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請注意!孩子沉迷遊戲就是孩子有病嗎?可能是你有病

2020-12-20 澎湃新聞

「我有三個杯子,第一個杯子倒滿了水,第二個

杯子

屁股朝上

反扣著

,第三個杯子有蓋蓋著。我想把水倒進這三個杯子,結果都倒不進去,最後下結論就是這三個杯子有毛病。實際上誰有毛病呢?誰有毛病?沒錯,是我有毛病!」

1月23日下午,深圳西西弗書店,一場關於青少年和遊戲的頭腦風暴正在進行,在千裡之外的北京,同樣主題的談話也在同步展開,南北兩個城市的教育學、心理學、遊戲專家、家長代表、學生代表在寒假來臨之前,嚴肅認真地談了談「遊戲」這個敏感話題。

深圳市石巖公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主任田春利在這個活動上通過一個生動的「杯子倒水」小演示,告訴家長們,

「不能向裝滿水的杯子或者杯底朝上的杯子再倒水,這就像孩子們關閉的心,孩子的心已經關閉了,任何教育是不起作用的。」他強調說,「我們做心理老師,接到很多家長的求助,他們所有的話,濃縮成一句話都是老師你要幫幫我,我的孩子有毛病。事實上,承認自己有毛病,這是我們跟孩子溝通的第一步,從遊戲裡走到現實中的第一步。」

國內移動遊戲用戶規模激增,00後玩家已佔10%,孩子愛玩遊戲,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遊戲話題?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遊戲規則?這可能是當下每個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這場由騰訊互娛、騰雲、木果書架聯合深圳報業集團讀創客戶端、西西弗書店舉辦的騰雲下午茶沙龍上,大家相聚一起就這些問題暢談了3個多小時。

「不要一提到遊戲就感覺是洪水猛獸。」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王臘梅副教授和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學、心理學博士高璇綜合了牛津大學等國內外機構對遊戲的研究報告,為大家系統闡述了遊戲的益處,他們認為如果幫助孩子選擇好的遊戲,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動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遊戲設計師李濤從遊戲從業者的角度提醒家長:「為什麼玩家尤其是孩子要去遊戲中尋找成就感?很可能他們在現實中得不到這樣的成就。」深圳中學高級心理教師王新紅指出這是典型的青少年在新環境中的自我定位問題,她建議家長先判斷孩子是否有情緒障礙,然後跟孩子溝通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危機時期,重點是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在溝通中尋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當孩子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遊戲成為他們處理問題的手段,往往問題根源可能在家庭關係、學業負擔過重或者生理等問題。」

從小玩遊戲的北京師範大學科幻文學博士姜振宇分享了自己與父親談判遊戲時間的經歷,建議家長與孩子在討論遊戲與學習的問題時,可以先討論孩子「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可以放棄的」,他們對一些耗時而無多少益處的事情達成共識之後,便可形成一種對遊戲時間的默契。

以下是「有效溝通:青少年與遊戲」深圳會場嘉賓觀點的分享,如果你是一位正在為孩子沉迷遊戲發愁的家長,或許可以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教育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關係的問題

王新紅 (深圳中學高級心理老師、 公益項目「陽光朋輩」留守兒童關愛計劃發起人)

當孩子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遊戲成為他們處理問題的手段,往往問題根源可能在家庭關係、學業負擔過重或者生理等問題。很多教育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關係的問題。

我希望家長有機會看看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的書和傳記,有兩句話說得非常非常好:「沒有誘惑的深情,不含敵意的堅決。」我們可以反對孩子,可以不同意孩子,但這個不同意裡面是沒有敵意的,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沒有對人格的攻擊和否認,我們批評也是尊重的批評。沒有誘惑的深情,就是說我們沒有希望從孩子那兒再榨取一點什麼,就可以和他很自如地交流,那樣孩子就更有可能成為他們本來應該長成的樣子。

家長要成為與孩子談判的專家,我自己的體會是家長一定要設定自己的底線,並且守住自己的底線,否則與孩子的談判便失去了意義。

孩子玩遊戲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可怕

張聖林 (遊戲開發者)

現在家長對遊戲的理解,有時候並不能認識得非常全面。其實世界上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遊戲,但如果想讓一種藝術品長得像遊戲,它要有心流體驗和情感體驗。

心流體驗是某種忘我、空靈的狀態,你在做很多事情,但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除了心流體驗更重要的是情感體驗。好遊戲就是讓心流和情感體驗融合,不同類型的遊戲通常建立在這兩種創造的基礎之上。

遊戲的操作,是用戶和遊戲開發者互動的內容,是融匯和調動個體的知識,通過決策和行動解決問題,我認為是很有教育價值的活動。

選擇好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認知能力、情感能力、社交能力……

王臘梅 (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副教授)

從研究角度,遊戲是兒童的本能。這個遊戲是兒童社會化的必經之路。可以在其中學習競爭、合作,享受社交的樂趣,也是他們休閒、娛樂、放鬆的手段。

遊戲還是有些有益的方面,不要一說到遊戲就感覺是洪水猛獸。如果幫助孩子選擇好的遊戲,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動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美國斯坦福國際諮詢研究所(SRI)的一項研究顯示,玩電子遊戲可以讓學生的認知學習成效提高多達12%,並且讓手眼協調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記憶力得到改善。牛津大學研究發現,與那些從來不玩遊戲以及每天玩3個小時以上的同齡人相比,每天玩1小時以內電子遊戲的兒童及青少年心理適應能力較同齡人更佳,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最高,所遇到的友誼及情緒問題以及多動的情況較少。

研究發現,權威型家庭教養方式的學生成癮的傾向較獨裁型/控制型家庭教養方式的學生成癮率低。心理學界提倡權威型教養方式,也就是「恰當要求、恰當反應」,理性、嚴格、民主、耐心和關愛,被公認為理想和恰當的教養方式。

家長首先應該對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有合理要求,玩遊戲的類型有恰當的限制。我們要堅持要求孩子在寒假期間達到一些目標,但同時要有一定的彈性,耐心傾聽孩子寒假期間對時間安排有什麼想法,玩遊戲方面有什麼想法,並且能恰如其分地激勵孩子培養自制力。

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跨學科創新思維

嚴玉慶 (深圳實驗學校學習工程工作室負責人)

我們之所以在學校裡對於遊戲看管得很嚴,是因為覺得遊戲會佔用孩子在學習上的時間,但大家可能也會發現身邊有這樣一些現象,就是一些孩子,他不僅僅遊戲玩得好,學習也是非常好。

為什麼呢?從細分需求上看,這是一個智能的需求,因為學校的課程滿足不了他對智能發展的需求。遊戲場景往往由很多要素組成,就可以營造出一個環境讓孩子形成並行思維,進而實現系統思維訓練,並且這是一個思維和動作合一的過程,這比分學科學習的思維訓練效果好。

家長和孩子建立遊戲默契,重度玩家增長額外技能

姜振宇(北京師範大學科幻文學博士,上海市科協科幻專業委員會執行理事,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專業評委)

其實我覺得家長和孩子溝通遊戲問題之前,需要清楚一個問題,就是遊戲影響的到底是孩子生活的哪一個部分?在我看來,學生的主要任務永遠是學習,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大量的時間肯定還是花在學習上,而遊戲最先擠佔的,是除學習之外的大量時間,比如和同學的交往,和親戚的交流,出去運動等等。

如果想要保證學習和遊戲可以同步進行,家長就可以和孩子討論除卻這兩者之外,有沒有哪些時間是可以被放棄的?我當時和我的父親就進行過這樣的交流,他後來也認可我的觀點,之後我們之間就形成了一種默契,互相明白遊戲能夠玩到什麼程度。而我當時放棄的,就是對於我來說覺得很無聊,對自己又不能有什麼幫助,之前可能迫於一些原因還要去做的事情。

當我們將玩遊戲看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的時候,收穫的東西可能會超出我們之前的預期。我本科在浙大時,很多人玩遊戲已經不僅僅是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或者逃避現實的方式,每當遊戲出了新地圖,為了將遊戲玩好,他們會直接去研究遊戲代碼,列出數據,精準計算出各種最佳時間和數值曲線。

孩子的心關閉了,任何教育是不起作用的

田春利(深圳市石巖公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主任)

關於跟孩子的交流問題,時間的管理,怎麼從遊戲裡出來,怎麼進去。

第一位的就是關係問題,我們跟孩子的關係問題。

我做一個小小的演示,可能很多家長就可以從這裡面獲得一些啟發。

我這裡有三個杯子,一個杯子裡倒滿了水,一個杯子屁股朝上,一個杯子有蓋子蓋著,我想把水倒進這三個杯子,往第一個已經倒滿的杯子裡倒水,很顯然我只能倒到外面。我覺得很焦慮,很執著地往裡倒,結果是一樣的。最後我下一個結論,說這個杯子有毛病。我企圖往第二個杯子裡倒水,第二個杯子是屁股朝上,也倒不進去,我也很執著地往裡倒,最後我只能放棄,然後下結論這個杯子也有毛病。三個杯子,都倒不進去,最後我的感慨是這些杯子都有毛病。

實際上誰有毛病?我有毛病,但我看不見。

我們做心理老師,接到很多家長的求助,打電話,到心理諮詢室來,他們所有的話,濃縮成一句話都是老師你要幫幫我,我的孩子有毛病。99%都是濃縮成這句話。我們很少能聽到1%的家長說老師你要幫幫我,我有毛病。但在這個溝通中,你會發現是我有毛病。因為他已經聽不進去了,你還要往裡倒。你說的都是真理,這個水是非常好的水,但真理是倒不進去的,因為心已經關閉了。金科玉律,都可以掙大錢的道理,完全沒有用。所以要解決的是把杯子倒空,屁股翻過來,蓋掀開。這是我們要做的,我們不是要盯住他有毛病。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承認一件事,我有毛病。你在跟孩子溝通過程中,發現有問題了,首先要學會這句話。當你承認自己有毛病時,你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變好。孩子的心已經關閉了,任何教育是不起作用的。

承認自己有毛病,這是我們跟孩子溝通的第一步,從遊戲裡走到現實中的第一步。

「玩遊戲」與「家庭不和」應該區別對待

吳巖(著名科幻作家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中心教授)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能讓人過度沉迷的東西,過去可能是小說,是電視,到現在,變成了遊戲。可能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玩遊戲」與「家庭關係不和」是兩個問題,應該區別對待。與其說是遊戲讓大家沉迷,不如說是很多家庭不善於處理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

而且,我發現從VR逐漸發展以來,這個社會在十年二十年以後,人要處理更多虛擬世界裡的問題,遠遠多於現實世界需要處理的問題。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如果更多是發展起來虛擬技能,有可能將來是對的。

現在多數情況下,我們成年人對遊戲沒有發言權。比如孩子跟我說聊聊遊戲,我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溝通,因為我們中國缺乏媒體教育,而這種教育在國外逐漸開始普及,我們現在正在逐漸摸索,想要更好地在中國做這件事。

家長要看到遊戲正面價值,別把孩子推向對立面

肖玉敏(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信息網絡中心主任):

今天的孩子被稱為數位化原住民,家長可能需要理解電子遊戲已經成為孩子們生活學習的一部分,這是社會大環境決定的,不是單靠家長能夠掌控的。但是孩子畢竟還是需要引導的,我有三點看法:

一是家長也需要看到遊戲的正面價值,理解遊戲能給人帶來愉悅感,不是一味排斥的態度,把孩子推向完全對立面。如果有可能,放低姿態,在孩子興奮地說起遊戲的樂趣時,認真傾聽,交流一下,尊重孩子的感受,奠定良好的親子關係,利於提出合理的要求;

二是家長要利用孩子長時間玩遊戲的自我負疚感,引導他們自己對時間管理、生活管理進行反思,學會自我控制;

再者就是提升家長的陪伴質量,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家長不能總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理由,讓他們學這學那,需要動腦筋和孩子一起找到或設計孩子樂意參與的活動,其實當有更有意思的活動(不是單純帶到哪裡旅遊或者看個大人選的兒童劇),如模型製作、公園集體挖寶之類,很多孩子可能還更願意參加。

相關焦點

  • 孩子遊戲成癮小心是病 判定:沉迷遊戲時間需持續一年以上
    孩子遊戲成癮小心是病 判斷是否患上「遊戲障礙」,看看是否符合這幾條標準 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不讓玩,要不苦苦哀求,或者情緒對抗,甚至跟父母發脾氣,怎麼辦? 這個問題,可能不少父母都會遇到。 遊戲成癮可能是一種病。
  • 孩子沉迷遊戲,家長這樣做
    孩子現在當著你的面把遊戲刪了,可在你看不見他的地方呢?他有沒有偷偷玩,你知道嗎?現在很多遊戲甚至都沒有APP,直接在微信小程序裡就能玩,你能把微信給他刪了嗎? 退一萬步講,即使你沒收掉他的手機,他就真的不對遊戲上癮了嗎? 有一個家長曾經狠狠教訓過他玩遊戲的孩子,狠到什麼程度呢?
  • 你了解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真正原因嗎?答案可能令你意想不到
    他提出:兩位男生都很自覺地交上來了,你們怎麼就是不肯交呢?是不是覺得我們就是不交,看你孫老師能拿我們怎麼著?能提出這兩個問題,說明孫老師不是主觀主義者,他知道事情有多種可能,而不是只有一種可能——成心跟他過不去。這是發散性思維,不是線性思維。最可貴的是,孫老師能反思自我。
  • 孩子怕生不是「病」,「有病」的是家長對此的態度及方式
    孩子「怕生」,一個令家長無比焦慮的問題在家霸王虎,出門低頭鼠!沒錯,這就是我家糖豆曾經的真實寫照。熟悉的讀者朋友都知道,我家糖豆從小就不是那種活潑可愛、能跟人自來熟的孩子——想去玩個滑滑梯,都得拉著我的手讓我陪著上去;但凡有陌生人離得近,他就會立刻抱著我的腿藏在我身後;甚至有小朋友想跟他一起玩兒,都會把他嚇哭或嚇跑。
  • 無心學習、沉迷遊戲、脾氣暴躁……你的孩子可能不是叛逆,而是病了!
    我變成現在的樣子,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因為她。」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女孩說,我從小跟著母親在美國長大,回國後就讀於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成績保持在年級前20名,在同學們眼裡是一個完美人設。然而,因為母親,我沒有了童年。「她是名校的博士後,躊躇滿志卻有很多遺憾,於是,我就成了她消除遺憾的工具。
  • 家長們的煩惱,如何防止孩子沉迷遊戲
    隨著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也越來越多的家長在擔心孩子網癮的問題。作為曾經有過相關經歷的半個從業者,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首先得說個現實,商業化的網路遊戲,無不是為讓玩家沉迷所設計的。為了讓玩家沉浸進去,每一個遊戲開發團隊做的功課都比絕大多數父母要深入的多,這根本不是一個維度的對抗,所以無奈是大多數父母的感受。
  • 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你可能還不如遊戲策劃了解你的孩子​
    01、你可能還不如遊戲策劃了解你的孩子。首先得說一個現實,商業化的網路遊戲,無不是為了讓玩家沉迷所設計的內容。為了讓玩家沉迷遊戲,遊戲公司策劃做的功課要比各位父母要深入的多。可以說,這根本不是一個維度的對抗,說是降維打擊也無不可。
  • 王者榮耀公布未成年人防沉迷公告,孩子遊戲上癮竟然是一種病!
    而近段時間因為疫情原因,孩子們只能在家通過電腦、手機上網課,讓很多孩子前臺上著網課,後臺卻運行著遊戲,跟家長們鬥智鬥勇,只要一有點時間就打開了遊戲。真是「人在網課、心在網遊」。孩子們網絡成癮成為了家長們的一塊心病。 那麼青少年為什麼那麼容易對遊戲上癮呢?
  • 孩子發燒、眼睛紅,你知道可能是這種病嗎?
    其實不是,川崎病是以一名日本醫生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又叫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也許你去一趟兒科急診,就能體會到川崎病並沒有那麼罕見。至於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現在還沒有找到明確原因,可能和感染等有關係。● ● ●它有什麼表現?
  •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怎麼辦?作為家長的你該怎樣正確引導。
    孩子沉迷網絡,整夜整夜的沉迷網路遊戲,一天天叫他吃飯也不吃,學習成績下降,上課無精打採…家長急得跟個猴一樣,而孩子卻還在淡定的打遊戲…當你試圖阻止孩子時,他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並伴隨煩躁、易怒的情緒。唉!這是多少家長的現狀啊!所以我們到底該怎樣幫助孩子?
  • 有一種病叫「媽媽擔心孩子有問題」
    對於以上正常嬰幼兒的一些正常動作媽媽們有時會過度解讀、擔心、甚至焦慮,百度查到「痙攣」而嚇得夠嗆,並帶著孩子到處求醫、做各種檢查,希望靠檢查來確定性質,殊不知腦電圖正常人有時也可以有瑕疵甚至棘波(臨床下放電),CT或MRI也可以有無症狀囊腫(不需要處理)及腦子長的不夠飽滿、白質有點髓鞘化不良
  • 打遊戲上癮? 注意:你已被世衛組織定義「有病」
    但是,請注意,愛玩各種網路遊戲的朋友們,尤其是天天蹲在小網吧,窩在宿舍裡沒日沒夜玩遊戲的童鞋,你們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了。是的。玩遊戲上癮的童鞋們,你們已經被宣布為「有病一族」了。世界衛生組織18日發布新版《國際疾病分類》,「遊戲障礙」,即通常所說的遊戲成癮,被列為疾病。
  • 90%的家長沒搞明白:孩子為何會沉迷網路遊戲!答案在這裡~
    當孩子有了「網癮」問題,許多家長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抱怨孩子自制力不夠、學校督導不利、社會監管不足、遊戲公司賺黑心錢。孩子為何極易沉迷於網路遊戲?網路遊戲裡面藏有三個字,叫「徵服欲」玩網路遊戲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三個字,叫「成就感」當「沒意思」的學習被「有意思」的遊戲取代後,孩子便會生出「滿足感」!而大部分孩子沉迷網絡,家長束手無策,都源於對這三個詞的不理解.
  • 數學不好是天生的,有可能是病!你們得病了嗎?
    學習成績一直以來在中國,成為了評價孩子腦子好不好的一個數據,這樣的做法其實是沒有依據的。而在學校是生活中,數學在很多人眼裡,都是天敵一樣的存在,但是,你知道嗎,數學不好是天生的,而且還可能是病,這是怎麼回事呢?
  • 想治孩子的病,必須先治家長的病
    就像樸樹在電視節目裡說的,自己「以後不會再當老師了」,太累,不如早下班,因為他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老師把自己當成學生,會充滿童心,會保持成長;如果相反,學生把自己想像成老師,甚至教授,會發生什麼?有一種非常偉大的心理學效應,叫做心理暗示;甚至更直白地,你也可以叫它心理誘導。
  • 孩子有「病」誰吃「藥」?
    家長改變遠比孩子改變難,然而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家長的問題——這是「真理」,所以——孩子有「病」家長吃「藥」。但是家長改變遠比改變孩子難得多。 家長希望孩子優秀,希望解決孩子的問題,要做到的就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態度、原則、行為和方法等等,對於家長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孩子沉迷手機?可能是父母教養方式有問題,4步幫孩子提升學習力
    俗稱控制性家長,孩子玩手機被父母管得越緊,很容易反彈,所以才導致某些孩子跳樓、自殺、離家出走,就是為了與父母對抗。第四類:父母做事有規則,對孩子也和善。這是我們希望能做到的權威型家長,這樣家庭的孩子比較不容易沉迷於手機。《正面管教》一書中,曾用五個字高度概括了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就是「和善而堅定」。即父母應在有規則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有效管控。
  • 各位新手爸媽請注意!新生兒有這些情況別慌張 根本不是病
    各位新手爸媽請注意!新生兒有這些情況別慌張 根本不是病時間:2020-12-17 16:49   來源:育兒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各位新手爸媽請注意!新生兒有這些情況別慌張 根本不是病 寶寶出生後,家長都會對孩子的一舉一動很緊張,尤其是發現孩子出現一些異常。
  • 孩子擠眉弄眼是病嗎?專家教你防治抽動症
    掃碼下載,圍觀直播    早知道    孩子緊張時常做的「鬼臉」,還有學習時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並不是孩子故意調皮搗蛋。兒科醫學專家指出,家長要上心,小孩的某些不自覺或刻板舉動在警示家長,該小孩可能得了抽動症!那麼抽動症和多動症有什麼區別嗎?孩子過於喜愛打遊戲、看電視也可引發抽動症?家庭爭吵、學習壓力大也會引發抽動症?抽動症後果嚴重嗎?學習注意力不集中都可能跟抽動症有關?南都健康大講堂第三期,知名兒科神經內分泌專家羅向陽教你如何防治抽動症。6月13日下午3點與你約定,不見不散!
  • 孩子在家沉迷遊戲,家長應該負全責!
    隨著全球疫情持續發酵,孩子們被迫停止線下課程在家學習,儘管有直播課作為替代,但孩子沉迷遊戲造成問題依然越來越多。雖說孩子沉迷遊戲的問題早已屢見不鮮,但是每次看到這類新聞時,還是忍不住嘆息。類似的新聞比比皆是,儘管遊戲低齡化已然成為了一種趨勢,但大部分家長還是沒有辦法接受孩子玩遊戲這件事,並且深受遊戲的困擾。孩子沉迷遊戲損失的不僅是時間、金錢、成績,還有健康。作為家長的我們必須重視起來,加強孩子的監管和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