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主體之間籤訂的兼職協議能否認定為勞動關係 中國勞動保障新聞...

2020-12-24 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

  [案情簡介]

  馬某自述其系B公司的員工,因於2012年10月9日外出拜訪客戶途中發生交通事故致傷,以B公司作為用人單位,向社保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並提交了B公司制式的工作證(無單位公章)、證人證言等材料,並提出其在B公司兼職期間每周五天工作制,早晨不需到公司報到,直接上門拜訪客戶,下午6點前到公司匯報當天工作情況,並約定雙方可隨時解除協議。社保行政部門受理申請後,依法向B公司送交《工傷認定限期舉證通知書》,要求對不認為是工傷和是否存在勞動關係進行舉證。B公司在收到舉證通知後提出認為該公司與馬某不存在勞動關係,並提交了2012年5月馬某又B公司籤訂《兼職協議》。經查,馬某原系A公司在職人員,於2012年初從A公司下崗後自主職業,但與A公司沒有解除勞動關係,社會保險費仍由A公司繼續繳納。2012年5月馬某與B公司籤訂《兼職協議》,該協議約定雙方籤訂兼職協議根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及國家和地方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協議約定馬某與A公司存在勞動關係並繳納社會保險為前提;馬某兼職期間從事「銷售」工作;勞動報酬部分約定支付的為勞務費;社會保險和福利待遇部分約定馬某的社會保險已由A公司繳納,B公司不再另行繳納,若馬某發生工傷,根據國家規定處理。協議中也載明「乙方承諾已與其他單位存在勞動關係,並籤有勞動合同」。

  社保行政部門在對雙方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時,認為雙方是否構成勞動關係存在爭議且無法確認的,無法認定。後根據《人社部關於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人社部發〔2013〕34號)第五條之規定,向馬某送達《工傷認定中止通知書》,告知其因雙方勞動關係存在爭議且無法確認的,可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待勞動關係最終確認後,恢復工傷認定程序。馬某不服,經過行政複議後,進入訴訟程序,現在正待開庭應訴。

  [爭議焦點]

  一是兼職協議能否認定勞動關係。二是社保行政部門對有爭議勞動關係,是否可以直接作出確認。

  [各方觀點及主要理由]

  1、馬某認為雙方存在勞動關係的主要理由。馬某認為,與B公司雖然籤訂的是兼職協議,但是依據《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相關規定以及結合其工作的內容和性質,應當認定為勞動關係,馬某認為勞動關係不存在爭議,要求社保行政部門按雙方存在勞動關係直接進行工傷認定。

  2、B公司認為不存在勞動關係的主要理由。B公司認為,與馬某籤訂的兼職協議明確約定,馬某已與A公司構成勞動關係,社會保險由A公司長期繳納,兼職的內容為向B公司提供一定的勞務,且每月支付的費用應當為勞務費並非工資,最主要的是雙方籤訂的兼職協議適用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雙方是平等主體,應當認定雙方構成勞務關係,而非勞動關係,要求社保行政部門依法不認定工傷。

  3、社保行政部門中止工傷認定的理由。

  (1)雙方勞動關係存在爭議且無法確認。根據雙方提交的材料來看,馬某社保關係在A公司,卻在B公司工作,從雙方籤訂的兼職協議約定的內容和馬某工作的實質內容來看,雙方構成勞動關係存在較大爭議且無法確認,依據人社部相關規定,應當由仲裁部門先行確認勞動關係,後再行恢復工傷認定程序。

  (2)社保行政部門不能直接確認勞動關係。雖然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是否具有勞動關係確認權的請示》的批覆([2009]行他字第12號)中明確答覆,「根據《勞動法》第九條和《工傷保險條例》第五條、第十八條的規定,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具有認定受到傷害的職工與企業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係的職權」,但是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之規定,因確認勞動關係發生的爭議,適用該法。以及《人社部關於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人社部發〔2013〕34號)第五條之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發現勞動關係存在爭議且無法確認的,應告知當事人可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勞動關係依法確認後,當事人應將有關法律文書送交受理工傷認定申請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恢復工傷認定程序。因此,勞動關係的認定不屬工傷認定的範疇,應屬於勞動爭議範疇。

  [處理結果]

  行政複議機關維持社保行政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中止決定,目前進入已行政訴訟。

  [分析]

  本案應當引發的討論焦點在於:一是如何界定「雙方勞動關係存在爭議且無法確認」;二是如何法院系統的內部指導性文件能否作為行政部門處理行政案件的依據;三是工傷認定中止決定是否具有可訴性。

  1、本案中兼職協議雖然約定了雙方適用的法律為平等主體之間的《民法通則》和《合同法》,而非不平等主體之間的《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實質上馬某向B公司提供的是勞動,還勞務;馬某受到B公司的管理是勞動關係意義上的實質性的行政管理,還是勞務關係上的一般事務管理,這些都很難確認。雖然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具有認定受到傷害的職工與企業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係的職權,但如不經過勞動仲裁或民事訴訟,由社保行政部門直接確認,又剝奪了用工單位的權利。按《勞動爭議調解法》的規定,勞動關係確認屬勞動爭議仲裁委受理的範圍,屬民事案件;如社保行政部門確認雙方不存在勞動關係,直接作出工傷認定終止決定,如一方當事人不服,只能提起行政複議或行政訴訟,又屬行政案件。因此,社保行政部門對勞動關係存在爭議且無法確認的是不能直接確認的。

  2、最高院〔2009〕行他字第12號批覆,只是針對個案請示的批覆,雖然明確了勞動行政部門存在認定勞動關係的職權,但是這並不能作為行政部門就不能要求一方申請仲裁勞動關係的確認,社保行政部門認定工傷依據的是《工傷保險條例》和人社部的相關行政規定,既然人社部有明文規定,勞動關係存在爭議無法確認的,應當由仲裁部門先行裁決後再作認定,那麼本案依據該條款作出中止認定並無不妥,法院的指導性文件,一般用於法院系統內部審理案件的依據,行政部門是否採納法院系統內部的規定,國家並無明文規定。

  3、工傷認定中止通知書屬於行政事實行為,不屬於具體行政行為,不在複議訴訟的範圍之內。所謂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職權,針對特定的行政相對人就特定的事項,作出的有關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行政事實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基於職權實施的不能產生、變更或者消滅行政法律關係的行為。中止通知書雖然系社保行政部門作出,但很明顯屬於該行政主體單方作出的外部行政行為,是程序性行為,其目的不是要發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也沒有對原告的權利義務產生影響,其法律表現形式為通知書,並沒有載明當事人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具體義務等事宜。這只是由於出現法定原因,在工傷認定過程中採取的一種行政事實行為,除非造成當事人損失,可以單獨提起國家賠償,不然不具有可訴性。

相關焦點

  • 籤訂兼職勞務協議雙方勞動關係的認定
    後羅某為獲得工傷認定,向榮昌勞動仲裁委員會提出確認勞動關係的仲裁申請,榮昌勞動仲裁委員會經審理後,裁決羅某與置信公司從2014年5月至今的勞動關係成立。置信公司不服該仲裁裁決,訴訟至本院,要求確認原、被告之間不存在勞動關係。
  • 籤訂了承包協議,能被認定勞動關係嗎?
    《NTN項目承包協議書》,載明:「一、為充分調動NTN項目經理及員工的積極性,保障協議雙方的合法權益,制定本協議。經審查協議內容,從締約目的為充分調動項目經理及員工的積極性、甲公司負責陳某方的項目投資、財務管理、對外合同籤約、職務任免、發放工資、以及陳某應當執行公司規章制度等方面可見,上述協議雖名義為項目承包協議書,但內容並非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係相關,實質體現的是甲公司與陳某之間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符合建立勞動關係的基本特徵。
  • 為超市送肉,能否認定勞動關係?
    吳某的近親屬為認定工傷,申請勞動爭議仲裁,要求確認吳某與超市存在勞動關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裁決駁回請求。勞動關係是指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為其成員,勞動者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提供有報酬的勞動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係。
  • 勞動關係認定典型問題分析
    李某雖有直播時長的約束,但其可以自行安排直播的時間和地點,其勞動力並不受娛樂文化公司的控制,雙方之間不符合建立勞動關係的本質要件。故李某與娛樂文化公司之間的關係應屬平等民事主體間的合作關係。公司人事部門告知劉某雙方之間是勞務關係。在協議中約定了因病不出勤,公司將不支付報酬。劉某認為雙方之間為勞動關係,公司應當支付其病假工資。遂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確認雙方之間存在勞動關係。
  • 勞動關係和勞務關係有什麼區別,勞務關係能否認定工傷?
    一、勞動關係和勞務關係勞動關係,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依法所確立的勞動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係。用人單位必須和勞動者籤訂勞動合同,這是法定義務。但勞務關係中的用工主體範圍則更為廣泛,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2)主體雙方之間的隸屬性不同。勞動關係中,勞動關係從用工之日起一旦建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就自然的形成了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主要包括人格上的從屬性和經濟上的從屬性。勞動者是用人單位的成員,需要遵守單位的規章制度,服從單位領導的安排。
  • 認定勞動關係的情況包括什麼,怎麼認定勞動關係?
    所謂勞動關係,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實現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權利義務關係。其基本內容是勞動者提供勞動,用人單位使用該勞動並支付工資。那麼認定勞動關係的情況包括什麼,怎麼認定勞動關係?網友諮詢:認定勞動關係的情況包括什麼,怎麼認定勞動關係?
  • 僱傭關係還是勞動關係?沒有籤訂勞動合同,工傷賠償怎麼辦?
    法院審理認為於某與用人單位之間成立勞動關係,這一事實已經由兩級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判決確認,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被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書,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符合法定程序,判決駁回該餐館要求撤銷工傷認定決定書的訴訟請求。
  • 「案例」為超市送肉,能否認定勞動關係?
    吳某的近親屬為認定工傷,申請勞動爭議仲裁,要求確認吳某與超市存在勞動關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裁決駁回請求。分 析 本案的主要爭議焦點在於:吳某與超市是否存在勞動關係?勞動關係是指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為其成員,勞動者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提供有報酬的勞動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係。
  • 通過好活平臺籤訂《項目轉包協議》,是勞動關係嗎?
    樂食樂派公司為抗辯,向法院提交了楊某和好活(徐州)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籤訂的《項目轉包協議》,該協議明確約定「甲乙雙方均明晰雙方系獨立的民事承包關係」,並非勞動關係,由楊某承包「青島樂食樂派商貿有限公司-即時配送」業務,楊某自帶交通工具,樂食樂派公司是按單支付楊某承攬服務費,雙方不符合勞動關係的特徵。故,對於楊某的主張,法院不予支持。
  • 非典型性勞動關係的認定
    引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籤訂勞動合同後,接受用人單位管理,從事勞動,領取工資,發生糾紛後,勞動關係一目了然,筆者姑且稱其為典型性勞動關係,然而勞動爭議案件中,總有這一類案件讓審判者糾結:勞動者從事著單位勞動,但是沒有勞動合同,或者有著其他形式的合同,如勞務合同、僱傭合同、承攬合同等。
  • 勞動關係與勞務關係、合作關係(委託技術開發)的區別?
    1.勞動關係現行的《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中對於什麼是勞動關係並沒有清晰的定義,規範性文件中認定勞動關係的文件主要是原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在2005二是兼職人員,這類人員在一般有一份全職工作,利用業務時間從事第二份兼職,企業籤訂兼職勞務協議,根據業務需要用工,按照勞務報酬計稅,需要發票入帳。
  • 【聽】猝死與工亡、薪資保密、社保協定、勞動與勞務關係的區別
    因為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勞動者之間互相攀比的心態,影響勞動者的工作表現,不利於用人單位實際管理。 作者觀點:「薪酬保密」並非勞動者的法定義務,而是一種約定義務,建議用人單位,如果希望勞動者對本人薪酬進行保密,請與其籤訂《保密協議》或者在員工手冊、勞動合同中明確規定。 二、勞動者違反了「封口令」,單位能否對其進行懲罰?
  • 勞動關係還是勞務關係,不是一紙協議說了算
    應根據雙方實際情況綜合判斷,只要滿足三個條件,就可以認定勞動關係閱讀提示農民工與企業籤訂了勞務協議,而非勞動合同,那麼,雙方就是勞務關係,而非勞動關係嗎?近日,一名農民工在遭遇工傷後進行維權時,就面臨著這樣的難題,而不同的關係也意味著維權結果不同。專家表示,雙方屬於什麼關係,不是一紙勞務協議說了算,而要以實質關係為準。農民工和企業籤了勞務協議,在農民工受傷後,如果主張雙方是勞動關係,該如何判斷雙方之間的關係呢?
  • 【「遼」聊法】員工與單位未籤勞動合同能否認定具有勞動關係?
    工作3年多,旺財公司遲遲未與劉某籤訂書面勞動合同,也未為劉某繳納社會保險,劉某因此與旺財公司產生糾紛,之後被旺財公司口頭辭退。劉某隨後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要求確認與旺財公司存在事實勞動關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認定劉某申請的勞動用工主體錯誤,駁回了劉某的仲裁請求。
  • 勞動關係還是勞務關係 不是一紙協議說了算
    農民工和企業籤了勞務協議,在農民工受傷後,如果主張雙方是勞動關係,該如何判斷雙方之間的關係呢?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北京二中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認為,民事法律關係的性質不能僅依據雙方的約定來確定,而應根據雙方的實際情況綜合認定。
  • 沒籤勞動合同怎樣認定事實勞動關係?
    勞動關係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係,勞動關係的確定對勞動者而言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意味著勞動者可以因此享受到勞動法的保護。那麼,判斷單位與勞動者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係,還需要做出相應的認定,那究竟該怎樣認定勞動關係呢?請看下文了解。一、怎樣認定勞動關係?
  • 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的籤訂
    4.2.1 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的異同 大學畢業生在正式工作之前,都會與用人單位籤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一般籤訂就業協議在先,籤訂勞動合同在後。的確,畢業生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並不是完全相同的,那麼他們的共同之處與區別分別在哪裡呢?我們大致可以進行這樣的歸納:相同之處就業協議是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係的法律依據。就確立勞動關係這一點來說,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是相通的,可以這樣認為,就業協議的實質就是準勞動合同,是勞動合同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 兼職送快遞安全誰埋單? 勞動關係不明維權難
    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近期受理了4起因快遞送餐員撞人而引發的健康權糾紛,在已審結的3起案件中,網絡訂餐平臺敗訴率為100%。  青島市中院民一庭副庭長趙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網絡訂餐平臺和兼職外賣小哥之間的用工關係糾紛屬於新生事物,類似的案件還較為少見,對於他們之間的勞動關係如何認定,勞動仲裁部門和法院目前都還沒有統一的標準,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 勞動關係與僱傭關係之區分
    多數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用工關係尤其是個體經濟組織的用工關係中,接受和提供勞務的雙方往往沒有籤訂書面協議來明確用工性質,在審判實踐中,概以僱傭關係對待,不利於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正確區分勞動關係與僱傭關係對公正審理兩類案件具有重要的審判指導意義。  一、勞動關係概述  勞動關係是指勞動者依據法律運用勞動能力,在實現社會勞動過程中與用人單位形成的權利義務關係。
  • 兼職佔家庭總收入40% 就業新形態勞動關係如何認定
    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新就業形態與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息息相關,是有別於標準就業和傳統靈活就業的平臺化組織用工和勞動者就業新形態。「隨著網絡數字平臺的大量湧現,原本招用1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被拆分成10個、100個甚至更多的工序和任務,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分包,讓很多勞動者一起來承擔這些任務,從而造就一批新的就業形態。」莫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