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景福宮的牌匾重新由韓文回歸漢字

2020-12-13 小狐狸提莎

景福宮是韓國的「故宮」,其名字源於中國《詩經·大雅·既醉》中的「君子萬年,介爾景福」。而光化門是韓國景福宮的正門,因韓國曾為明、清兩朝藩屬國,故景福宮按明朝郡王府規制修建。穿過光化門後是興禮門,但無論是哪個門,上面的牌匾都是用漢字書寫的。

建在高大基座上的景福宮的勤政殿,相當於故宮的太和大殿。根本無法與我天朝的金瓦金鑾殿相提並論。甚至和偏殿相比,它都顯得寒酸。 據說曾經在景福宮的各個殿堂門樓上的名字,因為韓國去漢字化,都用韓文書寫的,從2010年後,才重新改為用漢字書寫。當局為何重拾漢字為殿堂門樓命名呢?因為脫離了漢字,朝鮮歷史將不再是歷史。而是不尊重歷史的滑稽劇。為什麼?見圖五。

勤政殿一角,在拍照的哈韓族們。 有人形容使用法語的感覺就像用華麗的絲綢擦屁屁一樣。那麼,說韓語是什麼感覺呢?因為韓語是拼音文字,只有音而沒有義,所以從一個角度可以理解為和我們只使用漢語拼音來寫文章一樣,會導致歧義產生。這就導致他們會在包括身份證在內的很多重要證件中用使用漢字來輔助說明。從這點來看,韓文還很不成熟。

勤政殿一角,被雕刻上各種動物的石欄。 到過故宮的人,面對這些景色,已經心無波瀾,甚至連到到處走走看看的興趣都沒有了。

勤政殿前的小廣場,這種小石牌上刻著「正三品」,前面的刻著「從二品」。是給朝拜的官員們站隊用的。 接圖二。為什麼說因為脫離了漢字,朝鮮歷史將不再是歷史?從這裡可見一窺斑知豹:殿堂的牌匾可以換,難道連這風蝕刀刻的歷史遺蹟也要重新雕過麼?朝鮮史是用漢字寫就的,脫離了漢字,韓國人連讀懂自己的歷史都會碰到障礙。

相關焦點

  • 韓故宮正門恢復漢字牌匾引爭議 稱「侮辱韓文」
    環球網記者宋偉鋼報導 近日,韓國政府宣布古代朝鮮王宮—景福宮正門光化門復原工程已經基本結束,為了紀念「庚戌國恥」(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100周年,光化門主要建築將於8月15日對外開放。但光化門的匾額由韓文換成最初的漢字在韓國引起了爭議。
  • 韓國景福宮光化門復原 牌匾用韓文還是漢字引爭議
    (圖片來源:中國文化報)本報記者 宋佳烜近日,韓國政府宣布景福宮正門光化門復原工程的工期將再次被提前,並首次對外公布了光化門匾額復原後的效果圖。工程工期的一再提前以及匾額上原來的韓文被換成漢字讓一些韓國人感到不滿,在韓國國內引起了不少爭執與討論。
  • 韓皇宮牌匾用漢字引爭議 有團體稱侮辱韓文(圖)
    正在製作中的漢字「光化門」匾額。據8月4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導,8月15日是韓國「光復節」,屆時,已經完成復原工程的韓國朝鮮李氏王朝時期皇室正宮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將懸掛起新的牌匾。然而,圍繞牌匾上「光化門」三字是用漢字還是韓文來書寫,韓國國內出現廣泛爭議。
  • 韓放棄韓文使用漢字書寫「國門」名稱
    韓國最終選擇了沿用漢字「光化門」的書寫方法。【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小飛】據韓國《中央日報》12月28日消息,在韓國「國門」光化門牌匾上究竟是用漢字還是用韓文書寫的爭議聲中,韓國最終選擇了沿用漢字「光化門」的書寫方法。 韓國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們一致認為,韓文牌匾不符合復原文化遺產的精神。
  • 韓國3件國寶級文物,內容均為漢字,其中1件曾被多次破壞
    因歷史原因, 韓國古代書籍幾乎由漢字書寫,國寶級文物上也多為漢字。1948年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後,開始實施了去漢化運動。 1970年開始,韓國教科書以韓文取代漢語,並禁止漢語教學。到80年代初,漢字出版物在韓國幾乎消失。古朝鮮是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歷朝歷代留存有不少文物。
  • 韓國有座宮殿,裡面全是漢字,有韓文的地方只是相應的翻譯
    去過韓國旅遊的遊客,可能有些會去過這麼一個宮殿,看名字就能看得懂,因為這宮殿裡面的篇牌匾、題詞,帶文字的東西基本都是漢字,有韓國文字的地方都是為了翻譯給他們本國人看的。是不是很好笑?這個宮殿名叫「景福宮」,說起這個宮殿,可以真的說是歷史悠久,因為它的建造竟然比明故宮都要早,但是那個時候的朝鮮畢竟是中國的一個附屬國家,做什麼事情,都需要這個家長批准,所以修建的宮殿也是按照中國的親王級別來建設的,最關鍵的是那時候的朝鮮,真的和中國沒什麼兩樣,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朝鮮的文字全部都是漢字,自然這座新修建的宮殿也肯定是漢字掛滿了其中。
  • 鮮為人知的韓國故宮,韓國規模最大的宮殿,為何裡面牌匾都是漢字
    韓國的故宮又名景福宮,是朝鮮半島最後王朝的皇宮,建立於,公元1395年,說起來的話比故宮還要早十一年,可是他們的故宮卻在國際上沒有任何的名氣。景福宮佔地41萬平方米,雖然只有故宮的一半,但是這已經是整個韓國最大的規模的宮殿。在早年,韓國是明朝的一個藩屬王國,他們的宮殿,還有上朝的禮儀,和後宮的禮儀大都是學習模仿中原的。
  • 韓國光化門時隔84年重回原址 恢復漢字牌匾
    光化門是朝鮮時代王宮景福宮的正門,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國門」。光化門經歷了多次戰亂,一次遷移,兩度被毀,三度重建。新完工的光化門不但回到了原先的地理位置,恢復了原先的木石結構,就連牌匾也撤下了前總統樸正熙書寫的韓文、恢復了原先的漢字「光化門」。
  • 韓國重建「國門」恢復漢字牌匾
    光化門的牌匾恢復了朝鮮王朝時期使用的漢字。  總統帶領民眾高呼「萬歲」  15日上午,韓國「故宮」——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完成為期45個月的修復工程,正式向普通市民開放。15萬慕名而來的韓國市民把光化門擠得水洩不通。  上午9時20分開始,身著白色傳統服飾的韓國總統李明博主持了光化門的揭牌儀式。根據主持人的示意,李明博按下控制按鈕。
  • 韓國人要對這塊漢字匾額「下手」:字體換土豪金!
    光化門的漢字匾額,將換為燙金(圖片中間)字體海外網1月30日電 明年上半年,素有韓國「國門」之稱的景福宮光化門的漢字匾額將迎來再一次的「換裝」。不過,這一次可不是廢掉漢字換回韓文,而是要將匾額從白底黑字升級為黑底燙金字體。2010年,光化門匾額經修復後亮相目前懸掛在光化門上的匾額,是在經歷長達4年的修復後,於2010年8月15日正式亮相的。
  • 看了才知道原因
    但是,即使我們盡力廢除漢字,減少中國文化對韓國的影響,韓國人還是會在身份證上用括號來評論中國人。怎麼回事?公元前3世紀,漢字進入朝鮮半島,韓國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在隨後的幾年裡,漢字成為官方的交流用字。當時只有貴族和官僚集團才有資格學習漢語,普通民眾沒有資格學習和使用。
  • 韓國最宏偉的「故宮」,裡面充斥著漢字,韓國遊客需要導遊翻譯
    韓國最宏偉的「故宮」,叫做景福宮,是韓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所建立的宮殿。我們都知道,韓國的文化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因為受到中華文化比較深刻的影響,韓國非常有名的古代建築景福宮,大致按照中國古典建築的特點進行建造,而且充斥著許多漢字。景福宮的名字是取自《詩經》當中的「君子萬年,介爾景福」,從寓意上來說是非常美好的。當時的。中華文化當時對於他們的影響是非常深厚,那個時候的人們都是直接沿用漢語、漢字。
  • 韓國人要對這塊漢字匾額「下手」 這背後可不簡單呢!
    1月30日,韓國決定將在2019年上半年,將素有「國門」之稱的景福宮光化門的漢字匾額,將再一次的「換裝」。   不過,這一次不是廢除漢字換回韓文,而是要將匾額從白底黑字,升級為黑底燙金字體。
  • 遊記:光華門、景福宮
    在廣場東南角有一個小廟牌匾寫著「紀念碑殿」 與背後的高樓大廈形成了非常有趣的組合。光化門拍完照沿廣場繼續向北走就是興禮門,進去就到了景福宮,門口寫著中秋節期間參觀免費。等到九點開門後我作為前十名遊客進入景區。心想可能是來得早所以周圍幾乎沒有遊客。景福宮是典型的 中國 皇家宮殿設計,以中心軸基本成兩邊對稱,但規模實在是很小,多數地面仍是土和沙子的組合。
  • 韓國廢除漢字多年,為什麼戰鬥機上要刻漢字而不刻韓文?原因真實
    韓國廢除漢字多年,為什麼戰鬥機上要刻漢字而不刻韓文?原因真實 韓國,在古代時曾是中國的附庸國。那個時候,他們學習的都是中國文化,用漢字等。但是在近代,韓國卻選擇了廢除漢字。廢除漢字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名族獨立。到現在為止,韓國廢除漢字有幾十年了。
  • 韓國翻譯完這本漢字古書後 發現了"國門"的秘密
    《景福宮營建日記》(《韓國日報》)《景福宮營建日記》(韓聯社)海外網6月13日電據韓聯社13日報導,韓國曆時一年,首次將漢字版的《景福宮營建日記》翻譯成韓文,相關內容將於17日發布。光化門的匾額,目前是白底黑字比如,景福宮光化門的漢字匾額,現在是白底黑字。
  • 韓國翻譯完這本漢字古書後 發現了「國門」的秘密
    (原標題:韓國翻譯完這本漢字古書後 發現了"國門"的秘密)《景福宮營建日記》(《韓國日報》)《景福宮營建日記》(韓聯社)海外網6月13日電 據韓聯社13日報導,韓國曆時一年,首次將漢字版的《景福宮營建日記》翻譯成韓文,相關內容將於17日發布。
  • 韓國翻譯完這本漢字古書後 發現了"國門"的秘密!
    《景福宮營建日記》(韓聯社)海外網6月13日電 據韓聯社13日報導,韓國曆時一年,首次將漢字版的《景福宮營建日記》翻譯成韓文,相關內容將於17日發布。首爾歷史編纂院負責翻譯工作,他們說,在研究景福宮歷史、復原景福宮方面,沒有任何一份資料比《景福宮營建日記》還詳細和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