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宮殿、博物館是這個國家的前世今生,能反應這個國家的歷史、古典文化和興亡衰落。因此,當我們去別的國家旅遊的時候,最好的了解這個國家的方法就是參觀它的宮殿和博物館。
紫禁城也叫做故宮,是明清時期皇帝處理朝政和生活的地方,由明成祖朱棣修建,如今已經成為了首都北京的著名標籤,也是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韓國故宮名叫景福宮,是以前的朝鮮半島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統一王朝的皇宮,比我們的北京故宮歷史還要早十一年,但名氣遠遠比不上我們的北京故宮。
以前的時候,朝鮮是我們的附屬國,受中原文化影響很深。景福宮的建築布局也是仿照的明朝宮殿的樣式。當然建築規格和面積就要小得多了,韓國景福宮佔地差不多四十一萬平方米,面積只有北京故宮的一半大。
當時的朝鮮作為明朝的藩屬國,國王的登基就和明朝的親王差不多。古人非常看重長幼有序、等級森嚴。所以在修建景福宮的時候,只有參照親王宮殿的樣式修建,不敢用明朝天子用的黃色琉璃瓦,僅僅塗了丹青色。
那個時候的朝鮮還沒有自己的文字,現在我們看到的韓國很多方塊、圓圈的文字使用時間非常短。就算當時有自己的文字,也沒有推廣使用,因為在他們眼中,只有中國漢字才是最好最優美的。他們非常推崇我們的漢字書法,以能寫漢字、說漢語為榮。在古朝鮮,只有上層人物才能學漢字。景福宮的名字就來自《詩經》中的「君子萬年,介爾景福」。
景福宮經過多次戰亂,多次被毀。現在的景福宮是1865年修建的,到2010年又對景福宮進行了修繕。有意思的是,景福宮裡面的大部分文字都是漢字。牌匾、題詞、對聯、注釋說明等等都是漢字。經過去漢化的韓國,現在的韓國人已經有很少會說漢語寫漢字的了,所以他們進去參觀基本都看不懂。自己的傳統文化還需要翻譯,這就很尷尬了。
韓國人進韓國「故宮」景福宮參觀,還需要會中文的導遊翻譯給他們聽。而我們中國人進去,就會對裡面的建築和文字非常熟悉,就像回家一樣。因為這裡面全是濃濃的中國風。
韓國「故宮」全是中文,韓國人參觀需導遊翻譯,中國人進去像回家。我們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讓中華文化屹立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