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宮是首爾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宮殿之一,是韓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中心。它是朝鮮王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於朝鮮洪武二十八年將原來高麗的首都遷移時建造的新王朝的宮殿,具有500年歷史。
是韓國古代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物,最雄偉壯麗,是舉行正式儀式以及接受百官朝賀的大殿。高宗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殿內有寶座和藻井,殿身四周繞以迴廊,殿前鋪平石板,莊嚴肅穆,異常壯麗。
位於勤政殿西北邊,是國家每逢喜事時或迎接外交使節時舉行宴會的地方,建於一個巨大的人工池塘之上。它正面10間,側面4間,為兩層樓閣,建於太宗永樂十年(1412年)。樓閣造型被譽為韓國之最,方型河池上聳立的石柱樓閣,看似巨大樓閣漂浮在池上,顯得異常壯麗。
景福宮東面是建春門,西面是迎秋門,北面是神武門,南面(正門)是光化門。光化門建於1395年朝鮮王朝太祖時期,位於景福宮的正門。作為韓國人心目中的「國門」,光化門經歷了多次戰亂,一次遷移,兩度被毀,三度重建。
光化門和勤政門之間是興禮門,「興禮門」在《景福宮全圖》和《宮闕志》等朝鮮初期畫圖或書籍上記載為「弘禮門」。其名稱之由來可以追溯到中國清朝,中國清朝乾隆皇帝(清高宗)名諱「弘曆」,而在古代,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故作為藩屬的朝鮮要「避諱」。因此,到了朝鮮末期(高宗時期)把它改為「興禮門」。
是國王的寢殿,建於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燒毀於宣祖萬曆年間的日軍入侵(壬辰倭亂)(1592年),高宗同治六年(1867年)與勤政殿同時重建竣工。大正五年(1917年)昌德宮內殿被燒毀重建時,將景福宮的宮殿(包括康寧殿在內)遷至此處,並將該殿作為昌德宮的熙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