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家鄉陝西來韓國學習韓語已經4個多月了。我在2006年11月9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看到,在韓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中,中國留學生最多,達到兩萬多人,佔留學生總數的61.7%。難怪每個韓國大學裡的中國學生都很多,我們班上除了一個越南人,其餘都是中國人。
多數韓國人會寫漢字姓名
初到韓國,第一次走在韓國的街道上,看到前方的路標是中文,這與中國別無兩樣。韓國的報刊中,有時也使用漢字,特別是學術文章。韓文的一個拼音可以代表多個漢字的發音,如果在上下文不明確的情況下,到底韓文拼音代表什麼意思就要猜了,所以在產生混淆的地方,會在韓文之後用括號註明漢字。
韓語的語法與漢語完全不同,但詞彙有70%都是古漢語。我在國內時,只會說韓語「您好」(安寧哈塞呦),到了韓國才發現,原來是問安。漢語一字一個音節,但韓語大部分字都有一個收音,要在短暫的時間內既發完音節,又完成收音。開始學韓語時收音很難發,4個月過去,現在都能念了。我非常羨慕韓國人能將變化無窮的韓語說得這麼快,而我分析一句話要老半天,更難組織一個長句子。
韓國人的名字都是用漢字來取的,門牌上都是漢字,大多數人都會用漢字寫自己的姓名。「樸」姓是朝鮮民族大姓。我的韓國語老師姓樸,我在中國最先認識的韓國朋友恩實、昭姐都姓樸,我問她們:知道「樸」姓的由來嗎?她們都搖頭。
景福宮的集賢殿,是朝鮮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帶領手下文人發明韓字的地方。他於1443年召集了一批語言學家,在集賢殿裡反覆研究、分析韓國人的發音,終於在1446年頒布了28個字母。現代韓國人用24個,定名《訓民正音》,從此韓國有自己的文字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朝鮮民族這樣,擁有自己文字發明的確切時間。
在中國,學者們都在猜漢字是怎麼來的。郭沫若先生說,半坡陶罐上的符號就是漢字的起源;古書上記載,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了漢字。
學習漢語在韓國形成熱潮
韓國電視有兩個中文頻道,武俠臺天天播放金庸的武打片,韓國年輕一代大多識得「金大俠」。還有一個頻道白天播放《大宅門》等中國電視劇,晚上放最新的香港電影。書店裡中文參考書與英文書旗鼓相當,書架上滿是《玉篇》(漢韓字典)。
學習漢語在韓國格外流行。有些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學漢字,學漢語的年輕學生更是數以萬計。人民日報曾報導,大約有4萬韓國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漢語。
我每天在圖書館二樓自習,每次進門、出門時都和圖書館的管理員禮節性地打個招呼。有一天我剛坐定,她突然走到面前,用漢語說:「您現在有空嗎?」我當時心頭一驚,兩個月來天天見面打招呼,竟不知她會漢語。她說:「我叫金美成,是這裡中文系三年級的學生,想向您請教作業題。」我接過來一看,原來是辨析漢語歧義句,瞄了一眼竟然也不會做。韓國人做的漢語題目一點不遜色於中國高考。我問她為什麼要學漢語,她答道:「我媽媽說中國很大,機會很多。」
金美成考慮在釜山休學一年,去中國的大學進修漢語。我說可以幫她,於是給母校打了電話,一種親切的感覺撲面而來:「可以可以,歡迎歡迎,把護照複印件寄過來,再把網上的表填了……學成後頒發語言進修學位證書。」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