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縱深報導周刊者
具有民族和殖民雙重歷史意義的光化門15日在韓國首都首爾揭牌,由此掀開當天光復65周年紀念活動的序幕。
在當天活動中,韓國總統李明博呼籲韓日共同尋求「實際行動」發展新關係,共同跨越日本殖民統治給韓國人民留下的痛苦歷史。
1 憶昔幾成灰
在持續4年閉門修復之後,光化門於15日這天正式與韓國民眾見面。
光化門是被稱為「韓國故宮」的景福宮正門,初為木質建築,落成於1395年。16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半島,光化門被焚毀。此後,光化門修復工程停停走走,直至19世紀60年代才重新修復完畢。
但沒過多少年,日本再度侵入朝鮮半島,光化門受到嚴重破壞。1910年日本伊藤博文政府迫使朝鮮政府籤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為修建殖民當局總督府,光化門被遷離原址,但在韓戰中被焚毀。1968年,韓國樸正熙政府重建光化門,但大量使用了鋼筋水泥等材料。
為恢復光化門的歷史原貌,韓國政府經過數年調查論證,於2006年12月4日啟動光化門重建工程,恢復木結構光化門,重新打造下落不明的木質匾額。在整個重修過程中,工程一直處於「閉門」狀態,未對媒體和公眾開放,形成懸念。
「我們如今看見光化門又一次佇立在這裡,」李明博當天在光化門廣場發表講話說,「光化門曾經被封鎖,被忽略,我們的民族精神也一度幾近窒息,但我們從未停止為民族獨立而努力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新完工的光化門不但恢復到了原先的地理位置,而且牌匾上的文字也復原為漢字「光化門」。在1968年樸正熙政府重修的光化門上,牌匾題字改為韓文「光化門」,由樸正熙書寫。
2 光復門重開
1945年8月15日,朝鮮半島從日本殖民統治中獲得解放,這一天在朝鮮半島被稱為「光復節」。
包括韓國政府官員、愛國人士、外交使節、社會精英和普通民眾總計4500多人出席了當天的光復65周年紀念活動。
約1000名韓國少年在光化門廣場表演了節目,其中包括200名混血兒,寓意韓國如今開放的對外友好政策。
對於許多年長的韓國人來說,光化門是韓國的標誌,是超越了地標意義的民族
標誌,是「民族之門」。
「我感到很自豪,」一大早從清州趕赴首爾參加儀式的74歲老人樸根水(音譯)告訴韓聯社記者,「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生活在他們(日本)的高壓下,每當日本軍人走過,就沒有人敢出門。那時候,提到『日本人』連小孩子都不敢哭了。」
當天活動中,崔旺修(音譯)的祖父和許多其他在反殖民統治鬥爭中死去的人被追封為「獨立戰士」,致使這位現年79歲的老人獲得極大慰藉。「我想,這是對死者的寬慰,也是對生者的寬慰。」
3 前路看言行
身著一身白色傳統服飾的李明博在當天講話之初,首先讚賞了日本政府在改善對韓關係問題上的積極態度,讚賞日本首相菅直人對歷史的反省。
幾天前,菅直人發表談話,首次就1910年至1945年殖民統治向韓國國民表達反省和道歉。
李明博說:「我注意到了日本的努力,(菅直人講話)代表了日本向前邁出的一步。」
但李明博說,「將語言落實為行動更加重要。
「韓日之間仍有許多懸而未決的議題,兩個國家還需經由實際行動在未來100年開創出嶄新的兩國關係。」
「兩國不該忘記歷史,與此同時,也需要共同開創全新的未來。這是首爾與東京必須堅持的方向,」李明博說。
現年38歲的門尚喜(音譯)沒有經歷過殖民年代,但他告訴韓聯社記者,自己認為日本應當做得更多,以彌補過去軍國主義給其他民族帶來的災難。他說,日本僅有道歉還不夠,應當以更多務實的實際行動作為姿態。
「在許多問題上,例如慰安婦問題和被日軍掠奪走的珍稀文物歸還問題,日本還沒有表現出一個夥伴應當表現的誠意,」門尚喜說。
凌朔(新華社特稿)
凌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