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身份證並沒有強行規定,一定要加注中文名。之所以,在新版的韓國身份證上,韓國人都會用一個括號,在其中標註中文名字,這實在是無奈之,因為現行的韓國文字存在著巨大的缺陷。
韓國這個國家長期是東方大國的屬國,接受東方大國文化的影響,韓國的上流社會說漢語寫漢字,學儒家經典,韓國的科舉考試,不僅考試的制度,連考試內容都是從中國照抄而來的。
當然,朝鮮半島也有自己的語言,韓國的下裡巴人就是用這種語言進行交流的,但是這種語言始終沒有形成文字,在韓國通行的文字是漢語。在這種情況下,韓國地方的韓語,就相當於中國的一個方言,和廣東話東北話是一個性質的。
對此,韓國人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反而認為自己最完美的接受了中國文化而喜不自勝。畢竟在韓國人的認知中,中國就是天朝上國,中國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中國是韓國人必須要報緊的大腿。
直到1446年才發生了改變,朝鮮歷史上著名的國君世宗大王,對民間流傳的「諺文」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從而形成了今天的韓文。
這種韓文其實是一種標音文字,對於那些文化層次較低的韓國人來說,具有簡單易學的特點。可是這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後遺症,那就是韓文同音異義字實在太多,通過標音根本無法進行區分。
雖然我不懂韓語,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漢語拼音來進行類比,ji chu如果不寫成漢字的話,誰能區分的出到底寫的是啥?基礎,擠出,祭出,還是幾處?
當然,世宗大王在推出諺文之後,並沒有廢除漢字,所以韓文的這個缺陷並沒有被放大。世宗大王也沒有想過廢除的字,因為那些把持韓國朝政的高層都以說漢語為榮,他們一個個都是精神中國人。
你要這些精華分子放棄代表他們高貴身份的漢語,去說那些販夫走卒使用的語言,這簡直是動搖了韓國的國本。
直到1945年了,韓國政府為了清除中國對於韓國的影響,打著民族獨立的旗號,開始割裂韓國與中國的歷史聯繫。1948年,在醞釀了三年之後,韓國人出臺了法律要求中小學教科書,全部使用韓文。
1970年,那個自稱嫁給韓國的女人樸槿惠他的好爸比樸正熙總統下令全面禁止在小學教授中文。樸正熙的想法很好,只是現實,卻狠狠抽了他的一個耳光。
韓文作為一種標音文字,有太多發音相同的內容,放在一起根本無法區分,無法明確表達語言的真實目的,同音問題與異讀文文的問題是困擾韓文的兩大障礙。
當然這難不倒韓國人,他們又把樸正熙扔到垃圾桶裡的中文撿了出來,利用中文釋義,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現在。
所以這就出現了很多韓國人的身份證上出現了括號裡標註中文名字的情況,避免韓國出現太多的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