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松平信綱】
2018年12月28日,韓國總統文在寅視察了駐紮在京畿道漣川郡的韓軍第5師團「鑰匙部隊」。在照片中,文在寅背後是兩任韓國前總統——李承晚和樸正熙贈予第5師團的題詞。
1951年8月-9月的「喋血嶺之戰」(Battle of Bloody Ridge)中,第5師團配合美軍攻佔了朝軍駐守的「喋血嶺」;次年8月,李承晚親筆題詞「天下無敵」贈予第5師團。停戰後,該部隊一直駐紮在停戰線附近;1961年隨樸正熙參與了「5·16」政變。1972年,樸正熙題詞「常勝五師團」予該部以紀念師團成立22周年。
(文在寅視察鑰匙部隊新兵營 圖丨視覺中國)
非常巧合的是,兩位韓國總統的題字都是漢字——其實從李承晚到樸槿惠,幾乎每任韓國總統都曾經「秀」過自己的書法。而被韓國人稱為「書藝」的書法,可能是這個百年來離漢字漸行漸遠的國家裡,漢字所存留的最後一點領域。
19世紀末,面對「他者」的衝擊,韓國民族意識的覺醒,韓國人越來越有重寫本國史以凝聚民族精神的想法。申採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韓國民族主義史學至今將其看作開山鼻祖。他將韓國歷史上的成敗同是否有「自主意識」聯繫起來,並認為是漢字與漢文化剝奪了韓國人的意志和民族精神,才使得韓國只能長期處在「事大」的境地。
「三國以前漢文未盛行,全國人心只尊自國,只愛自國,而以中國為仇敵,三國以後幾乎家家收藏漢文書籍,讀漢文書籍,結果漢官威儀埋沒了韓國國粹,漢土風教奪去了韓國國魂,導致朝鮮以附庸屬國自認,人民充滿奴性,國家長期陷入奴隸境地。」 ——申採浩
由於日本勢力直接介入甚至最後吞併了韓國,所以韓國知識界很難和中國一樣通過「抵禦外侮」的號召來喚起民眾的民族主義意識,中韓關係史的真相自然成為了韓國人在「策略性手法」之下的犧牲品,上千年使用漢字的歷史也不例外。
1910年,日本吞併韓國,設置「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採用「內鮮一體」的政策試圖將韓國民眾從各個方面日本化——語言教育就是重要一環。1911年,朝鮮總督府下達了《朝鮮教育令》,在「以實業教育為中心」的幌子之下,日本將日語列為朝鮮半島的「國語」,而將漢語文和韓語文一同當作「外語」來學習。同年,最後一所專研漢文的學校——官立漢城外國語學校被關閉。(朝鮮半島恢復中文專業的教學要等到1926年的京城帝國大學)1938年,日本下令學校禁止教授朝鮮語。同時,隨著日語的推廣,大量日語詞彙(其中有很多日本漢字詞)融合進了韓語體系當中。
此外,韓國人還被鼓勵放棄原有的姓名,改成日式姓名(即所謂「創氏改名」,韓國稱為「日本式姓名強要」),這被看作是「內鮮融合」的重要一環。比如韓國前總統樸正熙,曾經以「高木正雄」的日本名參加偽滿軍,並在熱河省(今河北)「討伐」過八路軍。
1945年,韓國光復。在清算日本殖民統治的背景下,漢字詞和漢字都被看作是「日本殖民統治的殘影」,只有專用韓文才能體現清除日本統治的遺毒。這一點在1946年由美國佔領軍當局頒布的《小學教育要綱》中體現得非常明確,其中對漢語教育的目的論述如下:「由於本民族長期在漢字文化圈,中國歷史的環境影響下,對中國文化有盲從的現象,有必要正確了解中國文化,重新認識本民族文化,從而純化發展本民族文化。」
到1955年第一次教育課程(類似中國的教學大綱)公布以前,漢文教育只在高中以上的學校存在——雖然由於韓戰的關係,相繼有多所大學成立了漢文專業。
大韓民國憲法
1958年李承晚治下的韓國頒布《韓文專用實踐要綱》,提出在公文領域專用韓文,但是一般人依然在使用「國漢文混用體」。與此同時實行的第一次教育課程規定,以小學課程為基礎,教授學生漢字、漢字詞。
「國家再建課業 第1目標 反共體制 強化 國家 安全 危殆 共産系 活動 封鎖 國家 安全 國民 自由 確保 目的 .」 ——「國漢文混用體」的韓國《反共法》(至今, 「國漢文混用體」在法律等少數專業領域依然存在)
樸正熙時代,韓國的民族主義達到了光復後的第一個高峰,這是伴隨著韓國經濟發展的「漢江奇蹟」而發生的。1968年,樸正熙提出「在各級教科書內不允許出現漢字」,廢止了第二次教育課程中規定的「常用漢字1300個」。
1969年,韓國修訂教育課程,廢止漢文教學——也就是說,從1969年到1972年,韓國學生在上大學以前是學習不到漢字的。1970年,廢除了教科書中的漢字表記。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樸正熙本人的漢字書法水平很高,但是在1968年重建韓國的「國門」光化門之際,依然用韓文題匾。(2010年韓國文物部門為了恢復原貌,才根據老照片復原了一塊漢文牌匾替代之)
(12141256) 「(翰林別曲)」, (閔圭) 1860( 11) 「(忠孝歌)」. (潘碩枰) 「(關山別曲)」 . ——韓國網站naver百科對韓國傳統歌謠「景幾體歌」的介紹,其中就有多處專有名詞使用了漢字表記
此後韓國的漢字教育政策,基本上在「韓文專用」和「允許漢字表記」之間徘徊,直至今日。今天,漢語在韓國屬於第二外語範疇(第一外語是英語)。小學的漢文教育屬於「創意體驗活動」內容,每年60-68小時,相當於每周2小時;初中的漢文教育課屬於「自由選修」內容,每年68課時,相當於每周兩節課;高中分為中國語I和中國語II,從高二開始學習,共12個單位,1單位為17節課,12個單位相當於2年裡每周3節課,大學入學考試考察前者——這也就導致了在升學壓力比中國還大的韓國高中,86%的學校完成不了中國語II的教學內容。這一項由韓國學者鄭秀珍進行的調查還指出,在大學入學選拔涉及第二外語的33所大學中,有25所在升學選拔中參考第二外語成績,有8所會給予加分,只有1所(首爾大學)必須要求第二外語成績。而將這一數據放在全韓國,參考第二外語成績的大學僅佔總數的5%。
韓國教育部提出2019年,在小學課本中恢復漢字表記作為學習的輔助。——但使用的漢字不超過300個,不作為考試內容。另外,使用漢字表記的課本,不包括國語(韓語)課本。這一政策最大的阻力,在於負擔極重的韓國學生以及家長的反對。「除了國語課本,在其他科目的教科書的學習內容裡,在編寫者和審議組認為會對學習和理解提供幫助的情況下,可以表記上對應的漢字,發音和意思,但要控制在300字以內。」
韓國《每日經濟新聞》有關盧泰愚當選的新聞
韓國學者劉美齡曾經這樣評價漢字表記在輔助學習當中的作用:
「韓國語詞彙的70%都是漢字詞,而漢字詞的90%以上都是同音異義詞,因此如果不用漢字標識的話,經常很難準確分辨詞彙含義。比如說,記錄歷史的書籍(史記)、欺騙別人的行為(詐欺)、君子之氣(士氣)、高嶺土燒制而成的碗碟(沙器,即瓷器)在韓國語詞彙中都對應同一個韓國語詞彙。有的漢字詞如果在教科書中用漢字標識的話,學生是可以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因為沒有漢字,學生只能看著純韓國語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就無法準確理解詞彙的含義。」
對漢語教學的重視,不僅對於韓國文化的傳承有利(儘管韓國正在推進史料的「國譯化」,但將數億字的漢文史料譯成韓文,還是一件需要幾代人的工程),對於韓語的學習有利(再怎麼去漢字化,韓語裡一半以上的漢字詞目前還是去不掉的),對於兩國的人文交流同樣有利。但是,在「去漢字化」已經過去幾十年的大背景下,我們也只能將希望寄托在中國對韓國的吸引力能夠越來越強上了。
至於每隔幾個月就會在各種自媒體上沉渣泛起一下的「韓國恢復漢字」這種謠言,當個笑話就好。一個國家的文字政策,不是靠一張文件就能輕易改變的。這種謠言的出現,除了對韓國國情的不了解,恐怕也和盲目的自吹自擂脫離不了干係。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