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漢語在韓國成熱潮 多數韓國人會寫漢字姓名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我從家鄉陝西來韓國學習韓語已經4個多月了。我在2006年11月9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看到,在韓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中,中國留學生最多,達到兩萬多人,佔留學生總數的61.7%。難怪每個韓國大學裡的中國學生都很多,我們班上除了一個越南人,其餘都是中國人。

  多數韓國人會寫漢字姓名

  初到韓國,第一次走在韓國的街道上,看到前方的路標是中文,這與中國別無兩樣。韓國的報刊中,有時也使用漢字,特別是學術文章。韓文的一個拼音可以代表多個漢字的發音,如果在上下文不明確的情況下,到底韓文拼音代表什麼意思就要猜了,所以在產生混淆的地方,會在韓文之後用括號註明漢字。

  韓語的語法與漢語完全不同,但詞彙有70%都是古漢語。我在國內時,只會說韓語「您好」(安寧哈塞呦),到了韓國才發現,原來是問安。漢語一字一個音節,但韓語大部分字都有一個收音,要在短暫的時間內既發完音節,又完成收音。開始學韓語時收音很難發,4個月過去,現在都能念了。我非常羨慕韓國人能將變化無窮的韓語說得這麼快,而我分析一句話要老半天,更難組織一個長句子。

  韓國人的名字都是用漢字來取的,門牌上都是漢字,大多數人都會用漢字寫自己的姓名。「樸」姓是朝鮮民族大姓。我的韓國語老師姓樸,我在中國最先認識的韓國朋友恩實、昭姐都姓樸,我問她們:知道「樸」姓的由來嗎?她們都搖頭。

  景福宮的集賢殿,是朝鮮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帶領手下文人發明韓字的地方。他於1443年召集了一批語言學家,在集賢殿裡反覆研究、分析韓國人的發音,終於在1446年頒布了28個字母。現代韓國人用24個,定名《訓民正音》,從此韓國有自己的文字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朝鮮民族這樣,擁有自己文字發明的確切時間。

  在中國,學者們都在猜漢字是怎麼來的。郭沫若先生說,半坡陶罐上的符號就是漢字的起源;古書上記載,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了漢字。

  學習漢語在韓國形成熱潮

  韓國電視有兩個中文頻道,武俠臺天天播放金庸的武打片,韓國年輕一代大多識得「金大俠」。還有一個頻道白天播放《大宅門》等中國電視劇,晚上放最新的香港電影。書店裡中文參考書與英文書旗鼓相當,書架上滿是《玉篇》(漢韓字典)。

  學習漢語在韓國格外流行。有些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學漢字,學漢語的年輕學生更是數以萬計。人民日報曾報導,大約有4萬韓國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漢語。

  我每天在圖書館二樓自習,每次進門、出門時都和圖書館的管理員禮節性地打個招呼。有一天我剛坐定,她突然走到面前,用漢語說:「您現在有空嗎?」我當時心頭一驚,兩個月來天天見面打招呼,竟不知她會漢語。她說:「我叫金美成,是這裡中文系三年級的學生,想向您請教作業題。」我接過來一看,原來是辨析漢語歧義句,瞄了一眼竟然也不會做。韓國人做的漢語題目一點不遜色於中國高考。我問她為什麼要學漢語,她答道:「我媽媽說中國很大,機會很多。」

  金美成考慮在釜山休學一年,去中國的大學進修漢語。我說可以幫她,於是給母校打了電話,一種親切的感覺撲面而來:「可以可以,歡迎歡迎,把護照複印件寄過來,再把網上的表填了……學成後頒發語言進修學位證書。」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韓國人是怎麼看待漢字的?會在什麼場景下使用漢字?
    眾所周知,漢語不是韓國的官方語言,大部分韓國人並不認識漢字。但是喜歡韓國流行文化的朋友,都知道韓國的影視劇裡有時會冒出一些漢字。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韓國還有哪些情境會使用漢字?01人名在姓名方面,韓國人幾乎照搬了中國人的規則,姓在前名在後,姓是一個字或兩個字,名也是一個字或兩個字。絕大多數韓國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都會翻譯漢語字典或漢語典籍,從中找到寓意很好的字詞,例如即宋仲基。幾乎所有很多韓國人都會寫自己的漢語名字。在一些正式文本上需要提供漢語名字,例如身份證,戶口本,入職申請書等。
  • 韓國人又開始學漢字了?韓國:小學課本必須添加漢字讀音!
    早前的韓國,經常到我們國家來學習,而且他們也是說漢語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我們都知道,我國在古代是非常富強的國家,不僅地大物博,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後來很多國家都與我國建交,紛紛到此來學習,其中就有日本和韓國,常年在我國學習,後來在學成後,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結合本土特色,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
  • 韓國廢除漢字後,為什麼韓國人身份證仍要寫中文名?滿滿的心酸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和韓國在歷史上確實有一定的淵源,在很早以前,韓國也用漢字來書寫,但是到目前為止,漢字基本上全被韓國人廢除了,韓國現在使用的是韓國自己的文字!那麼,為什麼韓國人身份證要寫中文名?韓國廢除漢字72年大概在二戰剛剛結束不久,韓國掀起了一股「脫漢運動」的熱潮。
  • 這個國家又掀起「漢語熱潮」,在小學課本中加漢語拼音,為了啥?
    尤其是在最近,韓國為了讓自己國家更好的與中國接軌,開始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在很多小學的課本裡面也加上了漢字的讀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可能很多到過韓國旅行的人應該發現了,在韓國的街頭上有很多的中國漢字,而且中國漢字也越來越多,還有不少的韓國人說中國話也越來越流暢,甚至有些來中國旅行的韓國人,都沒有什麼交流的壓力。
  • 已經廢除了漢字的韓國人,為什麼又在身份證上保留漢字呢
    韓國的小朋友們的確不太靠譜,常常自詡為文明古國,各路專家還論證出許多中國的歷史名人以及重要發明和活動都出自於韓國,有些居然還申遺成功。所以,文字,當然再也不能使用別人家的了,那不是有失臉面嗎!可是,韓國人身份證上又為什麼要保留漢字呢?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是不是有一點小驕傲呢?反正我是有一點的。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韓國會不會恢復漢字,其實取決於中國。如果中國強盛了,那麼周邊國家都會學習甚至拋棄本國語言和文字。如果中國沒落,那麼就相反。韓國為了防止法律歧義,都用漢字行文或注釋解義。韓國廢除漢字教育進入中小學後,只有私立學校才學到漢語。所以韓國的法官檢察官絕大多數是富家子女,因為只有他們有錢讀私立學校,從而懂得漢字。
  • 韓國身份證上面為什麼有漢字出現?
    但實際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韓國還有以漢字為主的教科書。取消了漢字之後,韓國人的生活其實是有了一點麻煩。因為去漢字運動非常的成功,所以很多韓國中學生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用漢字正確書寫;而在二三十年前,韓國的大學生用漢字寫論文很常見。但是,韓文是表音文字,就是說,其實是拼音,但如果遇到同音字,怎麼辦呢?
  • 韓國人熱議:韓國人後悔拋棄漢字嗎?
    如果韓國人現在還用漢字的話,我和韓國朋友交流起來會更方便。有時只需要寫一些漢字,你就可以得到不那麼準確的意思。雖然用英語是一個更好的主意。 其實,「漢字」並非「外國語言」。它曾經是,或者說,在1961年軍政府掌權之前,它一直是韓國書面語不可或缺的基本部分。漢字和諺文一樣都很像韓國,把學習漢字和學習說漢語混為一談,是完全誤解了漢字在韓國書面語中所扮演的角色。
  • 廢除漢字惹的禍!韓國人婚禮現場收紅包顯尷尬
    海外網10月24日電「漢字至今仍在韓國婚喪禮儀中廣泛使用,如果全部換成諺文會怎樣?」最近,韓國《首爾新聞》刊登了這則消息。隨著文字的廣泛使用,韓國的許多歷史、文化才得以流傳到今天。可如今,在韓國廣泛使用的文字是諺文,漢字除了在一部分特殊情形下會使用外,大多都渺無蹤影。不過就是因為廢除了漢字才導致了現在的「尷尬」。報導稱,漢字至今仍在韓國婚喪禮儀中廣泛使用。例如,在婚儀和葬儀上隨份子時很多人都用漢字書寫姓名。不過,令人尷尬的是很多年輕人並沒有學過漢字。
  • 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上會有漢字?你是怎麼看的?
    不用漢字標註一下,韓國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寫的什麼意思!!!網友b:很多人告訴你,韓文是表音文字,和我們用的拼音一樣,容易有歧義,所以用中文。這裡說的沒錯,但是千萬別誤會成表音文字不好,其實不是的,表音文字並沒有問題,全世界大部分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就像英語,法語,但韓文的水平太低,只是拼音,英語音標的水平,這種水準的文字,非常好學習,但是你只能看懂,不能理解意思。
  • 韓國廢除漢字以後,當地春聯該怎麼寫?和中國春聯已經有很大不同
    韓國廢止漢字,推行韓文教育,當代很多韓國年輕人已經不懂得漢字發展到一定階段,多數國家都會開始廢止漢字,就比如韓國就是如此。韓國是在60年代左右的時候開始廢止漢字的,當地將「諺文」提升為國家文字,並且開始推行訓民正音就是推行韓文教育的體現,在後來的補充中,韓文最終已經變成了韓國全國各地都在使用的文字,大量的漢字書籍和地名被換上了韓文,也因此如今多數的韓國人都已經不怎麼認識漢字,可以說是基本脫離的漢字的影響力。
  • 為什麼韓國人的名字翻譯成中文依然讓人感覺那麼韓國範?
    韓國人的姓,跟越南的京族,國內的苗族畲族等民族一樣,是在漢族影響下建立起來的姓氏制度,所以,他們採用的實際上是漢姓,並且用漢字表示,所以,韓國人的姓不是按朝鮮語讀音翻譯過來的,而是他們本身就這樣姓的,寫也本是這樣寫,現在的韓語字母只使用了100年,之前韓國人的姓都是漢字寫的。由於韓國的漢字是保持了比較古老的漢語讀音,所以,他們的實際讀音跟我們的普通話有所不同。
  • 韓國人的糾結:漢字人名地名該怎麼念
    韓國益山高鐵站「益山驛」幾個漢字,在夜幕下顯得格外明亮。筆者心情大好:「你好,益山!」原本醉倒在地的金教授頓時坐起,用磕磕絆絆的漢語說:「益山不能讀『益山』,要讀『Iksan』。」一個發音居然能讓金教授這麼敏感。這一幕其實提示了一個問題:韓國人希望中國人用漢字的韓國發音來念他們的人名和地名。
  • 韓國人糾結:漢字人名地名該怎麼念
    韓國益山高鐵站「益山驛」幾個漢字,在夜幕下顯得格外明亮。筆者心情大好:「你好,益山!」原本醉倒在地的金教授頓時坐起,用磕磕絆絆的漢語說:「益山不能讀『益山』,要讀『Iksan』。」一個發音居然能讓金教授這麼敏感。這一幕其實提示了一個問題:韓國人希望中國人用漢字的韓國發音來念他們的人名和地名。
  • 漢字在韓國日趨走俏 犯人學漢字或獲得減刑(圖)
    韓國從2000年開始,開設全國性的「漢字檢定能力考試」,想取得1級的話,至少需會寫2000個、會讀1500個漢字。2002年的「漢字能力考試」有40萬人參加,一半是小學生。到2004年,同樣的考試,參加人數飆升為104萬,其中有71萬名(68%)是小學以下的兒童。可見漢字熱的源頭是小學。韓國共有華僑學校近20所,前些年部分學校一度因生源不足而面臨停辦危機。
  • 韓國人為什麼會在身份證上,用括號額外寫上中文名字?
    漢字也隨即傳入了朝鮮半島。畢竟,漢四郡的官員都是漢臣,與朝廷的交流,當然要使用漢文了。正是從漢朝在朝鮮半島設立漢四郡開始,當地的貴族、士大夫階層,皆以會寫漢字,會說漢語為榮。為了解決文字問題,在李氏朝鮮世宗時期,世宗大王參考漢字的筆畫,於1443年,創製了以朝鮮語發音為基礎的朝鮮文字,即諺文,又稱為韓字。諺文在1446年正式在朝鮮頒布使用。朝鮮自此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字,所以,世宗大王在朝鮮半島也獲得了崇高的地位。諺文類似於我們現代漢語的拼音,數量很少,非常易於學習,得以迅速在朝鮮民眾中普及推廣。
  • 韓國將發行漢字詞典 收錄漢字超中國漢語大詞典
    中新網9月23日電 星島環球網報導,韓國9月將發行收錄漢字的詞條和詞彙量最多的詞典,收錄的漢字詞條和詞彙量超過了中國大陸的《漢語大詞典》。韓國對漢字教育的爭論十分激烈,很多韓國人認為應該多愛護自己國家語言。分析認為,韓國國內圍繞漢字的爭議背後,始終是民族主義情緒的躁動。  檀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22日表示,1978年8月創刊的《韓漢大辭典》編纂工作將在本月內完刊,共16冊,其中包括1冊索引。
  • 韓國人婚禮現場收紅包不認識名字:廢除漢字惹的禍
    海外網10月24日電 「漢字至今仍在韓國婚喪禮儀中廣泛使用,如果全部換成諺文會怎樣?」最近,韓國《首爾新聞》刊登了這則消息。對此,韓國年輕一代和老一輩人的觀念有所不同,年輕人認為韓國人就應當使用韓國發明的文字,而老一輩人反駁道,「你們年輕人把諺文用得得心應手,可是出生在漢字一代的我們,用漢字用慣了,無可厚非。」眾所周知,韓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用的文字是漢字,後來由於廢除了漢字,導致各種弊端顯露出來。鑑於廢止漢字後的種種不便,韓國民眾開始呼籲恢復漢字使用。
  • 韓國人身份證名字旁邊,為何總要寫個中文名字?原來還有這層含義
    當時萬邦來貢,都爭相學習漢族文化。故此我國的漢字一度影響了周邊的許多國家,比如高句麗,也就是現今的韓國跟朝鮮,以前使用的就是我國的漢字。雖然他們後來極力否認跟抹殺中國漢字,但大韓民國的居民身份證上,依然在使用中文名字。這是為什麼呢?韓國人由於地理位置跟文化原因,一直喜歡把我國的文化跟發明說成是他們的祖先創造的。
  • 韓國廢止漢字50年,如今還需要用到嗎?事實上他們根本離不開漢字
    中國的歷史悠久,並且自古創造力豐富,所以我們擁有著諸多的傳統文化,是多數國家都無法匹敵的,而在當中如果要說那些傳統文化最為關鍵,或許就應該說到漢字身上了吧。漢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是世界上並不多見的意音文字,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