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身份證上要備註漢字的原因,跟韓語形成過程中,存在的固有缺陷有關。
按照人類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先有語言,再有文字。人類歷史上著名的幾大文明,都先後創造了自己的文字系統。
朝鮮半島雖然很早之前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但是,早期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東徵朝鮮,並在那裡設立了漢四郡,開始了漢文化圈對朝鮮半島的影響。漢字也隨即傳入了朝鮮半島。
畢竟,漢四郡的官員都是漢臣,與朝廷的交流,當然要使用漢文了。
正是從漢朝在朝鮮半島設立漢四郡開始,當地的貴族、士大夫階層,皆以會寫漢字,會說漢語為榮。
此後,朝鮮半島雖然歷經了高句麗、高麗、李氏朝鮮(朝鮮王朝)等多個朝代的統治,但是,朝鮮半島與中國之間的藩屬關係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漢文在朝鮮的地位,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最主要,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朝鮮半島當時並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不使用漢字,那就沒有文字可用。畢竟當時的東歐也蠻荒著呢,影響力也到達不了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的百姓,自然多數是以當地語言為主,相當於中國的一種方言。按照現代的定義,這些百姓因為不識漢字,全部屬於文盲。這就造成一種情況,朝鮮朝廷與百姓,以及百姓之間的文字交流,形成了一種非常嚴重的障礙。
為了解決文字問題,在李氏朝鮮世宗時期,世宗大王參考漢字的筆畫,於1443年,創製了以朝鮮語發音為基礎的朝鮮文字,即諺文,又稱為韓字。諺文在1446年正式在朝鮮頒布使用。朝鮮自此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字,所以,世宗大王在朝鮮半島也獲得了崇高的地位。諺文類似於我們現代漢語的拼音,數量很少,非常易於學習,得以迅速在朝鮮民眾中普及推廣。但是,朝鮮王朝的貴族階層,還是以會讀寫漢文為榮。
二戰之後,韓朝兩國都曾經推出廢除漢字運動。但是,當他們不用漢字之後,發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根本無法區分同音同形異義的字詞。
比如,在我們漢語中,「漢語」、「韓語」、「韓愈」、「瀚宇」、「寒雨」、「含玉」……發音都是一樣的「han yu」。在韓語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甚至更加的嚴重。存在上下文語境,區分這些詞都可能存在困難,更不要說孤立字詞的情況下了。
因此,韓朝兩國在一段時間之後,都重新啟用了漢字及漢字教育。韓國在關於漢字的廢用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同音同形異義字詞,在括號內標註中文的習慣。
韓國人的名字,受華夏文化的影響,跟中國人的名字是一樣的,通常都是孤立於語境的字詞。如果只使用拼音,根本就無法區分傳統的姓氏,以及特殊含義的字,那名字的意境就全沒了。我們還以國內的情況舉例,韓國受華夏文化影響巨大,都是類似的。比如讀音「li」,國內的姓氏就至少有「李」、「黎」、「慄」等等,原本屬於不同的家族,非要給混為一壇,文化傳統都沒了。韓國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情況,多數小學都設置有漢文教育,而上過大學的韓國人,通常都至少會掌握1000到3000個漢字。
韓國人在申領身份證時,為了區分名字,大多數人都會在諺文之後,用括號備註上自己的漢文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