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韓國人婚禮現場收紅包不認識名字:廢除漢字惹的禍

2020-12-17 人民日報海外網

海外網10月24日電 「漢字至今仍在韓國婚喪禮儀中廣泛使用,如果全部換成諺文會怎樣?」最近,韓國《首爾新聞》刊登了這則消息。對此,韓國年輕一代和老一輩人的觀念有所不同,年輕人認為韓國人就應當使用韓國發明的文字,而老一輩人反駁道,「你們年輕人把諺文用得得心應手,可是出生在漢字一代的我們,用漢字用慣了,無可厚非。」眾所周知,韓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用的文字是漢字,後來由於廢除了漢字,導致各種弊端顯露出來。鑑於廢止漢字後的種種不便,韓國民眾開始呼籲恢復漢字使用。

據日本record china網站報導,朝鮮半島上的居民在漫長的時間裡雖然有自己的語言,卻一直沒有文字,直到後來引進了中國的漢字,這種情況才得到改善。隨著文字的廣泛使用,韓國的許多歷史、文化才得以流傳到今天。可如今,在韓國廣泛使用的文字是諺文,漢字除了在一部分特殊情形下會使用外,大多都渺無蹤影。不過就是因為廢除了漢字才導致了現在的「尷尬」。

報導稱,漢字至今仍在韓國婚喪禮儀中廣泛使用。例如,在婚儀和葬儀上隨份子時很多人都用漢字書寫姓名。不過,令人尷尬的是很多年輕人並沒有學過漢字。報導中提到了32歲的白領樸先生,前幾日,他在哥哥的婚禮現場上接待賀客,由於結婚紅包上寫的都是漢字姓名,又不能老是問客人,就這樣一直尷尬著,幾度冒冷汗。最近,像樸先生這樣的例子並不少,在韓國網絡上有很多人發帖子,附上禮金袋的照片,詢問上面漢字的讀法。

很多年輕人因此抱怨,不理解「硬要」使用較難漢字書寫的理由是什麼,希望在紅包上的姓名能用諺文寫。不過這樣的呼籲卻引發老一輩韓國人的不滿。報導中提到了一名73歲的男性,他認為,「不是說我們多麼鍾情於漢字,而是因為有很多姓名讀音相同的人,為了更加容易地區分開來,我們慢慢地習慣了用漢字進行書寫。你們年輕人用諺文用的得心應手,可是出生在漢字一代的我們,也只是用漢字用慣了,無可厚非。」

韓國網友對此議論紛紛。一派認為,韓國人就應當使用韓國發明的文字,因為諺文簡單、好書寫。另外一派認為,如果擔心認錯人,可以使用漢字和諺文並記的方式,或者去學習漢語。

上世紀60年代,樸正熙(前韓國總統樸槿惠的父親)任總統時期,傾向廢止漢字,在全國實施韓文教育政策,他下令小學完全廢止漢字教育,甚至連歷史遺蹟上的漢字都抹去。

看似一場轟轟烈烈的漢字廢止運動,以韓國取得勝利告終。可很快,廢止漢字的弊端就顯露出來。由於韓國的歷史記載、古蹟名稱、文獻、法律條文都大量使用漢字,導致韓國年輕人想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時,卻看不懂歷史典籍。

鑑於廢止漢字後的種種不便,韓國民眾開始呼籲恢復漢字使用。2005年時,韓國頒布規定,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重新恢復漢字。此後,韓國一些中小學又慢慢恢復了漢字課程。(編譯/海外網 鞏浩)

相關焦點

  • 廢除漢字惹的禍!韓國人婚禮現場收紅包顯尷尬
    對此,韓國年輕一代和老一輩人的觀念有所不同,年輕人認為韓國人就應當使用韓國發明的文字,而老一輩人反駁道,「你們年輕人把諺文用得得心應手,可是出生在漢字一代的我們,用漢字用慣了,無可厚非。」眾所周知,韓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用的文字是漢字,後來由於廢除了漢字,導致各種弊端顯露出來。鑑於廢止漢字後的種種不便,韓國民眾開始呼籲恢復漢字使用。
  • 韓國人又鬧文字笑話!日媒:都是廢除漢字惹的禍
    原標題:韓國人又鬧文字笑話!日媒:都是廢除漢字惹的禍   韓國人放棄漢字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韓國在近代吸收了大量日本和製漢字詞,但是後來卻廢除了漢字,完全用表音文字諺文書寫,造成民眾語意理解困難,甚至鬧出不少笑話。
  • 「婚禮不收紅包」值得大力倡導
    剛剛過去的假期,很多人可能都參加了婚宴,一段廣東順德婚宴現場視頻,也於近日在網絡走紅,原因是婚宴主人不收紅包。還有一個動作,更讓網友直呼好喜歡這樣的風俗。視頻中婚禮主辦人堅持不收紅包,而是將賓客遞來的紅包折一個角代表已經收下。
  • 「婚禮不收紅包」當成為社會新風俗
    丁家發剛剛過去的假期,很多人可能都參加了婚宴,一段廣東順德婚宴現場視頻,也於近日在網絡走紅,原因是婚宴主人不收紅包。還有一個動作,更讓網友直呼好喜歡這樣的風俗。視頻中婚禮主辦人堅持不收紅包,而是將賓客遞來的紅包折一個角代表已經收下。
  • 已經廢除了漢字的韓國人,為什麼又在身份證上保留漢字呢
    韓國的小朋友們的確不太靠譜,常常自詡為文明古國,各路專家還論證出許多中國的歷史名人以及重要發明和活動都出自於韓國,有些居然還申遺成功。所以,文字,當然再也不能使用別人家的了,那不是有失臉面嗎!可是,韓國人身份證上又為什麼要保留漢字呢?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是不是有一點小驕傲呢?反正我是有一點的。
  • 廢除漢字幾十年後,現在的韓國人是怎麼看待「漢字」的?
    對於老一輩而言,漢字意味著傳統,意味著歷史,如果看不懂漢字,就無法閱讀韓國的歷史書籍和文獻資料,對於文化的理解也會有缺陷。所以,韓國的許多中老年人還是以認識漢字(就算是不會讀也要以能夠看得懂為標準)為驕傲的。
  • 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上有中文名字,不是廢除漢字?說出來別不信
    除此之外為了證明韓國民族的歷史悠久,不惜切段和中華文化的聯繫廢除漢字,推廣使用韓語(朝鮮語),但是韓國嘴上雖然說著要廢除漢字,但是行動上卻很自覺,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都會有一個中文名字,其實韓國人也是很無奈,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其實在古代的朝鮮半島,一直都是使用漢字作為官方語言。
  • 婚禮收到空紅包咋辦?專家教你如何大方得體地收紅包
    禮金事小,但婚禮上出這種事情,感覺有點尷尬。後來,小周用排除法找到了空紅包的主人。  小周沒有說破,但為了一點禮金,見面多少還是不太自然。現在想來,收紅包還真是個技術活,很多婚禮迎賓臺都是家裡的長輩收紅包,也難怪有的人會悄悄在紅包上記下名字。
  • 韓國廢除漢字政策的後果 諷刺了那些拘泥過去卻不懂民族歷史的人
    另一方面原因是這些「日本帝國的痕跡」是用漢字命名的。1970年代以後,漢字被廢止,學力低下成為社會問題。樸槿惠前政權雖然決定了漢字教育的復活,但文在寅政權卻將其又恢復到了討論階段。40歲以下的韓國人不會讀漢字,整個社會都在承受這個代價。韓國人的名字一般是1個姓加2個名或者3個名,韓國政府從1948年開始著手對登記有4個字以上的日本人的土地進行編制。
  • 廢除漢字50年,韓國人過春節寫春聯,為何依然用漢字?
    韓國過春節與我國不同步,白紙寫春聯,本來的喜慶被他們玩壞了!韓國春節為何選「立春」?他們沒學錯,我國古代春節就這麼過!廢除漢字50年,韓國人過春節寫春聯,為何依然用漢字?受華夏文明的影響,東南亞諸國,也都保留了過春節的習俗。
  • 廢漢字數十年後,如今韓國人怎麼看待漢字?調查結果出人意料!
    韓國人,對於中國創始的漢字,心情真是複雜、苦惱又尷尬。圖:韓國前總統李明博在寫漢字書法近百年來,他們的態度,基本情況就是:主觀上一直想廢掉漢字,但客觀情勢上又根本抹滅不了。所以呢,始終都陷在廢除與反廢除、恢復與恢復多少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
  • 廢除漢字數十年後,韓國人如今為何後悔了?這些細節讓人發笑
    尤其是韓國,由於曾是中原王朝的蕃屬,所以,使用漢字的歷史長達上千年。只是,到了1970年,時任韓國總統的樸正熙才下令在韓國全面實行韓文教育,漢字才慢慢從韓國教科書及官方文件中慢慢消失的。
  • 韓國廢除漢字後,為什麼韓國人身份證仍要寫中文名?滿滿的心酸
    導語:韓國廢除漢字後,為什麼韓國人身份證仍要寫中文名?滿滿的心酸大家還記得在前幾年,韓國搶先中國一步,向聯合國申請「端午祭」為世界上遺產的事情嗎?在我國引起了不同凡響,我國人認為「端午祭」最先起源於中華文化,不應該由韓國來申請!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漢字是傳承幾千年的文化符號,並沒有對錯的成分,但特殊的歷史環境,人為的因素把它打上落後的標籤,實是好笑至極。作為一種文化工具,漢字的改革可能不會停止,但是請所有的國人尊重它,心存敬畏,才可源遠流長。那些放棄漢字的國家,隨著中國的復興,廢除漢字的後遺症會越來越凸現,在東亞經濟一體化的路上,他們會比日本更吃力,無疑在享受一體化帶來的福利方面也會大打折扣。
  • 韓國為何廢掉漢字後又要恢復漢字教育?忘卻漢字後的危害讓人尷尬
    朝鮮半島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受中國影響,古時半島的主要文字都是漢字。但是漢字比較難,半島上會漢字的基本上都是上層人士,普通百姓多為文盲。但是我們現在卻不能在韓文上發現半點漢字的影子,這是為何呢?
  • 韓國人:中國文化影響太深,韓國廢除漢字50年我們卻依舊要學中文
    韓國人:中國文化影響太深,韓國廢除漢字50年我們卻依舊要學中文。我們都知道,韓國以前使用的其實就是漢字,但是後來他們覺得需要擁有自己的特色,不想再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就選擇廢除了漢字。從而新製造了韓文,但是韓文本質上就是拼音,所以如果單單用韓文的話,是會出現很多重複的現象的,特別是名字上,因為其他的還可以結合語境,不會出錯,但是名字就是單純的字而已,如果單純用韓文的話,就根本分不清。
  • 這些國家當初堅決廢除了漢字,但現在又得偷偷地用回來!真香
    1970年發表廢除漢字宣言的總統樸正熙,在他當選總統和逝世後報紙上發布訃告時,他的名字也都是用漢字。他自己給人題詞也是用漢字。 後來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所有的韓國人都學會了用漢字寫自己的名字。 2009年韓國高速鐵路的15萬個枕木被發現全是不良品,究其原因原來是製造枕木的公司把圖紙裡的「防水」理解成了「吸水」——在韓文裡「防水」、「放水」、「防鏽」寫法一樣,讀音也都是「bansu」——這能怪誰呢?全部返工重修吧!
  • 韓國人是怎麼看待漢字的?會在什麼場景下使用漢字?
    眾所周知,漢語不是韓國的官方語言,大部分韓國人並不認識漢字。但是喜歡韓國流行文化的朋友,都知道韓國的影視劇裡有時會冒出一些漢字。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韓國還有哪些情境會使用漢字?01人名在姓名方面,韓國人幾乎照搬了中國人的規則,姓在前名在後,姓是一個字或兩個字,名也是一個字或兩個字。絕大多數韓國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都會翻譯漢語字典或漢語典籍,從中找到寓意很好的字詞,例如即宋仲基。幾乎所有很多韓國人都會寫自己的漢語名字。在一些正式文本上需要提供漢語名字,例如身份證,戶口本,入職申請書等。
  • 不是徹底廢除漢字了嗎,為何越南、朝鮮、韓國仍舊使用中文名字
    漢字名字是韓國上世紀八十年代諺文化運動浪潮中僅存的使用漢語的領域之一,每個韓國公民基本上都會寫自己的漢字名字。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朝鮮韓國發明的諺文的基礎「訓民正音」導致了這是一種純拼音文字,「音同字不同」的情況十分嚴重,比如說漢語中的「虞」、「俞」、「於」,假如不使用漢字姓名,很多姓氏在諺文中無法分清楚彼此。在講究血統、家族的韓國,這種情況無法忍受。
  • 為什麼日本和韓國在廢除漢字幾十年後,又都後悔了?
    其次,漢字本身是挾帶著豐富的文化而流入日本的。漢字的廢除,使由漢字所挾帶的文化,也歸於模糊,社會生活將陷於枯窘,這是莫大的損失。隨著韓國的新一代從一開始就只接受韓文教育,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認識漢字。不僅韓國的中小學課本越來越少地使用漢字,韓國的報紙、雜誌也從80年代後期逐漸減少漢字採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