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翻譯完這本漢字古書後 發現了"國門"的秘密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韓國翻譯完這本漢字古書後發現了"國門"的秘密

《景福宮營建日記》(《韓國日報》)

《景福宮營建日記》(韓聯社)

海外網6月13日電據韓聯社13日報導,韓國曆時一年,首次將漢字版的《景福宮營建日記》翻譯成韓文,相關內容將於17日發布。這將讓韓國的民眾,可以得知朝鮮王朝高宗時期景福宮重建的諸多細節。與此同時,韓國「國門」光化門的「身世之謎」也被披露,引發關注。

景福宮,始建於1395年,是朝鮮王朝的正宮。其名稱,取自中國《詩經》:「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目前是遊客到訪韓國必去的景點之一。

景福宮夜景

景福宮在壬辰倭亂時期,大部分建築被燒毀,後於高宗時期歷時3年恢復興建。而《景福宮營建日記》,就是記載景福宮重建過程的唯一資料。

首爾歷史編纂院負責翻譯工作,他們說,在研究景福宮歷史、復原景福宮方面,沒有任何一份資料比《景福宮營建日記》還詳細和準確。

遊客穿韓服在景福宮自拍(韓國《世界日報》)

通過這本書,可以確認景福宮各大宮殿匾額的信息、摸清宮內水道系統的情況,還可以了解各個宮殿的分工和修建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和《景福宮營建日記》的對比,景福宮當前懸掛的許多匾額,還真被揪出了不少錯誤。

光化門的匾額,目前是白底黑字

比如,景福宮光化門的漢字匾額,現在是白底黑字。但《景福宮營建日記》裡,用漢字記載著「墨質金字」,也就是黑底燙金字體。

《景福宮營建日記》中記載「墨質金字」

此外,書中還披露了一些有趣的細節:重建宮殿時,曾派300名士兵從附近搬石頭,還動用25頭牛拉車,運載基石。

不過,雖然《景福宮營建日記》學術價值極大,但它的原本一直被日本人收藏。韓國直到去年(2018年)才得知其存在。同年6月,韓方開始依據原本進行翻譯,並在今年2月敲定初稿。而最終的韓文版本,將在6月17日首爾的一場學術會議上面世。

相關焦點

  • 韓國翻譯完這本漢字古書後 發現了「國門」的秘密
    (原標題:韓國翻譯完這本漢字古書後 發現了"國門"的秘密)《景福宮營建日記》(《韓國日報》)《景福宮營建日記》(韓聯社)海外網6月13日電 據韓聯社13日報導,韓國曆時一年,首次將漢字版的《景福宮營建日記》翻譯成韓文,相關內容將於17日發布。
  • 韓國翻譯完這本漢字古書後 發現了"國門"的秘密!
    《景福宮營建日記》(韓聯社)海外網6月13日電 據韓聯社13日報導,韓國曆時一年,首次將漢字版的《景福宮營建日記》翻譯成韓文,相關內容將於17日發布。這將讓韓國的民眾,可以得知朝鮮王朝高宗時期景福宮重建的諸多細節。與此同時,韓國「國門」光化門的「身世之謎」也被披露,引發關注。景福宮,始建於1395年,是朝鮮王朝的正宮。其名稱,取自中國《詩經》:「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目前是遊客到訪韓國必去的景點之一。
  • 韓國翻譯完這本漢字古書後 發現了「國門」的秘密!
    《景福宮營建日記》(《韓國日報》)《景福宮營建日記》(韓聯社)海外網6月13日電據韓聯社13日報導,韓國曆時一年,首次將漢字版的《景福宮營建日記》翻譯成韓文,相關內容將於17日發布這將讓韓國的民眾,可以得知朝鮮王朝高宗時期景福宮重建的諸多細節。與此同時,韓國「國門」光化門的「身世之謎」也被披露,引發關注。景福宮,始建於1395年,是朝鮮王朝的正宮。其名稱,取自中國《詩經》:「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目前是遊客到訪韓國必去的景點之一。
  • 做人不能太韓國!韓國人說再也不用漢字!結果如此難堪。。
    冬奧會期間,韓國的各種黑哨行徑令人不恥!但是從歷史角度看卻又能理解,一個自卑又矛盾的民族建立的國家從來都是短視的,其實在中國的商周時期,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將商代的貴族箕子分封到如今的長白山地區,在這裡建立了箕子朝鮮。到了漢代,這裡又隨之建立了衛滿朝鮮。
  • 韓國重建「國門」恢復漢字牌匾
    光化門的牌匾恢復了朝鮮王朝時期使用的漢字。  光化門是韓國人心目中的「國門」,經歷了多次戰亂,一次遷移,兩度被毀,三度重建。時隔84年,這道被稱為「韓國人心頭傷口」的大門重見天日,令老一輩的韓國民眾唏噓不已。  那麼,光化門背後究竟有哪些故事,又背負了什麼樣的韓國歷史?
  • 韓放棄韓文使用漢字書寫「國門」名稱
    韓國最終選擇了沿用漢字「光化門」的書寫方法。【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小飛】據韓國《中央日報》12月28日消息,在韓國「國門」光化門牌匾上究竟是用漢字還是用韓文書寫的爭議聲中,韓國最終選擇了沿用漢字「光化門」的書寫方法。 韓國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們一致認為,韓文牌匾不符合復原文化遺產的精神。
  • 韓國廢除漢字,還嘲諷日本保留漢字,結果被網友懟
    這裡我們就要說道一場對於漢字的複製活動,漢字廢止就是漢字文化圈的這些國家做出的廢除或改革漢字,主張採用本民族的表音文字的運動。這場運動其實要說損失的,也只是他們而已。關於漢字的廢止,我們今天主要講述中日韓對漢字採取的不同的措施。
  • 在韓國工作一年,我發現了他們身份證上面的秘密,擁有漢字姓名
    ,在跟韓國人接觸的這一年時間裡,老黃髮現很多韓國人的身份證後面擁有漢字名稱。這讓老黃感到很神奇,雖然知道韓國人的姓氏跟中國人差不多,但是印在韓文後面的漢字讓老黃感到萬分激動。並不是所有人的身份證後面都有漢字,有很多人是沒有的,但是有漢字的人也不少。老黃問了韓國的同事。
  • 韓國有座宮殿,裡面全是漢字,有韓文的地方只是相應的翻譯
    去過韓國旅遊的遊客,可能有些會去過這麼一個宮殿,看名字就能看得懂,因為這宮殿裡面的篇牌匾、題詞,帶文字的東西基本都是漢字,有韓國文字的地方都是為了翻譯給他們本國人看的。是不是很好笑?原來這宮殿看似修建的早,其實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了,去過的人可能都知道,進去之後感覺就像是到了影視拍攝基地,建築什麼的都是煥然一新,而且遊客也不是很多。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朝鮮的歷史了,朝鮮這個小國雖然小但是歷史確實不少,近百年來不停的被侵略誰想佔領誰佔領,所以光這宮殿前前後後重建了好幾次。
  • 韓國的故宮全是漢字,中國人參觀如魚得水,韓國人卻需要翻譯
    在韓國有一座「故宮」,它就是景福宮,它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朝鮮王朝的正宮,始建於1395年,建築風格完全仿照了中國的古建築!因為歷史上韓國曾是中國的附屬國,這座宮殿的風格同中國的古建築非常相似,但在裝修與規模上,卻遠遠不及我們的故宮,因為按照古代的等級來講,故宮是屬於帝王的宮殿,景福宮卻僅是一座藩王的宮殿,沒有可比性,因此景福宮的規模遠沒有故宮那般恢弘,大概就是現在中國橫店影視城的大小!
  • 瀋陽發現百年前朝鮮出版周易,完全是漢字版本,就是印刷太粗糙了
    最近小編在瀋陽三好街閒轉,在一家以賣二手相機為主的雜貨店裡,發現一套古書《周易》,書的尺碼很大,使用的也是粗製紙張印刷,共有十本,好像還缺。閒翻一下,內文的印刷也很粗糙,就如同盜版書一樣,但年代很久遠了,賣家說,這書至少有百年以上了。
  • 學習漢語在韓國成熱潮 多數韓國人會寫漢字姓名
    多數韓國人會寫漢字姓名   初到韓國,第一次走在韓國的街道上,看到前方的路標是中文,這與中國別無兩樣。韓國的報刊中,有時也使用漢字,特別是學術文章。韓文的一個拼音可以代表多個漢字的發音,如果在上下文不明確的情況下,到底韓文拼音代表什麼意思就要猜了,所以在產生混淆的地方,會在韓文之後用括號註明漢字。
  • 韓國想拿中國漢字申遺?聯合國只直白回應:別再做青天白日夢了
    說到世界上最喜歡和我國搶奪文化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毫無疑問肯定是韓國了,因為韓國人總喜歡申遺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遺蹟,這早就已經是一件公開的事情了,但是不得不說韓國人的這種做法是引起了眾怒的,不然的話,世界聯合國也不會一次又一次的將韓國提出的申遺請求打回。
  • 韓國為何廢掉漢字後又要恢復漢字教育?忘卻漢字後的危害讓人尷尬
    朝鮮半島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受中國影響,古時半島的主要文字都是漢字。但是漢字比較難,半島上會漢字的基本上都是上層人士,普通百姓多為文盲。但是我們現在卻不能在韓文上發現半點漢字的影子,這是為何呢?
  • 這是1949年韓國的首都,那時的首爾破舊不堪,滿大街的漢字招牌
    這組老照片拍攝於1949年的韓國漢城(今韓國首爾,在2005年韓國將漢城改為首爾),此時的大韓民國才建立沒多久。圖為當時漢城的一條街道,一輛裝滿柴火的牛車停在路邊,路邊的商鋪懸掛的招牌都是漢字。圖為當時漢城的街頭,那輛藍色的馬拉三輪車格外顯眼,這輛車的車身上印有「兄弟」兩個漢字。在李氏朝鮮王朝時代,朝鮮的官方文字是漢字,是否認識漢字被視為知識分子與普通人的界線。當時的社會高層人士看不起本土的諺文,認為這是給智力低下,學習不了漢字的人用的,強力抵制,所以諺文只在民間流傳。圖為當時漢城的一處建築,這建築的兩間店鋪上懸掛的都是漢字招牌。
  • 韓國議員提議要教小孩漢字,去漢字50年後的韓國,為何還要恢復?
    是的,如果我們打開學前課本,不看漢字只看拼音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不就是一種變了種的韓語嗎?  對於韓國人來講,他們覺得我們本民族,創造這個韓語,就很偉大了,就足夠用了,沒有必要再引入漢字,沒辦法,誰讓歷史上韓國做了,接近上千年的附屬國,我們理解他們建國之後,要彰顯本民族的獨立意識,要不然為什麼韓國著急忙慌的,把首都漢城,都要改名叫首爾呢?
  • 國外斷崖發現中國漢字,經翻譯後,中國專家熱淚盈眶:終於找到了
    後人通過這些石刻,也能對這段戰爭歷史有更真實和清楚的了解。 曾經,人們竟然在蒙古國發現了一個寫著中國漢字的石刻,為什麼中國的漢字石刻會出現在外國呢?這個石刻到底有什麼來頭?直到有關專家對其鑑別之後,才解開了這塊石刻的身份。
  • 為什麼日本和韓國在廢除漢字幾十年後,又都後悔了?
    昭和二十九年(一九五四)第二期國語審議會,對應此種情勢,整理出了一件「當用漢字表補正資料」,新加入二十八字,但從原表中也減去二十八字,使總字數保持不變。「當用漢字表」實行了三十一年後,經過調查研究的結果,終於承認了漢字在日本國語中的重大意義,在日本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意義,否定了走向全部表音的方向這是漢字在日本所受考驗中的勝利。
  • 韓國的「天下無敵」,只有在漢字中才能實現
    停戰後,該部隊一直駐紮在停戰線附近;1961年隨樸正熙參與了「5·16」政變。1972年,樸正熙題詞「常勝五師團」予該部以紀念師團成立22周年。(文在寅視察鑰匙部隊新兵營 圖丨視覺中國)非常巧合的是,兩位韓國總統的題字都是漢字——其實從李承晚到樸槿惠,幾乎每任韓國總統都曾經「秀」過自己的書法。
  • 周杰倫《秘密》韓國首映 SJ捧場韓庚當翻譯
    周杰倫(周董)昨在韓出席自導自演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首映,韓國人氣團體Super Junior(簡稱SJ)特地為他捧場,SJ中國籍成員韓庚親自擔任翻譯,周董心情大好,還與SJ交換新專輯,現場彈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