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4年朝鮮王朝的太祖將國都遷至現在的首爾,看上了北邊這片依山傍水的方正福地,便在此建造了第一座正宮——景福宮。500多年來,景福宮遭遇過兩次重大的毀壞,直到1994年,首爾建都600年時,
韓國依據古籍資料的記載,按原貌一一重建,可惜如今所見僅存當年的1/10。想要細細參訪景福宮,建議善用每日的中文導覽時段,讓中文導遊陪你細數景福宮大大小小的故事,以及建築中隱藏的趣味與內涵。
每日10:00開始,在景福宮光化門、興禮門前廣場,有朝鮮時代的光化門開啟儀式、守門將換班儀式、宮城門閉門儀式,是很值得前往觀賞的文化重現活動。 而沿著景福宮通向三清洞的石牆路旁,春季是粉白的櫻花,秋天是澄黃的銀杏葉,隨著時節變化展現著不同的美景。尤其景福宮石牆路對街沿路有許多藝術畫廊,因此又被稱為「畫廊之街」,這條路除了是充滿氛圍的散步道之外,還能欣賞各畫廊的藝術作品。
景福宮是朝鮮王朝的正宮,位於首爾市鍾路區世宗路。由於它位於首爾古都的城北,因此又稱為「北宮」。開創朝鮮王朝的太祖——李成桂在建國之後便立即著手建設新都。太祖三年(公元1394年)設立了「新都宮闕造成都監」,統管新宮闕的營建事務。
翌年九月景福宮落成,取《詩經》中「君子萬年,介爾景福」中「景福」二字,命名為「景福宮」。當時宮內的殿閣共有三百九十餘間,到「壬辰倭亂」時全部焚毀,後來一宣被原樣留存,直至1867年才開始著手重建,一年後竣工,擴建後的面積達7225聞半。
景福富以北嶽山為主山坐北朝南,本著左祖右社的建宮規制,左為宗廟,右有社稷壇,前有作為案山的南山和作為內水的清溪川及作為外水的漢江,實為一處風水寶地。景福宮被指定為史跡第117號,現在宮內保存下來的主要建築物有國寶第223號的勤政殿和寶物第812號的勤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