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笪 偉
4月8日晚七時,淡月籠紗,春夜微涼。南山西入口的江南岸·樵谷山房盞盞紅燈籠亮起,堂前天井,五十多位鎮江周刊的讀者雅集於此。當天,鎮江日報與江蘇築和地產聯合打造的文化沙龍活動在這裡舉行。69歲的金存啟先生帶著數百張鎮江珍貴歷史照片,為到場的讀者分享了一場文化盛宴,視覺大餐。
金存啟先生1947年1月在鎮江王家巷出生,是土生土長的鎮江人,退休前是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高級工程師,退休後被公司返聘。常年往返海內外,英語精通,讓金存啟先生的研究視野開闊,推理縝密嚴謹,他收集和翻譯了大量外國人拍攝鎮江的老照片及賽珍珠家在鎮活動的英文資料,致力於重點研究和復原19世紀下半葉至新中國成立之前鎮江城市的真實圖景,研究成果令人矚目。2011年年底,市賽珍珠研究會聘其為研究會顧問。
鎮江平政橋 1905年
西人描述,世紀回顧
金存啟先生這次準備的內容是《世紀回顧——揚子江上的港口城市鎮江》,罕見的西人在鎮資料,以世紀回顧的視角,到場的讀者看到了高清的珍貴世紀老照片,看到了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的過去。
金存啟先生與大家分享了事先翻譯好的《外國人在這個小型通商口岸的日常生活》,這篇趣文來自一名西方人,文內收集了大量鎮江的資料,從古代一直寫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鎮江素以絲綢及絲線做成的專用於官員帽子上的流蘇,一種叫做百花酒的藥酒,一種具有芳香的植物以及優質的中華鱘魚而著稱。在20世紀的頭十年中,這兒僅有兩個專為外國社團提供物資的商店,一個叫福眾(Foo Chong),另一個叫眾新(Chong Hsin)。鎮江是揚子江上的港口之一,從上海乘船溯江而上需12到14個小時到達,船在鎮江停靠僅30分鐘或更長一點的時間。在外國租界後面的城市就是鎮江府的所在地。1896年,一位百折不撓的旅行家和作家,65歲的伊莎貝拉·伯德獨自沿揚子江而上旅行,並將她6個月的旅行編寫成書,包括了她在鎮江的停留。她乘坐著鄱陽號汽船經過了銀島(焦山),這是一個樹木繁茂的由巖石組成的島嶼,上面建有精美的廟宇,船過了焦山便到達了鎮江,這是揚子江上第一個通商口岸,它處於大運河和揚子江交匯的極佳位置。美麗的金島(金山),大約在1842年時還和陸地分隔僅有一條通道和南岸相連,而現在漲起來的江灘上出現了大片的林地和耕田,並零星地散落著村莊。」金存啟先生親自翻譯的這篇文章中,例如「鎮江俱樂部」「十字路」「一個棧橋和陸地相連接」「銀島(焦山)」「美麗的金島(金山)」「蛋白工廠」……只要有相關圖片能呼應的,點開這些詞彙,就能看到金存啟先生收藏的高清真實的歷史圖片,現場讀者發出陣陣感慨。
百年照片,復原歷史
《長江之歌》的樂聲響起,大屏幕上的一張張黑白歷史照片,這些原生態和半原生態的圖景都是金存啟先生自2012年起從海內外收集來的與鎮江有關的珍貴圖片資料。
「根據舊《丹徒縣誌》的記載:『鐵浮橋京口閘下距江二三十步光緒壬辰春常鎮道/黃祖絡建丙辰鎮海朱中孚重建/平政橋在城外小閘下招商碼頭臨江光緒乙己冬常』,我們可以推斷出這張照片是1905年的平政橋。」
「這張照片是我從英國皇家環球圖片社買到的,鎮江全景圖,遠處,焦山至象山水域,大船緩緩駛過,意境很美。這是未遭到日本人轟炸的租界建築和景致,圖像特別珍貴。」
「這是我最珍貴的照片收藏之一,這張照片拍攝時站在寶蓋山上,面向長江,取景時還特意帶上了金山和雲臺山的局部,能看到西僑公墓、繅絲廠、荷花池……你們看,通向小碼頭的路基還正在建,可以斷定這張照片的年份為1906年。」
「這張照片,是金山寺白龍洞內的白娘子與小青青塑像,她們面容端詳平靜,畫的是戲劇妝。我1955年曾在金山寺見過,後來塑像被破壞了。2013年下半年,廣州明信片收集者周先生說他『有佛像的照片』,並發給我看了另外幾張,我驚喜萬分,讓他趕緊去上家拿到了全套,我買了回來。正是六十多年前的這對塑像。這對塑像太美了,時隔六十年能再見到她們的影像,真是太令人高興了。」
「你們看,當時金山寺的寶塔燒得只剩塔芯,重建完成之日是慈禧六十六大壽,所以這張照片我判斷年份為1890年。是2013年,我從北京的一位收藏家手中輾轉買來。」
「這是收藏中時間最久遠的一張照片,距今一百三十多年。能清楚地看到北固山、三馬路、鎮屏山、小圍牆。丹徒縣誌記載,在三馬路靠近鎮屏山的地方,1881年建天主教堂聖心堂,你們看,此位置還沒有聖心堂,所以能斷定這是1881年前拍攝的照片。」
老照片一張接著一張,金存啟先生娓娓道來,一百多年前鎮江人民的生活圖景一一展現,讀者們不時報以驚嘆和熱烈的掌聲。
講者情濃,聽者專注
文化沙龍從19:00開始,原定20:30結束,在讀者們的強烈要求下,金存啟先生又繼續為大家分享了一個多小時,整場沙龍三個多小時才結束。已是晚上十點多鐘,大家意猶未盡,排著隊與金存啟先生交流、合影。
中學美術教師張小兵說:「一場鎮江百年前的城市高清照片展,一次觸動靈魂的文化講座,一個普通鎮江兒女的愛鄉情懷!可敬,可佩,可愛!感謝金教授的激情演講,向金教授學習!」
賽珍珠研究會副秘書長裴偉在南京出差,特意趕回來聆聽,他說:「金先生不僅擅長收藏研究,也擅長講述,尤其是他熾熱的感情。他眷戀故裡一草一木,探索發現歷史的桑梓情懷,泛讀溫故知新、會通中西學問的求真態度。熟練運用的信息技術手段展演商埠鎮江的昔日風華。以小處窺大事、不人云亦云,以實證粉碎虛構的科學思維。比如,對一張某巷與大西路(西門大街)交界處的老照片,他親自實地踏勘,請九十歲老人辨識,結合照片中的日光投影判斷,這是山巷的新半齋!絲絲入扣、滴水不漏、決不作秀、越聽越順溜。」
讀者@linfang說:「翻譯的幾個小細節給我印象深刻,kair,如果不懂鎮江方言,還真的不知其為何物,如何翻譯呢,用鎮江話一讀就是小街的『街』哦。Gold Island,Silver Island,原來是指金山和焦山,不說山,而稱島,長知識了。」
讀者@水草說:「在外國人的描述中,鎮江是一個很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港口繁茂,沿江坐落著很多西方的建築群,待渡亭每天有13艘船免費渡人過江。這些歷史圖文並茂地展現,不虛此行。」
讀者@了無痕說:「視覺的享受,思維的衝擊。看看這些泛黃的老照片,還原照片場景,解讀照片信息,真是令人難忘。」
競拍不易,家人支持
由於當天文化沙龍結束時間較晚,記者未再打攪,於次日上午前往金存啟先生的鎮江住處補充採訪。
金存啟先生對記者說,由於時間關係,在沙龍上只能展示極少部分的收藏照片,而這些與鎮江息息相關的老照片,95%以上他都競拍收藏了歷史原稿,即當年的紙質相片,有智慧財產權。在競拍收藏的過程中,亦發生不少趣事,「因為各國時差,這些照片不分晝夜線上拍賣,買者眾,機會轉瞬即逝。例如,這四張照片明信片,表現的是從焦山-象山口進入,近距離拍攝了焦山,船繼續行進,遠眺直至離開焦山。根據明信片上的字跡,可見是同一人拍攝,卻是我從不同的人手上收集到的,也是緣分。」
金存啟先生說,只要遇見有鎮江元素的照片,他都是儘自己所能競拍下,感覺是孤品的,甚至向對方表示「無論什麼價格,我都要買。」金存啟先生非常感謝妻子的默默支持,他說:「我的妻子是北京人,是位醫生,她懂我,理解我對家鄉的一往情深。」
金存啟先生說:「我們快七十歲了,應該把我們見到的那個時代的歷史,儘可能地回憶、告訴現代或以後的人。我們的鎮江,過去怎樣,現在怎樣,歷史是怎樣發展而來的。我們有這個責任,把這些照片呈現給年輕人看。」(資料圖片由金存啟提供)攝影 笪偉 毛小平