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為制度中的積極信賴保護

2021-02-13 中外法學

本文原載於《中外法學》2015年第5期。此處為節選,全文連結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全文」。

信賴保護是現代私法中的一條重要原則。「我們查明周圍環境的可能性越小,就信賴得越多……現代社會關係的複雜性、現代交易的迅捷性以及隨之而來的調查和控制可能性的降低導致確定性的明顯減弱和信賴的增加。」[1]信賴保護原則體現在諸多私法制度中,尤其是法律行為制度。就法律行為制度中的信賴保護而論,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締約過失責任,但這其實只是信賴保護的一種,即消極信賴保護,保護的效果是使信賴方的利益恢復至締約之前的狀態。除此之外,還存在另一種信賴保護,即積極信賴保護,保護的效果是使法律行為發生約束力或者使其效果歸屬於一方當事人從而使信賴方獲得預期的利益。對於積極信賴保護理論,我們尚無太多的了解。[2]本文擬對法律行為制度中的積極信賴保護與消極信賴保護的區分以及積極信賴保護的若干基本問題予以考察。

一、信賴保護二元結構的形成

(一)古典自然法中信賴保護思想的萌芽

古典自然法學家格老秀斯、普芬道夫、託瑪修斯等均對允諾和契約的約束力問題予以探討。其中,對我們而言比較有意義的是關於錯誤及其後果的論述。格老秀斯認為,如果某人基於對某一事實的設想而作出允諾,而該設想被證明是錯誤的,允諾沒有約束力,其可以撤銷或改正該允諾,但如果其並非因為該錯誤的設想才作出允諾,則允諾仍然有效。不過,格老秀斯認為,如果錯誤方在情勢的考察或者意思的表達方面有過失,必須賠償對方當事人因此遭受的全部損失。[3]該賠償責任體現了對受諾人信賴的保護,但僅僅是消極信賴保護。與格老秀斯不同,勒修斯(Lessius)認為錯誤方有過失的,不享有撤銷權,允諾產生約束力。[4]這在性質上屬於積極信賴保護。當然,無論格老秀斯還是勒修斯都沒有明確使用「信賴保護」這樣的表述。

普芬道夫明確地對單方允諾與契約區別對待。就單方允諾而言,錯誤的後果與格老秀斯的觀點相似。就契約而言,普芬道夫區分了動機錯誤和涉及契約標的的錯誤。他認為,動機錯誤僅在如下前提下才是重要的:契約尚未履行並且相對人知道某種情勢是錯誤方締約的動機。涉及契約標的的錯誤導致契約無效,因為契約要求物及其品性(qualities)被理解,否則就沒有清楚的同意。如果契約因錯誤而無效,有過錯的錯誤方應當負損害賠償責任。[5]在消極信賴保護方面,普芬道夫與格老秀斯的立場一致。

與格老秀斯、普芬道夫相比,託瑪修斯在信賴保護方面走得更遠。他認為,語言是重要的社會紐帶,法律要求相對人接受允諾人未表達出來的想法約束是不可思議的。具有決定性的是,當事人把什麼作為其意思表達出來,所以,不必考慮其理由。如果受諾人既非惡意也無過失,並且爭議的事項並未被明示地作為條件,則允諾人應該自己承受錯誤的後果。就雙方允諾而言,動機錯誤也是無關緊要的,即便合同尚未履行亦然。[6]至少可以肯定,託瑪修斯不承認任何動機錯誤可以影響契約的效力。在動機錯誤情形中,相對人得到的不僅僅是契約無效時的消極利益賠償,毋寧是契約有效所帶來的積極利益,這是一種積極信賴保護。

(二)消極信賴保護理論與制度的形成

古典自然法學家儘管主張在意思表示錯誤情形中錯誤方應該賠償相對人的損失,但並未對該賠償責任的理論基礎予以闡述,所以,只能說當時出現了消極信賴保護的萌芽。直至19世紀中後期,真正意義上的消極信賴保護理論與制度才得以形成。其標誌是締約過失概念的誕生。這個由魯道夫•馮•耶林提出的概念被譽為「法學上的發現」。[7]所涉及的仍然是那個老問題:意思表示錯誤情形中,錯誤方應否賠償因其過失給對方當事人造成的損失?古典自然法學中的爭論轉移到民法教義學之中,[8]學者們開始以更加專業的眼光考察這個問題。

在耶林之前,薩維尼認為不發生賠償責任,因為錯誤導致雙方欠缺合意,契約未成立,談不上契約上的過失,而阿奎利亞法上的契約外責任(侵權責任)也不適用於此。[9]瑞歇爾曼(Richelmann)則認為雖然契約的無效排除了履行訴權,但不能排除基於過失的損害賠償訴權。[10]耶林在結論上贊同李歇爾曼的觀點。這個問題的討論隨著1856年「科隆電報案」的判決而逐漸成為法學界的熱點。在該案中,被告向原告發出一封電報,委託後者購買1000股奧地利信貸股票,電報局弄錯了,把購買寫成出售。原告很快就按照電報內容執行委託,並電告被告,被告稱弄錯了。原告遂重新購回那1000股股票,為此損失了67198古爾登錢。原告向科隆地方法院起訴要求被告賠償損失。法院認為,被告發生錯誤,該錯誤涉及合同的標的,所以欠缺合意,需要考察其他因被告的過錯而構成的義務基礎:鑑於電報在目前仍是一種或多或少不精確、不可靠的交往手段,所以使用該手段的當事人應該自己承擔通訊障礙或者錯誤帶來的後果並依《法國民法典》(當時科隆適用《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賠償對方當事人的損失,使用電報本身就是一種過錯。[11]

耶林道聽途說地了解到該判決。他認為該案的裁判結論值得肯定,因為就此類案件而言,生活不能滿足於簡單地宣告契約無效,毋寧無可辯駁地要求一項損害賠償訴權。問題是,如何協調該訴權與契約無效這一結果的關係?在他看來,該訴權的標的是買受人的利益,其有兩種形式。一是維持契約所帶來的利益,即履行利益,據此,買受人可以得到假如契約有效其本來可以得到的全部金錢利益。二是契約未締結所帶來的利益,據此,買受人可以得到假如契約締結之外部事實根本未發生其本應享有的利益。第一種利益簡稱為積極利益,第二種利益簡稱為消極利益。比如,買受人因為錯誤而退貨,積極利益是出賣人本來可以從該貨物買賣中獲得的利潤,消極利益是出賣人支出的包裝費和運費,如果買受人及時地將糾正錯誤,則無此項損失。積極利益的賠償以契約有效為前提,消極利益的賠償以契約無效為前提。就後者而論,被告受指責的並非契約無效,而是被告本應知道契約無效事由,但仍締結契約並間接地給原告帶來損害。[12]這就是所謂的締約過失。耶林認為,對於消極利益損失,欺詐之訴與阿奎利亞法訴權(侵權訴權)都有不足之處。後者要求有外在標的物(物或人身)的物質損害,前者儘管適用於各種損害,包括一般的財產損失,但要求存在欺詐(dolus)。為了解決前面討論的案例,應該尋求第三條路徑,即把損害賠償建立在契約上過錯的基礎上,儘管契約無效。其誘因是意圖中的表面上已經完成的締約。該損害賠償的特性在於過錯與契約關係之間的關聯性。毫無疑問,在契約外關係中也會發生錯誤,但不因此發生損害賠償義務,儘管可能也導致同樣重大的損害。在已經成立的契約關係中,錯誤將導致損害賠償義務。如果在形成中的契約關係中發生的錯誤導致同樣的結果,則無異於說,其也適用契約責任(contractliche Haftung)之原則。非錯誤方對錯誤方享有契約上的請求權。事實上,在錯誤情形中,契約仍具有一定的效力。所謂的「無效」是狹義的,並非完全無效,而是欠缺特定的效力,即履行之義務。但契約還會產生其他義務,比如返還已交付的標的物、損害賠償義務。該義務是契約上的(contractliche)損害賠償義務。[13]

從今天的視角看,耶林把締約過失責任定性為一種契約責任,欠缺足夠的說服力。儘管如此,但他通過區分消極利益與積極利益從而證明以前者為賠償對象的締約過失責任的合法性的嘗試無疑是一大創舉,在學理層面上為消極信賴保護開闢了道路。此後,契約無效或被撤銷情形中的損害賠償責任成為德國民法學者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德國民法典》雖未對其設置一般規定,但在第122條、第307條以及第179條第2項分別就錯誤、自始客觀不能、無權代理情形中的消極信賴保護予以規定。學說則以《德國民法典》第242條關於誠信原則之規定為基礎,逐步拓展消極信賴保護的適用範圍。

(三)積極信賴保護理論與制度的形

與消極信賴保護類似,積極信賴保護最初也與意思表示錯誤相關。如前所述,古典自然法學家託瑪修斯的錯誤論中已經包含了積極信賴保護思想的萌芽。通過弟子的媒介,其思想對近代民事立法與民法學說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就前者而言,主要體現在《巴伐利亞民法典》(Codex Maximilianeus Bavaricus civilis)和《奧地利普通民法典》(ABGB)中。

按照《巴伐利亞民法典》第4編第1章第25條規定,允諾人的錯誤原則上不影響契約的效力,但如果滿足如下兩個條件,則例外:首先,錯誤必須涉及契約的主要事項或被明確地作為契約條件的次要事項;其次,該錯誤必須是由相對人的故意或過失而不是由第三人導致的,否則應該由錯誤方自己承擔不利後果。[14]按照1811年《奧地利普通民法典》第871—876條的規定,如果發生意思表示錯誤,僅當滿足如下兩個條件時,契約才無效:其一,該錯誤涉及契約的主要事項或者當事人的意圖著重指向並予以表示的該事項的重要性質;其二,該錯誤系因相對人錯誤陳述的誤導而發生,或者雖系因第三人或允諾人的過錯而發生但相對人對此顯然應當知悉。[15]據此,錯誤方主張契約無效的權利被大大限縮,無過錯且未作錯誤陳述的相對人的信賴得到強有力保護,可以獲得契約有效情形中的積極利益。相較之下,《奧地利普通民法典》的上述規定比《巴伐利亞民法典》更接近於積極信賴保護理論。因為,在錯誤是由錯誤方自己或者第三人導致的情形中,《奧地利普通民法典》考慮到相對人對該錯誤應否知悉,即是否具有善意的信賴,而《巴伐利亞民法典》在這兩種情形中一律規定契約有效,不論相對人應否知悉,這種規範模式更接近於純粹表示主義。

《奧地利普通民法典》在意思表示錯誤問題上的信賴保護思想的直接來源是其本土法學家蔡勒的理論。蔡勒認為,契約的生效要求雙方當事人的意思在表示上達成一致,不應該允許一方當事人主張自己的內心想法與表示不一致,否則將會危及交易法則。相對人對於允諾履行的期待應該受到保護。據此,錯誤即便涉及契約的標的,僅當相對人從意思表示或事務的性質中顯然能夠知悉該錯誤的情況下,才導致契約無效。[16]從內容上看,蔡勒的理論已經具備了現代積極信賴保護理論的基本要素。

相較之下,德國民法學者對積極信賴保護的理論闡述比奧地利學者晚了很多。直到19世紀末,哈特曼(Hartmann)和萊昂哈德(Leonhard)才提出現代意義上的信賴主義。哈特曼在與耶林的締約過失理論商榷的過程中,否定錯誤方的消極利益賠償義務。他認為法學應該探究的是,依據法的實踐動機和誠信,一項意思表示應否產生約束力。僅當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可以被相對人知悉的情況下,表意人才有權撤銷意思表示。對於意思與表示不一致的問題,意思主義和表示主義都不能給出令人滿意的方案:如果一方當事人的內在想法無關緊要,那麼另一方當事人的內在想法當然也不重要。「無論表意人的意思還是表示受領人的期待都不應該單獨發揮決定性作用」。[17]同樣,在確定意思表示的效力時,萊昂哈德也不僅僅考慮相對人對表示的理解,還考慮相對人的理解是否具有正當理由,也就是說,其對表示的意義是否具有正當的信賴,如果有,則意思表示依該意義發生效力,不論是否與表意人的內在意思相一致。[18]

如果說迄今為止的積極信賴保護理論僅僅是對個別問題的零星論述,那麼莫裡茨•韋斯帕赫的《對民法中的外部事實構成的信賴》一書的出版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積極信賴保護理論體系的形成。韋斯帕赫主張,現代民法奉行如下原則:基於對依據法律或者交易觀念構成一項權利、法律關係或其他法律要素的表象形式的外部構成事實之信賴而實施法律行為的人,其信賴受保護。此項原則的適用範圍包括但不限於意思表示、無權代理。就無權代理而論,如果A將B置於一個依交易觀念涉及一定範圍內代理權的地位,或者A向外界公開其授予B代理權之事實,則第三人的信賴值得保護,即便A實際上沒想授權B,也應認定代理權存在。就意思表示而論,相對人可以信賴意思的外在符號,所以錯誤原則上由表意人承擔不利後果。[19]韋斯帕赫甚至認為,一個精神病人訂立的合同是有效的,除非其證明相對人在締約時知道其欠缺行為能力。法律不應該僅考慮精神病人的利益保護。在交易法中,同情道德比在其他領域更沒理由使意思欠缺或自由的意思決定之欠缺成為合同效力之障礙。在人與人之間的外部法律交往中,作為權利和行為之規範的不能是內在、隱蔽的東西,只能是外在、可識別的東西。[20]

積極信賴保護理論對20世紀的私法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律行為領域中的代理權表象責任(表見代理、容忍代理)得到普遍承認,意思表示解釋理論由主觀主義轉向客觀—信賴主義,意思瑕疵情形中表意人的撤銷權受到更多的限制。按照《義大利民法典》第1428條的規定,僅當錯誤能夠被相對人識別時,才導致意思表示可撤銷。按照《荷蘭民法典》第3編第35條規定,對於一個在特定意義上理性地理解一項表示的人,不得主張意思之欠缺。[21]據此,在意思與表示不一致時,法律給予積極信賴保護。[22]按照《歐洲合同法原則》(PECL,由歐盟的「歐洲合同法委員會」於1982至2002年間起草)第4—103條第1款的規定,對於表示錯誤,僅當對方當事人犯了同樣的錯誤或者導致錯誤或者知道或應當知道錯誤並且違背誠實信用及公平交易準則使錯誤方維持錯誤,並且其知道或應當知道該錯誤對於錯誤方而言是嚴重的情況下,錯誤方才可以撤銷意思表示;而按照該條第2款的規定,如果依當時的情勢,錯誤是不可原諒的,或者錯誤方承擔了或依當時情勢應承擔錯誤之風險,則錯誤方不得撤銷意思表示。通過這些限制,錯誤方撤銷意思表示的機會明顯減少,相對人的信賴獲得強有力的保護。

(四)兩種信賴保護的區別

兩種信賴保護的目標明顯不同。就積極信賴保護而論,當事人的信賴得到滿足。信賴方被置於如下地位:仿佛其以為存在的法律狀況真的存在,或者其所期待的未來行為已經發生,信賴保護的目標與合同類似,是追求變化或者說獲得增值。與此不同,消極信賴保護的目標是使因信賴破滅而發生的損失得以補償。信賴方被置於如下地位:仿佛其從未產生過信賴。[23]具體而言,消極信賴利益損失主要包括:①締約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如差旅費、通訊費、交易文本費等。②為了將來履行而支出的儲備、採購費用;如果信賴方已經作出給付,則為了貨物的寄送、包裝、設備的安裝、取貨必須支出的費用以及為支付價款而動用資金所遭受的利息損失。③喪失的訂約機會,意思表示的受領人必須證明,基於對表示有效性的信賴,其放棄了與第三人締結一項本來已經具體計劃的法律行為,或者沒有去尋求事後可證明其存在的與第三人締約之其他機會。[24]該賠償責任的理由在於,表示受領人基於對表示有效性的信賴,將其只能一次作出的或者在相關時點其僅具備一次給付能力的給付從市場上撤回。[25]④如果表示受領人與第三人締結了合同,則因該合同關係而發生的費用和損失。尤其是第三人對表示受領人主張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因為表示受領人無法從表意人那裡獲得給付,從而無法將其移轉給第三人。但僅在該合同締結於表意人作出表示之後的情況下,才需要賠償。⑤補救性合同產生的損失。它是在表意人撤銷意思表示後締結的,旨在彌補與表意人締結的合同落空後形成的漏洞。如緊急出售標的物或購進標的物。[26]⑥為了利用標的物而投入的費用,比如我國《城鎮房屋租賃合同司法解釋》規定的租賃合同無效情形中承租人裝修房屋的費用。

事實上,消極信賴利益與作為積極信賴保護之目標的履行利益存在重疊之處,只是觀察視角不同而已。從金額核算上看,履行利益往往包含了消極信賴利益,因為當事人因信賴合同的效力而投入的費用在合同有效的情況下是通過履行利益得到補償的,締約時的成本收益核算已經考慮到這個因素。而當事人喪失其他訂約機會所遭受的信賴利益損失可能等同於履行利益損失,因為其他訂約機會中的成交價可能等同於被撤銷的那份合同的成交價。有時,某一項利益既可以說是消極信賴利益,也可以說是履行利益。比如,承租人裝修房屋的費用在租賃合同無效的情形中屬於消極信賴利益損失,但在租賃合同因出租人違約而被解除情形中,該費用損失屬於履行利益損失,因為若合同正常履行承租人本來可以享受到經過裝修的租賃房帶來的利益。

儘管如此,兩種信賴保護在方向上仍然不同。從保護力度上看,積極信賴保護通常強於消極信賴保護。因此,瑞士民法學者莫林(Morin)將前者稱為「強式信賴保護」,將後者稱為「弱式信賴保護」。[27]

……

相關焦點

  • 論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
    二、信賴保護原則的適用  信賴保護原則作為行政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是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所應遵循的法律準則,在行政過程中,信賴保護原則有其特定的適用條件,適用範圍和保護方式。  (一)適用條件  信賴保護原則確立的目的在於維護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護公民的正當權益。很顯然,信賴保護原則與依法行政之間便存在一定程度的衝突。
  • 試論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的適用
    在行政法領域,信賴保護原則已廣泛應用於行政許可、行政給付、行政指導等各個領域。為實現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的法治化,必須在準確界定信賴保護原則法制地位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現行的行政程序、行政補償、行政賠償以及司法審查制度。信賴保護原則是行政法上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目前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是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行政法學中的研究和行政法中的運用相對來說還比較落後。
  • 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
    一、信賴保護原則的基本含義   所謂信賴保護原則指當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所做出的授益性行政行為形成值得保護的信賴時,行政主體不得隨意變更、撤銷或廢止該行為,否則必須對行政相對人基於對該行為有效存續的信賴而獲得的合法利益予以合理補償。
  • 淺論行政法之信賴保護原則
    1973年10月召開的德國學者大會將「行政上之信賴保護」定為會議第二主題,奠定了信賴保護作為一項公法原則的地位。此後,德國《行政程序法》,《租稅通則》,《聯邦建設計劃法》等法律中,信賴保護原則均被明文加以規定。[1] 德國《行政程序法》第48條至50條對具體行政行為撤銷和廢止等作了明確的規定,行政信賴保護作為行政法上的一項重要原則在法典中得到正式確認, 隨後該原則被很多大陸法系國家借鑑。
  • 如何理解行政「信賴保護原則」|辦案手記
    基於此,司法領域需要積極適用信賴保護原則。本文歸納整理了剛剛辦理相關案例的心得和對「信賴保護原則」的理解,以供大家參考。一篇有理有據、條理清晰、觀點明確的代理詞對於案件解決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甚至完全可以影響法官對案件的認識。2020年6月,接受四川省樂山市李先生委託,處理其與縣自然資源局行政協議糾紛一案。
  • 無權處分行為的法律效力及相關法律制度
    我國現行《合同法》中關於無權處分的規定在幾次草案中數易其稿,最終才有了現在的第51條規定,立法者在保護所有人利益與保護交易安全兩層目的之間力求尋找一個平衡點,讓雙方滿意,但事實上並沒有做到。[2]由此可知,善意取得作為財產權的一種原始取得方式,是無權處分行為的結果,是基於法律規定而使無權處分行為轉化為有效行為的又一方式,應當作為《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一個例外。  法律之所以規定善意取得制度有其必然的原因:首先是基於佔有之公信力,善意受讓人出於對公示的信賴,應當取得物權。否則,連法定方式都無法保證出讓人具有處分權,交易就失去了最起碼的保障。[3]其次是基於交易之便利。
  • 法國日本行政訴訟臨時法律保護制度
    大陸法系的行政訴訟臨時法律保護制度,是指在行政訴訟程序終結前,法院可依申請或依職權而採取的防止被訴行政行為執行,或一定條件下的先予執行,或一定條件下的財產保全等臨時性法律保障措施,以有效保護當事人權利或公共利益的法律制度,在法國稱臨時處分或緊急審理制度,在日本稱臨時救濟或臨時權利保護制度。
  • 積極用好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利器
    一、共青團與未成年人保護立法的深厚淵源  未成年人法律法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未成年人權益的法律依據,是預防和打擊侵害未成年人行為的最有力武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我國未成年人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特別是今年未保法的再次修訂,有力彰顯了國家法治進步和人權保障水平的提升。
  • 善意取得法律制度規定
    大家晚上好,我是法律小主,經常有讀者朋友私信我,關於善意取得法律制度相關問題,因此今天晚上我整理了關於部分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轉發出去,讓更多的朋友知道法律,更好的維護好我們的合法權益。話不多說,各位讀者君趕快來圍觀吧。一、善意取得的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規定。
  • 生態環境保護重在法律制度落實
    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生態環境的重抓嚴管有目共睹,「土十條」「水十條」「大氣十條」等一批環境保護措施出臺,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水汙染防治法等法律接連修訂,構建了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    圍繞生態保護,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了「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 信賴利益保護原則的概念與適用前提
    但是,在現代行政法中,行政主體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履行職能、保護行政相對人信賴利益應當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本質要求,是行政法本身所固有的且自始而存在原則,不應當被認定為是由民法領域類推而來的規則,只是民法起步較早,發展較為完善,先行規定了該原則而已。行政法中未規定信賴保護原則,不等於說行政法中不存在信賴保護原則。
  •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行政違法中的失職和濫用職權等行為,大都與行政程序不健全、不規範有關。例如,在公民申請某項權利的程序中由於沒有明確的時效限制,就可以為以權謀私開方便之門。處罰程序中缺少說明理由和聽證程序,就便於濫用職權。行政程序強調公開原則、參與原則,都對防止腐敗起積極作用。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將從制度上制止腐敗、違法現象,保證為政清廉。
  • 王利明:論民法典代理制度中的授權行為丨前沿
    【作者簡介】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民商法律網授權學者。「代理制度」規定在《民法典》總則編第7章,其內容包括代理制度的一般規定、委託代理和代理終止等;《民法典》合同編第23章「委託合同」也與代理制度密切相關。授權行為,即授予代理人代理權的行為,是代理制度的關鍵,也是代理權行使的合法依據。
  • 省政府敗訴與信賴保護原則
    同時,省政府的敗訴用司法案例很好地詮釋了行政法上的信賴保護原則。45號通知的行為已外化並對外發生了法律效力。因此,本案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法院認為,煙花爆竹生產企業整體退出雖然屬於產業政策調整的範疇,但調整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能因此損害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本案中,省政府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45號通知合法,依法應予以撤銷。
  • 民法典對保理人的信賴保護
    在法律結構上,真正的保理在負擔行為層面,是多個合同的混合,主要是債權買賣合同,但也含有應收帳款管理以及催收服務等服務合同內容,在處分行為層面,是一種債權讓與;非真正保理,在負擔行為層面,主要是借貸合同,附帶應收帳款管理以及催收服務等服務合同內容,在處分行為層面,也存在債權讓與,只不過債權讓與是為了清償貸款之債,性質上屬於新債清償。
  • 合法的行政行為給相對人造成的信賴利益損失應予以補償
    而信賴利益保護原則最基本的基本含義就是政府實施行政行為也必須誠實信用,也就是說行政機關不得撤銷這種信賴利益,如果撤銷就必須補償其信賴利益損失。本案中,經一、二審法院查明,2013年,泗水鎮政府倡導該鎮光輝村四組村民修建養殖暖棚,鎮政府不僅進行選址、規劃、設計,還硬化道路、平整場地、壓送自來水、接通高壓輸電線路,同時對每座養殖暖棚獎勵資金人民幣3000元。應當說泗水鎮政府積極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並將相關政策、文件精神落到實處,為發展經濟,引導村民儘早脫貧致富,發揮了積極重要作用。
  • 論醫療中的知情同意法律制度
    以後的一系列相關的判決,發展和完善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法律制度。  (三)患者知情同意權的法律性質  在我國,《民法通則》中並未將患者的知情同意權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但是醫療行為尤其是手術治療往往涉及到患者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只有患者自願同意接受,才能阻卻醫療行為的「違法性」。
  • 保護未成年人:親權不宜納入監護制度中
    ●親權和監護是民法中不同的兩種制度,現行民法將親權納入到未成年人監護制度中,缺乏科學性。 ●親權保護制度應遵循的三原則:保護未成年子女利益原則、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原則和共同親權原則。儘管如此,親權和監護還是民法中不同的兩種制度,二者有著明顯的不同:第一,法律性質不同。親權是一種身份權,是未成年人父母基於身份而對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監護則主要是一種義務,著眼點在於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在於彌補被監護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欠缺,而非為監護人自身的利益。第二,行使的主體不同。
  • 人身保護令適用有限 反家暴法律制度仍待精細化
    雖然全文僅有38條,但反家暴法簡明實用,反家暴法確立的告誡制度、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撤銷監護資格制度等也已經發揮了現實的作用,對於家庭暴力行為的懲戒效果明顯,社會公眾對家庭暴力的認識在改變。「進步巨大,作用顯著,但仍然不夠。」多位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我國反家庭暴力法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空間。「當務之急是如何把這些法律制度進一步細化,特別是細化操作流程和裁判標準。」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會計法律制度應突出產權保護理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先後頒布實施和修訂一系列法律法規,基本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和產權保護法律框架,產權保護工作取得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