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宮是韓國的「故宮」,其名字源於中國《詩經·大雅·既醉》中的「君子萬年,介爾景福」。而光化門是韓國景福宮的正門,因韓國曾為明、清兩朝藩屬國,故景福宮按明朝郡王府規制修建。穿過光化門後是興禮門,但無論是哪個門,上面的牌匾都是用漢字書寫的。
建在高大基座上的景福宮的勤政殿,相當於故宮的太和大殿。根本無法與我天朝的金瓦金鑾殿相提並論。甚至和偏殿相比,它都顯得寒酸。 據說曾經在景福宮的各個殿堂門樓上的名字,因為韓國去漢字化,都用韓文書寫的,從2010年後,才重新改為用漢字書寫。當局為何重拾漢字為殿堂門樓命名呢?因為脫離了漢字,朝鮮歷史將不再是歷史。而是不尊重歷史的滑稽劇。為什麼?見圖五。
勤政殿一角,在拍照的哈韓族們。 有人形容使用法語的感覺就像用華麗的絲綢擦屁屁一樣。那麼,說韓語是什麼感覺呢?因為韓語是拼音文字,只有音而沒有義,所以從一個角度可以理解為和我們只使用漢語拼音來寫文章一樣,會導致歧義產生。這就導致他們會在包括身份證在內的很多重要證件中用使用漢字來輔助說明。從這點來看,韓文還很不成熟。
勤政殿一角,被雕刻上各種動物的石欄。 到過故宮的人,面對這些景色,已經心無波瀾,甚至連到到處走走看看的興趣都沒有了。
勤政殿前的小廣場,這種小石牌上刻著「正三品」,前面的刻著「從二品」。是給朝拜的官員們站隊用的。 接圖二。為什麼說因為脫離了漢字,朝鮮歷史將不再是歷史?從這裡可見一窺斑知豹:殿堂的牌匾可以換,難道連這風蝕刀刻的歷史遺蹟也要重新雕過麼?朝鮮史是用漢字寫就的,脫離了漢字,韓國人連讀懂自己的歷史都會碰到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