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農村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機遇與挑戰

2020-09-03 平凡女子liz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2020年,庚子鼠年,一場疫情讓我們原本一個多月的寒假居家時間延長了兩個多月。原本是二月中旬開學的新學期延遲到了四月下旬。三月份開始後,所有的學校更是採取了網上教學的教育模式。

因為是全國統一,所以在準備日初期,各個學校,各位班主任都會對班級的學生的網絡上課的條件進行調查,目的是確保「不落下一個人」。很多的偏遠地區和農村學校終於跟上集體的節奏了。作為一名農村中學初三的教師,真的很怕分區域,然後後面真的就是差距越來越大了。

因為所在地區的一些私立學校,其實早就在大年初七八的時候便開始網上授課了,公校的我們一開始祈禱的只是正常的開學。後來,由於疫情的形勢還未明朗,所以我們收到的通知是暫不開學。當時心裡就有點慌了,因為初三的備考本身就是一件爭分奪秒的事情。另外便是害怕太長的假期會增加學生的惰性。所以,在接到暫不開學的通知後,我便開始搗鼓要不要自己來組織學生進行網絡複習。

有了這個想法,我便開始研究相關的網絡設備支持,中間試了幾款軟體,目的是儘量找到最適合大家使用的,同時也是讓更多的人可以輕鬆上手的。其實,在學校正式上網課之前,我們班已經開始嘗試了。所以很多的設備問題,我們在開始網課之前我們已經解決了,等到真正上課開始後,我們也是比較快進入狀態了。

說實話,我很感激這次的全民網課的通知的,替那些愛學習的學生感激。雖然「全民網課」這些年來是第一次,相信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次,同時對於我們老師也是一種挑戰,不僅僅是上課的挑戰,也有技術設備還有知識主動學習的挑戰。一開始的兵荒馬亂,到最後我們的遊刃有餘,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本身也是一種成長。雖然是被逼著成長,但是就像一句話說的:「你不逼自己一把,你便不知道自己可以成長到什麼程度。」很多時候,我們對很多事情看著總是很難,所以總是很難去跨出第一步。

在這種特殊的情形之下的全國網課對於農村學校來說其實是一種機遇。我們都知道,全國的教育資源分配並不平均,省與省的差距,市與市的差距,地區與地區的差距,農村與鄉鎮的差距。很多的差距讓農村學校的教育一直都是滯後的。所以,看到網上授課的時候,很怕是根據各個地方來實施。不可否認,農村地區的孩子,家庭在網課的操作上肯定沒有發達地區的孩子那樣信手拈來。雖然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麻煩,但是從總體來說,我們是有向前一步的。

農村學校的第二個機遇,便是對於教師自身的成長。關於網上授課,我們不僅沒有遇到過,甚至於平日裡相關的培訓都沒有,教師方面我們也沒有技術設備的支持。我們都是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一個頭兩個大,甚至真的是想到要上網課就「頭痛」,我們甚至被套上了「十八線主播」的稱號,但是現實已經擺在我們眼前,我們也只能一步一步向前走了。後來有和我們的組長交流過一個現實的問題:社會已經如此進步了,為何我教了這麼多年的書還是覺得我們的很多操作一直都沒有更新呢?很多的教育理念,新的想法,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為我們服務的,但是卻很少可以在我們身上推行。我覺得此次網課讓我們教師學習到的一項技能便是:分享。分享我們的教學,分享我們的備課,分享我們的看法。未來的世界是合作共贏的,故步自封走得並不長久。

第三個機遇便是,很多曾經在大腦中的想法,有了實踐的機會了。很多年前,我們大多都接觸過科普的文章,文章說到,未來的人們可以不用來學校上課,我們可以實現在家學習,在家辦公。就在今年,都實現了。是社會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還是新的生活方式應運而生了呢?總之,我們就這樣來到了曾經書本中看到的那個社會。在這這次的網絡授課過程中,上課是通過網際網路,學生的學習反饋也是通過拍照上傳,我們教師隔著屏幕同樣可以批改作業。在這樣的過程中,上課的流程依舊在進行。各款上課的軟體也是適應大夥的需要,適時進行更新。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接觸到一個新的軟體,它會根據你的授課書籍版本,安排很多的儲備題,身為老師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組題,之後發到我們的班級中,設定時間便可進行課後作業或者測試。系統會幫我們查選擇題的答案,我們老是要自己登陸網站查主觀題的內容。網站的題型也很新穎,當我們完成一次測評的時候,系統還會幫我們生成一份非常詳細的結果分析表。這其中每位同學的知識點掌握情況,每道題的完成率以及整個班級總體情況我們都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無形中可以減少我們很多的工作量,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

以前我是想過藉助網絡來完成這些事情的,但是當時只是自己的想法,也考慮到學生是否能夠跟上,若是強制要求也是不可以的,剛好是這樣的一個契機,讓很多當初的想法進入了實踐。而結果便是效果可以,若是有可能,我期待的是被普及。網絡授課本身也給了我們一個契機,這個契機便是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嘗試,而且不會都是失敗的結果。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的提升需要相關部門的扶持與投入,但是我們自己本身也是可以先擁有這種軟實力的。不然等到有一天,真的全國普及,同樣會存在不會使用的問題。

說完了機遇,接下來想談一談面臨的挑戰問題。首先,在本次網絡授課的過程中,老師退出了平日裡那個督促的角色,這個角色由家庭來擔當。在開始網課教學之前,我們建立了學生群,家長群,目的是希望和家長有更好的溝通,了解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每天的早上中午,我都會提前半個鐘發布考勤點名,等到快上課的時候把情況反饋到家長群,目的是打算讓家長看下還沒參加點名的同學是否是因為什麼事情耽誤了,或者睡過頭了。各科的科任老師在上課前也有拜託他們上課前要再點一次名或者中間突擊點名。老師們都有把情況在家長群裡反饋,甚至我們每天作業上交情況我們也有反饋。網課上了兩個月,你會發現那些經常榜上有名的孩子的家長從來不給一個回復的。有時候發了點名,然後老師上課的過程中,看到一些同學還沒出現,我打電話到他家去,他的父母也是一頭霧水,說自己不知道孩子睡醒了沒,或者說他沒看群裡老師們發的信息。

有一次我去市場買菜,賣主剛好在和另一個人聊天,聊到現在孩子在家上網課,一直在說,到底什麼時候開學?他快被他家的孩子搞瘋了。說到這次的上課方式,他們說這樣的讀書方式讀個什麼書?孩子拿著手機哪裡有在讀書,都是在玩遊戲。

從這裡反映出一個家長的學習意識問題。所有的家長都會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說過同一個問題,原本我家孩子挺乖巧的,學習成績都很好,後來迷上玩手機了成績就下降了。他們都會認為拿著手機便是在玩遊戲,沒讀書的。自己本身也不曾想過目前的疫情情況,如果盲目開學對自家孩子是否更不好呢?還有一個問題,我一直很想問的便是,當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性會用手機中的視頻來讓自己的孩子安靜或者停止哭鬧或者讓他服從你的指令,為何又要在他們長大後抱怨他們沉迷手機呢?這不是你們教出來的嗎?我們都知道,種一棵樹的時間是十年,其次是當下。

網絡授課的第一個挑戰便是家長的全局意識,雖然在之前電視上,手機裡都會通過各種方式告知為何進行網絡教學。但是,從目前的這一點來看,提升家長的參與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個挑戰便是身份的轉變,同樣和家庭有關係。通過這次疫情,加上這次的網絡授課,在身份切換上,老師和家長都要學會這項技能。還記得正式上網課前的那一周,真的很焦慮。因為本身是班主任的問題,所以還要去兼顧其他的很多問題,包括網絡班級的建設等等。心中也會很擔心這樣上課的效果如何,哪怕你做了萬全準備,若是學生沒有配合,就變成一項無用功。後來慢慢地調試過來了,也懂得要學會放下。很多事情,我們已經拼盡全力,但也沒辦法強制要求他按照我們要的方向來走。

相反,家長的身份卻要從之前的「放養」轉到現在的「圈養」,他們估計同樣不適應。父母不僅要在忙自己的工作同時,還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管住自己的孩子。或許曾經他們有過「教育這件事就交給學校」的想法,但是這次的網絡授課卻逼著他們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在孩子的學習上,特別是那些年紀還比較小的孩子。這其中的一門學問便是教會孩子「自律」。但是從目前的結果來看,自律的效果並不好。初三提前兩周開學,開學後有一種感覺叫「一朝回到解放前」。

第三個挑戰便是回校後孩子和老師的心理壓力的疏導。任何一個有責任心的老師,都不會讓自己的學生在這個過程由他去,同樣的,回到學校後,當他們看到兩個多月的網課成果之後,同樣不會心如止水。所以,對於老師來說,真的需要在開學前給自己打預防針,我們是很努力,但是我們同時要遵循規律。心態要先放開,個人覺得「大不了我從頭再來努力一次」,反正努力努力著會好的。教師的心態要先穩住。

其次是學生的心態。我們會看到無所謂,每天網課當覺睡的學生,但同時我們得相信很多同學依舊在力爭上遊的,他們沒有放棄,這次網課的授課方式他們或許也接受的很慢,所以他們身上也會有焦慮的情緒。特別是畢業班的同學,開學後的接踵而來的很多檢驗會讓他們對自身也進行一次檢驗,我們同樣需要關注班裡同學的情緒,特別是那些平日裡很安靜的同學,適當的時候要和他們進行交流,緩解他們的焦慮。

就好像「危機」這個詞一樣,有危險,同樣有機會。疫情之下的農村教育,有著我們要去面臨的挑戰,同時也隱藏著某種機遇。凡事不是絕對的壞,也不是絕對的好。我們能做的便是加強自身的努力和實力,應對隨著而來的各種挑戰,若是可能,順便抓住機遇,實現新一輪的提升。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雙語教育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
    寧波晚報升學通甬上APP本報訊(記者 徐葉 通訊員 黃愛芹) 為了應對疫情,各地採取了居家隔離、網上授課、延期開學等系列措施。全球交通受限,教育新模式萌發。疫情之下,寧波雙語教育又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和機遇呢?本周五(4月17日)上午10點,「校長說」第六期將與市民見面。此次寧波晚報特邀寧波至誠學校雙語初中小學部校長石瑾娜,為大家作題為「疫情之下 雙語教育的挑戰和機遇」的報告。石瑾娜,哈爾濱人,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 疫情為教育信息化賽道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所謂機遇:一、宏觀層面的政策利好從世紀之初的校校通開始,再到近年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其實國家在教育信息化上的財政投入逐年遞增,在基礎建設、應用探索、人員培訓等方方面面舉措不斷。而隨著疫情這塊試金石,暴露出教育信息化在硬體基礎、應用能力、課程儲備、平臺建設、教學模式的種種問題,宏觀政策層面對於教育信息化的扶持決心更加凸顯。
  • 疫情之下,機器人工程師行業的挑戰與機遇
    01 看清現狀:疫情之下,行業的挑戰與機遇 這次疫情讓一些線下商業一夜之間仿若大廈傾塌,但對於某些行業和領域來說,卻是一個機遇,比如機器人行業。機器人行業究竟為這場疫情做了什麼?
  • 疫情中的在線教育:機遇與挑戰
    在疫情衝擊下,傳統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在「停課不停學」的政策號召下,在線教育成為緩解疫情對傳統教學秩序衝擊的有效手段。在線教育取代了傳統課堂一躍成為主導性的教學手段,由此也形成了「全民網課」的社會現象。目前,我國的疫情已經得到基本控制,傳統的課堂教學秩序也正在逐漸恢復,K12在線教育在「全民網課」的熱潮退去後又將回歸其原本的輔助性學習工具的角色,然而通過梳理疫情中K12在線教育的作用表現與存在的不足有助於深入理解其目前與未來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更好地促進K12在線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
  • 在線教育戰「疫」 三大對話復盤疫情之下的機遇和挑戰
    對整個教育行業而言,疫情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到底會創造出怎樣的「風口」抑或潛在危機?技術和資本要如何合力才能真正解決教育需求?對在線教育公司而言,是否真的再次迎來了「豬都能上天」的時代?3月18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未來商業戰『疫』行動」第二場線上沙龍對此進行了階段性復盤,聚焦「疫情」之下,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 翼鷗教育將聯合未來學校生態大會舉辦「OMO教育的機遇與挑戰」論壇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教育行業面臨巨大的挑戰也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在「停課不停學」政策的引導和助推下,全國2.82億在校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教育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 翼鷗教育將聯合未來學校生態大會舉辦 「OMO教育的機遇與挑戰」論壇
    【天極網IT新聞頻道】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教育行業面臨巨大的挑戰也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在「停課不停學」政策的引導和助推下,全國2.82億在校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教育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國務院、教育部等相關部門近些年也出臺多項政策,大力推進「教育+網際網路」,鼓勵教育行業參與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推進基於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變革,並探索線上線下教育相融合的機制。   教育行業的全面「觸網」,AI、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讓兼具線上、線下教育優點,提升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的OMO模式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 線下教培機構迎「寒冬」,疫情下教培機構應抓住挑戰和機遇
    學校不開學,線下培訓就不得開課,這是現在線下教培機構的現狀。是就此關閉,還是一個轉機呢?機構轉型線上,看起來是勢在必行,但真的是如此嗎?一、教學是教與學,是老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過程。但現在線上教育還達不到這個效果,孩子有個天性就是貪玩。線上教育雖然可以解決教學問題,但解決不了孩子是否學習的問題。
  • 前途出國總裁孫濤:疫情之下,國際教育如何應對新環境及挑戰?
    峰會邀請了海內外40+知名院校招生官、資深升學指導老師、國際課程負責人和國際教育管理者,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助理副總裁、新東方前途出國總裁孫濤參與了此次圓桌論壇,就「疫情之下,國際教育如何應對新的環境及挑戰?」這一話題做出了精彩發言。
  • 幾萬家線下機構倒閉,疫情給教育行業帶來影響、挑戰、變革與機遇
    他在演講中分析了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並詳細闡述了他眼中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民辦機構都把線下課堂轉移到線上,儘量保障師生正常的教學進度。但這種應急狀態下的轉型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系統的卡頓、教師不適應線上教學、學生上網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教學效果不理想等等。
  • 俞敏洪: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有哪些
    9月5日,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出席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他在演講中分析了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並詳細闡述了他眼中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 疫情之下的德國在線教育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停課,不少國家的學生由此開啟網課模式。在線教育能否緩解關閉學校帶來的教育壓力,如何保障在線教育的有效開展,本期聚焦德國在線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 俞敏洪服貿會演講:教育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中新網9月6日電 9月5日,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出席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他在演講中分析了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並詳細闡述了他眼中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 調查丨疫情之下,線上教育真的可以成為藍海麼?
    邊女士告訴記者,由於受到疫情衝擊,學校已經三個多月沒有開門了,虧了100多萬,「實在是熬不住,才有了和同行抱團取暖的想法。」疫情衝擊,成都中小學培訓機構面臨怎樣的挑戰?線上教育是否會迎來發展新機遇?對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 在疫情之下,抑鬱症患者如何在危機中看到機遇,並把握好機遇呢?
    在疫情之下看到機遇,在疫情之下把握機遇,在疫情之下提升自己。或者說在這個疫情之下這個機遇到底在哪裡呢?如何才能去發現機遇並把握好機遇呢?張老師就帶著這三個問題,來給大家(所有患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朋友們)解答,讓大家可以在疫情之下更好的去發現機遇、把握機遇和提升自己。
  • 從經濟學角度看疫情之下教育行業的出路
    而各大板塊中,教育板塊表現又如何?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運營著千千萬萬學生就讀的各大教育企業,疫情的日趨嚴峻使各大教育企業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為應對愈演愈烈的疫情,全國各省市相關部門均作出學校延遲開學的通知,且難以預測的疫情持續時間亦使不少教育企業遭遇挑戰。
  • 胡文彪談職業教育:機遇和挑戰並存
    在寧鄉農村地區,有很多像王濤這樣的孩子。胡文彪深知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只有讀書學習才是他們的唯一出路。家鄉老百姓脫貧不僅要腰包鼓起來,更要將腦袋武裝起來,這次資助學生的經歷,讓胡文彪滋生創辦學校的想法。2017年6月,長沙市教育局批准,胡文彪同兩位合伙人一同創辦了長沙市藍天科技中等職業學校。多年來,胡文彪轉輾於各級各類學校觀摩、學習教育理論,深鑽教育管理。
  • 疫情之下,英國留學的危情與機遇
    儘管在留學期間因為疫情影響,學校的教學規劃發生了相應變化,但張馨月仍然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順利完成了課程的學習:「我個人並不認為線上課程對教學質量有太大的影響,老師們還是一如既往盡心盡力教學。我們有不懂的問題,可以在線上和老師實時溝通,或者提前約時間和老師進行網絡會議。
  • 疫情對高校教師的影響-加強工作信息化建設,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從年初到現在疫情已經持續半年了,在這期間,高校教師的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從教學、科研以及個人學術發展等多方面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疫情條件下,高校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對於理工科而言,如果是從事項目研究,需要隨時採樣、分析測試以獲取數據,由於疫情條件的影響,採樣和分析測試實驗等產生了很多不便,研究的進程一般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多數會延遲。如果是純粹實驗研究的項目,影響就更大了,許多實驗無法正常進行,只能轉而在網上通過一些專業軟體進行模擬實驗獲取研究結果。對於文史類而言,以前需要在學校圖書館查閱的大量文獻資料,只能在網上進行。
  • 中公教育王振東:疫情帶來機遇和挑戰 教育是苦差事保持樂觀初心
    中公教育集團CEO王振東出席並發布演講。王振東表示,如何看待這場疫情對教育行業的影響?我覺得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今年上半年大家也都看到線上教育風生水起、蓬勃發展,獲得了爆發式的增長。在資本層面,我看到最近一筆對教育領域的投資十幾億美金,這在之前是不可想像的。這些其實就是我們面臨的千載難逢的機遇,那麼挑戰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