊之上,五體均以著地為準,又再合掌於頂,然後起身立正(註:五體,指人的四肢加頭為五體)。如此循環,多多益善。另外,還可以半臥式,即雙膝點地,雙手掌貼地,然後額頭觸地即可起身立正。
藏密要求作此禮拜時,隨禮拜念誦咒語,咒語有禮佛咒、蓮師贊、回向文等。
禮佛咒為:
唵,南摩曼祖師利耶,南摩蘇師利耶,南摩烏達嘛師利耶梭哈。
蓮師贊為:
三世請佛法界性,無量壽智我蓮師。
身語意業求加持,永離生死證性真。
回向文為:
上師三寶加持力,願我疾成無上覺。
度盡六道諸有情,皆共成就大菩提。
在合掌做手印時,顯宗密宗也有不同,顯宗通常情況下一般以兩手十指尖各相拄,手掌內空如塔形,這種合掌式手印稱為普通合掌。而密宗的合掌式則稱為特殊合掌,其具體作法有三種:
1)兩手十指尖各相拄,掌心內空。兩大拇指上節彎曲,如佛龕形,兩手拇指指尖,壓於無名指下節,這是頂禮佛部請尊手印,因此稱為菩提合掌。
2)兩手虛心合掌,兩手大指和小指各相併。其餘三指微開,如八葉蓮花形,這是頂禮蓮花部諸尊的手印,因此稱為蓮花合掌。
3)兩手相併,十指交叉,有指壓左指,掌心內空,如五金剛杵交叉的形狀。這是頂禮金剛部諸尊的手印,因此稱為金剛合掌。
禮拜時的觀想也有許多種類,下面列舉幾種,可供選擇:
1)觀想右手五指從大拇指數起,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即五波羅蜜,與左手的智慧波羅蜜相合,是為六度,依此直趨十地五道。觀想右手方便與左手智慧,合而為一,即自身可從這方便與智慧之門中,成就色、法二身。
2)觀想左手是智慧,右手是方便,兩手伏地時,用力前推,即以智慧的利劍,將八萬四千煩惱,統統斬斷後,用方便之舟船,將一切眾生,渡到彼岸。
3)觀想有害於我的是四魔,即天魔、陰魔、欲魔、死魔,我今伏地用力一推,即將四魔驅逐,不再為害。
4)觀想本人化身萬千,同時向虛空中的無數佛菩薩頂禮。
以上四種觀想法,可以選擇其中較適合於自己的一二種,依照觀想。此外還有密法上的觀想,即右手為起分,左手為正分,兩手相合,成就度脫之道。又有右手主脈五氣息,與左手支脈五氣息,二者相合,兩脈氣息,聚於心間,成就雙入之道。這些觀想的含義較深,最好向自己的金剛上師求援口訣。
禮拜有著克服怠慢的作用,這種三門(註:三門,遠離菩提障的三種門,即智慧門、慈悲門和方便門)全磕五體投地,加上多種存想有利於氣功的修煉。現在許多人因缺少運動,往往有胃病、失眠等諸多慢性疾病,若依此法修行,則全身血脈暢通,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功能鍛鍊,比其他運動效果更好。這種一禮一贊,能使人心境特別平靜,迅速進入虛靜狀態。藏密認為,人的兩手掌、兩膝間貫通全身督脈,每天禮拜時兩手掌和兩膝蓋用力著地,使督脈鬆動,這樣會使全身血脈流通。對於所有由氣、膽、痰所引起的三方面的疾病有極好的防治作用,並且沒有中風的疾患,一般人在臨終時,都有全身抽筋的痛苦,如果平時修煉過這種磕十萬遍大頭的禮拜功夫,臨終時就不會有風動抽筋的痛苦,而且死後會身軟如綿。所以,藏密功法中將此作為初入法門中的重要功夫來加以修煉。而這種作為大禮拜功法的磕長頭的具體情形,在西藏拉薩的轉經路上常有機會親眼目睹。那些磕長頭的男女信徒,腿上套上用牛皮製成的護膝,兩手則套著以硬木做成的護手板,嚴格按著磕長頭的基本原則,在一種坦然自如的神態中完成著磕長頭的每一個具有節奏性的動作。這一情形在非信教者看來,簡直是一種折磨人的苦行。據考察,這些磕長頭的信徒大都是從外地前來聖城拉薩朝拜的人,他們有機會能在拉薩轉經路上磕長頭,是一種福份、一種功德無量的行為。
4、無量光明、遍照十方之妙音真言法
此功法在藏密中稱金剛心菩薩法,或稱金剛薩埵真言法。這是藏密四加行法之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法,被稱為密教必修之法。
金剛心菩薩,即金剛薩捶,這位神佛(菩薩)在藏密功法中被認為是諸部密法的主尊,可謂主管者。
修鍊金剛心菩薩法,以念誦咒語為主,但念誦咒語時還要觀想金剛心菩薩身放五色無量光明,遍照十方,消除自己以及眾生的諸多煩惱。具體修法如下。
首先念誦四皈依咒(三遍):
南摩格日貝,
南摩布達雅。
南摩達磨難,
南摩僧伽雅。
其次念誦發菩提心真言(三遍):
唵·波地支達,別炸,灑麻雅阿吽。
然後結手印;
右手握拳,朝內,拇指壓食指;左手握拳,朝外,食指壓拇指置於胸前。
以上預備工作完備後,觀想空中現出金剛薩埵身體為白色,戴五佛冠,天衣重裙,種種寶物嚴飾其身,以跏趺坐於蓮花月輪座上,右手忿怒印持金剛杵於心際,左手忿怒印持金剛鈴於左腿際。其心際周圍有百字咒輪圍繞,此咒輪放白色光明,飛騰空中,成一個弧度,從修練者的頂門灌入全身。因此,修煉者的全身也現出大光明,全身的惡業惡念化為黑氣,從周身毛孔中排了出去,於是修煉者遍體空明,得大禪樂。
念誦金剛薩埵百字明咒二十一遍,念誦咒語時不結手印。百字明咒為:
唵。巴澤薩埵灑麻雅。瑪努巴拉雅。巴澤薩埵迭努巴,帝查傑多美巴娃,蘇多卡約美巴娃。蘇播查尤美巴娃。阿努拉多美巴娃。灑瓦希弟,美抓亞叉。灑瓦噶瑪蘇札美,吉覺些裡雅格日,吽,哈哈哈哈火!巴噶文,沙瓦達他噶達,巴扎瑪美孟札,巴札巴娃。瑪哈灑瑪亞,薩埵啊。
以上主咒百字明咒念誦完畢後,再念誦短咒:唵·別札薩埵吽.短咒可隨意多誦。
咒語都念誦完後觀想金剛薩埵化為一點白光,從修煉者的頂門進入心際,此時,金剛薩埵菩薩的身、語、意,也就是修煉者的身、語、意,二者合一,完全融合,於是修煉者變身為金剛薩埵菩薩。這是宇宙至上意識與修煉者自己心光完全合一,是很微妙的大相應。
之後,出定回向,也就是說,結束修煉,發願與眾生共同成就佛道。
修煉「四加行」功法有了一定基礎後,可以進入本尊大法的修煉。
5、修煉清淨琉璃光法
薩迦派擁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不動明王、度母、藥師佛等多種本尊法。下面擇其中藥師佛本尊法作為薩迦派的代表性本尊大法來介紹。
根據《密宗秘法》一書,藥師佛本尊法主要觀想釋迦藥師琉璃光七佛,配以念誦藥師佛心咒。其具體修煉方法是,修煉者觀想在自己面前虛空中,出現藥師佛,全身藍色,胸前現一藍色種子字「吽」,放光射入自己身中。
繼觀想自己正金剛跏趺坐,頭頂上則坐有藍色的藥師佛。在藍色藥師佛頂上復有兩尊白色藥師佛重疊而坐。
在第三尊藥師佛頂上復有兩尊粉紅色藥師佛重疊而坐。
在第五尊藥師佛頂上復有兩尊黃色藥師佛重疊而坐。
這樣在修煉者頂上坐有藍、白、白、粉紅、粉紅、黃、黃等藥師七佛。
觀想自己分身為無數人,在七佛壇前以供品作虔誠供養。
繼而,觀想頂上藥師佛第七尊化入第六尊,第六尊化入第五尊,第五尊化入第四尊,第四尊化入第三尊,第三尊化入第二尊,第二尊再化入藍色藥師佛身中。
此時,藍色藥師佛放光,自我頂上往下溶入我身中,我也隨之化成藍色,而業障疾苦也隨之往下排出體外,我即成為清淨的琉璃色身。
自觀頂上「唵」字放白光,喉上「阿」字放紅色光,心上「吽」字放藍色光。
念誦如下藥師佛心咒(最少一百零八遍):
達雅塔,唵貝下澤,貝下澤,
瑪哈貝下澤,熱砸薩穆噶爹,梭哈。
最後,觀想自己坐在蓮花座上,座上有月輪,月輪上有藍色藥師佛,即與我無二無別,在胸前有「吽」字,放著藍色的光,光照十方。
薩迦派主張最莊嚴的成果是覺。在此之前所獲得的果是對身、語、意日益擴大的控制,自我之幻的逐漸消失和始終越來越高的識境的發展,所有這一切都伴隨著智慧的增長過程。現觀到的神佛在何種程度上純粹是臆想的,或者相反是相當於真正的普遍之力,這是一種見的問題。對此,《土觀宗派源流》記載:「密教之見,即親證內心實相之見。」這也是薩迦派所追求的目的。至於如何修習此見,《土觀宗派源流》又記載:「修習此見,則應以三要資助其堅固引生利益。三要者:成境為心,成心為幻,成幻為無自性。」薩迦派就以道位之見安立為至高而超勝之見,並要求修煉者既要獲得道果位,又要守護該教派的清淨教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