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個杯子,第一個杯子倒滿了水,第二個
杯子
屁股朝上
反扣著
,第三個杯子有蓋蓋著。我想把水倒進這三個杯子,結果都倒不進去,最後下結論就是這三個杯子有毛病。實際上誰有毛病呢?誰有毛病?沒錯,是我有毛病!」
1月23日下午,深圳西西弗書店,一場關於青少年和遊戲的頭腦風暴正在進行,在千裡之外的北京,同樣主題的談話也在同步展開,南北兩個城市的教育學、心理學、遊戲專家、家長代表、學生代表在寒假來臨之前,嚴肅認真地談了談「遊戲」這個敏感話題。
深圳市石巖公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主任田春利在這個活動上通過一個生動的「杯子倒水」小演示,告訴家長們,
「不能向裝滿水的杯子或者杯底朝上的杯子再倒水,這就像孩子們關閉的心,孩子的心已經關閉了,任何教育是不起作用的。」他強調說,「我們做心理老師,接到很多家長的求助,他們所有的話,濃縮成一句話都是老師你要幫幫我,我的孩子有毛病。事實上,承認自己有毛病,這是我們跟孩子溝通的第一步,從遊戲裡走到現實中的第一步。」
國內移動遊戲用戶規模激增,00後玩家已佔10%,孩子愛玩遊戲,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遊戲話題?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遊戲規則?這可能是當下每個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這場由騰訊互娛、騰雲、木果書架聯合深圳報業集團讀創客戶端、西西弗書店舉辦的騰雲下午茶沙龍上,大家相聚一起就這些問題暢談了3個多小時。
「不要一提到遊戲就感覺是洪水猛獸。」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王臘梅副教授和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學、心理學博士高璇綜合了牛津大學等國內外機構對遊戲的研究報告,為大家系統闡述了遊戲的益處,他們認為如果幫助孩子選擇好的遊戲,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動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遊戲設計師李濤從遊戲從業者的角度提醒家長:「為什麼玩家尤其是孩子要去遊戲中尋找成就感?很可能他們在現實中得不到這樣的成就。」深圳中學高級心理教師王新紅指出這是典型的青少年在新環境中的自我定位問題,她建議家長先判斷孩子是否有情緒障礙,然後跟孩子溝通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危機時期,重點是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在溝通中尋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當孩子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遊戲成為他們處理問題的手段,往往問題根源可能在家庭關係、學業負擔過重或者生理等問題。」
從小玩遊戲的北京師範大學科幻文學博士姜振宇分享了自己與父親談判遊戲時間的經歷,建議家長與孩子在討論遊戲與學習的問題時,可以先討論孩子「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可以放棄的」,他們對一些耗時而無多少益處的事情達成共識之後,便可形成一種對遊戲時間的默契。
以下是「有效溝通:青少年與遊戲」深圳會場嘉賓觀點的分享,如果你是一位正在為孩子沉迷遊戲發愁的家長,或許可以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教育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關係的問題
王新紅 (深圳中學高級心理老師、 公益項目「陽光朋輩」留守兒童關愛計劃發起人)
當孩子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遊戲成為他們處理問題的手段,往往問題根源可能在家庭關係、學業負擔過重或者生理等問題。很多教育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關係的問題。
我希望家長有機會看看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的書和傳記,有兩句話說得非常非常好:「沒有誘惑的深情,不含敵意的堅決。」我們可以反對孩子,可以不同意孩子,但這個不同意裡面是沒有敵意的,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沒有對人格的攻擊和否認,我們批評也是尊重的批評。沒有誘惑的深情,就是說我們沒有希望從孩子那兒再榨取一點什麼,就可以和他很自如地交流,那樣孩子就更有可能成為他們本來應該長成的樣子。
家長要成為與孩子談判的專家,我自己的體會是家長一定要設定自己的底線,並且守住自己的底線,否則與孩子的談判便失去了意義。
孩子玩遊戲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可怕
張聖林 (遊戲開發者)
現在家長對遊戲的理解,有時候並不能認識得非常全面。其實世界上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遊戲,但如果想讓一種藝術品長得像遊戲,它要有心流體驗和情感體驗。
心流體驗是某種忘我、空靈的狀態,你在做很多事情,但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除了心流體驗更重要的是情感體驗。好遊戲就是讓心流和情感體驗融合,不同類型的遊戲通常建立在這兩種創造的基礎之上。
遊戲的操作,是用戶和遊戲開發者互動的內容,是融匯和調動個體的知識,通過決策和行動解決問題,我認為是很有教育價值的活動。
選擇好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認知能力、情感能力、社交能力……
王臘梅 (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副教授)
從研究角度,遊戲是兒童的本能。這個遊戲是兒童社會化的必經之路。可以在其中學習競爭、合作,享受社交的樂趣,也是他們休閒、娛樂、放鬆的手段。
遊戲還是有些有益的方面,不要一說到遊戲就感覺是洪水猛獸。如果幫助孩子選擇好的遊戲,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動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美國斯坦福國際諮詢研究所(SRI)的一項研究顯示,玩電子遊戲可以讓學生的認知學習成效提高多達12%,並且讓手眼協調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記憶力得到改善。牛津大學研究發現,與那些從來不玩遊戲以及每天玩3個小時以上的同齡人相比,每天玩1小時以內電子遊戲的兒童及青少年心理適應能力較同齡人更佳,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最高,所遇到的友誼及情緒問題以及多動的情況較少。
研究發現,權威型家庭教養方式的學生成癮的傾向較獨裁型/控制型家庭教養方式的學生成癮率低。心理學界提倡權威型教養方式,也就是「恰當要求、恰當反應」,理性、嚴格、民主、耐心和關愛,被公認為理想和恰當的教養方式。
家長首先應該對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有合理要求,玩遊戲的類型有恰當的限制。我們要堅持要求孩子在寒假期間達到一些目標,但同時要有一定的彈性,耐心傾聽孩子寒假期間對時間安排有什麼想法,玩遊戲方面有什麼想法,並且能恰如其分地激勵孩子培養自制力。
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跨學科創新思維
嚴玉慶 (深圳實驗學校學習工程工作室負責人)
我們之所以在學校裡對於遊戲看管得很嚴,是因為覺得遊戲會佔用孩子在學習上的時間,但大家可能也會發現身邊有這樣一些現象,就是一些孩子,他不僅僅遊戲玩得好,學習也是非常好。
為什麼呢?從細分需求上看,這是一個智能的需求,因為學校的課程滿足不了他對智能發展的需求。遊戲場景往往由很多要素組成,就可以營造出一個環境讓孩子形成並行思維,進而實現系統思維訓練,並且這是一個思維和動作合一的過程,這比分學科學習的思維訓練效果好。
家長和孩子建立遊戲默契,重度玩家增長額外技能
姜振宇(北京師範大學科幻文學博士,上海市科協科幻專業委員會執行理事,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專業評委)
其實我覺得家長和孩子溝通遊戲問題之前,需要清楚一個問題,就是遊戲影響的到底是孩子生活的哪一個部分?在我看來,學生的主要任務永遠是學習,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大量的時間肯定還是花在學習上,而遊戲最先擠佔的,是除學習之外的大量時間,比如和同學的交往,和親戚的交流,出去運動等等。
如果想要保證學習和遊戲可以同步進行,家長就可以和孩子討論除卻這兩者之外,有沒有哪些時間是可以被放棄的?我當時和我的父親就進行過這樣的交流,他後來也認可我的觀點,之後我們之間就形成了一種默契,互相明白遊戲能夠玩到什麼程度。而我當時放棄的,就是對於我來說覺得很無聊,對自己又不能有什麼幫助,之前可能迫於一些原因還要去做的事情。
當我們將玩遊戲看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的時候,收穫的東西可能會超出我們之前的預期。我本科在浙大時,很多人玩遊戲已經不僅僅是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或者逃避現實的方式,每當遊戲出了新地圖,為了將遊戲玩好,他們會直接去研究遊戲代碼,列出數據,精準計算出各種最佳時間和數值曲線。
孩子的心關閉了,任何教育是不起作用的
田春利(深圳市石巖公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主任)
關於跟孩子的交流問題,時間的管理,怎麼從遊戲裡出來,怎麼進去。
第一位的就是關係問題,我們跟孩子的關係問題。
我做一個小小的演示,可能很多家長就可以從這裡面獲得一些啟發。
我這裡有三個杯子,一個杯子裡倒滿了水,一個杯子屁股朝上,一個杯子有蓋子蓋著,我想把水倒進這三個杯子,往第一個已經倒滿的杯子裡倒水,很顯然我只能倒到外面。我覺得很焦慮,很執著地往裡倒,結果是一樣的。最後我下一個結論,說這個杯子有毛病。我企圖往第二個杯子裡倒水,第二個杯子是屁股朝上,也倒不進去,我也很執著地往裡倒,最後我只能放棄,然後下結論這個杯子也有毛病。三個杯子,都倒不進去,最後我的感慨是這些杯子都有毛病。
實際上誰有毛病?我有毛病,但我看不見。
我們做心理老師,接到很多家長的求助,打電話,到心理諮詢室來,他們所有的話,濃縮成一句話都是老師你要幫幫我,我的孩子有毛病。99%都是濃縮成這句話。我們很少能聽到1%的家長說老師你要幫幫我,我有毛病。但在這個溝通中,你會發現是我有毛病。因為他已經聽不進去了,你還要往裡倒。你說的都是真理,這個水是非常好的水,但真理是倒不進去的,因為心已經關閉了。金科玉律,都可以掙大錢的道理,完全沒有用。所以要解決的是把杯子倒空,屁股翻過來,蓋掀開。這是我們要做的,我們不是要盯住他有毛病。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承認一件事,我有毛病。你在跟孩子溝通過程中,發現有問題了,首先要學會這句話。當你承認自己有毛病時,你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變好。孩子的心已經關閉了,任何教育是不起作用的。
承認自己有毛病,這是我們跟孩子溝通的第一步,從遊戲裡走到現實中的第一步。
「玩遊戲」與「家庭不和」應該區別對待
吳巖(著名科幻作家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中心教授)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能讓人過度沉迷的東西,過去可能是小說,是電視,到現在,變成了遊戲。可能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玩遊戲」與「家庭關係不和」是兩個問題,應該區別對待。與其說是遊戲讓大家沉迷,不如說是很多家庭不善於處理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
而且,我發現從VR逐漸發展以來,這個社會在十年二十年以後,人要處理更多虛擬世界裡的問題,遠遠多於現實世界需要處理的問題。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如果更多是發展起來虛擬技能,有可能將來是對的。
現在多數情況下,我們成年人對遊戲沒有發言權。比如孩子跟我說聊聊遊戲,我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溝通,因為我們中國缺乏媒體教育,而這種教育在國外逐漸開始普及,我們現在正在逐漸摸索,想要更好地在中國做這件事。
家長要看到遊戲正面價值,別把孩子推向對立面
肖玉敏(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信息網絡中心主任):
今天的孩子被稱為數位化原住民,家長可能需要理解電子遊戲已經成為孩子們生活學習的一部分,這是社會大環境決定的,不是單靠家長能夠掌控的。但是孩子畢竟還是需要引導的,我有三點看法:
一是家長也需要看到遊戲的正面價值,理解遊戲能給人帶來愉悅感,不是一味排斥的態度,把孩子推向完全對立面。如果有可能,放低姿態,在孩子興奮地說起遊戲的樂趣時,認真傾聽,交流一下,尊重孩子的感受,奠定良好的親子關係,利於提出合理的要求;
二是家長要利用孩子長時間玩遊戲的自我負疚感,引導他們自己對時間管理、生活管理進行反思,學會自我控制;
再者就是提升家長的陪伴質量,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家長不能總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理由,讓他們學這學那,需要動腦筋和孩子一起找到或設計孩子樂意參與的活動,其實當有更有意思的活動(不是單純帶到哪裡旅遊或者看個大人選的兒童劇),如模型製作、公園集體挖寶之類,很多孩子可能還更願意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