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再次為用不用漢字糾結。據韓國《朝鮮日報》12月21日報導,近日圍繞小學教科書是否應該並用漢字(韓漢混用)再次成為爭議焦點。
12月初韓國有10名國會議員發起「中小學教育法修正案」,主張「教育用圖書使用韓文書寫,但為了更容易並明確表達含義,可以根據教育部長官的命令在教科書中同時使用漢字」。10名議員之一的國民力量黨金睿智表示,「韓語中有70%的詞彙是漢字詞,因此會漢字對於理解韓文是必須的。為了提高學生們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能力,有必要韓漢混用」。
不意外,韓國韓文協會又對此發表了反對聲明,其表示「教科書僅用韓文對學生正確理解內容絕無問題」,「韓文對提高學生思考能力和語言能力絕無阻礙」,「韓文專用是文字生活的表現和理解自由,是我們固有的」,「韓漢混用將原本平等的文字生活變得不平等,漢字阻礙韓國實現信息化和科學化」。
總之像以前一樣,韓國再次為用不用漢字分成贊成與反對的兩方,互相爭論不休。
這次的「中小學教育法修正案」會不會通過,很難說,因為韓國存在強大的反漢字勢力。其實在1970年代全面廢除漢字後,韓國社會不時有人發出恢復漢字教育的呼籲,但都因為反對聲浪很大,最後皆不了了之。
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韓國教育部曾發布教育方針稱,將在小學和中學教科書中並列標記漢字和韓文,並開始推進相關方案的研究。不過因該政策遭到韓國教育界不少人士反對,認為此舉會「增加小學生學習負擔」,韓國教育部最終在2018年廢除了該計劃。顯然,韓國社會或許還沒有做好重新接受漢字的心理準備,仍處在掙扎糾結期。
為什麼韓國不能像日本一樣完全接受漢字?其實根源還是民族自信問題。日本沒有在近代民族主義崛起的時代廢除漢字,主要還是因為日本是東亞轉型發展最成功的國家,超過了漢字的發源地中國,所以日本有足夠的民族自信,不需要用廢除漢字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民族特性。
而廢除漢字的韓國、朝鮮、越南近代轉型並不成功,韓國淪為日本殖民地,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這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他們的反抗精神和自我意識。加上受近代民族主義影響,所以1945年獨立後,朝鮮勞動黨、越南共產黨率先廢除了漢字,以此來凸顯自己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自尊。
當然,漢字作為傳統的象徵,韓國、南越雖然受傳統影響,持續使用漢字到1970年代,但最終還是被不自信的民族主義徵服,決定放棄漢字,使用所謂本民族的文字。
韓國古寺
正視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韓國應該有強大的民族自信。
但悲劇的是,漢字已經在韓國使用2,000多年,韓國的歷史文化典籍都是用漢字寫成的,廢除漢字無異於斬斷自己的文化根基。現在的韓國字是拼音文字,同音字太多使其很難準確表達意思,所以韓國法律很多要用漢字書寫,韓國身份證上的名字也都註上漢字。客觀來看,無論從文化傳承還是現實需要來看,韓國都有「恢復」漢字教育的需要。
其實,漢字雖發源於中國,但它從來不只屬於中國,而是屬於韓國、越南、日本等整個東亞,未來也可能屬於全世界。關鍵是樹立正確的認知,突破狹隘的民族心理,獲得真正的民族自信。應該說,現代韓國經濟早已崛起,社會也越來越發達,人均GDP正逐漸趕上日本,這些發展成就足以給韓國更多的民族認同和自信。
與拉丁字母屬於整個歐洲一樣,漢字也是韓國的,越來越多的韓國人正獲得這種認知,所以恢復漢字教育也得到越來越多韓國民眾的支持。以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漢字教育有望在不久的將來重新回歸韓國,這是對韓國歷史文化和韓民族的最大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