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期提前引發質量擔憂 匾額遭「去漢字化」團體反對
1968年修建的光化門。(圖片來源:中國文化報)
正在製作中的漢字「光化門」匾額。(圖片來源:中國文化報)
韓國前總統樸正熙用韓文題寫的「光化門」匾額。(圖片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宋佳烜
近日,韓國政府宣布景福宮正門光化門復原工程的工期將再次被提前,並首次對外公布了光化門匾額復原後的效果圖。工程工期的一再提前以及匾額上原來的韓文被換成漢字讓一些韓國人感到不滿,在韓國國內引起了不少爭執與討論。
見證屈辱殖民歷史的名門
光化門是韓國的名門。作為始建於1395年朝鮮李氏王朝太祖時期的宮殿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最初被命名為四正門,世宗七年(1425年)更名「光化門」,取「光照四方,教化四方」的寓意。光化門原本是石築基壇上的木結構建築,因其精巧的工藝、巧妙的結構及壯麗的外觀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門樓建築之一,位居韓國五大宮門之首。然而,它的命運卻極為坎坷,它之於韓國人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建築,更是民族心中的一個傷口,記載了韓國近代的辛酸血淚史。
1592年,日本前關白(日本古代職官,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丞相)豐臣秀吉以朝鮮王朝拒絕幫助日本攻打明朝為由向其發動戰爭,韓國稱之為「壬辰倭亂」。戰亂中,光化門被毀,直到高宗五年(1864年),光化門才在高宗的父親——興宣大院君的主持下得以重建。到了1910年,日本攻佔朝鮮半島,將其吞併為日本的殖民地,並於1926年在其政治中心的象徵景福宮門前建造了朝鮮總督府。光化門難逃劫難,被日本人拆除後移至景福宮東門建春門的北面。1968年,在原來位置後退10米多的地方,光化門又一次被建立起來,然而,原本精湛的木結構工藝已然不再,人們看到的只是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門樓,門樓上是韓國前總統樸正熙用韓文題寫的「光化門」匾額。
韓國取得抗爭勝利後,景福宮門外的總督府被拆除。2006年,經過數年的調查論證,韓國政府正式啟動了光化門的重建工程——拆除鋼筋水泥結構的光化門,並在其以南14.5米、以西10.9米的位置上用木材復原光化門,希望能以此抹平韓國人心頭的傷痕。
工期一再提前引發質量擔憂
6月30日,韓國文化財廳對外宣布,為了紀念「庚戌國恥」(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100周年,光化門主要建築將於8月15日完工開放。原定於今年12月竣工的光化門復原工程早先為迎合G20峰會已經被提前到了9月,這回工期又一次被強行提前,使得韓國國內出現了越來越多對工程表示擔憂的聲音。韓國文物專家認為,政府對待古建築復原工程的態度有些輕率,「把復原工程當成橡皮筋一樣說松就松、說緊就緊,這樣的態度怎麼能復原好光化門呢?」
專家認為,在緊張工期的壓迫下,本應慎重對待的復原工程最終很可能會以敷衍和蠻幹告終。一直以來,韓國國內都有傳言,稱復原工程存在由於時間不足而強行趕工的情況。光化門復原工程現場的一位負責人證實了這一傳言:「為了使復原工程中的磚瓦足夠堅固,在加蓋磚瓦時需要一至兩周的晾曬凝固時間,然而現在由於工期吃緊,存在只間隔幾天就強行向上加蓋的情況。」此外,還有人指出,該工程相關負責機構的管理人員經常出入工程現場進行催促,使得施工現場充滿緊張情緒。
對於此次工期再次提前,首爾市民大多表示反對。來自首爾的韓國留學生李某對記者說:「施工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提前工期的情況並不少見,但是光化門是承載著韓國幾百年歷史的文物,其復原工程意義重大,因為紀念活動或是國際會議而強行提前工期肯定會對工程質量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政府的這種做法很不理智。」還有一位韓國網友指出,屬於一個民族的文物、古建的復原並不是為了解眼饞,草率行事會為以後的保護工作埋下隱患。
對此,韓國文化財廳的事務長李在燮表示:「光化門最初定於12月完工,這個工期是將其周圍全部設施的完工期包含在內的,把光化門的工期提前到7月末絕對不會影響復原工程的質量。」他對有關傳言也進行了澄清:「沒有等到磚瓦凝固好是不可能推進工程的,所以絕對不會出現不遵守強化間隔期施工的事情。」
漢字匾額遭韓字團體反對
在近日對外公布的光化門復原效果圖中,門樓二層的匾額沒有繼續使用1968年重建時樸正熙題寫的韓文匾額,而是本著恢復高宗時代風格的精神,採用了朝鮮王朝著名將軍任泰瑛題寫的漢字匾額。此舉觸怒了高舉「去漢字化」大旗的某些韓字團體,7月6日,韓字學會和韓字文化團體全會等團體聯合向韓國文化財廳遞交了請命書,希望光化門繼續使用韓文匾額。他們認為:「韓國文字是世宗大王在景福宮內創造的,光化門的名字也是世宗大王命名的。韓字匾額是景福宮和光化門的象徵,也是紀念偉大的世宗大王的韓字創製最為貼切的標誌。在宣傳韓字創製精神的效果上,一塊小小的匾額比上千句話語還要有分量。」
事實上,這些韓字團體早在今年2月初就因光化門匾額問題同韓國文化財廳進行了交涉,希望其使用韓文匾額。當時,文化財廳以高宗時代的匾額基本都是用漢字書寫為由拒絕了他們的請求。韓國有關專家也向執著的韓字團體們做出了解釋,光化門復原研究委員會的崔恩哲教授說:「高宗時期使用漢字,我們以此為基礎尋找到了任泰瑛將軍寫的這3個字,字跡中帶有大將風骨,很符合光化門的風格。」
有關人士指出,韓字團體為推廣自己的「韓文精神」,硬讓高宗時期的建築物戴上一頂不屬於那個時代的「帽子」是十分荒謬的。推崇和保護自己的文化、宣揚和倡導民族精神無可厚非,但前提是要能夠坦然地面對歷史、接受歷史、尊重歷史,不分場合地堅持「去漢字化」是非常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